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慧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經(jīng)成為我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囊环N食物。可它在作為一種常見食物的同時,也是文人墨客身邊的“雅客”,李清照曾以茶來排遣自己心中的苦悶:“酒闌更喜團茶苦”,這說明茶往往寄托著作者的情思。
從嫩芽到采摘,再到制茶,最后到泡茶,茶是常見的,卻也是韻味悠長、意義豐富的。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這常見卻又風(fēng)雅的茶,能夠帶給我們多少不同的哲思吧。
【范文引路一】
茶之韻
梁新榮
冬日午后,暖陽映入窗欞,夾雜著泥土的芳香。獨自坐在椅上,飲一杯佳茗,讀一冊好書,沉浸在書香茶韻之中,趣味盎然。細(xì)看杯中茶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綠光,映照著我的眼睛,如此清新,如此優(yōu)美。茶葉是自制的,每當(dāng)聞見這獨特的茶香,我便會想起家鄉(xiāng)那一抹淡雅的翠綠。
家鄉(xiāng)的山上,種著大片的茶樹,矮而濃密,一畦一畦十分整齊。放眼望去,山上那綠油油、生機勃勃的景象使人心曠神怡。這并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茶農(nóng)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在采茶季節(jié)里,滿山嫩綠中晃動著彩色的身影——她們正在采茶,輕巧的手指如同跳動的音符,在茶樹間來回閃過,又仿佛一道流水,從葉尖淌過。她們采的茶是剛長出來的嫩芽,翠綠欲流,帶著一層薄薄的油脂,在茶樹枝頭亭亭玉立。滿山是茶葉最質(zhì)樸的清香,以及采茶人的攀談聲,構(gòu)成了別有趣味的山野之景。
采來茶葉,倒入滾燙的鍋里,將茶葉上下翻騰,直至萎縮、變黃,接著把茶葉反復(fù)揉搓,擠出其中的汁液,再倒進(jìn)鍋里翻炒……一系列繁瑣的步驟后,茶葉總算是制作完成了。這種茶名叫“輝白”,成型后的茶呈螺旋狀,深綠中透著一點黃色。
在杯子里撒上茶粒,滾燙的熱水在爺爺?shù)目刂葡潞錾虾鱿?,直冒熱氣,即成一杯香濃的綠茶。茶葉在水中緩緩舒展,婀娜的身姿好似一只振翅欲飛的青蝶,舞出美妙的風(fēng)韻,釋放出琥珀色的光圈。微抿一口茶,茶香在口中彌漫,那獨特的滋味融化在舌尖。起初是略微的苦澀,反復(fù)品味,方能品出茶深藏的甘甜,直沁心脾,精華已完全綻放。
“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fēng)入鼎更清新。”聞著鼻前縈繞的茶香,品著杯中甘冽醇厚,暢享茶韻。茶生于山中,死在鍋里,埋于罐中,卻又活在杯里,其間變化甚大,卻風(fēng)韻猶存,一如既往,幽香怡人。
“見月連宵坐,聞風(fēng)盡日眠。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辈?,是中原古往今來世世代代飲用的佳品,它孕育了民族的智慧,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滲透著幾千年來的文化,是無比神奇的東方樹葉。我的思緒隨著茶水中的漣漪蕩漾開來,吟悟著千古的真璞。
仰望皓月星空,風(fēng)卷殘云,飲一杯茶,品悟茶的空靈、悠遠(yuǎn)……
【方法點撥一】
置入情境,觀茶之相
置入情境,指的便是將被觀察對象放入不同的時間地點等因素構(gòu)成的不同情境中。這種方法便于描繪被觀察事物的多種形態(tài),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事物的特色。
《茶之韻》一文中,作者主要通過兩個情境來細(xì)致地描繪茶之相。第一個情境為采茶女采摘尚在枝頭的茶葉,我們可以看到茶葉的形態(tài)是油綠的,在枝尖直立著。這是帶有生命力的茶葉的樣子。第二個情境為茶葉在杯中被沖泡,這時茶葉變得更加靈動,它緩緩舒展,隨著水流浮動。這讓我們看到了茶葉的另一種形態(tài)。作者借用這兩種情境,生動地展現(xiàn)了茶葉不同的兩種形態(tài),使茶之相更加豐富完整。
【小試牛刀一】
背上竹簍,戴上草帽,與伙伴一起上山采茶。我們鄉(xiāng)下的茶長在山坡上,那是一片開闊的地方,茶受到陽光的撫摸,泛著閃閃綠光。早晨采茶是最好的,晨露覆在茶葉上緩緩下落,帶著些許茶香滋潤著土壤。我們用手將最嫩的綠芽采下,再將老葉摘下放入背簍中,一背簍裝完了,我們便一身茶香走下山去。
回到家中,將采回的茶葉鋪開曬干,茶葉的水分與香氣漸漸散發(fā),飄香十里。
燒壺開水,將水倒入竹杯中,放入一小把綠茶葉,一杯綠茶便完成了。這茶是綠色的,那種透心的碧綠,就如一位身著綠衣的仙女在舞蹈,散發(fā)出迷人的芳香。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1801班楊定臻《寧靜綠茶,愜意人生》片段
【方法點撥二】
五覺聯(lián)動,品茶之味
五覺聯(lián)動,主要是通過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種感覺對某一事物進(jìn)行多感官角度的描摹,使事物形象更鮮明突出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例如在《茶之韻》中,在描繪被沖泡的茶葉之時,作者便充分調(diào)動了感官。從視覺上觀察茶葉的緩緩舒展與上下飛舞,嗅覺上描摹彌漫開的茶香,而味覺上又是微微的苦澀轉(zhuǎn)化為深藏的甘甜。茶所獨具的美感被形象地描繪出來,讓我們不由跟著作者細(xì)細(xì)品味,感受茶獨特的韻味。
【小試牛刀二】
我輕輕端起輕巧的茶杯,一陣沁人心脾的香氣撲鼻而來,讓我忍不住品嘗。輕啜慢嘖,舌上充盈著淡雅苦澀的茶香。窗外春雨如絲,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里淺草漠漠,芳香馥郁,飛鳥與共;又或是一冽清泉,水甘泉醇,仿佛可以洗凈人們被擾亂的內(nèi)心,予以人們最清凈的心靈體驗,
綠茶之妙,妙在清淡。又是一年春雨時,唯憶江南新雨茶。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1801班劉鈺宇《唯憶江南新雨茶》片段
【范文引路二】
松子茶(片段)
◎林清玄
“泡茶?”“你烹茶的時候,加幾粒松子在里面,松子會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壺茶頓時津香潤滑,有高山流水之氣。”
當(dāng)夜,我們便就著月光,在屋內(nèi)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說的,極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來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遍地的綠草中突然開起優(yōu)雅的小花,并且聞到那花的香氣,我覺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負(fù)這些生長在高山上歷經(jīng)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東西,但是有時候,極微小的東西也可以做情緒的大主宰。詩人在月夜的空山聽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聲,會想起遠(yuǎn)方未眠的朋友,我們對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說是獨嘗異味,塵俗為之解脫。我們一向在快樂的時候覺得日子太短,在憂煩的時候又覺得日子過得太長,完全是因為我們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樣存在于我們生活四周的小東西?!迸笥颜f。
朋友的話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他們并非這個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經(jīng)常遍照的日月來說,太陽給萬物以生機和力量,并不單給人們照耀;而在月光溫柔的懷抱里,蟲鳥鳴唱,不讓人在月下獨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汲取了日月精華而生,我們雖然能將它烹茶、下鍋,但不表示我們比松子高貴。
佛眼和尚在禪宗的公案里,留下兩句名言:
水自竹邊流出冷,風(fēng)從花里過來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為水從竹子邊流出來就顯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沒有風(fēng)從中穿過,就永遠(yuǎn)不能為人體知。可見,縱是簡單的萬物也要通過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義,何況是人和松子?
我覺得,人一切的心靈活動都是抽象的,這種抽象宜于聯(lián)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質(zhì)的富人如果不能聯(lián)想,他還是覺得不足;倘若是一個貧苦的人有了抽象聯(lián)想,也可以過得幸福。這完全是境界的差別,禪宗五祖曾經(jīng)問過:“風(fēng)吹幡動,是風(fēng)動,還是幡動?”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為一個例證:“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p>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聲在夏夜里傳來的微弱蟲聲,一點斜在遙遠(yuǎn)天際的星光……它們?nèi)菬o言的,但隨著靈思的流轉(zhuǎn),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記得沈從文這樣說過:“凡是美的都沒有家,流星,落花,螢火,最會鳴叫的藍(lán)頭紅嘴綠翅膀的王母鳥,也都沒有家的。誰見過人蓄養(yǎng)鳳凰呢?誰能束縛著月光呢?一顆流星自有它來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處?!?/p>
【方法點撥三】
議論升華,悟茶之理
議論是一種評析、論理的表述方法,是作者抒發(fā)自己觀點感悟的方式。在事物本身的形態(tài)特點被描繪得非常清晰后,可以通過議論的方式對事物進(jìn)行意義的延伸,感悟其中蘊藏的哲理。這種方法使文章不僅限于優(yōu)美形象的描寫,更具有思想的深度。
例如《松子茶》一文中,作者在描繪了茶中小小的松子后,進(jìn)一步思考人在世間應(yīng)當(dāng)如何讓自己的心靈找到去處。作者借用了禪宗五祖的故事,引用詩文進(jìn)行論述,最后寫到松子對“我”心靈的觸動,充分表達(dá)出作者內(nèi)心感悟的哲理,即關(guān)注身邊的細(xì)小事物,幫助自己的心靈保持純凈。
【小試牛刀三】
我迷上了茶,也跟著父親喝茶品茶,什么淡雅的碧螺春,醇厚的鐵觀音,柔情的普洱茶……都略有了解。
有時父親也會讓我泡茶。滾燙的水中,沉默的茶葉接受了這過于熱烈的邀請,慢慢吐露出純潔而芳香的情愫。茶葉在水中緩緩舒展,婀娜的身姿好似一只振翅欲飛的蝴蝶,舞出美妙的風(fēng)韻。
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是??!靜坐品茗時,心情坦然,無名利之求也。潔與凈,淡與雅,心中晶瑩無雜念處,便是那一片寧靜的茶園。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初1801班楊博涵《愛上喝茶》片段
【學(xué)生佳作】
茶香幽滿道
純粹撲滿懷
◎章斯涵
雨落春山,一盞新綠初綻。淺青山色為它渲染,細(xì)雨朦朧為它鋪紗。這綠,綠得艷而不俗,淡而不輕,香而不膩,是混沌中的秩序、朦朧中的清晰。那嫩芽在舌尖綻開,賦予了我一陣陣清香。
寧靜的禪房映著墨竹,清脆的木魚聲洗凈山谷。青綠的茶田中,著白衫,戴蓑笠,摒棄世間一切紛繁,讓茶香靜靜地浸入心田,將細(xì)嫩的茶尖捧入手中,似蓓蕾未放,卻已伸展那柔軟的身姿。那綠,綠得淡雅,綠得單純。
將茶輕輕地折去雜枝,細(xì)火慢炒,那淡綠開始變得稍微深沉一點了。陣陣茶香縈繞鼻間,使人不禁想起那扎根在地的一株株茶樹,有一顆顆露珠相伴,與一只只蝴蝶共舞,同一輪輪明月入眠……
茶炒好,曬干,大半個月便過去了。
躍過一塊塊大石,穿過竹林,便有一泉涓涓流出,沿泉水向上走,走個百十步,便到了山泉的上游,水是可以直接喝的,是上天帶來的甘露,涼而不冽,甘而不甜,便是泡紅茶的好水。聽禪人道,水寒,不宜沏綠茶。
用柴火燒開紫砂壺中的水,取紅茶放入白瓷壺中,緩緩地加入山泉水,等候些許時間,再倒入水燙過的小茶杯中。琥珀般的茶水,幾分甘甜,幾分醇厚,像那進(jìn)了觀音的玉壺再緩緩流出的甘露。仿佛喝了這杯茶,便會有好運下肚。
畫風(fēng)一轉(zhuǎn),回到城市。窗外,車水馬龍,絡(luò)繹不絕,喧鬧、匆忙成了現(xiàn)代人的常態(tài)。人們的生活過得太快了,他們總覺得茶苦澀,便加以牛乳,再放入白糖,一口吸進(jìn)腸腹。為何不讓時間慢下來,品一杯茶,便能在流水劃過的角落,聽見時間的嘀嗒。讓時間慢下來,在茶香中穿過古道;讓時間慢下來,摒棄一切名和利回歸本真,重拾丟棄的美好。泡一壺茶,品純粹的味道。
朝露落茶田,采茶至西山。茶香幽滿道,純粹撲滿懷。
【評點】
作者以“茶”這一事物為核心展開,營造了制茶和泡茶這兩種情境。在制茶的情境中,作者調(diào)動起多種感官,如通過觸覺感知茶的柔軟,通過視覺看到茶葉的顏色變化,又通過嗅覺感知到從茶葉中逐漸散發(fā)出的茶香。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共同感受到茶之美。在兩個情境后,茶的具體形態(tài)已經(jīng)深入讀者內(nèi)心,作者自然過度到快節(jié)奏城市生活中人們對茶的忽視,進(jìn)而引發(fā)討論,呼吁匆忙的人們能像品茶一般讓時間慢下來,感受名利之外的純真與美好。
‖湖南省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