文 李蔚紅
兒子的嘴今天磕破了,流了不少血,上下嘴唇和鼻尖都紅腫了起來。
幼兒園有一架鐵秋千,他從前面走過時,被一個突然蕩起秋千的小朋友掃倒了,鐵秋千撞傷了他。我跑過去保護他時已經(jīng)晚了。小朋友的父親很好,陪著我們一起去衛(wèi)生所擦藥。
看著兒子疼得哭,我很心疼,但又不好說什么,都是小孩子,這種互相碰碰撞撞是常有的事情,再說撞到兒子的那個孩子也不是故意的。我便對這位父親說:“沒事,你們回家吧,孩子們都頑皮,一不小心就會發(fā)生碰碰撞撞的?!?/p>
回家的路上,我給兒子買了一個小玩具——挖土機,他玩得很開心,忘記了傷痛,一邊玩一邊說:“飛龍牌挖土機,能挖土,能裝土,能拉土,能卸土。”他連用了四個動詞來表述新玩具的功能。
我摸著他的頭,跟他解說今天的碰傷事件。我說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危險的,雷雨天氣的危險、交通可能發(fā)生的危險、生病時的危險,還有小伙伴之間打打鬧鬧帶來的意外傷害……
我給兒子講解一些常見的危險以及怎樣避免。比如我們每天去幼兒園走人行道,到了路口,一定要看好紅綠燈;雷雨天氣撐著塑料雨傘,不在樹林中停留;不與小朋友打架,有了矛盾、發(fā)生了沖突,就去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調(diào)解……
“我有能力避免危險,我知道避雷針;打架不好,我也不與小朋友打架,我給他們講故事,他們喜歡聽故事,就不打架了……”兒子還沒有多少避險的能力,但他充滿了信心。
“你磕傷了,流血了,這叫外傷,要用酒精、碘酒等消消毒,防止感染;你如果突然肚子很疼、拉肚子,就要跟老師說,讓老師帶你去找大夫檢查,或者給媽媽打電話……”我又給他講一些外傷和常見病的小知識。兒子都一一聽了進去。這樣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能讓他增加避險的能力。
這是兒子童年時,我記下的一件事情。
在動物群體中,小動物之間是普遍存在打鬧、爭斗現(xiàn)象的,它們通過這些行為,練習(xí)一些生存的技能,逐漸確立在群體中的地位。
人類的小孩磕碰、打鬧也是常有的事情。他們的行為大致有兩種性質(zhì),一是嬉戲、玩樂;二是受到了一些暴力行為的影響,卻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引導(dǎo)、教育,心中沒有好的榜樣與行為規(guī)則,就粗暴、野蠻甚至殘忍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我調(diào)查和研究這類行為,發(fā)現(xiàn)幼小的孩子大多是為了嬉戲、取樂,但也有一些是孩子受到不良影響產(chǎn)生的惡意行為。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區(qū)別、理智地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
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只要是嬉戲、玩樂和無意識的爭斗,就沒有什么大礙,家長盡量不要參與他們之間的事情,可以教育、引導(dǎo),告訴他們可能發(fā)生的傷害與正確的行為規(guī)則,讓他們學(xué)著友好相處。因為同齡的孩子要一起成長,可能今天發(fā)生沖突、打鬧,明天又成為好朋友。
如果自己的孩子誤傷了他人的孩子,就要讓自己的孩子認(rèn)識錯誤、賠禮道歉,同時要去關(guān)愛受傷的孩子。
我記得有一次,兒子跟院里的幾個男孩一起玩沙土,他們抓起沙土比賽誰扔得遠(yuǎn)。兒子不小心把沙土扔偏了,扔到身邊一個男孩頭上,里面恰巧有塊稍大的石子,打得男孩哭了起來。我看到他的后腦勺流出了血,滿懷歉意地給這個孩子的爸爸打了電話,然后叫了輛出租車,把他送到附近的醫(yī)院上了藥。男孩的父親趕到后,一點也沒有計較,他說小孩子們一起玩,這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沒事了,回家吧,都是些皮小子。”
而如果孩子們的行為過了度,形成了有意的打架、傷害,父母就應(yīng)該及時進行教育。
每次我在新聞中看到一些校園霸凌事件時,總會感到震驚。這些孩子怎么了?他們?yōu)槭裁慈绱艘靶U、殘暴、無情?人類的那些善良和美好的天性、良知,怎么在他們的身上像是一點也沒有被喚醒?
我反復(fù)研究這些孩子的行為與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也找到了幾個有過這類行為的孩子,與他們一一進行了交談。
“你當(dāng)時為什么動手打同學(xué)?”我耐心地問。
“我看武打片和玩電子游戲,里面都是打打殺殺的,很過癮?!?/p>
“她得罪了我,我不害她,她就會害我。皇宮里那些嬪妃都這樣,我爸媽也告訴我,別人打你,有本事你就打回去?!?/p>
“我爸也這樣打過人,打過我媽、打我……”
“我爸媽離婚后,沒有人疼愛我了,也沒有人管我了……”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行為之源,主要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與社會的不良影響:
一是父母在孩子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打鬧后的教育觀念、處理方式影響了孩子;
二是不良娛樂產(chǎn)品的影響;
三是孩子的家人或者鄰居,有過這樣的暴力行為。
人類已經(jīng)進化到了文明時代,我們的孩子需要和平、友愛和美好的生活,所以只有教育、引導(dǎo)孩子理解他人,愛護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激發(fā)起他們?nèi)诵灾械拿篮贸煞郑拍茏屗麄冃闹杏袗?,愛自己也關(guān)愛他人的生命;才能摒棄暴力,擁有美好、善良的人生。
父母不可能永遠(yuǎn)護著孩子,他們總要融入社會生活中。所以,我們要耐心告訴孩子與人相處的正確觀念,也要講一些避免傷害的方法,讓他們除了不傷害他人,在他人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有自護的辦法。
有很多家長認(rèn)為在孩子受到欺負(fù)時,孩子應(yīng)該打回去,一些家長甚至?xí)椭⒆哟蚧厝ァ?/p>
我的建議是:
第一,要教育孩子理解、關(guān)愛他人,不傷害他人;擁有善良、美好的品行,才有安寧、幸福的人生。
第二,在他人傷害到自己時,最重要的是避免危險、尋求幫助、保護自己,而不是打回去。因為惡惡相向,將加劇事端發(fā)展。
讓孩子真正理解,能夠給予他人關(guān)愛、同情與相助,才能讓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更好,這是自己美好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