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中
(甘肅省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甘肅 會寧)
語文教學應該通過各種方法積極進行調(diào)試,把學生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主體,讓其嘗試新鮮的命題、新鮮的語文范疇,努力在實踐和理論的結(jié)合中提高成績,而不是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來進行教條式的語文知識傳輸。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認知領域內(nèi),認為語文是一門文科,所以不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思維能力,只要記住老師說過的話,只要針對語文材料進行自己的理解和背誦就可以了,但是在新時代下,想要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就必須以提高思維能力為途徑。語文表面上是一門感性學科,但它的本質(zhì)卻貫穿著理性思維,特別是在語文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聽說讀寫能力,特別是在文章的組織架構(gòu)上具有重要的應用。所以說,思維能力決定了學生語文的發(fā)展水平,以理性的思維方式看待感性的學科,去挖掘感性學科中的理性因子,是促進學生開發(fā)想象力、促進其觀察能力的提升、促進其理解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在真正的教育實踐中,一些老師并沒有采用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能力,沒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甚至有的語文老師認為,語文學科只是簡單地讓學生掌握足夠多的漢字以及熟讀文章即可。只要學生考試通過了,就沒有必要再讓學生了解更多,這些觀點在根本上都是錯的。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豐富的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到語文內(nèi)在的知識,讓其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到學生的言行舉止。
缺乏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會使教學中的內(nèi)容以及其他的內(nèi)在含義產(chǎn)生缺失,從而不能形成獨立的語文知識體系。同時,有些老師會對一些學生的想法給予否定,使他們沒有自信去說出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其實語文是沒有界限的,只要不是特別大方面的偏差,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打擊學生獨立思考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阻礙。
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保持思維的靈敏度,積極地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思考以及聯(lián)想,如教學《散步》一文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技術(shù)進行視頻的播放,讓學生從視頻中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寫作背景,提高其探究的積極性。隨后,老師再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有關(guān)背景的描寫,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作者是如何生動、準確地寫出他想表達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成績,使課堂更加有效。
應該教導學生重視思考的整個過程,老師作為引導者,需要營造一個別致的氛圍,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機以及活力。如果一個課堂的氛圍十分無趣,那么課堂將會毫無生機,所以老師要營造一個跌宕起伏的學習氛圍,讓課堂像河流一樣時刻淌出詩情畫意。所以在課堂開始時,老師就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個具有生動活潑、腦力爆發(fā)的學習環(huán)境。眾所周知,學生在面向社會參加工作時,在面試過程中通常以無領導小組的形式進行頭腦風暴,而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能產(chǎn)生最大程度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夠進行思維方式的友誼性較量,所以這種無領導小組的方式是最有成效、最能篩選出優(yōu)秀選手的面試方式。同樣,在語文課堂的實踐中,氛圍的營造是很重要的。語文課堂氛圍的營造,雖然不應該是和工作中面試場景一樣充滿激烈性和充滿競爭性,但是也要讓學生充分調(diào)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地發(fā)揚內(nèi)心的活躍性,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開拓思維,不斷努力進取,不斷勇于發(fā)言,不斷勇敢思辨,這樣的教學氛圍才能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課前的導入,以此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思考氛圍,讓學生去認真閱讀文章以及思考老師所提出來的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濟南冬天的雪景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接著提出問題,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大家有什么感受?這樣,學生的思路就會順著老師的思路進一步發(fā)展,從而進行深入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維。老師由此導入教學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閱讀全篇文章,找出文章中描寫濟南冬天美景的句子,接著讓學生思考句子中蘊含了哪些手法,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會那么美??梢宰寣W生接著進行思考,如果自己寫冬天,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手法來進行描寫呢?通過這些教學導論,學生能夠進行仔細的閱讀,通過思考與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當前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教材選的文本覆蓋了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這些文章都兼具藝術(shù)性以及文學性,同時還具有思考性。我們可以實行不同的教學模式,利用詩歌教學來引導學生的思考。詩歌教學很重要,所謂形象思維,指的就是用人、事物等這樣直觀的形象為根據(jù)進行塑造和描寫的過程。在語言教學中,我們會通過詩歌文字描寫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乃季S能力,因為詩歌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意過程,是充滿理性思維的,是帶有規(guī)律和節(jié)奏的。在詩歌的創(chuàng)意過程中,很多老師卻偏重于對規(guī)律的教學,如韻腳的設計,卻不鼓勵學生進行整體詩歌靈感的激發(fā)和創(chuàng)意的生成,以至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很低,限制了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仍是以自己為主。還有在詩歌的解讀過程中,老師通常從頭到尾教條化講解,這樣的課堂只會讓學生固化思想模式,很少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減少思考。以課文《觀滄?!窞槔?,在這種詩歌中,詩人描寫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等一些波瀾壯闊的畫面。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老師會逐字逐句地進行詩歌的講解,而錯失了學前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在學前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先為學生展示觀滄海的創(chuàng)作背景、觀滄海所展現(xiàn)的具體的具象場景。很多老師沒有采用多媒體的形式進行詩歌畫面的導入,從而形成了學生思維能力上的空缺,使學生不能有效地體驗到詩人的情懷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所以,教師僅僅是通過詩歌內(nèi)容來進行逐字逐句的思考,不能給學生加深印象,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普及,最終要促使學生走進生活,步入社會,進行社會實踐。所以語文知識的應用場所不應限制于課堂的“一畝三分地兒”,應促進學生未來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在傳統(tǒng)的邏輯方式下,語文的學習順序是“聽說讀寫”,但是在新課標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下,應該建立重新的學習順序和學習邏輯,這種邏輯性在于對“聽說讀寫”的重新解構(gòu)上。語文的學習過程應是從“聽讀”到“寫說”的進步。聽讀的過程是對老師授課內(nèi)容的理解、吸收和內(nèi)化過程,而說和寫的過程是對語文知識的運用過程,所以只有秉持這一邏輯理念,才能更好地實施語文的相關(guān)教學活動。
例如,在莫泊桑的《最后一課》一文的講解中,老師可以訓練學生“說”的能力,通過課前進行大量的聽讀訓練,訓練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培養(yǎng)基本理論知識的積累,通過舉辦讀書交流會、演講大賽和辯論會的方式,對本課內(nèi)容進行吸收、內(nèi)化和運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不斷的素材來源。在辯論和演講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對這些語文素材的簡單加工,更是以語文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為導向,不斷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和體驗,不斷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老師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找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以培養(yǎng)學生的演說能力、思辨能力。
再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以聽讀為導向,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在前期老師的講解過程中,學生仔細聽取,老師通過對背影中描述的場景進行課前的導讀與分析,通過這些聽與讀的鋪墊,老師可以在后期對學生針對性地進行寫作培養(yǎng)培訓。在讀完這篇文章后,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自己父親的樣子,從模仿開始,指導學生完成寫作命題。學生可以自己的父親為寫作素材完成一篇文章的寫作,這樣既能表達父愛,又能提高他們的感恩思想。所以,只有通過重新解構(gòu)語文的學習邏輯,才能促進學生從學習語文知識到運用語文知識的質(zhì)的飛躍。
總而言之,思維能力是初中生應該掌握的一種基本學習能力,它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斷創(chuàng)新模式的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不斷的提升,這就需要老師用科學的方法來加以引導,當然老師一定要發(fā)揮更多的優(yōu)勢來讓學生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促進他們?nèi)轿坏奶岣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