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濱州行知中學 王春霞
初中是學生養(yǎng)成各項基礎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這一時期的足球課程中開展高質量的足球繞桿訓練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足球課程學習質量,還能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從而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當前的足球課程教學中,不少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基本上采用“理論講述+重點訓練”的課程模式,在這種課程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足球課程教育教學形式,提升中考體育足球繞桿項目教學成績是很有必要的。
針對學校缺乏教練資源的問題,在國家大力扶持體育產業(yè)的政策支持下出現了很多培訓機構進駐學校幫助學校開展校園足球運動。通過市場化青訓服務來解決一部分學校缺乏專業(yè)教練員的問題,但缺乏高水平的青訓教練這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教練員培養(yǎng)機制和體系的缺失??偟膩碚f就是有了量,但卻沒有質。
足球四級聯賽聯系不緊密,初中、高中聯賽開展得很乏味,人才培養(yǎng)無法保證延續(xù)性。當前開展校園足球的小學很多,但開展初中聯賽的學校不足小學的一半,高中更少。從時間上來看,自國家校園足球計劃出臺之后一直開展的只有小學和初中聯賽,直到2019年從國家層面開始要求打造四級聯賽才有了高中聯賽。這導致很多學生升學之后便無球可踢。在校園足球劃歸教育部主管之前,大學一級的足球聯賽CUFL是由教育部門主辦的,高中一級的足球聯賽也是如此;而小學和初中聯賽則主要在體育部門手中。
關于這個問題的核心,筆者認為還是目前我國教育升學體系的不完善。初中和高中是應試壓力較大的兩個教育階段,從目前的校園體育的升學政策來看,相比之前,變化不大。從筆者所在的城市來看,有足球傳統的、有足球生源需求的學校很少,更不要說能大部分接受升學之前參與校園足球的人數,這個比例不超過20%,剩下的80%能繼續(xù)踢球的就更少了。從側面也體現出來教育體制中學校體育發(fā)展存在不少問題,這不僅僅是校園足球存在的問題。
足球運動的一大特點就是考驗學生的全身協調能力,高質量的足球運球活動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速度和靈敏度。教師在平時的足球繞桿活動開展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特別是針對學生運球繞桿所需要具備的專項素質要加強訓練。教師要在日常的足球教學過程中制訂詳細的課程計劃,將課程內容細化到學時上,并通過多元化的課程訓練手段,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移動速度和靈敏度等個人素質。在開展運球活動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訓練方式的多樣化。比如,通過控制桿間距離及固定計時等方式,以降低或者增加訓練活動的難度,從而使學生在不同難度的情境中開展運球繞桿練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質量。
以筆者的課程教學活動為例,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筆者在指導學生開展足球繞桿訓練活動時,往往會將一節(jié)課分成如下幾個階段開展:首先,帶領學生熟悉球性——指導學生帶球散步,要讓球跟著學生,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帶球慢跑、開展內腳側運球。其次,指導學生開展繞桿練習活動,指導學生選擇最短的路線運球,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將繞桿的桿距設置為5~6米,在學生不斷熟練的過程中逐漸將桿距縮短為2~3米。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向學生傳授相關技巧,如在繞桿過變向之前,推球的力度不能太大,運動過程中用外腳背推球進行變向,保持“同腳同向”,在帶球過程中切記不要著急,足球距離腳的位置不能過遠。最后,開展混合練習活動,如拖拉球練習、對墻角弓推球練習等,從而強化學生的帶球基礎。
此外,在訓練過程中筆者會傳授學習一些訓練的小技巧,并通過輔助手段指導學生進行足球繞桿訓練。首先是腳步節(jié)奏化:“一、二、踢”,根據兩根桿之間的距離(1.5米),一般學生都是三步就可以完成一踢(注意:若是右腳完成踢球動作后落地,算是第一步)。這樣就可以將腳步與擊球完全具體化,讓學生覺得看起來不熟悉的足球是有跡可尋的,整個繞桿運球的過程所需要做的動作、技術都能在心里有底。其次是采用輔助線,以繞桿為參照,在左右各畫一距離為0.5米的平行線。這兩條線的作用是球滾動的范圍,因為球滾動的路線越長,那么完成整個繞桿運球所需時間就越長,成績就越差。經過教師與學生的多次試驗,最后得出的數據0.5米應該是比較合理的,當然也可以作適當調整。
在新課標的相關要求下,傳統的“理論灌輸+自由訓練”的足球課程教育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教師在開展運球繞桿訓練的過程中,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興趣愛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參與訓練活動的積極性。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程訓練活動形式,在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同時,實現訓練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以筆者的實際訓練教學為例,筆者在指導學生開展足球繞桿訓練活動時,沒有采用單一的自由訓練方式,而是結合學生愛玩的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了游戲化的訓練活動模式。筆者將學生分成了五人一組的訓練小組,在為學生講解了基礎訓練技巧之后,筆者改變了傳統中考項目中5米的直線桿間距離,要求每個訓練小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行繞桿運球,小組用時最短的即為優(yōu)勝者。這種課程競賽的活動方式不僅改變了傳統訓練模式下課程氣氛沉悶的不足,同時也使學生在激烈的競賽模式下不斷突破自我,提高了足球繞球訓練質量。除此之外,筆者在開展訓練活動時還會改變繞桿的方向,或者將足球繞桿活動與足球射門、傳球活動結合起來進行練習。這樣既增加了足球繞桿訓練活動的趣味性,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技能銜接能力。
在中考中,學生的足球繞桿活動一共有兩次機會。不少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可能難以發(fā)揮個人真正的水平。因此在實際的足球繞桿項目訓練過程中,教師除了對學生做必要的心理疏導之外,還要在細節(jié)上下工夫,以確保學生的兩次考試機會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第一次拿到保守的成績之后,充分利用第二次考試機會作為突破,提高個人成績。
在實際的運球繞桿過程中,學生能否過第一根桿影響著學生后續(xù)的動作開展。因此在訓練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注意帶球切入的角度。一般情況下筆者會指導學生選擇第一根桿的外側部分,約一個球的寬度位置作為切入點,這樣學生能輕松運球繞過第一根桿,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求學生在運球過第一根桿的過程中速度有多快,而是追求速度的穩(wěn)定,中慢速度運球無明顯停頓就可以了。
此外,鑒于學生在足球繞桿活動中對“運球路線”這一關鍵要素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學生在開展訓練活動的過程中對運球繞桿的路線沒有明確的認知,實際上,開展足球繞桿運動最適宜的路線為“S”形的曲線。但是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很多學生害怕足球撞到桿上往往會選擇“Z”形的路線,這樣或浪費很多的時間。足球繞桿訓練項目需要良好而平穩(wěn)的心態(tài),因此在訓練過程中筆者立足于學生的足球基礎,指導學生應用腳內側運球的方式,提高學生運球的穩(wěn)定性,同時便于學生在運球過桿的時候變更方向,從而實現足球繞桿成績的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特點,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在訓練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從而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實現足球繞桿運動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