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香
診室來了個15歲的乖巧女孩小嫣,身高只有142厘米,2年半之前就出現了月經初潮,近半年身高一點都沒有增加,腕骨片提示骨骺基本閉合。當我告訴她屬于矮小癥時,小姑娘淚眼汪汪哭著對我說:“阿姨.我是不是不能長高了?。客瑢W們都取笑我是“小矮人”,那該怎么辦呀?”小姑娘的父母身高都不高,父親身高163厘米,母親身高148厘米。此前.父母認為孩子的矮小是由于父母遺傳因素引起的.應該沒有什么辦法治療,一直沒有帶孩子就醫(yī).這次因為同學們取笑小嫣是“小矮人”.在孩子的要求下才帶孩子來看診。
很多身材矮小的兒童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在湖南省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所每年的矮小兒童義診活動中,總是會有一些家長帶著十五六歲的孩子來參加,經過x線檢查骨骺發(fā)現,大多數孩子的生長潛力都消耗殆盡,最后只能是家長失望,孩子遺憾。有的家長很早就發(fā)現自己孩子比同齡兒童矮,但總是抱著“等一等”的心態(tài),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還能躥一躥,結果耽誤了孩子的治療。有些家長(像小嫣的父母)認為身高是遺傳的,是不能改變的,從不帶孩子做檢查,最后也耽誤了孩子的治療。
矮小也是病,醫(yī)學上稱為矮小癥。在相似生活環(huán)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個體的身高<正常人群均值2SD或<第3百分位數,稱為矮小癥。
矮小癥并不是一種病,而是許多復雜疾病的總稱。導致矮小癥的常見疾病有生長激素缺乏癥(GHD)、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小于胎齡兒,染色體疾病如先天性卵巢功能發(fā)育不全(Tumer綜合征),骨骼系統(tǒng)疾病包括軟骨發(fā)育不良、脊柱骨骺發(fā)育不良等,以及體質性青春發(fā)育延遲、性早熟、腎小管酸中毒、家族性矮小、特發(fā)性矮小等。
正確診斷矮小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醫(yī)生要詳細詢問孩子的出生情況、生長發(fā)育情況、飲食習慣、睡眠習慣等,父母的身高和青春發(fā)育情況,以及家族中有無矮小癥患者,等;其次,需要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除了常規(guī)體格檢查外,還需要測量孩子當前的身高、體重,檢查身材的勻稱度、皮膚顏色、有無特殊面容和第二性征發(fā)育情況等;第三,精準的實驗室檢查,結合病史和體格檢查的資料,除了完善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外,還需要選擇性完善骨齡、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激發(fā)試驗、染色體核型分析等特殊檢查,必要時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學段,才能明確矮小癥的病因。
矮小癥首選的治療方法是病因治療。如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治療方法是口服補充甲狀腺激素,治療時間越早越好,在專科醫(yī)生的指導下定期隨診,調整藥物的劑量,切記不能隨意停藥;生長激素缺乏癥(GHD)、小于胎齡兒、染色體疾病如先天性卵巢功能發(fā)育不全(Turner綜合征)、家族性矮小等疾病,經過有關部門的批準,可以選擇注射生長激素治療改善終身高。注射生長激素治療的關鍵時期是4歲~青春期前,因為這個時期兒童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活躍,孩子生長的潛力大,治療效果好。如果等到青春期發(fā)育晚期,骨骺即將閉合的時候再去治療,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近年來,各地各級醫(yī)院的生長發(fā)育門診如雨后春筍般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篩查出了大量的矮小癥患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矮小癥患者都得到了規(guī)范的診斷和合理治療。建議家長一旦發(fā)現孩子身高發(fā)育遲緩,相比其他同齡孩子明顯矮小,不能一味等待,應盡早到具有規(guī)范診斷和治療經驗的醫(yī)院就診,明確矮小癥的真正病因,及時進行規(guī)范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