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源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7)
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以下簡稱《馬克思主義觀》)是為紀念馬克思誕辰100周年于1919年5-11月創(chuàng)作的,發(fā)表在《新青年》上。這篇文章寫的是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體現(xiàn)了他世界觀、人生觀的轉變,突出表現(xiàn)在理解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上。
1.“改造世界‘原動’的學說”
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觀》開始于對《資本論》的研究。關于為什么要研究和怎樣研究《資本論》,《馬克思主義觀》開篇寫到:“一個德國人說過,五十歲以下的人說他能了解馬克思的學說,定是欺人之談。因為馬克思的書卷帙浩繁,學理深晦。他那名著《資本論》三卷,合計二千一百三十五頁,其中第一卷是馬氏生存時刊行的,第二、第三兩卷是馬氏死后他的朋友昂格思替他刊行的。這第一卷和二、三兩卷中間,難免有些沖突矛盾的地方,馬氏的書本來難解,添上這一層越發(fā)難解了。加以他的遺著未曾刊行的還有很多,拼上半生的工夫來研究馬克思,也不過僅能就他已刊的著書中,把他反復陳述的主張得個要領,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我平素對于馬氏的學說沒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談‘馬克思主義’已經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國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幾有風靡世界的勢子,德、奧、匈諸國的社會革命相繼而起,也都是奉‘馬克思主義’為正宗?!R克思主義’既然隨著這世界的大變動,惹動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誤解。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雖然極其貧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馬克思誕生百年紀念以來,各國學者研究他的興味復活,批評介紹他的很多。我們把這些零碎的資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紹于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我們的思辨中,有點正確的解釋,吾信這也不是絕無裨益的事。”(1)《李大釗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10頁。對于《資本論》的研究使李大釗產生如下感悟。
第一,《資本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關鍵。與一般人把《資本論》理解為經濟學著作不同,李大釗認為《資本論》可以看到整個馬克思主義觀的理論?!顿Y本論》是馬克思15年理論研究的結晶。他的全部理論都包括其中。從《資本論》中解讀馬克思主義,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第二,《資本論》的價值在于它是“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這個學說已經在歷史上為德奧匈等諸國的實踐所證明。
第三,他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正確的。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而該文寫于1918年5月,正是馬克思誕辰100周年的時候。在這百年中馬克思主義于世界大變動中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也遭受了很多的誤解。“馬克思主義觀”就是在各種零散資料的基礎上,稍加整理寫出來的。這是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他自認為這種理解是正確的,這不僅對他自己有用,而且他愿意把這種理解分享給讀者,以便在讀者的思辨中得出正確的理解。
對于《資本論》的研究,李大釗認為有三派:個人主義派、社會主義派、人道主義派。這三派各自的出發(fā)點不同,分別是“為己”“為他”和“為慈善、道德”。古典學派屬于“為己”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屬于“慈善、道德”的,馬克思的經濟學屬于“為他”的。李大釗專門考察了馬克思經濟學中歷史觀的特點。他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資本主義制度以前一般的進化論、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論和將來社會發(fā)展的策略論。因此,歷史觀是理解《資本論》的關鍵所在。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歷史上的各種理論都涉及歷史的問題,但是他們的歷史觀都是表面的;而馬克思的歷史觀是深入到社會內部,揭露社會發(fā)展深層次的原因。
《資本論》不同于馬克思其他的經典著作,這是幾部重要經典著作的匯集點?!榜R氏的經濟論,因有他的名著《資本論》詳為闡發(fā),所以人都知道他的社會主義系根據于一定的經濟論的。至于他的唯物史觀,因為沒有專書論這個問題,所以人都不甚注意。他的《資本論》,雖然徹頭徹尾以他那特有的歷史觀作基礎,而卻不見有理論揭出他的歷史觀的地方。他那歷史觀的綱要,稍見于一八四七年公刊的《哲學的貧困》,及一八四八年公布的《共產者宣言》。而以一定的公式表出他的歷史觀,還在那一八五九(年)他作的那《經濟學批評》的序文中?!?2)《李大釗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10頁。李大釗的這段文字說明三個重要問題:一是《資本論》中歷史觀的重要性;二是《資本論》匯集多部著作的思想;三是要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就要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別人不同,李大釗研究這三部著作側重于歷史觀,而且將其和《資本論》聯(lián)系起來。恩格斯說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唯物史觀,李大釗則說明了這一歷史觀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如果說把以上論著與《資本論》相聯(lián)系,那么唯物史觀是從辯證唯物主義推導、應用來的觀點就不能成立了。更為重要的是:第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小資產階級蒲魯東形而上學的歷史觀區(qū)分開來,同時也就和資產階級的歷史觀區(qū)分開來。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型的,這是在《哲學的貧困》中論述的;第二,這種發(fā)展型的歷史觀在《共產黨宣言》那里得到詮釋,其要義就是“人類的解放”。第三,這一唯物史觀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以公式的形式公諸于世。
1859年在馬克思那里表示的是什么年代?是他從社會舞臺走入書齋,又從書齋走向社會舞臺的關鍵時期。這表示馬克思理論的制定已經基本完成,以后就是這一理論的運用和豐富、完善的問題了。對于馬克思來說,這時的《資本論》主要是整理、修訂和出版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說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對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所進行的理論認定的問題。對于這個時間點,特別提醒讀者注意馬克思的說明:第一,1858年2月22日給裴迪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的信:“我想把我的經濟學著作的進展情況告訴你。事實上,最近幾個月來我都在進行最后的加工?!?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9、167頁。因為馬克思要通過他尋找出版社;第二,基于同樣的原因,為了出版寫信給拉薩爾 。同年11月21日馬克思在信上說:“它是15年的即我一生中的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9、167頁。這個黃金時代是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他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是他將要出版的《資本論》。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觀》從研究《資本論》入手,結合《哲學的貧困》(1847年)、《共產黨宣言》(1848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這是唯一正確的門徑。
李大釗的研究開啟了解讀馬克思主義科學的門徑: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要走讀馬克思經典這條科學大道。
李大釗通過對《資本論》的研究,認識到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以及這些理論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第一,關于無產階級自我解放立場的確立。李大釗通過論證唯物史觀和宿命論關系來表現(xiàn)此觀點。他指出:“有人說,歷史的唯物論者以經濟行程的進路為必然的、不能免的,給他加上了一種定命的彩色,后來馬克思派的社會黨,因為信了這個定命說,除去等著集產制自然成熟以外,什么提議也沒有,什么活動也沒有,以致現(xiàn)代各國社會黨都遇見很大的危機。這固然可以說是馬氏唯物史觀的流弊?!?5)《李大釗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28頁。李大釗警告無產階級建立的政黨絕不能走這樣的道路,必須具有顯明的無產階級自我解放的立場。
第二,關于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的內在聯(lián)系。他舉例,工人的勞動力好比機器,當資本家買了工人這架機器后,如何使用就歸資本家。機器不會生產新價值,而工人這架活的機器卻能產生新的價值。在這新的價值中,工人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報酬,其余的部分就歸資本家所有,這部分是由剩余價值創(chuàng)造的。對此,李大釗指出:“惟有這一班可憐的工人,自己把自己的工力像機械一般賤價給人家,所得的價格,僅抵自己生產價值之半,或且不及其半,在法律上經濟上全沒有自衛(wèi)之道,而自己卻視若固然?!?6)《李大釗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28頁。李大釗從生產和分配的關系上,引出了一個更新的觀點——無產階級必須改變這種生產方式的革命觀點。
第三,關于方法的問題。這是關于理論分析能力的問題,馬克思對剩余價值與利潤、平均利潤率的關系進行了闡釋。在無產階級立場、觀點與方法論的關系上,他認為方法論具有重要的地位。利潤、平均利潤率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關注的問題,剩余價值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關注的問題。前者探討的是資本與利潤關系的問題,后者探討的是剩余價值創(chuàng)造和分配的問題。在前者,利潤和平均利潤率來自何處?來自剩余價值。因此,在前者,即資本與利潤率的關系中,掩蓋了剩余價值的來源。這里顯然是因立場和觀點的不同產生的。在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關系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立場、觀點和分析方法的重要意義。李大釗指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對范疇是馬克思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范疇。在分析這一關系時,他將這一對范疇與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固定資本、流動資本這一對范疇進行比較。他認為這兩對范疇有很多相似之處。固定資本在亞當·斯密的經濟學中是一種自在的資本,它的價值還存在于商品中。流動的資本可產生新價值的資本;馬克思的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也是這樣理解的。不變資本不增加價值,可變資本——人的勞動力才能增加新的價值。可是這兩種理論得到了不同的待遇:“不變可變資本說是支撐馬氏余值論的柱子,余值論又是他的全經濟學說的根本觀念,這資本說被人攻破,馬氏經濟學說必受非常的打擊。然而他的不變可變資本說與亞丹·斯密的固定流通資本說大致相同。而在亞丹·斯密的固定流通資本說,則人人祖述奉為典型,以為是不能動搖的定理。而在馬克思的不變可變資本說,則很多人攻擊,甚或加以痛詆,我們殊為馬氏不平!”(7)《李大釗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7、39頁。這既是為不變可變資本正名,也是李大釗闡述立場、觀點和方法一致性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里,理論分析的能力十分重要。
第四,關于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否定之否定的理解。這是《資本論》最后的結論性觀點。李大釗從兩個方面對這個觀點進行了論證:一方面指出資本和雇傭勞動產生于16世紀,在此之前沒有這樣的階級關系,自然不會有這樣的概念。它是歷史性的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它也會在歷史上消失;另一方面討論了人權和自由概念的含義。他說:“從前的有產階級,為了這個事業(yè),不知費了多少心力,奔走呼號了三世紀之久,他們所標榜的‘人權’、‘工人自由’的要求,正是他們勝利的凱歌。因為他們要想在市場里收買這種便宜貨品,必須使這些工人脫離以前的關系,能夠自由有權以出售他自己。他們的事業(yè)成功了,工人的運命也就沉落在地底了!”(8)《李大釗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7、39頁。這就非常徹底地揭露了資產階級所標榜的人權、自由的虛偽性。
以上探討表明李大釗對《資本論》的研究是與眾不同的。這點可以從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找到答案:“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yǎng)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9)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6頁。這段話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讀經典,悟原理”?!白x經典,悟原理”的內涵極其豐富,不僅包含理論聯(lián)系實際,還包含精神追求、涵養(yǎng)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的內容。從范圍上來說,它既包括整個共產黨的,也包括共產黨人個人的。在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觀”中內含著這兩方面的內容。一般來說,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李大釗這里,他突出地淬煉了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內容。
從“讀經典”到“悟原理”需要一定的方法。這一點在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中最為典型。這個方法就是“從后思索”方法?!皬暮笏妓鳌狈椒ǔ鲎择R克思的《資本論》,這個方法要求選擇典型的形態(tài),從而探索出它的形成軌跡,馬克思說的人體解剖有利于猴體解剖也是這一道理。
德國學者弗雷德·史博德(Fred Schrader)是研究馬克思“手稿”的專家,他曾接受一個訪談,題目是“馬克思并不是從一而終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也許是他就馬克思的“手稿”而下的結論,事實上馬克思本人并沒有這樣聲明過。馬克思“手稿”的研究最終都歸于他的理論。如果按照史博德的看法,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無從著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缺乏經典依據。研究馬克思主義不應從“手稿”出發(fā),也不是從“單一的文本”出發(fā),而應從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理論出發(fā)。從整體理論出發(fā),就是“手稿”和“單一文本”要服從整體。從整體出發(fā),馬克思在方法論上就是從一而終的。史博德所提倡的方法顯然不可取。我們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就要重視“從后思索”的方法。
“從后思索”的方法也體現(xiàn)在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研究當中?!顿Y本論》是馬克思15年黃金時代研究的成果。馬克思稱《資本論》(第一卷)是一個“藝術整體”。它既是經濟學的,又是歷史觀的,同時又是哲學辯證法在現(xiàn)代科學上運用的典范。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上三者缺一不可。從三者關系上研究資本主義,可以說《資本論》獨此一家?!顿Y本論》是當代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巔峰之作?!恶R克思主義觀》選擇從《資本論》入手,這是科學的方法。
《講話》體現(xiàn)的也是“從后思索”的方法?!皬暮笏妓鳌痹凇吨v話》中表現(xiàn)為研究的門徑,是研究馬克思主義首選的方法。“從后思索”方法的運用因人因事而異。馬克思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選擇的典型形態(tài)是英國。李大釗研究馬克思主義觀,典型著作選擇的是《資本論》,習近平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選擇了兩點:馬克思的人品和人類解放的理論。這個門徑為什么因人因事而有區(qū)別呢?在李大釗那里,是為總結他是怎樣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并且為了宣傳而探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他選擇《資本論》是正確的?!吨v話》的身份不同,這是習近平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身份在紀念大會上的講話。這時講馬克思主義的門徑在哪里呢?最重要的是要表明馬克思是一個值得敬仰的人,以及他的光輝理論——為人類解放的理論。兩個世紀過去了,馬克思的人格和他的理論的光輝,仍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人格和他的理論的崇高精神則是《講話》要表述的紀念馬克思的門徑?!吨v話》中這個門徑是“從一而終”的。
《講話》首先講的是馬克思的人格?!榜R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1835年,17歲的馬克思在他的高中畢業(yè)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1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4頁。馬克思用一生的理論活動和革命實踐活動踐行他青年時期許下的諾言?!榜R克思畢生忘我工作,經常每天工作16個小時。馬克思在給友人的信中談到,為了《資本論》的寫作,‘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1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4頁。
其次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理解。“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guī)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6、7、3、27頁。
這兩個方面是渾然一體的。在我國學界,這樣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新的形式。這是一種以歷史的邏輯論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方法,是從一而終體現(xiàn)出來的最高境界——為人類的解放。這個“從一而終”的理論,最初在馬克思論述共產主義理論與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關系中這樣表述:“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6、7、3、27頁。這一段引文著重說明《德法年鑒》上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兩個“武器”理論:“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18、45頁。
關于馬克思兩個“武器”的理論必須做一個說明。這是馬克思1844年從革命人道主義轉變到共產主義時期的理論成果的標志。有的論者把馬克思此時的思想稱為哲學共產主義。在《德法年鑒》上,馬克思發(fā)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篇是《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批判了鮑威爾認為宗教解放就是人類的解放的觀點,提出人類解放有三種形式:宗教解放、人權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以獲得私有財產權為標志的人權的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一種形式,共產主義才是人類解放的最高形式。
《講話》正是按照這樣的路徑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馬克思說:‘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15)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6、7、3、27頁。“這些原理不過是現(xiàn)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18、45頁?!吨v話》為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經典著作的依據,著重指出:“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寫了《共產黨宣言》,一經問世就震動了世界?!?1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6、7、3、27頁。恩格斯說:“它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千百萬工人公認的共同綱領?!?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頁。
以上是《講話》的主要內容。一部分是關于馬克思為人類解放事業(yè)獻身的崇高人格,另一部分是關于馬克思為人類的解放建構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兩者是完全一致的。正如《講話》的結束語所說的:“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向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為了宣示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堅定信念?!?19)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6、7、3、27頁。
今天把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觀》和習近平的《講話》聯(lián)系起來研究,旨在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應采取讀經典這一科學的方法。
在某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中,往往缺少一個重要的理論——主體理論。我們常說理論聯(lián)系實際,立場、觀點和方法,現(xiàn)在又研究“從后思索”的方法論問題。現(xiàn)在我們要問:這是誰的活動呢?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政黨是活動的主體,缺少了這個主體,對以上這些問題的研究就成為學者專業(yè)學識能力的展示了。主體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本來是包含著的,由于我們長期從不同的“部分”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所以就被忽視掉了?,F(xiàn)在關注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受到李大釗論文的啟發(fā):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與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相結合。
政黨主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內在結合的關鍵,是破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缺少了這個環(huán)節(ji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在《講話》中曾這樣闡述二者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和發(fā)展起來,人民第一次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實現(xiàn)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2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頁。在以往解讀馬克思主義的論著中,政黨理論是屬于政治經濟學呢?還是屬于哲學呢?或是屬于科學社會主義呢?學者們很少提出這樣的疑問。因為這樣的內容不在他們的研究范圍之內??墒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必不可少的內容。
政黨理論為什么說是必不可少的呢?歷史是這樣證明的。在馬克思那里,馬克思主義理論制定在先,政黨理論制定在后。馬克思說自己研究經濟學15年,這15年是從1844年到1859年,也就是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政黨理論的制定是在“第一國際”時期,“第一國際”存在的時間是1862年到1874年。這十多年馬克思的任務是什么?就是根據自己已經形成的理論,把剛剛覺醒的國際無產階級組織鍛造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馬克思的思想進程是這樣的。他的理論對無產階級來說屬于“精神武器”,是一種客觀的理論存在,必須找一個主體來實踐。這個主體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暗谝粐H”時期,雖然《資本論》還沒有出版,但是他的理論基本上已經完成。“第一國際”是運用理論的實踐。
《資本論》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也是“第一國際”活動的重要時期。這時馬克思忙于兩件事情:一件是《資本論》的修訂和出版,另一件是“第一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鍛造。這兩件事情聯(lián)系起來,就是馬克思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尋找一個實踐的主體。實際上,從思想理論形成的過程來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在為自己的理論尋找一個實踐的主體?!豆伯a黨宣言》與“正義者同盟”的關系就是這樣,只是那時的工人組織還沒有發(fā)展到接受這種理論的程度。1848年的“正義者同盟”主要是德國的手工業(yè)者,到了1862年英國舉辦博覽會,這次博覽會為世界各國的工人代表一起商議聯(lián)合的問題提供了機會。第一國際成立的時候,聘請馬克思參加并入選起草宣言和章程的委員會。馬克思提議,依據當時國際工人階級的狀況,應當首先制定章程。當代表大會同意后,馬克思主持制定章程。(這方面的情況我有專文《馬克思主義“三者統(tǒng)一”發(fā)展的第三個理論驛站——第一國際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鍛造及其研究的意義》(21)馮景源:《馬克思主義“三者統(tǒng)一”發(fā)展的第三個理論驛站——第一國際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鍛造及其研究的意義》,《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1-10頁。)。現(xiàn)將有關內容介紹如下:
第七條(a){這里(a)的內容表示的是增補的。因為當時有人主張工人運動放棄政治斗爭和社會改革。在這之前,國際工人運動的成效主要表現(xiàn)在爭取福利的經濟斗爭上?,F(xiàn)在提出政治斗爭和社會改革引起了大會的爭論,馬克思主張后者。經過大會討論以后補充了以下的內容——引者}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lián)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
工人階級這樣的組織成立政黨是必要的,為的是要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xiàn)這一革命的最終目標——消滅階級。工人階級由于經濟斗爭已經團結起來,同樣應該成為反對他的剝削者的政權斗爭中的杠桿?!坝捎谕恋鼐揞^和資本巨頭總是要利用他們的政治特權來維護和永久保持他們的經濟壟斷,來奴役勞動,所以,奪取政權已成為無產階級的偉大使命?!?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9頁。
《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以下簡稱《章程》)通過后,馬克思進入總委員會成為第一國際的主要領導人。馬克思鍛造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就是按照《章程》的精神進行的?!墩鲁獭返膬热菔鞘裁茨??簡單的說,是“兩個武器”理論的發(fā)展。在這里有兩個顯著的內容:“精神武器”以《資本論》的內容來體現(xiàn),“物質武器”以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來體現(xiàn)。二者的結合,我們又可以用《資本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圣經”來表示。
《講話》主要內容之一是論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關系。這一關系無疑是以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自身的治理為前提,說的是打鐵需要自身硬的道理。我國理論界很少注重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理論的論述,這和我國的理論界分別論述馬克思主義各個部分有關。如果從經典著作來探討馬克思主義也許就不同了。李大釗的研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李大釗在他的《馬克思主義觀》之后,思考的或者研究的是政黨建立的問題。雖然他因為有事沒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但是他和陳獨秀一樣都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締造者。李大釗的思想經歷了從理論到組織政黨的過程,可以說《馬克思主義觀》是他理論進展的標志。他的建黨理論可以用他的兩篇文章作為代表:《馬克思與第一國際》《工人國際運動略史》。
《馬克思與第一國際》(1922年5月6日發(fā)表于《晨報》)著重講了兩個信息。第一個是馬克思受到了國際大會的邀請:“馬克思先生:親愛的先生!本會組織委員會敬請先生到會,攜此通知來,便許入會場?!?23)《李大釗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2、94、212、213頁。第二個重要的信息是馬克思參加這次代表大會主要做的事情——擬定第一國際的憲法草案。(24)《李大釗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2、94、212、213頁。文章把馬克思在歷次國際大會上做的事情用列表標出,特別突出了章程的內容。
《工人國際運動略史》(1923年5月1日發(fā)表于《晨報》)是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年多寫下的。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工人黨和資產階級政黨的區(qū)別。德法兩國資產階級的政黨,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把戰(zhàn)爭看成是為國家而戰(zhàn);可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無產階級,又可以聯(lián)起手來,停止了戰(zhàn)爭。1871年德法戰(zhàn)爭的后期,為了對付巴黎公社他們便聯(lián)起手來。工人黨則不同,“工人的國際運動的目的不在終止戰(zhàn)爭而在變更戰(zhàn)爭的范圍,而在使戰(zhàn)爭不是國家的而是階級的?!?25)《李大釗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2、94、212、213頁。這是解釋馬克思在共產國際的一次會上講德法戰(zhàn)爭與巴黎公社的例子。1871年,德法兩國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發(fā)生戰(zhàn)爭。而兩國的工人政黨相互致電,攜手反對這種戰(zhàn)爭。德國工人黨的領袖奧古斯特·倍倍爾(August Bebel)因為在國會投票反對這種戰(zhàn)爭,被政府以“圖謀叛國罪”逮捕入獄;在法國則以陰謀刺殺波拿巴,一些國際的領導人也被捕入獄。這個例子非常典型,馬克思用其教育國際工人組織。在李大釗這里,也是用其教育中國的工人階級。二是總結國際工人運動的經驗:“他們知道剛是靠著零碎的秘密結社或是革命的暴動不能夠達到他們的目的,要想達到他們的目的,非以國際的運動遍全世界行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的變革不可。他們很感覺著有宣傳這個道理的必要。馬克思實為此運動的指導者?!?26)《李大釗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2、94、212、213頁。這里也是闡述馬克思在《章程》的觀點,說明工人階級只有組織成為政黨,才能進行有效的政治活動。
以上的探討說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中,從理論信仰到政黨組織的發(fā)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合乎邏輯的。
從主體到實踐的發(fā)展是破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論述,是《講話》的重要內容。我國理論界對于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已經非常的熟悉。但是,關于無產階級政黨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理論思維的關系論證的還很少,需要進一步討論。
《講話》的內容不是重溫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而是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怎樣發(fā)展的,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在具有理論思維的情況下進行的。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標志著馬克思的理論的基本成熟。這個過程有兩種形式:一是理論的深化;二是鍛造一個革命的政黨,通過政黨來實踐。對于前者來說,我們以兩個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為例:一個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把共產主義分為高級階段和初級階段,另一個是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在共產國際時期,他要締造無產階級政黨來實踐他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通過無產階級政黨(主體)再加理論思維(即理論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才可能有新的實踐活動。
依據以上對馬克思改造世界新的邏輯的認識,我們再來看看《講話》中的論述:“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2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15、13-14頁。怎么改造的呢?“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華民族要實現(xiàn)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guī)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28)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15、13-14頁。這兩段話包含四個重要的要素: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政黨(這里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理論思維和實踐。這四個要素從邏輯上可以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或稱基本原理(客觀的存在)、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認識的主體和理論思維)、改造世界的實踐成果。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歷史上所呈現(xiàn)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邏輯。
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中國的三個“飛躍”: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這些“飛躍”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爸袊伯a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歷史成就,發(fā)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9)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15、13-14頁。
這三個飛躍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取得政權之后取得的,都是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上發(fā)生的?!吨v話》中說的第一個“飛躍”,就是共產黨人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下進行了“艱辛探索”實現(xiàn)的。這個“艱辛探索”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共產主義。另一個方面,把中國的國情放到世界的關系中進行考察——即從具體實踐的視角來考察。這時就會認識到共產主義的階段性理論是何等的重要:中國的社會主義處在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上;處于這樣的社會主義在當今的世界條件下如何發(fā)展呢?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簡稱跨越發(fā)展理論)又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這兩個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結合形成的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一個“艱辛探索”的過程。對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理論思維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來是沒有的,可是從根本上說,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是符合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理論。第二個“飛躍”(富起來)是怎么理解呢?是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開放就是跨越發(fā)展,不是靠漸進而是通過開放和世界市場接軌,把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經驗引進來發(fā)展自己。把國外幾百年走的路,我們用幾十年就完成了。第三個“飛躍”(強起來)又如何理解呢?是在開放性歷史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全方位深層次的開放,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下強起來。
以上論述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原理或一般原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主體)、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這個理論中包含著理論思維)以“飛躍”的形式表現(xiàn)的實踐成果。它們之間形成一種邏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客觀存在、無產階級政黨這個能動的主體、以“飛躍”形式表現(xiàn)的實踐(包含理論思維)的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邏輯。這個邏輯在馬克思主義制定的時候就潛存著,只是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的完善。這個邏輯也是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的邏輯。在此邏輯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常用常新的。因為具體的實踐是常新的。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最后的落腳點是人類的解放。這個基本原理對于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來說,在取得政權之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任務,就是奪取政權。奪取政權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獲得政權后,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主要任務,在經濟上主要是發(fā)展經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方面也沒有固定的模式,要靠理論思維對具體實踐作出判斷來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最后可歸結為“馬克思主義行”。要了解“馬克思主義行”只有一條路:讀經典,悟原理。讀經典,悟原理有多種方法,其中有一個很有效,這就是“理論驛站”。
理論驛站,是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總結出來、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應當采取的方法。唯物史觀的制定是理論驛站研究方法形成的突破口。
理論驛站是兩個詞語的組合詞。第一個詞是驛站,指的是古代傳遞官府文書的人,官員中途暫住、換馬的地方。第二個詞是理論,這里的理論特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兩個詞組合起來,就是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采取理論驛站的方法。當然,理論驛站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意,而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應當采取的方法。這里的驛站,與通常意義的驛站有所區(qū)別。驛站只是個歇腳、換馬的地方;而這里說的驛站像梯度,每一站都不同:它既是前一站的結果,又是下一站的起點。它帶著以前的研究成果繼續(xù)向前,使之不斷豐富。
理論驛站是怎么來的?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而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這不是一個人的經驗,我將其歸納出來供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者參考。
我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研究班畢業(yè)以后,我在大學教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幾十年過去了,到了改革開放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個原理不能說明改革開放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注重的是一般規(guī)律。可是我們的實踐是根據我們國家的情況選擇的一個具體的道路,這就是規(guī)律和道路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理論問題,我著重研究了馬克思的跨越發(fā)展理論,寫了《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制定——再讀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一文。此時,我國學術界有一個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學術爭鳴。這次爭鳴最有影響的是高放的觀點。他認為:“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甚至比郭文中(郭大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說”獻疑》——引者)提到的還要多。不只是存在重復問題,而且現(xiàn)有教學體系不能引起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興趣,甚至使得學生學完‘三個組成部分’還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為何物。”(30)高放:《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頁。高放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有一個理論,可用5個字表示——為人類解放。
這次學術爭鳴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認識:從原理進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三個組成部分”嗎?不是。那么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呢?這個時候我國學術界出現(xiàn)了兩種理論探討的傾向:一種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另一種是馬克思主義(包括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出版。前者統(tǒng)稱為“西馬”的研究,后者統(tǒng)稱為馬克思主義教材的“工程”。這兩種研究都涉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其中有影響的是兩次“異化熱”。
第一次是由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資本論》中的異化問題引起的。這時的理論界認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理論是人道主義的,而后期《資本論》唯物史觀是早期人道主義異化理論的“蛻化”。這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放在歷史中進行比較考察。我國理論界一些人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對于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晚期《資本論》的關系特別是進行歷史比較的研究甚少。這對我國理論界而言是一個“悶棍”。
第二次也是由于異化問題引起的。這次是通過“異化”來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是對立的,說恩格斯是唯物主義者,馬克思是人道主義者。這是離開了歷史條件從外在的形式上攻擊馬克思恩格斯。由于我國理論界長期以來按照三個板塊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也是我國理論界的一個“悶棍”。
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的研究,應該說是我國理論界的一個短板。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平面研究法。“三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平面結構,從歷史上研究如何下手呢?這是長期以來沒法解決的一個問題。第二,單一文本解讀法。“西馬”很多的論者是這樣做的。如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我國有的學者也曾這樣做過。比如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引出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第三,推廣法。長期以來,理論界和教材中流傳著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推廣的觀點。持這一觀點首推的是《簡明哲學辭典》,其次是《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前者在“辯證唯物主義”詞條中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并把它推廣去認識社會現(xiàn)象。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的極其偉大的成就?!?31)[蘇聯(lián)]羅森塔爾·尤金編:《簡明哲學辭典》,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754頁。后者更簡單,也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條目中說的:“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于研究社會生活,就是歷史唯物主義?!?32)簡明社會科學詞典編輯委員會:《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第1101頁。這種用詞(辭)典來宣傳的影響很大。
影響理論驛站研究方法形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馬克思理論研究的學風。自從兩個“異化熱”之后,我國學界自發(fā)地出現(xiàn)了一種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風氣。這股風氣伴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道路問題的探討。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尋找出路。北京高校中一些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的教師和研究生不定期舉行研討會,每次都有一個主題發(fā)言人,自由發(fā)言、相互交流。這種方法非常好,特別是在方法論上互相進行啟發(fā)。我是后來參加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研究的方法,對我的幫助很大。在這期間,就關于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方法問題,我寫了一些爭鳴的文章。這次我的新書《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發(fā)展史論綱》(光明日報出版社),我就選了10篇文章載入其中。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風中,經常探討的是唯物史觀的形成。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特別是在早期的著作中,無論是“手稿”還是已經成熟的著作多涉及歷史觀問題。可是當時理論界注重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后者被認為由前者邏輯推廣而來。在推廣論中,唯物史觀的制定是一個平面結構,而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唯物史觀的制定是一個立體的結構。在前者體現(xiàn)的是一個單一文本的形式,在后者體現(xiàn)的是哲學和經濟學合璧發(fā)現(xiàn)的歷史。這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著作學風中,在各個研究者的發(fā)言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
歷史觀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中出現(xiàn),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進一步被闡述,在后來的《哲學的貧困》一書中,以哲學和經濟學合璧的形式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以公式的形式公諸于世。馬克思主義研究都認真討論過以上這些著作。這些討論會給人的啟示是:馬克思主義某一些重要觀點的制定有一個歷史的過程。要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一要重視經典著作,第二是從歷史上來看待理論的形成:從經典著作來探討某一觀點形成的歷史,這種路徑就是理論驛站。唯物史觀就是由這種理論驛站的方法形成的。
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立體的結構。在研究唯物史觀形成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馬克思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是怎么形成的?是實踐,是實踐中孕育的理論問題,有時馬克思稱為“歷史之謎”。不了解當時的實踐,也就不可能理解這個問題研究的意義。唯物史觀被提出來,它的前提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為什么要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呢?是因為馬克思在《萊茵報》的實踐。這個實踐是由兩個理論問題構成的:一個是物質利益的“理論困惑”,一個是關于共產主義理解上的“理論困惑”。這兩個困惑和以下兩個方面的理論有關系:一個是哲學,另一個是政治經濟學。這兩個問題又都和黑格爾的法哲學的歷史觀有關系。這樣,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理論建樹的必由之路。對這個過程的理解,只能從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內在關系中找到答案,不可能有別的路子。這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解答過程,還不是唯物史觀本身,只是引起理論研究的緣由,我們稱為孕育的過程。唯物史觀有一個孕育的過程,馬克思的其他的理論也是如此。
對唯物史觀孕育過程的研究,開始了馬克思主義“立體結構”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不是各部分的平面結構,也不是邏輯結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立體結構。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藝術整體與理論驛站的關系。藝術整體原來是馬克思用來形容《資本論》的,這意味著《資本論》是一個藝術整體。這里主要是說他的第1卷《資本論》,而且著重說的是其概念體系:商品、貨幣、資本、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分配、分配的不平等,直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一個新的社會形態(tài)必然產生。藝術整體從概念的關系上來看,是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歷史的邏輯的關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F(xiàn)在,我們將其用到馬克思主義與理論驛站的關系上來理解,就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藝術整體表現(xiàn)為一系列理論驛站的有機結合,如果沒有這些理論驛站,馬克思主義就是一個空殼;另一方面,這個理論驛站既不是哲學的,也不是經濟學的,更不是單一的歷史觀的,而是它們內容的組合。馬克思主義的藝術整體,不是單一的各個組成部分,而是由這些理論組成的各個理論驛站。這時《資本論》的藝術整體變成馬克思主義的藝術整體。這個變化也只能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來探尋。在這方面,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觀》提供了一個典范。他的“馬克思主義觀”不是從單一的組成部分進行理解,而是求解于三種不同的經典論著:《共產黨宣言》《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第三,理論驛站的開放性。實際上這也是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藝術整體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個方面是從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的最初制定,主要是根據歐洲的實際進行的,選擇的典型形態(tài)是先進的英國。在歷史觀上,重要的結論是五個社會形態(tài)“依次演進”。后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超出了歐洲,在后進東方——亞洲國家蔓延。馬克思主義適應不適應這些國家呢?這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受到了考驗。馬克思研究了東方后進國家的國情,進一步推進了自己的理論。這就是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簡稱跨越發(fā)展理論。“依次演進”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跨越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道路。前者是參考系,后者是根據具體實踐選擇的道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道路的辯證關系增加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藝術整體之中,表明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自我豐富發(fā)展的理論。
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實踐,實現(xiàn)了三個飛躍: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走的是跨越發(fā)展的道路,這是完全正確的。這種正確性可以用下面的兩個理論來表示。第一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第二個,“讀經典,悟原理”。二者是聯(lián)系的,特別是通過經典著作和方法論聯(lián)接起來。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正是按照這樣兩個理論挺胸闊步,奔向新的百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