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石潭記》“全石”“卷石”新解

      2022-03-03 05:31:36易燁婷聶志軍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2年11期
      關鍵詞:小石潭記整塊小石

      易燁婷,聶志軍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小石潭記》作為一篇經(jīng)典的山水游記,幾乎每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都選用了這篇文章。對該課文中“全石”“卷石”的注釋,不同的版本雖有些許不同,但總體而言是一致的。若從文學和文字學的角度考量,則這兩個詞語在詞性劃分、字音推敲和詞義分析上,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目前國內(nèi)關于該文注釋的研究,雖有對“全石”“卷石”讀音和文字的分析,[1-3];①但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本文擬從音義、語法的角度出發(fā),以期能為“全石”“卷石”二詞提供一個更為合理的解釋。

      一、“全石”“卷石”二詞注釋存在的問題

      《小石潭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對于這篇古文中“全石”“卷石”的解釋,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存在驚人的相似。對于“全石以為底”一句,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注釋為“以整塊的石頭為底”;人教版、語文版、北師大版、蘇教版、魯教版中對這句話的解釋相對統(tǒng)編版多了一個主語“潭”,為“潭以整塊石頭為底”;其中語文版、蘇教版在解釋這句話的同時,又認為主語“潭”可以省略不注。顯而易見,目前國內(nèi)大部分語文教材,都偏向于將“全”用作形容詞,解釋為“整塊的”。

      對于“卷石底以出”一句,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將其釋為“石底周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語文版翻譯成“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蘇教版和魯教版有細微調(diào)整,譯成“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北師大版翻譯最為精簡,即“石底翻卷出水面”;只有人教版(舊版)的注釋是“石頭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可見,大部分教材習慣于把“卷”看作動詞,將其釋為“翻卷”,而人教版將“卷”譯為“彎曲”,是形容詞的用法。同時,人教版明確指出“卷”念“quán”,意思是“彎曲”,而其他五個版本的教材并未對“卷”字注音。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一線中學語文教師的疑問——“卷”到底應該念什么?針對這一疑問,教材責任編輯也作出了回應:其一,“卷”讀quán時,是形容詞,讀juǎn時,是動詞。這里是用作動詞,因而讀“juǎn”。其二,根據(jù)教材文言文注音的原則,“juǎn”字是現(xiàn)代漢語常用音,不需要注音。其三,舊版教材注音為“quán”是錯誤的。[4]此說雖然考慮到了學生的現(xiàn)有文言文閱讀能力,采用簡單易懂的語義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但從語法的角度考量,仍有些許不妥之處。

      首先,只看“卷石底以出”這一句,舊版教材注釋選用的“彎曲”這一義項,是將“卷石”看作名詞性詞組,并無語法錯誤;其次,將“卷石”譯成“彎曲的石頭”語義上勉強也說得通;最后,沒有根據(jù)上下文靈活變通,固執(zhí)詞性,死守常見義項,認為“卷”就只作動詞,翻譯成“翻卷”。按《王力古漢語詞典》,[5](P93)“卷”共有三個讀音,讀quán時作形容詞,讀juǎn時作動詞,讀juàn時作名詞。解釋為“彎曲”是形容詞用法,而“卷起來”是動詞用法;臺灣地區(qū)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6]保留了這種解釋,且有所補充,讀“juǎn”時既可以用作動詞,又可以做名詞;而大陸通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7](P710)刪掉了“quán”這一讀音,只保留了juǎn和juàn,“卷”字下“卷曲”這一詞條既可作形容詞,又可作動詞??梢姡P于“卷石”“全石”二詞注釋的準確性仍有待于商榷。

      二、“全石”應為“泉石”

      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把“全石”翻譯成“整塊的石頭”。從生活經(jīng)驗的角度來看,我們?nèi)粘K姷男∈稁缀鯖]有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從語義上看,翻譯成“以整塊石頭為底”有點牽強,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小石潭底部只有一整塊大石頭;聯(lián)系下文來看,如果把“卷”翻譯成“翻卷”,“全”作“整塊”,試問水有多大的力量才可以把底部的一整塊石頭顛覆過來,使之翻卷露出水面?其中顯然有矛盾,露出水面的真正原因應該是“近岸”。

      關于“全石”一詞的翻譯,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周振甫先生將“全石”譯成“整塊石頭”。[8](P258-261)王正畦、顧必先二人整理了《柳宗元集》中出現(xiàn)“全”字的詞句,分析了“全”形容詞、動詞和副詞的三種用法,在翻譯時引用了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中“石魚之山,全石,無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尤多秭歸”一句作為內(nèi)證,“如果把全石解釋為整塊石頭,那么后面一句就不能說‘無大草木’,只能說‘無草木’。既然是光禿禿的一塊大石,又無草木,怎么會招引許多子規(guī)鳥來棲息于其間呢?”從而得出結(jié)論:“全石”不能做整塊石頭講,應用作名詞性詞組,理解為“滿處(到處)的石塊”。[2]吳寅密同樣認為不能把“全石”理解為“整塊石頭”,不同之處在于他指出“全石以為底”應是“全以石為底”的賓語前置,“全石”二字應看作“全”+“石”兩個詞”。介詞“以”的賓語是“石”,不是“全石”。在這里,“全”不再是形容詞,而是副詞的用法,譯成“完全、都”,“全石以為底”一句可理解為“(潭)完全用石頭做底”。[1]從上述研究成果來看,將“全石”翻譯成“整塊石頭”,并不能完全符合今天自然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

      陳寅恪在論及解讀古書的態(tài)度時說:“夫解釋古書,其謹嚴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習見之義。故解釋之愈簡易者,亦愈近真諦。并須旁采史實人情,以為參證。”[9](P299)意思就是翻譯古文時,無論是過去的人或事,都必須按其本義來理解。此說移用于解讀柳宗元《小石潭記》,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按照原文,柳宗元發(fā)現(xiàn)的這個潭不大,所以叫“小潭”,潭底石頭很多,于是稱作“石潭”,這句話正是“小石潭”的本意,如果潭底沙子很多,或許應稱之為“小沙潭”。從“至小丘西”一句得知小石潭是在山上,又“伐竹取道”一句可以推測出這里人跡罕至,這個小石潭可看做是溪流的上游,此處的山泉匯聚成小石潭,故而水尤其清澈,而潭底應該錯落著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塊,并非上述版本教材中注釋所指的“整塊石頭”。

      就柳宗元《小石潭記》一文來說,其“全石以為底”的“全石”在不同時代亦有不同寫法。搜集整理了九個版本的《小石潭記》,發(fā)現(xiàn)“全石以為底”一句在音辨本、文粹本、游居敬、濟美堂、蔣之翹本中均作“泉石以為底”,與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寫法一致,但沒有下斷言;四庫本《唐文粹》《欽定全唐文》及《文苑英華》則作“全石以為底”。在搜集的個人別集中,有四個版本均將“全石以為底”作“泉石以為底”,如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京本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載:“泉石以為底” ;[10](P382-383)東京圖書館藏《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載:“泉石以為底”;[11](P8)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藏《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載:“泉石以為底”;[12](P5)欽定四庫全書本《柳河東集注》:“泉石以為底”。[13](P705)而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柳河東集》錄作“全石”。[14](P289)多人總集中,欽定四庫全書本《御選唐宋文醇》亦載“泉石以為底”,[15](P360)而欽定四庫全書本《文苑英華》將“全石以為底”抄成衍文“金石以為底”,[16](P184)興許是抄書時因為形近而導致錯訛,原意應為“全石”。另外,欽定四庫全書本《唐文粹》卷七十一、欽定四庫全書本《欽定全唐文》兩個版本所收錄的《小石潭記》中也錄作“全石以為底”。

      對比上述九個版本的《小石潭記》,其中有五個版本錄作“泉石”,四個版本錄作“全石”??梢?,學者們在收錄古書時,注重作者本意的探討和作品情境的還原。錄作“全石”則是把“全石以為底”一句理解成“潭底遍布著很多石頭”,不管是從語義、語法還是生活經(jīng)驗上都說得通。而錄作“泉石”則是把這一句理解為“潭底遍布著大小各異的受山泉沖激孕育過的石頭”,這種說法更接近柳宗元的寫作本意,更符合當時小石潭的情形,也更能體現(xiàn)作者煉字的精妙。因而“泉石”更貼近《小石潭記》的原本,“全石以為底”在解釋時應當作“泉石以為底”,意為“潭底遍布著大小各異的受山泉沖激孕育過的石頭”。

      然而,關于“泉石”一詞,許多權(quán)威的古代漢語工具書均將其解釋為“山水”?!掇o源》中“泉石”的釋義一是“指山水?!短蘸刖皞鳌罚骸袝r獨游泉石,望見者以為仙人’”,再就是指“猶黃泉,地下?!盵17](P1770)《辭?!匪珍浀牡谝粋€義項也將其釋為“山水、園林佳勝之處”。[18](P1863)實際上,“山水”由“泉石”引申而來,“山”是對“石”的引申,“水”則是對“泉”的引申。照“山水”這個義項解釋,“全石以為底”只能翻譯成“小石潭以山水作為底”,很顯然于文義上不通。

      因此,翻譯時要根據(jù)上下文推測符合現(xiàn)代漢語用詞習慣的引申義?!叭倍謶醋鳌叭?“石”兩個詞,將名詞“泉”活用成具有使動意義的動詞,引申為“受山泉沖激孕育過的”,而將“泉石”解釋為“受山泉沖激孕育過的石頭”?!叭詾榈住币嗉础叭詾榈住?,這一句妥當確切的翻譯應該是“潭底遍布著大小各異的受山泉沖激孕育過的石頭”。這樣的解釋似乎更為合理。

      三、“卷石”應為“拳石”

      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注釋中“卷”作動詞,并從語義的角度將其翻譯成“翻卷”。依此注,整句可譯為“石底周邊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聯(lián)系上一句“以整塊的石頭為底”來看,“有些部分翻卷過來”的情況就顯得有些矛盾,這樣理解于文義上不合情理。縱觀所有漢語工具書,沒有查閱到“翻卷”這一義項,顯然不能直接作“翻卷”解釋。由于潭底錯落著大小各異的石頭,越靠近水岸,水位越淺,則石頭自然會高出水位,不需要翻卷就露出水面來了。因此,高出水位的露出部分與水下的部分,整體看起來,像坻、嶼、嵁、巖。

      “卷”主要有形容詞、動詞、名詞三種用法。作動詞時,一般讀juǎn,意為“捲起來”,《王力古漢語字典》引用“《詩經(jīng)·邶風·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墩撜Z·衛(wèi)靈公篇》:‘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作為例證。“卷”也可作形容詞,讀quán,意為“曲”。王力引用“《詩經(jīng)·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薄鞍ⅰ笔谴笄鹆?,“卷阿”就是“彎曲的丘陵”。又引“《莊子·逍遙游》:‘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這里的“規(guī)矩”指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整句意為“樹枝彎彎扭扭的,不適合圓規(guī)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還有“《詩經(jīng)·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這里指的是身材修長,秀發(fā)卷曲。[5](P93)若按照“曲”這一義項,“卷石”則對譯為“彎曲的石頭”,從語法上來看,名詞性詞組作主語并無問題,但用于還原當時小石潭的情形有些牽強,生活中也未曾見過彎曲的石頭。

      另外,“卷”讀作“quán”時,除作“曲”解之外,趙荷香參照《辭?!穼Α熬怼弊值闹饕x項及讀音做了整理,并將其解釋為“一斗六升大小的”。[3]《辭?!分写_實載有“卷”通“拳”這一義項,并引用了《禮記·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18](P1862)參照《禮記注疏》對“今夫山,一卷石之多”的注釋,鄭玄注:“卷,猶區(qū)也”;陸德明音譯曰:“卷李(字)音權(quán)”;孔穎達等疏:“言山之初時,唯一卷石之多。多少惟一卷石耳,故鄭注云‘卷猶區(qū)也’”。[19](P371-372)《左傳·昭公三年》載:“四豆為區(qū)”,注云:“四豆為區(qū),區(qū),斗六升”。[20](P1235)“區(qū)”是度量單位,一區(qū)等于一斗六升體積。那么,“卷石”就相當于一斗六升體積大的石頭。對于這一點,周振甫先生后來也做過說明:之前在《詩文淺釋》中把“卷石底以出”翻譯成“潭底石頭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是‘完全錯了’?!怼瘧x‘拳’,‘卷石’相當于‘一斗六升容量大的石頭。’”[21](P5)周振甫直接借《左傳》把“區(qū)”解釋為量器,陸德明、孔穎達等人則并未直接指出“區(qū)”表示多大,也未說明“卷”通“拳”這一現(xiàn)象,但可以確定“卷石”是表示大小的。細讀《禮記·中庸》,文中充滿大與小的辯證,從大、小兩面反襯天、地、山、水的廣大;用“昭昭”“一卷石”“一撮土”“一勺水”對舉,形容微不足道的事物。因此,“卷石”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其容量(體積)之微小?!墩f文解字》中“區(qū)”的釋義為:“區(qū),踦區(qū),藏匿也”,段玉裁注:“此言委曲包蔽也?!盵22](P1102)委曲包蔽在內(nèi),顯然不可能很大。如果“區(qū)區(qū)”二字連用,更是極言事物渺小之狀。所以,“卷石”指的是小石塊,絕不是大石頭,而“區(qū)”意為“小也”。

      由上所述,“卷”字應作如下解釋:音讀quán,通“拳”,拳頭。結(jié)合整個句子結(jié)構(gòu)來看,“全石”為名詞性詞組,“卷石”也應作名詞性詞組,意為“拳頭般大小的石頭”?!敖?,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一句則對譯成“靠近岸邊的地方,隨著水平線越來越低,拳頭般大小的石塊露出水面,有像坻的、有像嶼的、有像嵁的、也有像巖的,石形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各異”?!熬硎笔橇谠獜捏w積(容量)這一方面對小石潭底部靠近岸邊露出水面的那些石頭進行細致描寫,這和上文聯(lián)系起來,似乎更加準確。此說在《辭源》也確有所據(jù),《辭源》解釋“卷”為“微小”,讀quán,并指出“卷”通“拳”,注:‘卷石,謂石小如拳’”。[17](P435)

      “卷石”和“拳石”等詞在后世著作中多次出現(xiàn)。如《舊唐書·陽惠元傳》“凡歷三朝,殆二十年,國家不敢興拳石撮土之役”;[23](P3914)又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劍門關皆石無寸土,潼關皆土無拳石”;[24](P98)再如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載:“聚拳石為山,環(huán)斗水為池?!盵25](P474)以上的“卷石(拳石)”的釋義大致分為兩類:其一,表示微小之物(小石塊);其二,表示微縮景觀。但“勺水”并非僅有一勺之多,“拳石”也并非只有“拳頭大小”,我們在理解字詞義的時候,還要考慮到文學作品的真實性和想象性,岸邊冒出的“卷石”,不一定要像現(xiàn)實中的拳頭一樣大,只是形容石頭的個頭微??;而石頭看起來像坻、嶼、嵁、巖,也不一定要像現(xiàn)實中的坻、嶼、嵁、巖那么大。這里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借微縮景觀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石頭的形態(tài)。因此,“拳石”強調(diào)的不是大小,而是形狀。

      其實,可以用假借來解釋“卷”和“拳”的關系?!掇o海》第二個義項指出“卷”通“拳”,“卷”字下“卷卷”詞條作出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忠誠;懇切”。接著引:“《漢書·賈捐之傳》:‘敢昧死,竭卷卷’;顏師古注:‘卷,讀與‘拳’同’。按,今多作‘拳拳’。”另一種解釋為“零落貌;干縮卷曲貌?!苯又骸绊n愈《秋懷》詩:‘卷卷落地葉,隨風走前軒?!薄叭弊窒掠小叭痹~條,指出此處“拳拳”引申為懇切,司馬遷《報任安書》:“拳拳之忠,終不能列出。”[18](P1862-186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也載有“卷”念“quán”音的兩種解釋:一是彎曲,一是通“拳”,拳頭。[26](P160)《漢語大詞典》亦指出:“卷”通“拳”。解釋為拳頭或忠懇貌。“卷”字下“卷石”詞條注:“如拳大之石。清魏源《湘江舟行》詩之一:‘采石、黃鵠磯,卷石非雄歫。’”[27](P535)由此可見,“卷”和“拳”確實存在通假關系。

      四、結(jié)語

      《小石潭記》一再被選錄進中學語文課本,其文學地位不言而喻。經(jīng)以上考證,這篇文章中“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一句,應當翻譯為:潭底遍布著大小不一的受山泉沖激孕育過的石頭,靠近岸邊的地方,隨著水平線越來越低,拳頭般大小的石塊露出水面,有像坻的、有像嶼的、有像嵁的、也有像巖的,石形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各異。俗語云:“以其昏昏”,則不能“使人昭昭”。為深化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對有一定難度但又沒有深入闡釋的注釋條目予以關注,通過查閱古籍、漢語工具書等途徑探索詞語的新解,在教學中制定好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更加精確地進行文言文教學。

      注釋:

      ①王正畦、顧必先在《“全石”、“卷石”解》一文中提出將“卷石”解釋為拳頭般大小的石頭,但考證過程稍簡。

      猜你喜歡
      小石潭記整塊小石
      右半結(jié)腸切除聯(lián)合胰十二指腸切除術(shù)的價值和爭議
      內(nèi)鏡黏膜下剝離術(shù)治療早期結(jié)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非整塊切除影響因素分析
      卜算子·我和大樹
      經(jīng)尿道鈥激光與等離子電極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shù)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師與書·莊小石
      江蘇教育(2018年69期)2018-11-02 08:56:22
      小石鸻與大犀牛
      彭黎明 書法作品欣賞
      金沙江文藝(2018年3期)2018-04-20 01:53:36
      《小石潭記》閱讀題江蘇淮安市試題
      《小石潭記》拓展閱讀
      《小石潭記》微課教學案例
      乳山市| 舟曲县| 武宣县| 栖霞市| 西乌| 聊城市| 健康| 贵州省| 余姚市| 涪陵区| 平谷区| 定陶县| 宜宾县| 辰溪县| 堆龙德庆县| 英德市| 灵丘县| 赤水市| 房产| 田东县| 鹤庆县| 墨竹工卡县| 乌拉特中旗| 阳城县| 怀安县| 遂宁市| 个旧市| 安乡县| 泗水县| 建阳市| 九龙坡区| 西乡县| 哈巴河县| 呈贡县| 泸水县| 鹰潭市| 新沂市| 昆山市| 井研县| 永川市|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