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娟, 李舒婷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首次闡發(fā)自己對共產主義的深刻見解的一部著作,對深入理解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全貌、理解其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有較大幫助。在《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并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問題,考察、比較和批判了各種共產主義流派和學說,并對自己的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細致且全面的闡述。當今,重新認識和研究《手稿》中的馬克思早期共產主義思想,對于深刻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筑共同的思想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以往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家都是從表面上否定私有財產,但由于這些思想家受時代和歷史環(huán)境等因素的局限,對私有財產的本質的理解還不夠充分,所以,他們所主張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通常具有一定的空想性,無法真正找到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合理的解決方案。為此,馬克思通過對各種形形色色的共產主義觀點以及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為自己的共產主義思想確立了理論前提。
第一,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思想。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被揚棄了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xiàn);起先它是作為普遍的私有財產出現(xiàn)的?!盵1]75由于私有財產所表現(xiàn)出的對抗性質,在私有制的發(fā)展過程中,就孕育著它的對立面,因此,就形成了超越這一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的流派。通過對法國革命歷史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深入研究,馬克思認為,在18世紀后期,以巴貝夫及其擁護者為代表的思想家,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沖擊下,提出了空想社會主義的觀點并不斷走向成熟。馬克思所理解的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況和所有制關系出發(fā),他認為,這種最初形式的共產主義思想停留在對共產主義表面化的理解,只是實現(xiàn)了對私有財產關系的完成。這種形式的共產主義思想雖然回應了那個時期無產階級提出的想法和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當時無產階級的要求,但實質上并未對私有財產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只是強調將私有財產重新進行分配,因此還帶有最初的或者說是粗陋的平均主義的性質。
首先,沒有從主體上把握私有財產的本質。馬克思這樣評價這種共產主義思想:“他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盵1]76粗陋的共產主義思想主張對私有財產所表現(xiàn)出的形式重新分配,實際上就是要求將私有財產進行簡單機械地平均分配。這樣一來,人類生存的唯一目的就變成了對物質的直接擁有,諸如人的個人能力、個性、觀念、思想、意志等在內的那些不能作為私有財產而被人共同占有的一切就會被現(xiàn)實拋棄和消滅。由此看來,這種共產主義思想還并不完全掌握私有財產的歷史根源和本質,只是簡單否定了私有財產,并沒有觸碰私有財產的要害問題,因此這種粗陋的共產主義思想只能是一種幻想,并不能得到實現(xiàn),更不能達到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目的。其次,極大地否定了人性和人的個性。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思想在實際上“不過是私有財產的卑鄙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1]77,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例如否定婚姻形式中的表現(xiàn)——公妻制則是這種共產主義思想“昭然若揭的秘密”。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最自然的也是最直接的關系就是男人對婦女的關系,粗陋的共產主義思想還把婦女看作“排他性的私有財產”,當作“共同淫欲的虜獲物和婢女來對待”[1]76,看作是社會的一種共有財產。很明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動物性的體現(xiàn),它所表現(xiàn)出的是人性的退化。公妻制簡單地把這種人與人的關系歸結為兩性關系,否定了人的類本質以及人的社會性,充分暴露了這種共產主義思想對人性的顛覆和徹底否定。
第二,批判政治的共產主義思想。在對上述粗陋的共產主義思想進行批判之后,馬克思還分析了另外兩種較為成熟的、政治形式的共產主義思想,并對其作了評價和論述。這種共產主義本身包含兩類:一類是“還具有政治性質,是民主的或專制的”[1]77共產主義思想,其政治觀點是號召推行民主制度,崇尚人民主權;另一類是“廢除國家的”[1]77共產主義思想,這一類共產主義則要求建立革命專制。馬克思對這兩類形式的政治共產主義思想給予了肯定,同時也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指出,雖然存在許多空想的成分,但這兩類共產主義思想都指出了人在私有財產狀態(tài)下的異化。這兩類形式的共產主義思想都認識到了私有財產的惡劣行徑,主張在政治生活中揚棄私有財產,以實現(xiàn)私有財產之下的人的解放和向人的本質的全面復歸。其中第一類是一種改良運動,是為了維護某個政治集團的利益而進行的;而后者則超越了單純的政治目的,企圖把人從這種政治統(tǒng)治中拯救出來。不可否認的是,與空想社會主義相比,這兩類共產主義思想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在表達觀點上也相對成熟,對私有財產這一概念已經有了最初層面的認識,認識到了人在異化下的生存境遇,所以它主張用消極的觀點對待私有財產。但是它們在人的本性問題上還是會受到私有財產的影響和困擾,沒有認識到私有財產是在積極運動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即沒有看到私有財產積極的作用,“這兩類共產主義思想還都沒有達到對共產主義的科學認識,是‘未完成的’”[2],因而也就不能從人類現(xiàn)實歷史發(fā)展的方向上提出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不能在克服這些弊端的基礎上,找到真正理解共產主義的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最終出路。
第三,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觀。馬克思在《手稿》中從他獨特的唯物主義視角出發(fā),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專門的討論,這也是他闡述自己共產主義觀點的一個重要理論前提。為闡明自己對黑格爾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態(tài)度,他選擇了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馬克思稱其為《現(xiàn)象學》)作為批判的切入點,對黑格爾辯證法唯心主義性質和目的論的自然觀進行了批判和改造。這部著作是黑格爾整個思辨哲學體系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認清黑格爾哲學的關鍵所在。如果拋開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來看此時的馬克思的思想,就會顯得十分蒼白。首先,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的偉大之處,那就是把人的自我生成過程視為社會發(fā)展過程,承認其哲學體系中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但隨后馬克思就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做出了一個重要判斷,指出了黑格爾哲學的局限性,即未能真正看到異化勞動對人的本質的否定。在黑格爾的認知中,勞動形式是單一的,并且把它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動的產物,他看不到勞動對改造自然界的現(xiàn)實意義,只看到了勞動的正面作用,沒有看到它的負面作用,他的哲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精神和意識,是脫離了實際的,因而是錯誤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異化、人的本質的外化、人的非對象化和非現(xiàn)實化理解為自我獲得、本質的表現(xiàn)、對象化、現(xiàn)實化。”[1]110也就是說,黑格爾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生成的行動,把任何對象化的形式都看作是異化的東西,把人的自身和全部自然界都看作是“絕對理念”的東西,認為它們是一種異化形式。黑格爾是從人的抽象的“自我意識”出發(fā)來建構自己的哲學思想的,他把人的本質看作是抽象的,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黑格爾的哲學思考路徑與唯物主義正好相反,他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認為異化的揚棄也只是純粹的思辨過程,并不是實際地改變客觀對象的活動,因而也沒有觸動現(xiàn)實的異化。馬克思則以實踐為根基,將黑格爾的辯證法與現(xiàn)實的人以及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結合起來,這種實踐的辯證的運動,促成了人的自我生成和發(fā)展。除此之外,這種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歷史批判還體現(xiàn)在后來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書之中。
毋庸置疑,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落腳點和價值所在。在對上述兩種錯誤的共產主義思想和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進行批判的考察之后,馬克思早期共產主義核心思想逐漸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他用這樣一段話集中論述了自己的共產主義思想:“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xiàn)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1]77-78。這樣的共產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本質的自我實現(xiàn)過程,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社會之間、人和人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
第一,共產主義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馬克思早期共產主義思想不是隨意想象和虛構的,它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下的結果,是基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客觀矛盾的發(fā)展中得出來的。人是對象性存在物,在整個《手稿》當中,馬克思始終是基于這個判斷對人進行思考的。人是獨立的個體,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有意識的、自由的活動,人的本質特性也正是在這種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也是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的標志性特征所在。人不同于動物,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識、自由自覺地支配自己的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然而,在私有制的狀態(tài)下,勞動本身的異化和勞動產品的異化則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使得自己的本質變得并不是自愿的、自覺的,而僅僅是維系自身生存的手段,如若不是為了生存,工人甚至不會選擇從事勞動。人在通常的生存情況下,應當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自由活動,但私有制和異化勞動改變了這樣的狀態(tài),私有財產支配著人的一切生活需求,異化勞動成了階級壓迫、階級斗爭和當時一切不平等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曾對私有制做出這樣的評價:“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1]82,它表現(xiàn)在當一個物品在生活中被我們所擁有時,換句話說,當這個物品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我們的。人是對象性存在物,必然是社會存在物,人們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在《手稿》中,通過對對象化勞動的分析,馬克思指出:“在對象化的勞動過程中人的本質才能夠全面體現(xiàn),人的才能的發(fā)揮、天賦的展示都依賴于他之外的對象”。對于共產主義,馬克思是從主客體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和分析的,而國民經濟學家雖然看到了異化的存在,卻沒能發(fā)現(xiàn)勞動本質,因此是片面的。然而,在共產主義社會,對對象世界的占有擺脫了私有財產條件下對物的簡單占有方式,所有人聯(lián)合起來,以一種全新的目的和方式完成對對象世界的占有,“打碎人與人之間純粹的利益關系”,使得一切矛盾與對立得以解決。至此,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感性的人才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81,即實現(xiàn)了人與自身的統(tǒng)一,也解答了《手稿》中提出的那個“歷史之謎”。
第二,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在《手稿》中,馬克思開始嘗試從當前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以唯物主義的方式闡明共產主義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的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1]78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在人類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下進行的,因此社會性是人性最鮮明的標志。在馬克思看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個體與社會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社會為自然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發(fā)展提供條件;同樣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質也只有通過社會才得以存在,自然界正是在社會這樣的環(huán)境下,才能成為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馬克思既看到了社會中存在著人具有的獨特性,也看到了人具有自由自覺意識的類的普遍性,并且只有將這種獨特性與普遍性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人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真正的共同體”。共產主義社會的這種復歸,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建立起的和諧的關系上,人的本質也只有在社會中才得以實現(xiàn)和完成。與唯心主義者的人性論觀點有所不同,馬克思認為在每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當中都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隨著整個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訴諸社會,因此社會性就成為人的本質的重要指征。
由于私有制和異化勞動的存在,人們感受到的是自己凄慘的命運、能力的束縛和自身價值的喪失,這種喪失是本質的徹底淪喪,這就導致了個人與他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存在對立,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共產主義“超越了使人越來越狹隘的私有制,使人從片面的占有觀和狹隘的擁有解放出來了”[3],此時的社會,人已經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真正需求,人的個性也能得到釋放,真正成為一個實現(xiàn)了自己本質的豐盈的、充實的人,而不再是在勞動中束縛限制自己的個性。共產主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對私有財產的揚棄,這種揚棄實質上是揚棄私有財產對人的統(tǒng)治和束縛,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價值和最終解放。無論從歷史發(fā)展還是現(xiàn)實社會的角度,共產主義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去考量的。馬克思筆下的共產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1]84,并且結束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和對立,因此,他所指出的這種揚棄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在肯定了私有財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人類文明的基礎上,打造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統(tǒng)一、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屬人的新世界。
第三,共產主義是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馬克思把自然界看成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他所強調的“自然主義”與費爾巴哈有所不同,他不是片面地強調自然,而是更深刻地強調人在自然界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異化勞動的影響,人與自然、人的存在和人的自身之間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指出,勞動產品是通過工人自身的勞動凝結而來的,工人理所當然成為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從事勞動生產所得到的產品被占有,他們在勞動中逐漸喪失自己的本質,工人在勞動的過程中的內心世界是匱乏的,在生產過程中是畸形的、愚鈍的,并且一步步淪落為自己生產對象的奴隸,這種畸形的關系就造成了二者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這樣的對立狀態(tài)之下,工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改變,工人逐漸變得否定自我、懷疑自我,人際關系也逐漸淡漠,勞動也成了他們的負擔。共產主義社會改變了異化狀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割裂狀態(tài),勞動者所打造出的一切產品都歸勞動者自身所有,勞動者可以自主地表達自己的生命,并在這一過程中找到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意義。
自然界是人的對象世界,但直接呈現(xiàn)出來的自然對象并不是人的對象,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相適合的。因此,人必須通過不斷實踐和不斷認識來為自己的存在找到自然界的證明。共產主義看到了人和自然的辯證統(tǒng)一,此時的勞動也不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而是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證明。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lián)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2人依靠自然,同時自然界賦予人生活所需的一切來源,為人類的生活和發(fā)展提供物質基礎和生活保障,人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交流,人的歷史就是通過實踐不斷變革自然界而與人相適應的歷史。于是,馬克思說這樣的共產主義就是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相統(tǒng)一?!肮伯a主義并不是割裂地看待自然和人,它看到了人的自然屬性以及自然的屬人性”[4]。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強調人應該服從自然、尊重自然;后者則把人放在重要位置,強調以人為中心。也就是說,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本質力量,在變革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同時人對自然的改造需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在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點上,馬克思結束了從前的共產主義者將人和自然割裂開來的看法,看到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充分實現(xiàn)了二者之間矛盾問題的和解。
通過以上關于共產主義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馬克思早期共產主義思想下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是通過消滅私有制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一種不斷變革的漫長的運動,并且通過這種運動,人的本性實現(xiàn)了復歸,人的特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人自身得到了自由全面發(fā)展。
如何實現(xiàn)共產主義,即實現(xiàn)人與自身、人與人(社會)、人與自然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馬克思以獨特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指明了共產主義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取向,并總結出實現(xiàn)這三者統(tǒng)一的實踐路徑,那就是:只有在以往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財富范圍的基礎上依靠物質生產、借助工業(yè)發(fā)展和自然科學進步的力量,通過揚棄一切異化形式,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
第一,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馬克思認為,過去共產主義的那些改良方案之所以成為空想,就是因為它們從來沒有真正觸碰私有財產本身,故而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而馬克思認為的共產主義是在揚棄私有財產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真正實現(xiàn)。在《手稿》中,馬克思從當時的經濟事實出發(fā),概括總結了異化勞動的四個方面的規(guī)定,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的分析,認為勞動和資本的分離是產生異化勞動的最根本原因。馬克思深刻剖析了私有制狀態(tài)下勞動的異化性質,指出正是由于存在私有制和異化勞動,才促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可調和的矛盾的產生,在這種資本主義下,工人僅僅是作為一種存在物,并且是一種消極的存在物。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是造成工人與自身和自然界之間異化的必然結果,只有揚棄私有財產,才能真正解決社會矛盾,擺脫工人受束縛受壓迫的命運。所謂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就是要吸收和借鑒在私有財產條件下產生的一切積極因素,就是對人的生命的重新認知和全面解放,這種解放不僅僅是肉體的解放,更體現(xiàn)在人的本質和個性的完全解放上。人在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一種普遍性,這是一種作為類存在物的普遍性。共產主義的這種積極的揚棄,是利用私有財產的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財富的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并且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豐富個性的人。共產主義改變了私有制條件下異化的狀態(tài),工人創(chuàng)造出的勞動產品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東西,而是屬于自己;人的對象化活動也不再是被奴役和對象的喪失,而是自愿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人尊重并服從于客觀規(guī)律,在自由活動中能夠運用人的機能,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創(chuàng)造出的勞動產品。共產主義化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沖突,改變了私有制狀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局面,使人成為豐富的人、富有的人,從而解答了那個“歷史之謎”。
第二,共產主義是人的需要和個性的徹底解放。“人的問題”是馬克思研究問題的核心領域,馬克思不僅要關注“人的問題”,更要找尋解決“人的問題”的方法。在《手稿》中,馬克思反復強調“人的問題”。他認為,作為主體的人的一切感覺和個性的徹底解放意味著人本身的解放,為此,馬克思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述。首先,“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1]84。人對這個世界的任何一種感覺,都是通過某種器官同對象的關系實現(xiàn)的,這種感覺是豐富多彩的,改變了過去人對感覺的局限和認識的單一性。那些使人感受到自己就是真實存在的感覺,都是以客觀世界的存在和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也正是因為有了客觀自然界的豐富性,才使得主體的人的感性世界得到了全面發(fā)展。其次,人的一切感覺和個性的徹底解放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xiàn)。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不再是單向度的人,而是豐富的、立體的,有著充實的精神世界的主體?!吧鐣娜说母杏X不同于非社會的人的感覺”[1]84,人的全部感覺和個性都將得到全面展現(xiàn)和充分釋放,這種對異化的積極的揚棄,是對生命的享受和重新占有,這種占有是全面而深刻的占有,人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存在,并在這個存在中肯定自己。此時,無論是作為主體能力而存在著的人的本質力量,還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都會最大限度地彰顯人的本質力量的特殊的、現(xiàn)實的肯定方式,人的感覺與個性因此得到徹底解放。在接下來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將從事實際活動“現(xiàn)實的個人”當作研究的起點和重點,認為人不再是單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的存在,而是從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出發(fā)理解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理解他們的道德、宗教、法律、政治以及各種意識形態(tài),理解他們的社會生活。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是一個受客觀規(guī)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所謂的“共產主義運動”也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5]。這種共產主義不是一種憑空設想的理論,而是在尊重客觀現(xiàn)實的前提下,為了改變現(xiàn)實而進行的運動,是在對社會現(xiàn)狀批判的基礎上將共產主義同現(xiàn)實、革命和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而展開的一場改變世界的現(xiàn)實運動,通過暴力手段推翻私有制統(tǒng)治,最終實現(xiàn)解放全人類的目的。
第三,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為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條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通過工業(yè)的實踐活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同時也是人認識這種實踐活動的歷史。馬克思在《手稿》中論述了資本主義工業(yè)和科學的意義,著重分析了工業(yè)和自然科學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這樣描述:“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盵1]85馬克思認為,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工業(yè)勞動從根本上說屬于一般勞動。如此說來,至今為止一切人的活動都可以歸結為勞動、歸結為工業(yè)。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是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著的自然界,所以說,只有通過工業(yè)發(fā)展,人類社會才能真正形成實現(xiàn)了人的本質的、滿足了人的需求的、完成了人類解放的“自然界”。由于工業(yè)的日益發(fā)展和成熟,自然科學也逐漸發(fā)展起來,與工業(yè)及其歷史的本質含義一樣,自然科學也有屬人的本質和特征。隨著自然科學活動的日益展開,加速了人的感覺的解放,有了工業(yè)的中介作用,自然科學才得以改造人的生活,并最終上升到解放人類的新高度。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更加詳細地解釋了“新世界觀”的內涵,指出它是唯物主義原則和歷史原則的統(tǒng)一。馬克思在其中明確論述了分工和生產力之間的相互關系,他指出分工的快速發(fā)展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生產力的日益發(fā)展壯大促進了大工業(yè)的形成,促進了該民族的發(fā)展壯大。在這種情況之下,私有制不僅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使許多生產力甚至并未獲得全面發(fā)展。共產主義的革命主張推翻全部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消滅私有財產和階級統(tǒng)治,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大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可能。
共產主義是對全部社會中一切異化的揚棄,將私有財產所孕育的并已形成的人的感覺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具有人的全面的、本質的、豐富而深刻的人。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自然科學的進步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yè)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人在對自然界的改造過程中形成了工業(yè),工業(yè)的發(fā)展同人的本質發(fā)展是密切聯(lián)系的,在聯(lián)系人與自然界之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積極影響;自然科學則是在工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對人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人的感性世界的豐富和完善。自然科學就是人的科學,共產主義使工業(yè)勞動及自然科學活動成為人的活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的關系,使人的社會性得以回歸,是人的本質和特質的釋放。對人的需要的問題的思考,始終是馬克思在研究社會問題和人的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
《手稿》雖然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它所論及的共產主義觀點卻是相當深刻的。在《手稿》中,雖然馬克思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但在哲學立場上已經遠遠超過了費爾巴哈的視野,為馬克思的新世界觀理論做了充足的準備。此時的馬克思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要通過共產主義運動實現(xiàn)人的本質在真正含義上的解放和復歸。在此之后,馬克思通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論述了他對共產主義思想的深刻見解。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以“新世界觀”作為自己考察共產主義的出發(fā)點,完成了對費爾巴哈所代表的“真正的共產主義”的超越,將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具體化、實踐化;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深刻說明了無產階級求得解放的條件和最終目的,以嶄新的視野闡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思想,實現(xiàn)了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的實際結合,對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豐富和發(fā)展,完成了自己共產主義思想質的轉變和飛躍?!妒指濉分刑N含著新世界觀的萌芽,為馬克思整個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當前研究馬克思主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