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麗霞
隨著近年來幼兒學前教育工作的快速發(fā)展,針對幼兒園教學舉措和教學模式的探討逐步增多。探析結構類游戲在幼兒學前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模式,無疑具備突出的現(xiàn)實必要性,相關議題也會引起教師的高度興趣。
結構類游戲通常簡稱為結構游戲,又稱建構游戲。這種游戲是讓幼兒利用各種建筑和結構材料,如積木、積塑、金屬、沙、雪等,進行各種建筑和構造活動,并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游戲。因為這類游戲通常以結構的搭建、構造為主要形式,故得此名。
在幼兒學前教育的實踐中,結構游戲主要包括積木游戲、積塑游戲、積竹游戲、金屬構造游戲、拼棒游戲、拼圖游戲等。不同材料、不同形式、不同主題的結構類游戲各具特色,對于幼兒智力、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作用。
在對幼兒進行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明晰此類游戲的基本特性與使用要求,從而為針對性地設計游戲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具體來看,結構類游戲的特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功能性。結構類游戲具備多重功能,直接作用于廣大幼兒。如,啟迪幼兒思考、判斷,引導幼兒組合物體、合理審美、開展合作與反思等??梢哉f,結構類游戲對幼兒身心發(fā)展與健康成長具有突出的作用,這也是此類游戲的重要特色所在。
2.建構性。組合、拼接與建構是結構類游戲的核心特征之一,即幼兒通過不同材料、元素的組合與搭建,構成相對完整的成品,這是一個動腦、動手的過程,是幼兒思維建構的重要 動力。
3.益智性。結構類游戲具備益智性特點,即通過這種游戲可以開發(fā)幼兒的智力,使其形成合理的判斷力與認知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4.協(xié)作性。在結構類游戲中,幼兒通過搭建、構造某個物體或建筑物,必須經(jīng)歷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這是塑造幼兒集體意識的重要開端。另外,許多結構類游戲通常由幼兒集體配合完成,因此其協(xié)作性的特色較 為顯著。
結構類游戲帶有獨特的建構、組合、搭配、拼接特征,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開展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借助結構類游戲,能夠突出游戲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借助結構類游戲,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趣味性游戲,在融入基本觀念、組合素材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幼兒的引導 和培養(yǎng)。
所以,結構類游戲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也很好地充實了學前教育工作的形式、要素和手段,對于幼兒更好地感知外部世界起到了引導作用,具有突出的應用價值。
新時期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工作要以幼兒的成長、發(fā)展為基礎,要突出對幼兒的關懷和引導。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以結構類游戲充實學前教育工作,能夠有力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提高,這也是契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策略。
具體來說,結構類游戲是以敏銳觀察、自由、創(chuàng)造思維為基礎的活動,可以從幼兒的視角營造游戲氛圍,增強幼兒認知意識。結構類游戲的材料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結構類游戲的過程就是幼兒通過對結構材料的親自操作,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生活。在此期間,幼兒的認知能力也能得到針對性開發(fā)。
幼兒園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開發(fā)幼兒的智力,促進其動手能力的提高。結構類游戲的運用完全適配幼兒園學前教育的現(xiàn)況,與幼兒的身心特點極大契合,有利于幼兒智力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兒通過對材料顏色、形狀、大小、空間比例等知識的體會,可以加深對數(shù)量和圖形的理解和認識。從這個意義上看,結構類游戲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突出了人性化特色,與幼兒智力的發(fā)育、動手能力的鍛煉有著內在的交融關系,因此將促進學前教育工作的深入 發(fā)展。
在幼兒園學前教育工作中,有效發(fā)揮結構類游戲的功能和優(yōu)勢,將助力教師更好地開展育人工作,也將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智力水平、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成長與提高。
在結構類游戲的設計和應用中,教師要扮演關鍵性角色,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支持。一方面,教師要確定合理、明確的游戲主題,著力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將趣味性與知識性有機銜接,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性,使之興致盎然地參與結構類游戲,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提高認識、增強能力。通過針對性的主題引導,幼兒參與結構類游戲更有方向感,他們的認知意識也可以得到針對性的錘煉與打磨。
例如,在警察節(jié)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圍繞“致敬警察叔叔”的主題打造結構類游戲。比如,在“交通指揮”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對交通指揮臺進行顏色的搭配與材料的組合,還可以鼓勵幼兒利用現(xiàn)有的場地條件,模擬交警叔叔指揮車輛。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學習到有關交通的一些規(guī)則,感受警察的辛勞與不易,還能夠提高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鮮明的主題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對幼兒更好地參與游戲具有調動和激勵作用。
教師是幼兒園學前教育的引導者,在結構類游戲的設計和應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必須熟悉游戲的類型、特點與功能,把握幼兒的喜好,針對性地給出游戲項目,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把觀察、記錄、指導、幫扶有機統(tǒng)一起來,真正做到隨機應變、靈活處置,確保結構類游戲直接作用于幼兒,實現(xiàn)最佳的教育效果,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比如,在常規(guī)的結構類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默默地觀察幼兒的做法。通過細致的觀察,教師可以對幼兒的行為與游戲思考方式進行簡要記錄,以便后續(xù)開展評價和反饋。當然,教師在結構類游戲過程中要適度介入,適時給予指導,以此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實現(xiàn)游戲效能的滲透和延續(xù)。通過針對性的觀察、指導,教師可以在關鍵時刻對幼兒進行點撥,使其更扎實地掌握游戲技能,進而提高思維能力與認 知水平。
結構類游戲是以幼兒觀察、思考、操作、試錯為主要步驟的趣味性游戲,對于幼兒認識結構、掌握結構的組合方法與技巧具有突出作用。但結構類游戲并非完全的單人游戲,換言之,小組合作、集體協(xié)作在結構類游戲中也占據(jù)突出位置。教師要根據(jù)游戲難易度、結構類型、作用機理的不同,分別設計個體游戲與集體游戲,以此全面錘煉幼兒的心智,實現(xiàn)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一些簡單的積木、拼圖游戲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單獨完成,適當增加一些難度,考驗幼兒的思考、組合、拼接能力。
在難度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結構游戲中,教師可以安排幼兒三五成群地組成小組,發(fā)揮集體智慧,完成游戲項目。比如,在較為復雜的建筑物組合拼接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對幼兒進行分組,給幼兒合理搭配組員,使他們能相互幫助。在幼兒設計規(guī)劃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幼兒確定場地的布局、走向,幫助幼兒搭建建筑物的雛形。類似這樣的設計,規(guī)避了個體思維的局限性,能夠讓幼兒共同確定建筑的布局方式,找到合適的拼接、組合方法。教師要充分重視個體與集體游戲策略的融合使用,以此提高幼兒的心智水平,發(fā)揮結構類游戲的最大效能。
結構類游戲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把握學前教育的特性,從幼兒的身心特點著手,對結構類游戲的設計途徑進行優(yōu)化,以此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漸進式成長。比如,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園內的建筑物、花壇、噴泉等典型景觀和建筑,讓幼兒學習這種結構的組成方式,形成對結構搭配的完整理解。在回歸課堂后,教師可以以前面的觀察為基礎,讓幼兒開展結構類游戲,如“快速搭積木”“限時積竹游戲”等。在幼兒搭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旁記錄,必要時給予提示和指導。
通過類似的方法,“以生活為師”的理念能夠融入學前教育的游戲活動中,幼兒的認知能力也能夠得到針對性的塑造。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結構類游戲與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讓幼兒結合現(xiàn)實生活開展游戲,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豐富游戲體驗,在游戲的錘煉中提高認知能力。
結構類游戲的運用符合幼兒園學前教育的基本特性,對于幼兒快速成長、提高幼兒心智大有裨益。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多用正向引導的方法,讓幼兒在結構類游戲中感受樂趣,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樹立自信,養(yǎng)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幼兒往往會因為教師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而受到激勵,從而產(chǎn)生無盡的動力。因此,教師要把握結構類游戲的嵌入方法,以此開展有效的師生互動,促進幼兒自信心、動手能力、游戲積極性的提高。
比如,當幼兒完成了“海島拼圖游戲”的任務后,教師可以說一句“你們真棒”“繼續(xù)努力,老師看好你們”“大家拼得真不錯,要記住這種方法哦”。以類似的表揚和肯定為基礎,營造和諧溫暖的氛圍,這對于充分激發(fā)幼兒的熱情大有好處??傊?,教師要準確把握游戲進程,對幼兒多肯定、多鼓勵、多表揚,提高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養(yǎng)成好習慣,健康快樂 地成長。
在結構類游戲融入學前教育的進程中,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設置游戲主題,優(yōu)化游戲流程和步驟,實現(xiàn)結構類游戲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統(tǒng)籌,廣泛觀察、記錄與反思,必要時給予幼兒指導和支持,幫助幼兒在結構類游戲中建構自信心、形成動手意識,不斷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