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燕,南 娟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天津 300052)
作為學術期刊出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同行評議是學術手稿(包括期刊論文、書籍、會議論文等)進行質量控制的有效有段,同時也是數(shù)據(jù)庫遴選高質量學術期刊的重要指標。98.0%的受訪者認為同行評議對于確保學術交流的總體質量和完整性很重要(31.2%)或非常重要(66.8%)[1]。2021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41屆會議審議通過的《開放科學建議書》,成為了第一個開放科學國際框架。開放科學的理念在于使科學信息、科學數(shù)據(jù)和科學成果能夠被廣泛地獲取和使用。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開放科學在應對全球挑戰(zhàn)、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全球開放科學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傳統(tǒng)同行評議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其透明性、公平性和規(guī)范性等遭到質疑,學術期刊同行評議也呈現(xiàn)出開放趨勢。開放同行評議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59年,哈查尼在創(chuàng)辦Current Anthropology時就首次試行開放同行評議[2]。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形式相比,開放同行評議是開放科學能否健康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要素,具有透明、交互、開放的特點。2017年5月2日,歐洲開放獲取基礎設施研究院(Open Access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for Europe,OpenAIRE)發(fā)布了一項有關“開放同行評議”的調查結果,調查表明在3 062名被訪者中,大多數(shù)都支持開放同行評議,其中3/4的被訪者曾參與過不同程度的開放同行評議。
開放同行評議在國外發(fā)展較為迅速,但在中文科技期刊中尚處于初級階段。本文通過比較開放同行評議較傳統(tǒng)同行評議所具有的優(yōu)勢,嘗試分析開放同行評議在中文科技期刊中應用的可能性,希望能對開放同行評議在國內的推廣發(fā)揮一定作用。
開放同行評議具有以下特點:身份公開,作者及審稿人知道彼此的身份信息;報告公開,同行評議報告與相關文章一起發(fā)表;參與公開,更廣大的學術群體可參與到同行評議過程中;互相作用公開,允許和鼓勵作者與審稿人之間和/或審稿人之間的直接相互討論;評議前版本公開,通過預印本服務器(如arXiv)使各階段稿件公開;等等。這些特點展示了開放科學的不同策略,也針對業(yè)已存在的不同問題。如身份披露通常旨在增加問責制并使偏見最小化,審稿人應該更有動力提供一份合格且公平的評議報告。同行評議報告的公開使審稿人因這項工作獲得榮譽,從而起到激勵的作用;讀者也可獲取評議報告,使報告得到充分利用[1,3]。
當然,這些因素并非必須具備,比如說公開身份的同時可不公開評議報告,公開評議報告時可選擇隱匿審稿人的身份信息。
傳統(tǒng)同行評議具有較多弊端:同行評議報告缺乏說服力、評審耗時較長、拒絕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普遍存在偏見等。而開放同行評議會給作者、審稿人、編輯、期刊和學術團體帶來諸多潛在的益處[4]。
由于信息不對稱,傳統(tǒng)同行評議過程中可能存在審稿人濫用職權現(xiàn)象,同時由于評議過程不公開,作者幾乎沒有機會為自己申辯。即使偶有提出申訴者,也多數(shù)會被拒絕,作者無法進行反駁或者問責。國內調查顯示,約一半的作者認為科技期刊評審過程存在不透明、各類偏倚等現(xiàn)象[5]。開放同行評議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tǒng)同行評議過程中的不透明等弊端,對作者、審稿人、編輯、期刊和學術團體均有益。
在傳統(tǒng)同行評議過程中,審稿人與作者間無法聯(lián)系到對方,而開放同行評議為作者和審稿人之間和審稿人之間更廣泛的聯(lián)系和合作提供了機會。作者可與審稿人進行合作,審稿人之間也可以進行溝通,從而有利于達到豐富和完善文章的最終目的。開放同行評議削弱了傳統(tǒng)同行評議系統(tǒng)中作者與審稿人間的等級性,打破了作者與審稿人間交流的壁壘,將審稿人與作者信息開放,作者可以與審稿人實名進行討論,提升了同行評議的客觀性和公平性,減少了審稿人對文章的偏見。開放同行評議會引入更高級別的審稿人問責制度,通過披露審稿人的身份信息,他們會對評議報告的質量、內容及專業(yè)性更富責任感,提出的意見更有建設性,因而同行評議報告質量更高。開放同行評議中的透明性可以幫助期刊關注文章的質量和研究的嚴謹性,有利于減少學術不端情況的 出現(xiàn)[6]。
傳統(tǒng)同行評議過程封閉,文章經(jīng)過嚴格的評審及后期編輯加工,安排出版后才會對公眾開放,時效性較差。開放同行評議以公眾評議和開放的形式將作者、審稿人集中在一起進行交流,可以直接公開地表達想法,互相切磋,從而促進了知識的交流[7]。同行評議報告與論文一同發(fā)表或自由獲取,開放公眾參與,同行評議報告和作者回復成為發(fā)表文章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將同行評審過程作為一種學術成果來看待,將同行評議報告附于論文后面,便于其他研究人員在查閱論文的同時了解審稿人對于論文所作出的貢獻和對于該研究問題的觀點,提升了學術界對于審稿人的學術認可度。同行評議中公布預印本,既確定了文章的學術優(yōu)先權,又縮短了稿件的出版周期,加快了科學傳播。
相比于非開放獲取論文,開放獲取論文具有明顯的引文優(yōu)勢及社會關注度優(yōu)勢。開放同行評議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引用率,文章質量優(yōu)于非開放同行評議的文章。Zong等[8]研究認為,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文章相比,具有開放同行評議歷史的文章被引用次數(shù)明顯更高,可見開放同行評議可以提高文章的被引量。開放同行評議期刊具有較高學術與社會影響力,屬于高質量期刊。
同行評議本應是一種避免利益沖突的制度,但傳統(tǒng)同行評議在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審稿人存在的強制引用、無效審稿、拖延審稿等不當行為。開放同行評議希望通過公開評審環(huán)節(jié)的方式提高學術研究評估的透明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系列出版?zhèn)惱韱栴}。但是有研究[9]指出,開放同行評議也會帶來其他形式的偏見問題,如審稿人為防止作者“報復”而采取寬松的評審策略。開放同行評議未能成功解決出版?zhèn)惱韱栴}可能是其未被廣泛接受的原因之一,重點關注開放同行評議模式下科研誠信問題的問責機制可能有利于開放同行評議的推廣。
開放同行評議的準確定義及如何實施尚無定論。出版商應理性思考開放同行評議的目的,并圍繞該目的構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同行評議政策[10-11]。目前開放同行評議已逐漸被全球多種學術期刊踐行,出版物和出版商實施開放同行評議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模式。歐盟已推出了采用開放同行評議模式的Open Research Europe平臺,PLoS、BioMed Central、Frontiers、PeerJ、F1000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等組織、出版社和期刊都啟動了開放同行評議行動[2]。
PLoS使用模塊化、選擇加入的透明審查模型,審稿人有權選擇是否在他們的評論上簽署名字,如果接受出版,作者可以選擇是否發(fā)布同行評審歷史。F1000作為發(fā)表過Ross-Hellauer有關開放同行評議文章的平臺,實施正式的出版后同行評議,過程完全開放透明,該平臺功能有些類似預印本服務器,文章的發(fā)布先于同行評議。平臺邀請的審稿人通常由作者推薦,文章一經(jīng)發(fā)布,其他人員也可進行評論,包括審稿人相關信息的同行評議報告均一起發(fā)布。如文章未經(jīng)同行評議而直接發(fā)表,那么同行評議過程決定的是該文章是否被F1000 Research收錄。F1000 Research的開放同行評議流程使用開放身份、開放報告、開放參與、開放互動、開放預審,完全踐行了Ross-Hellauer對開放同行評議的定義。
出版商如何實施開放同行評議是出版商自己的目標及其所服務群體的一個反映。在決定采取何種形式開放同行評議時,出版商可參考以下問題:何種形式的開放同行評議更為便利、是否允許公眾進行評論、是否想讓編輯參與同行評議過程、作者是否希望了解反饋還是僅希望知道審稿人信息等。
學術期刊開放同行評議是學術研究走向公開透明、促進學術成果交流與傳播的必經(jīng)之路?,F(xiàn)階段開放同行評議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期刊可能會失去部分不愿意公開姓名或評審意見的審稿人;開放同行評議可能會增加涉及其中的所有人的工作量,如開放作者與審稿人之間的對話過程,盡管有效,但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開放同行評議未能成功解決出版?zhèn)惱韱栴};等等。因此,建議期刊注意作者與審稿人的需求與壓力,可根據(jù)專家隊伍選擇審稿形式將開放同行評議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使專家接受改變,逐步推行開放同行評議,或期刊可從開放同行評議意見開始逐步過渡,切不可盲目推行。
總之,對于學術出版中出現(xiàn)的問題,開放同行評議并不是萬能的,但它可以減少偏見和促進多樣化,進而有效提高同行評議的質量,建議在中文科技期刊中逐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