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字的南瓜
說起古代的體育項目,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蹴鞠。但是在唐朝,擊鞠,也就是馬球,它的熱度相當于今日的乒乓球,連王公貴胄乃至統(tǒng)治者都是它的狂熱粉絲。不信的話,我們先來看《封氏聞見記》中記載的一則小趣聞。
粉絲無數(shù)的唐代“第一運動”
看到鞠場上強壯的吐蕃漢子又擊入一球,年輕的臨淄王終于按捺不住,舉起數(shù)丈長的月杖站在鞠場邊上。
坐于梨園亭子的中宗目光沉沉,垂于龍椅一側(cè)的手上攥緊了玉珠。吐蕃特使提出要與長安貴子在鞠場上一較高下時,皇帝未曾想過泱泱大唐竟無人能抗衡。這份暫時的頹勢讓中宗有那么一絲不快一一即使長安與吐蕃即將結(jié)成姻親,但國朝的威權(quán)不能容忍任何挑釁。
臨淄王的舉動引起了他的注意,李氏親族中就屬他的擊鞠技藝最為高超。果然這位子侄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封氏聞見記》云:“玄宗東西驅(qū)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吐蕃功不獲施……中宗甚悅,賜強明絹數(shù)百段,學士沈儉期、武平一等皆獻詩?!倍R淄王的英姿也留了在《梨園亭子侍宴應制》中:“宛轉(zhuǎn)縈香騎,飄搖拂畫球?!?/p>
當年的臨淄王便是李隆基,也就是之后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唐玄宗在還未稱帝之前就已能在鞠場上“風回電激”,直到天寶六年,花甲之年的他依舊在驪山球場與羽林軍共賽。當時在賽場上的玄宗“志氣超神,眉目勝畫”,球技一如他及冠時大克吐蕃使臣時那般精湛,隨行的官員立刻奮筆記下:“如電如雷,更生奇絕?!彪m然這樣的形容有吹噓拍馬的嫌疑,但是唐玄宗對打馬球的癡迷程度可見一斑。
掀起這樣的全民熱潮,馬球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唐代“第一運動”。
馬球的妙處
那么馬球的魅力何在?為什么它能引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爭相成為發(fā)燒友呢?
馬球,顧名思義,就是要騎著馬匹來打的球。它有三大要素:球杖、球、馬。
馬球的球杖又被稱作月杖,這是因球杖頂端用來擊球的彎曲部分形狀如半弦月一樣,這樣的設計可以將急速滾動的馬球擋住。
再說說球。相較于蹴鞠所用的充氣球,馬球使用的多是硬質(zhì)木球,中心掏空,但是表面多雕有精致的紋樣,再用彩漆和朱漆繪上色彩。這么做一是為了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二是為了提示球員和馬球的位置。
除了球,這項運動中最重要的便是馬,就像運動員想要取得好成績,裝備也非常重要。特別是通人性的馬,讓騎手在比賽時如虎添翼。比如官員王建就曾經(jīng)在詩文中形容道:“珠球到處玉蹄知?!闭f的就是良駒在擊鞠的賽場上會主動去找球,完全不需要騎手費心駕馬。
唐王朝與西域各地的友好交往不只帶來了政治上的穩(wěn)定,也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互利。香料、茶葉,還有馬匹都在互市往來中源源不斷地被獻入一國之都。加上王朝自己培育的良馬,馬球能在唐朝盛行很大程度都是由于這個原因。
再者,作為一個繁榮開放的王朝,唐朝不僅以大國之態(tài)統(tǒng)御四海,同時也接納了四海內(nèi)外的各樣民風民俗。統(tǒng)治者深諳作為多民族國家需得以開放兼容的姿態(tài)吸收少數(shù)民族文化,促進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因此在西蕃人中流行的馬球就這樣走進了唐人的生活中。
快意不可險中求
當然,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有其危險性,馬球亦然。
由于比賽需要馭馬而行,所以馬球比賽不可謂不激烈,甚至常常出現(xiàn)傷亡的情況。比如唐玄宗的兒子榮王就在打馬球時墜馬昏厥,驚得隨侍的臣子黃幡綽進言:“……圣體又重,儻馬力既極,以至顛躓,天下何望!”甚至唐穆宗在位時,就因為打馬球而“暴得疾”,以至于最后因此喪命。畢竟馬蹄無眼,一旦在沖撞中滾下馬,想要在翻涌迷蒙的塵土中安然無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時至今日,馬球雖然已經(jīng)不再是一項備受矚目的運動,但是仍然有不少忠實粉絲。馬球這一運動也在世界各國流行,甚至曾經(jīng)入選過奧運會正式項目。而且護膝和面罩、頭盔等保護裝備的增加也大大降低了馬球運動的危險性,這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放心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