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用樹
培養(yǎng)有思想、會學習、能動手、勇創(chuàng)新的社會適應性人才,課堂改革勢在必行。高效課堂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探究知識的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何構建著力于深度學習能力提升和健康成熟人格形成的高效物理課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落實——
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好的物理課,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就應該考慮好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維方向。那么,怎樣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呢?
利用科學史料導入。用一些科學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導入新課,將學生的思維迅速引進課堂。例如,在講牛頓運動定律時,由于初中已接觸過,學生們沒有什么新鮮感,怎樣提高這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師可以通過牛頓的生平故事吸引學生——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無法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孱弱的小嬰兒日后會成為一位名垂千古的科學巨人,并且活到了84歲。這樣引入課題,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被吸引到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油然而生。再如,講物質波這節(jié)課時,可先問學生知不知道一個原本學歷史的學者會在當時物理學的前沿——量子理論上做出突出貢獻。出于好奇心,學生的思維會牢牢地被教師吸引到課堂上。然后,教師就可以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布羅意的故事,自然引入粒子的波動性教學,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導入。開門見山,直接提出與課堂相關的問題,設置懸念。比如,在講渦流這節(jié)課時可直接引入問題:為什么當人攜帶金屬器件經過安檢門時報警器就發(fā)出響聲?瓷器鍋能用電磁爐加熱嗎?再如,講光的衍射一課時直接問:為什么早上和傍晚的太陽看上去偏紅色?在講光的全反射時問:水能導光嗎?然后加以演示。對于這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一般是回答不出來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主動學習的熱情頓時高漲。
利用創(chuàng)新實驗導入。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是一門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學科,在講授時離不開實驗,直觀的實驗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主動求知欲。如在講壓力作用效果這節(jié)課時,可讓學生用兩根食指壓鉛筆兩端(一端削尖),問學生兩手指感覺有何不同,自然而然過渡到壓強概念的講解上來。再如,講機械能守恒定律這節(jié)課時,可演示單擺實驗,讓小球從眼睛位置靜止釋放,學生會擔心小球碰到眼睛,但實驗結果證明這一擔心是多余的,為什么小球不碰眼睛呢?第二次同樣讓小球從眼睛位置釋放,但用手給小球一瞬時初速度,結果小球碰到了眼睛(演示時戴上塑料眼鏡),好奇心驅使學生不得不思考為什么……通過這些創(chuàng)新實驗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主動聽課的欲望,理論聯系實際的課堂對學生的注意力會產生很強的“磁性”。
注重為學生提供參與討論的機會
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只是片面強調如何去教,忽視了學生學的過程,往往導致學生似懂非懂、消化不良,課堂效率低下。因此,課堂上多提供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尤其重要。
對物理概念展開討論。物理課程有很多概念,有些概念看上去相近,但又有本質區(qū)別,展開討論可加深理解。比如,在講位移和路程的概念時,可讓學生討論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和聯系,從而引入矢量和標量概念的本質區(qū)別——學生通過討論會理解路程不能描述物體位置變化,位移才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再如,講速度和速率的概念時,讓學生討論哪個能反映運動的快慢,通過激烈的討論,答案破開迷霧見分曉,既抓住了課堂重點,又順利突破了難點,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科學、團結協作的品格。
以實例引發(fā)討論。物理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討論比單純的講授效果更好。比如,講授溫度計這節(jié)課時,在講完溫度計的結構、測量原理和使用方法后提出問題:溫度計能不能方便地測量體溫?引發(fā)學生討論,教師通過各小組討論的觀點自然過渡到體溫計的講解,從而得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再如,講串并聯電路功率時提出問題:兩只額定電壓相同、額定功率不同的燈泡哪一個更亮?引發(fā)學生討論,然后演示實驗,順利得出兩種電路的功率特點。如此,既有學生的討論理解,又有教師的歸納總結,學思結合,效果明顯。
實驗設計方案討論。物理以實驗為基礎,物理課離不開實驗。在教學中,物理實驗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同時,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提高觀察和動手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物理實驗分為探究實驗和驗證實驗,同一物理規(guī)律實驗探究的方法多種多樣,實驗設計的方法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可以課前準備好實驗器材(包含幾套實驗所需器材),然后在課堂上供學生分析選擇,討論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案。而后教師分別對各設計方案從原理體現、操作方便、現象明顯等方面進行點評,總結出相關物理知識。這樣既鍛煉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實際動手的能力,也加深了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從解題方法上展開討論。物理題往往存在一題多解的情況,適時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討論有利于學生解題思路的拓展,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如講一個質量為M1的小球以速度V1與另一靜止的質量為M2小球發(fā)生彈性正碰后,兩球速度可表示為V1’=(M1-M2)V1/(M1+M2) ,V2’=2M1V1/(M1+M2)??身槃輰耄寒斠粋€質量為M1的球以速度V1與一個以速度V2同向運動的M2球發(fā)生彈性正碰后,兩球速度怎樣表示?學生迅速展開討論,很快就有一個學生舉手說可利用相對速度的方法把M2球視為靜止,M1的速度即為(V1-V2),則V1’=V2+(M1-M2)(V1-V2)/(M1+M2),V2’=V2+2M1(V1-V2)/(M1+M2)。當時有很多學生持懷疑態(tài)度,經過舉例討論,大家發(fā)現這位學生的方法是正確的。全班自發(fā)熱烈鼓掌,該同學充滿了自豪感。小球的碰撞變成了思維的碰撞,學生再一次對相對速度的應用有了透徹理解,此節(jié)課讓學生記憶深刻,盡顯學習的主動性。
注重課內外學習相結合
不少學生學習物理只局限于書本、課堂,生活中不會運用物理知識、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也要延伸到課堂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好習慣。
加強新課課前預習。每節(jié)新課前的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好機會,因此教師在講每一節(jié)新課之前都應安排學生課前預習的任務,并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yè)發(fā)現該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難點,對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或錯誤觀點予以綜合。以這種預習加導學的方法講授新課,能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領悟新知識的能力,也能加深學生對新課物理知識的理解。
加強課后相關物理現象的進一步探究。一些物理知識和規(guī)律與生活實踐有緊密聯系,光靠教師的課堂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講完新課后要安排學生進行再探究,如講完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現象后讓學生課后去探究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分別屬于哪一種光現象——過河時發(fā)現河底變淺;在汽車外面看不清里面的人,而在里面可看清外面的人;晚上開車駕駛室不開燈,公路積水水面上的油膜看上去是彩色的;瞇著眼睛看日光燈或太陽可看到彩色光,等等。課堂上教師可搜集學生探究到的各種現象展開全班討論,然后進行分類總結,肯定對的觀點,糾正錯的觀點。每一個物理知識如果課后都做到讓學生進行再探究,就能使枯燥難懂的物理知識與豐富多彩的常見物理現象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加強學生課外實驗小制作活動。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探究活動必不可少。課外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制作一些小實驗器材,寫出實驗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實驗現象說明的物理問題。如簡易液體密度測試儀、輪船排水量測試儀、聲光控開關演示電路、自制放大鏡、自制潛望鏡、自制潛水艇模型等。只要教師有心安排,學生會制作出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實驗儀器。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對相關物理知識能夠深刻理解,倍增學習成就感。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