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河北農業(yè)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1)
第一,地方特色文化能夠使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擺脫平面化,實現(xiàn)立體化。在論及“教學模式”時,常會將其與程式化的教學步驟與安排混同。尤其是針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更加容易被認為是固定理論課本的順序式教學。實際上,此類觀點有失偏頗。教學模式在新時代的理論視野中應是更立體的,在圍繞教學理論的框架基礎上能夠從點及面、由表及里滲透教育理念以達成教育目的。地方特色文化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學達成這一目標。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獨特性與不可遷移性,即地方特色文化是其他地域、其他時空中無法復制也難以遷移的。由此,地方特色文化本身即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生動實例,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能夠使思政教育內容更為生動豐滿。[1]
第二,地方特色文化能夠使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擺脫單向化,實現(xiàn)多元化。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容易被認為是單向自上而下的說教模式。究其原因,思政教育教學中涉及較多的且需要保持統(tǒng)一規(guī)范用法的政治理念,在不理解其背后的底層邏輯框架時,學生往往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被動地接受思政理論,并由此將思政教學模式認定為自上而下的單向模式。而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模式,能夠通過特色文化加深學生的認知記憶、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對思政理念的理解與深層次的邏輯認同、達成自下而上的雙向有效互動,進而實現(xiàn)思政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第三,地方特色文化能夠使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擺脫死板,實現(xiàn)靈活化。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模式能夠通過文化體驗、文化踐行等形式促使教學走出課室,增加靈活度與趣味性。同時,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模式,不僅僅止步于與思政課堂、課程的融合,地方特色文化還能作為橋梁與工具,打通各科之間的橫向路徑,實現(xiàn)“大思政”的教學模式與育人思路。[2]由此,思政教學模式不再是單一的教學模式的概括化,而是具有靈活性和遷移性的系統(tǒng)化育人工具。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模式,首先可從課程模式起步。課程模式是在宏觀范疇上將與思政教育教學有關的內容囊括至系列課程體系中,在縱向的課程進度安排與橫向的內容覆蓋面上均力求最大程度吻合思政育人要求與時代特色需求。換言之,課程模式構建就是搭建框架,是實現(xiàn)思政育人的基礎。構建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要激活地方特色文化,促進地方特色文化與教學課程模式的有機融合。
一方面,需要明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的總目標??偰繕耸堑胤教厣幕谌敫咝K颊虒W課程模式的指南針。毫無疑問,實現(xiàn)育人成效始終是高校思政教學課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作為載體和工具,是提升效率,使思政教育更入腦、入心的催化劑。因此,結合教學課程目標需回答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及培養(yǎng)怎樣的人的問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的總目標應是通過開展以地方特色文化為核心的思政教育,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思想品德好、政治站位高、具備實用技能、了解地方特色、愿意扎根地方基層的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明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的階段目標。思政育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據(jù)高校學生的階段性特點有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結合課程模式建設的相關要求,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應包含“了解——認同——踐行”等階段。首先,在了解階段,課程目標應圍繞有何地方特色文化及其體現(xiàn)何種思政精神展開。其次,在認同階段,課程目標應側重激發(fā)學生對地方特色文化中思政精神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最后,在踐行階段,課程目標應為學生能主動介紹展示和推廣地方特色文化并宣貫其中的思政理念,實現(xiàn)教學實效的再現(xiàn)與輻射。[3]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可通過完善雙向課程框架進行推動。一方面,理論框架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提供了系統(tǒng)指導。理論框架的搭建需要提煉地方特色文化中涉及的思政理論,如根據(jù)地方紅色革命紀念點的紅軍文化完善思政教學課程中的黨史框架;根據(jù)自然景區(qū)的人文文化完善思政教學課程中的文化框架。另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要真正實現(xiàn)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還需要完善實踐框架。實踐框架即根據(jù)學生對地方特色文化以及高校思政內容的認知水平安排具有操作性的活動。在基礎認知階段,可安排實地觀摩等活動,促進學生對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立體化認知;在理解共情階段,可在課程模式中融入實地操作活動,通過場景再現(xiàn)還原激發(fā)學生正向思想情感。
通過組建課程隊伍可為課程模式的打磨提供有力支撐。之所以采用“課程隊伍”的概念而非采用“師資隊伍”的說法,在于根據(jù)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立體化、多元化、靈活化等特性,課程也應由多方合力共同打造。
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需打造導師隊伍。導師隊伍除了發(fā)揮傳統(tǒng)理論教師傳道授業(yè)的職能外,還側重于新課程模式下教師的向導、引導效能,即通過課程體系的搭建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思政學習中的地方特色文化。首先,導師隊伍應包含有深厚思政理論功底的課程理論研究導師,以期系統(tǒng)把握思政教學課程脈絡。同時,導師隊伍還應包含對地方特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歷史學、人類學、檔案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由此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政教學課程模式中的融合方能體現(xiàn)其內涵與精髓,而非僅僅是機械的“思政理論+地方景點略覽”的拼貼。此外,資源開發(fā)與整合導師也應納入導師隊伍。課程模式的完善需要配套的課程資源齊頭并進,相關資源的開發(fā)和整合也需要專業(yè)導師的推進,如完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課程題庫,開發(fā)模擬情景體驗館等。
另一方面,學伴隊伍也是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的隊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不只有高校教師可以成為打磨課程模式隊伍中的一員。熟悉地方特色文化的有關人員也應納入課程模式探索的隊伍中,讓地方特色文化更“接地氣”地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如可通過采訪熟悉地方景區(qū)特點的導游,調研地方特色景區(qū)的文化根源,挖掘思政元素;也可通過戲曲演員的表演與講解,探索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的思政元素。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模式中的課程隊伍人才可通過定期研討、實地調研、交流學習等形式互通有無,高效打磨精品課程模式。由此,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形成了兩層目標、雙向框架、兩支隊伍的“三個二”課程模式。
在思政教學課程模式的框架下,需要以具體的一節(jié)節(jié)課堂作為載體,將地方特色文化呈現(xiàn)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課堂上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不再停留在框架概念上的把握,而需要更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方能使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有亮點。[4]據(jù)此,可打造由顯及隱、由表及里的思政教學課堂模式。
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模式中,必須要奉行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此處因材施教的主體,既指地方特色文化素材,也指接受高校思政教育的學生。
一方面,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素材,需要根據(jù)其表現(xiàn)特點將其有機地融入思政教學課堂。首先,對于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可通過實體呈現(xiàn)的地方特色文化中體積較大的部分,如建筑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由于其不具有實體遷移的條件,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影音資料等形式呈現(xiàn),并在講解中突出思政元素。同時,對于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具有遷移可能性的較輕便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如剪紙等手工藝品,可通過實體呈現(xiàn)乃至現(xiàn)場模擬還原制作過程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相關地方特色文化的歷史根源、發(fā)展背景與制作條件,進而從思想情感上認同地方特色文化。其次,對于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非物質類地方特色文化,如戲曲文化、音樂文化、舞蹈文化等,可通過課堂比較的教學模式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此類地方特色文化往往有較長時間的歷史沉淀,通過比較教學的方式更有助于凸顯其特色,同時可通過課堂規(guī)范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與積極的思想情感,避免學生被網(wǎng)絡戲說與惡搞資源誤導,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地方特色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神。
另一方面,根據(jù)學生認知與發(fā)展特點,打造與其相匹配的教學課堂模式。當代大學生獨立性強,有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在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堂中,更應通過靈活的互動與展示模式激活學生的思考。同時,當代大學生身處信息時代,偏好生動形象的信息,因此,在思政教學課堂中,也應通過生動的形式使地方特色文化走出紙質平面的課本,為其賦予生命力。
首先,多媒體是最常見的教學工具。在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模式過程中,多媒體工具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媒體有助于從時間線索上縱向呈現(xiàn)地方特色文化的演變發(fā)展,使地方特色文化擺脫現(xiàn)在時的點狀時刻狀態(tài),形成立體多元的動態(tài)化呈現(xiàn)效果,進而促進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其次,檔案實物資料也是有效的教學工具。在思政教學課堂模式中,可嵌入檔案類實證資料展示,可提升教學的可信度。此外,靈活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有助于提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堂。如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體驗地方特色民族服裝,通過小劇場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地方特色節(jié)慶場景等??偠灾?,多樣化的課堂組織工具能拉近地方特色文化與思政課堂之間的距離,由此實現(xiàn)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提升。但課堂工具應始終服務于思政教學育人目標,合理、靈活、適度地穿插在課堂中,同時為課堂留有講解和討論思考的余地,不能嘩眾取寵,為強調課堂氣氛的渲染而堆砌教學工具。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模式的優(yōu)勢之一正在于其能夠通過細節(jié)體現(xiàn)思想,見微知著。一方面,可通過講好地方特色文化故事的課堂模式激活思政育人功效。各高校都有很多知名的教師和學生的榜樣故事,比如河北農業(yè)大學的李保國先進事跡、果樹9301班等,通過講好學校自己的故事,激活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同時,可將地方特色文化劃分成具體的模塊和元素,如講解地方特色文化中有關特色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手工藝品故事等,在文化細節(jié)中提煉民主精神等思政元素。
另一方面,可利用翻轉課堂的模式實現(xiàn)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模式中的應用。首先,翻轉課堂可穿插在課程單元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準備素材、學生講解展示、教師提問總結的模式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地方特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思政精神,鼓勵學生在講解展示環(huán)節(jié)通過模擬手工作品、動態(tài)視頻特效等形式進行更生動立體的展現(xiàn),以具體的地方特色文化載體為切入點,加深學生的認知與共鳴。[5]
地方特色文化應結合時代需求進一步發(fā)展,通過賦能地方特色文化,有助于為打通貫徹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模式提供可能化的便捷路徑。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來實現(xiàn)。
體驗型實踐模式強調在地方特色文化的體驗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對思政精神產生更深刻的認識。體驗型實踐不會改變地方特色文化的狀態(tài),具有較高的可重復性,在對地方特色文化保持高利用效率的同時不影響地方特色文化的發(fā)展,故而是較常用的實踐模式之一。常見的體驗型實踐模式包括參觀地方特色文化紀念館、檔案館,觀看民俗展出與表演等。但學生在體驗型的實踐模式中更多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參與度相對較低,更適合用于認知層面的改變。
服務型實踐模式則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體驗式實踐淺嘗輒止的瑕疵,有助于促進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政教學中實際應用效果的呈現(xiàn),使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育人成果輻射惠及更廣的范圍。服務型實踐模式強調通過服務發(fā)揚地方特色文化,踐行思政精神。如河北農業(yè)大學與很多地區(qū)建立了農村創(chuàng)新驛站,可通過社會實踐等活動,建立長效聯(lián)系機制,為驛站輸入技術服務,從而服務地方經濟,真正貫徹了思政教育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同時,服務型實踐模式除了能夠融入地方特色文化,還能體現(xiàn)高校專業(yè)特色,有助于為實現(xiàn)大思政教學提供更多的可能。如農業(yè)類院校的學生在在基層調研和“三下鄉(xiāng)”服務中,可充分發(fā)揮知農興農的優(yōu)勢,對接貧困地區(qū),提供技術服務支持,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創(chuàng)新型實踐模式為新時代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提供了嶄新視角。創(chuàng)新型實踐模式通過創(chuàng)新技術重新定義地方特色文化并為之賦能,使高校思政教學實踐呈現(xiàn)多樣化,并反向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發(fā)展形成閉環(huán)。
一方面,創(chuàng)新型實踐模式可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改良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思政育人的落地。如通過組織相關項目申報和學習成果展現(xiàn)比賽,以賽促學,以評代考,鼓勵學生將融合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作品用于思政學習成果的展現(xiàn)中。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型實踐模式還可以通過思政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與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如在思政文化墻的宣傳欄設計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通過立體浮雕、剪紙工藝、特色繪畫等形式裝飾思政教育宣傳欄,使思政教育理論具有更高的可讀性與欣賞性。
綜上所述,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對于提升思政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延伸思政課堂教學效果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據(jù)此,本文從課程模式、課堂模式、實踐模式三個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策略,從而實現(xiàn)高校思政育人的結構立體化、選擇多元化、形式靈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