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池
臺灣開發(fā)前夕
因地理位置和人煙稀少等原因,臺灣的開發(fā)比大陸慢了一千多年。當中國大陸已進入明朝中期的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在江南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甚至已經(jīng)出現(xiàn)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海峽對面的臺灣,此時仍處于部落社會的末期。島上居民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依然靠漁獵為生,還有一些簡單粗放的原始農(nóng)業(yè)。連橫在《臺灣通史》卷二十七這樣說過:“臺灣古為海上荒島,古者謂之毗舍耶,梵語也。毗為稻土,舍耶為莊嚴之義,又謂之婆娑世界。是故臺灣為農(nóng)業(yè)之樂土,而有天惠之利也。然土番狉榛,未知耕稼,因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播種之后,聽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獲倍蓰,故為農(nóng)業(yè)之樂園。然土番狉獉,未知耕稼,射飛逐走,以養(yǎng)以生,猶是圖騰之人矣?!睆倪B橫的上述敘述可以了解,臺灣土地肥沃,適宜農(nóng)作物種植,但在開發(fā)以前,臺灣主要居民少數(shù)民族同胞,還是以“射飛逐走”的原始漁獵為主要生產(chǎn)方式和主要生活資料來源,還是處于部落社會時期。
龍溪石碼人張燮寫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的《東西洋考》中一篇介紹臺灣的“東番考”,也敘述了開發(fā)前夕的臺灣經(jīng)濟社會情況:“深山大澤,聚落星散,凡十五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君長、徭役,以子女多者為雄,聽其號令。四序以草青為歲首,土宜五谷,而皆旱耕,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伐竹構屋,而茨以茅,聚族以居。無歷日文字,有大事集而議之。冬,鹿群出,則約百許人即之,鏢發(fā)命中,所獲連山,社社無不飽鹿者。”(載張燮集第四冊《東西洋考·卷五·東番考》。中華書局2015年版)
此文出版的時間離顏思齊開發(fā)臺灣只短短4年。因此,從上述史料可見,開發(fā)前夕的臺灣社會依然徘徊在封建社會大門之外。
早期閩籍人士遷臺
實際上,臺灣除了少數(shù)民族(即所謂“原住民”)之外,作為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是與臺灣最早有民間來往的省份,泉州“閩臺緣”博物館的圖片資料中就記載了這一情況:“閩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于福建浙南等地,善造舟航海。在周秦漢時期民族融合與斗爭的動蕩之際,一部分閩越人乘船渡過臺灣海峽,定居臺灣島上,……成為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見,今天臺灣少數(shù)民族大部分是來自大陸閩浙沿海古代居民。
宋末因戰(zhàn)亂頻乃,大陸東南沿海開始有零星入臺避難居住的,據(jù)詔安、東山、云霄三縣縣志記載,南宋祥興二年(1279)就有三批漳州人去琉球(臺灣):一批是參加護衛(wèi)南宋末代小皇帝趙昺南逃的將士,他們在廣東零丁洋海面被元軍擊潰后,由郡馬都尉陳植率領一部分將士突圍,在詔安繼續(xù)抗元,一部分將士東遷澎湖避難;另一批是元軍進攻東山時,都尉陳元霖帶領民眾奮戰(zhàn)死守,當東山陷落時,這批人為避難而渡海到澎湖安居;再一批是稍遲3年,云霄詔安一帶的陳吊眼率眾舉行反元起義。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軍打敗陳吊眼,進軍云霄、南詔,血洗支持陳吊眼的村莊。為避免遭大殺戮,許多村民出海逃往澎湖、琉球(臺灣),從事農(nóng)耕和捕漁。
從上面的史料記載可見,在臺灣大開發(fā)前夕,臺灣一些沿海平原已開始有零星漢民族居住,臺灣學者戚嘉林著《臺灣史》這樣說道:“1620年,在臺灣北端雞籠已有漢人聚落,在臺灣西部平原亦有1500名漢人?!?/p>
1620年是顏思齊率領閩籍民眾進入臺灣,開始開發(fā)臺灣的前一年。由上可見,盡管大規(guī)模開發(fā)之前已有漢族人口入島定居墾殖,但由于人員太少,且零星分散,對臺灣的經(jīng)濟社會影響甚微。
人文鼎盛的青礁村
閩南沿海有一個肇基宋初,歷史人文積淀深厚的村子叫青礁,從宋到清,這里深受開基祖、宋代漳州教諭顏慥的儒學家國情懷的熏陶和影響,竟然走出20多位進士?!伴_臺王”顏思齊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儒學氛圍濃厚的村子。
青礁村坐落在廈門海滄區(qū)西北隅九龍江入??谟鼗厍鄣母坫獗卑?,與西面的漳州角美白礁村只隔著一條通往廈門海滄大橋的角嵩公路。這個肇基于北宋初年、有著近一千年歷史的村子,在漫漫的古近代歷史上曾長期隸屬于漳州的龍溪、海澄縣,一直到1958年8月,它才隨著海滄被劃入廈門管轄,全村人口90%村民姓顏。
為弄清楚該村及該村顏氏的來龍去脈,歷史沿革,筆者曾專程來到青礁村,采訪了廈門顏氏研究會秘書長、青礁人顏水榮先生,他說起該村村史如數(shù)家珍。根據(jù)青礁現(xiàn)存明萬歷舊譜《顏氏族譜》記載,顏慥這支顏氏族人的先祖是唐代名宦、書法家顏真卿,其后裔顏洎于武則天時期曾奉朝廷之命率領十七萬軍士平定閩粵之亂有功,封建德侯,食邑歸德場(今德化縣),為顏氏入閩一世祖。顏洎家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大中祥符末年(1015)顏洎第六世孫,6歲的顏慥隨父母(父名顏清)遷徙九龍江下游平原漳州治址龍溪縣城居住。
青礁村有一座建于南宋初年的顏氏祖廟——“開漳堂”,它的名字正是該村歷史上屬于漳州管轄的實證。
青礁以村旁海上礁石青黛色而得名。這里背靠文圃山東脈岐山,面臨大海,可耕可漁,確為風水寶地。
遷入漳州城區(qū)的顏慥與后來的北宋名宦、仙游慈孝里蕉溪(今楓亭)人蔡襄同窗就學于漳州西湖白蓮書院,兩人意氣相投,唱和頗多,遂結為金石之交。蔡襄于天圣八年(1030)考中進士,并于翌年初仕漳州軍事判官。但一同上京趕考的顏慥卻名落孫山。之后慥公又連考三次,均無果而歸。慶歷四年(1044),已是端明殿大學士、泉州太守的蔡襄力薦同窗好友顏慥入京再考,終以“特奏名”(宋代規(guī)定,廷試多次未考中者,遇皇帝親試時,可另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恩科恩科考中。經(jīng)蔡襄力薦,朝廷任命顏慥為漳州路教授(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卷十八·列傳三·薦辟)。慶歷八年(1048)蔡襄因父蔡玉秀去世,辭職回歸故里仙游為父親丁憂盡孝,已屆39歲的顏慥也辭職攜妻擇地龍溪青礁肇基,自號遁翁,成為青礁顏氏一世祖。
顏慥在青礁定居后,設塾專心教書授徒,培養(yǎng)出了諸多杰出人才,其中青礁顏氏獲益尤多。終宋一代,一個小小的青礁村竟然孕育出了顏睎哲、顏思魯、顏唐臣、顏大猷等等18位進士,元明二季,又產(chǎn)生出了顏希孔、顏奕芳等7位進士和一位開臺王顏思齊,可謂盛極一時,縉紳輩出,堪稱世家望族。此為漳州甚至全閩絕無僅有之文化奇觀。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慥公逝后入祀漳州名宦祠、海澄鄉(xiāng)賢祠,其陵墓就在“開漳堂”后左側一座叫紗帽山的小山丘下面,陵寢后面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榕樹,樹下的墓墻上鑲嵌著1999年3月修墓碑記,碑記上寫著墓主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跡。
少年顏思齊
明神宗萬歷十七年(1589),顏思齊(字振泉)生于漳州府海澄縣青礁村一戶普通農(nóng)家,母親是同村的黃氏人家。查萬歷《青礁顏氏族譜》世系表,顏思齊是顏慥第20世裔孫。思齊的祖父顏廷瑞、父親顏清皆是單傳。按族譜看,這支顏氏族人屬青礁慥公二房裔孫。
明嘉靖以來,沿海倭患日熾,倭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瀕海的村莊首當其沖。抵抗倭寇頻頻侵擾,單靠政府有限兵防顯然不夠,許多村莊都自發(fā)組織起團練以自衛(wèi)。瀕海的青礁、鄰村新垵及附近的村民都積極投入習武練藝的活動中。
新垵(古稱“新江”)是閩南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至今仍是),新垵邱氏村民有多位曾參加漳州抗倭斗爭的萬松關戰(zhàn)役,其中武林高手邱一亮和邱玉輝在該役中生擒倭寇,朝廷敕賜“抗倭義士”匾額(現(xiàn)無遺存,《新垵邱氏族譜》有載)。
頗有憂患意識的思齊之父顏清覺得,男兒當自強,自強必須從艱苦的學武開始,武藝可以自衛(wèi),可以強身,還可以護鄉(xiāng)衛(wèi)國。于是,在萬歷三十二年(1604)父親把在村塾堂讀了三年經(jīng)書、剛滿15歲的顏思齊送到新垵,拜名師學武藝于新垵“大覺堂”堂主邱一亮。暑往冬來,勤奮苦練的顏思齊在師傅的耐心教導下,熟練掌握了五祖拳全部要領。五祖拳特點是動作簡捷,步法穩(wěn)固,手法密集,拳勢激烈,講究短打近攻,手腿并用,迅猛剛強,有雷霆萬鈞之勢,使對手難以招架。
顏思齊日夜勤學苦練,在諸多學武同學中脫穎而出,并成長為虎背熊腰、身材魁梧、出手不凡、棍劍刀槍樣樣精通的帥小伙。而其從塾堂所學的儒學孝悌誠信忠義在習武過程中逐漸延展成打抱不平、扶弱御強的俠義性格。一天晚上,同村有位一起拜師學武的王姓師弟哭哭啼啼走進武館旁邊的宿處,思齊一看,這位師弟眼青鼻腫,嘴角還流著血。思齊問清原委,原來一位來自錦宅村的黃師兄兩個月前因賭博輸了錢,向王姓師弟借了五錢銀子,今天因為要交“束修”(學費),找黃師兄討錢,不想那黃師兄不僅不還錢,還出手打傷了師弟。思齊聽罷,怒火頓時從心中躥起,連夜找到正在酒館喝酒的黃姓學友,把他從酒館給拽了出來,讓他給王師弟賠不是,還清欠賬。那位黃姓學友懾于思齊的拳腳,只好認錯還錢。為了這事,黃姓學友一段時間不跟思齊說話,但思齊還是主動與他打招呼,練武中還熱情幫他糾正了幾個動作,終化杯葛。
萬歷三十五年(1607)初,也即學武三年之后的春節(jié)期間,師傅在武館前的曬谷埕上舉辦一場練功大比武,算是對弟子們學習成果的檢驗和出師考核。顏思齊以其蛟龍入海的棍法、出神入化的刀法、快捷如風的拳腳,擊敗所有師兄弟,力拔頭籌。最后,在試練臂力的項目中,他竟然把武館旁邊龍山堂(今正順宮,建于元代)門前二百多斤的石香爐雙手托起,繞埕一圈,贏得全場喝彩。
月港拜師學藝
武術學了,還技藝超群,這讓父親顏清喜憂參半,喜的是思齊這小子不管是學文還是學武,都十分認真,三年來武功學得不錯,其身手在周邊村子有了名氣。憂的是學武過程中養(yǎng)成的喜歡打抱不平的性格,萬一失手就容易惹禍;再來靠拳腳也當不了飯吃,兒子年屆十八,已長大成人,以后怎么養(yǎng)家糊口?想來想去,與內(nèi)人黃氏商量了一個晚上,顏清想起古人說的“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家里沒有“千金”可賜,亦無“一藝”可傳,但這句話還是給了他們啟迪——讓兒子學好一門手藝。顏清想起在離青礁幾里水路的海澄縣城街上一位開衣匠鋪做衣服的江師傅,因為一段時間總得給家人添點衣服,幾年前到海澄月港一家衣匠鋪給思齊定制一套衣服后,他覺得該鋪鋪主江師傅手藝不錯,衣服做工仔細、針腳密集精致、穿著合體,于是每一段時間都會去他的鋪里定制幾件衣服。這樣一回生二回熟,日子久了就成為朋友,有時還帶一點自釀的米酒和捕撈的魚蝦螺貝到鋪里一起喝幾盅?,F(xiàn)在正好可以求他教思齊裁縫手藝,一來這細活可以使思齊靜下心來學藝,收回學武學野了的心,避免惹禍;二來裁縫這門手藝活計不用外出日曬風吹雨淋;三是月港繁華熱鬧,滿師后不愁吃穿。
第二天一大早,父親把想法告訴了思齊。這年春節(jié)過后,思齊也在考慮今后出路問題,既然父親這么說,雖然說裁縫跟武術一粗一細,是完全不搭邊的事,但知道父親也是出自一片苦心。受過儒學熏陶、歷來孝順的他也就答應了。于是,父親請村里技術最過硬的鐵匠打了把上好的裁縫剪刀和兩甕自釀的頭麯,用紅布包好,準備作為兒子拜師送給師傅的禮物。
幾天后的一個早上,吃過粥,收拾好行李,父子倆搭上村里一條開往月港墟賣魚的漁船,剛好漲潮之際,一路順風順水,半個多鐘頭之后,就來到了繁華的月港碼頭。
明代隆慶元年(1567),在許多有識之士官員的推動下,朝廷終于改變自明初就實行的嚴厲海禁政策,批準在月港開洋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為加強對月港海上貿(mào)易的管理,朝廷劃出龍溪、漳浦兩縣與月港臨近的幾個都(相當于今天的鄉(xiāng)鎮(zhèn))設立海澄縣,管理月港進出船舶,收取船稅和貿(mào)易稅。于是月港成為我國唯一合法的民間海外貿(mào)易港口,通商47個國家和地區(qū),開辟了東、西洋“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在這約一公里弧長的月牙灣分布著餉館、阿哥伯、路頭尾、溪尾、中股、容川、店仔尾等7個碼頭,還在埠頭專建了督餉館,以收取進出港船舶的貨物稅和船頭稅。自此,福建的茶葉、紙張、糖、瓷器、紡織品等商品,從月港這些碼頭大量出口。“凡福之抽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廈之橘、福興之荔枝、順昌之紙 ……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販吧羅呂宋諸國取利”。龍溪生產(chǎn)的銅錢大量流入日本,“日本惟用中國古錢,每錢一文,價銀四厘,向者福建龍溪地方鑄錢市之”。(綜合許孚遠:《業(yè)海禁疏》《明·經(jīng)世文編》卷四〇〇;張燮:《東西洋考》卷四所載內(nèi)容)。同時,國外商品也從月港源源不斷地輸入我國,如淡巴菰(煙葉)、番薯、花生、玉米、馬鈴薯、番茄、苦瓜、菠蘿等,傳種南方各省,促進了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種植結構的第一次改革。
海上貿(mào)易的興盛,使月港很快發(fā)展成為閩南一大都會,其每年兩萬余兩的白銀稅收,使月港成為“天子南庫”。商業(yè)貿(mào)易的興盛,八方商賈云集,使這個埠頭異常繁榮,街道上商店鱗次櫛比,路上車水馬龍,新設置的管理月港的海澄縣城擁有“小蘇杭”之美譽。
江師傅的衣匠鋪就開在臨港埠頭的街道上。這條臨江古街今天仍在,它就位于海澄鎮(zhèn)北門外的霞美街,與月港臨江碼頭平行排列。古街原長近千米,沿街密集地排列著數(shù)百家店鋪(近年來海澄鎮(zhèn)區(qū)改造拆除了一大段古街,尚存古店鋪40間,長約200米),閩南特有的木板門面結構店鋪至今仍在,店鋪面向街市,前廳為店,做生意之用;后室為家,生活之用;居中兩扇對開大門,兩邊各開齊胸高的一米半見方的木柵窗(閩南人叫它“店窗”,就是售貨窗口),白天把窗口上的長木板一條條從框槽中卸下,就成為售貨櫥窗。晚上打烊時,再把木條板一片片沿溝槽拼上,最后一片從里面鎖上,就和四周的木墻壁嚴絲合縫了。
顏清把思齊領到了老朋友的店鋪里,一番寒暄之后,顏清直接進入主題,請收兒子為徒,學裁縫手藝??粗赃呥@位長得五大三粗魁梧精壯的年輕人,江師傅拉起思齊的手細細端詳著說:“顏兄你令郎,一表人才,這雙大手看來是練過功夫的,可不是做裁縫的料哦”。顏清說:“我問過思齊,他愿意呀。不信你問他看看?!苯瓗煾祮査箭R說:“裁縫細工慢活呀,需要的是耐心細心,你受得了嗎?”思齊想,既然答應父親了,也已經(jīng)來了,總不能讓父親失望,咬咬牙說:“沒問題,受得了?!笨粗贻p人的態(tài)度,師傅也不好再說什么,正好這段來訂單增多,鋪里正缺人手。于是,父親讓思齊雙手捧著新打制而成的裹著紅緞布的剪刀和兩甕頭麯送給師傅,正式行了拜師禮,到街上飯鋪吃了拜師宴,便算正式入行,成為江記成衣鋪伙計。(節(jié)選自《開臺王顏思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