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文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上海 200040
引言:自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科學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帶來了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席卷而來,西方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也大量涌入。面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日本建筑界根植于民族性與地域性的傳統(tǒng)文化,將外來文化進行本土化的轉譯,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東方韻味的現代建筑之路。因此,研究日本現代建筑的發(fā)展過程,分析建筑作品中的禪宗美學思想,對于我國探索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建筑融合之路具有積極意義。
禪宗思想影響了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無論是繪畫、音樂、詩歌等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設計領域都承載了禪宗文化的哲學思想。數寄屋是日本的傳統(tǒng)建筑,是用來供人們傳播茶道文化、切磋茶藝的建筑形式,以“間”為基本單元,沒有固定的平面形式,講究與自然融為一體。
數寄屋采用了自然木作,對材料的加工也盡可能降低人工痕跡,保留材質的天然肌理,這種特有的天然紋理和自然色彩透射出一種簡樸、素雅、純粹的特質,很容易激發(fā)人們對自然的聯想與想象,以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呼應了禪宗追求“人文與自然融合”的理念。
數寄屋的空間設計同樣植根于禪宗思想。不僅運用砂、苔、木等自然元素,更是利用石徑、石燈籠、水井等具象器物,表達禪宗的“空寂”的思想,這與日本茶道講求的“和、寂、清、靜”相呼應。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倡“和敬清寂”精神,他設計的茶室妙喜庵朝南建造,并設有小窗。室內對于光影的運用極為巧妙,光線從高窗直射進室內,在地面投射出影子。通過光影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空間的虛實對比、明暗對比、柔和與強烈的對比,營造出空間的幽玄空寂之感,這與禪所追求的本質是一致的。
安藤忠雄是當代日本著名的建筑師,在他的作品中常??梢园l(fā)現具有禪定意味的空間,具有封閉性、集中性和幾何性。他設計的建筑大多都采用的是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同時還運用極其簡約的幾何圖形,這樣巧妙的組合創(chuàng)造出了極為豐富的空間效果。
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主任謝強對清水混凝土有過這樣的評價:“潑墨山水”,簡短的四個字形容得恰到好處。安藤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在他的作品中,潑墨山水幾個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將原本厚重、表面粗糙的清水混凝土,通過日式精致化的處理,轉化成一種細膩精致的紋理,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個人特色的混凝土材質之美。這種表現清水混凝土的素材美的方式,與禪學主張的崇尚物之本真的精神意境相得益彰。
安藤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設計的冥想之庭,僅僅利用了清水混凝土這一種材料,卻塑造出了一個具有日本韻味的精神場所。在冥想之庭中,由于其不承擔任何實際的功能意義,安藤將整個建筑設計為圓柱形空間。室內空無一物,只在頂部沿著四周布置了一條天窗。光線從天窗灑下,形成一條光環(huán)(圖1)。素凈的清水混凝土與自然光線結合,塑造了一個純粹的精神空間,給人以無限遐想。
圖1 冥想之庭 (安藤忠雄官網)
安藤偏愛采用抽象的幾何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等,通過復制、平移、對稱、變形等不同手法,達到非對稱的完美構圖,創(chuàng)造出一個豐富又具有精神表達的空間。他所表達的這種簡潔的結構形態(tài)與禪宗所提倡的“一即多、多即一”的精神相契合。
安藤所設計的光之教堂由一個長方體和一面與之成15°斜向橫貫的墻體構成。光線從教堂的外墻上十字洞口進入到內部,與教堂內部昏暗的光線形成強烈對比,這樣簡潔純粹的幾何圖形的建筑形態(tài),帶給建筑空間神性的表達,營造出一種安寧和寂靜的精神境界(圖2)。光之教堂的形式是極簡的,這種極簡也透露了日本禪宗文化淡泊、純樸的精神內核,彰顯了安藤的極簡主義美學。安藤作品中顯露的抽象幾何形態(tài)追求正如同禪宗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圖2 光之教堂(安藤忠雄官網)
日本深受禪宗文化的影響,追求事物的精神意義,作為日本建筑師的安藤忠雄也受到了禪宗文化的影響,更加重視空間精神性的表達。安藤的大多數建筑作品,都表達了禪宗美學與自然元素相結合的思想,以其體現建筑內部的場所精神。
安藤的很多建筑作品常常表現為內向的、集中的,甚至是閉合的,建筑外部較為簡潔,內部卻有十分豐富的空間,這樣的建筑作品在城市中往往以一種自閉的姿態(tài)出現。在安藤所設計的住吉的長屋中,這種內向性表現的極為明顯。在住吉的長屋中,安藤建造了一個完全密閉的混凝土方盒子,內部布置了一個占據總面積三分之一的庭院(圖3)。庭院將陽光引入室內,使每個房間都能與庭院中的“自然”融合在一起,這種圍合的純粹的幾何空間隔離了塵世的喧囂,使人的內心逐漸平和,這與禪宗中“空寂”、“幽玄”的美學理念相呼應。這種內向性的場所形成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向心性和閉合性原理,與萬神廟所表現出的穩(wěn)固的場所性格相類似。
圖3 住吉的長屋
安藤還非常善于運用自然元素,他并不是單純的將植物置入室內或庭院中,起到簡單的裝飾作用,而是將水、光、綠化等自然元素抽象出來,巧妙地融合進建筑空間中,營造出具有精神內涵的空間場所。這種做法與日本傳統(tǒng)的枯山水極為相似,枯山水就是利用砂石、石塊抽象地表達出山、海、島,以有限實現無限,上升為一種“空寂”、“幽玄”的境界。在安藤的光之教堂中,也體現了這種自然元素的抽象表達。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連戰(zhàn)連敗》中寫道:“這里我設計的意圖,是將自然限定為光,將自然極端地抽象化,從而實現能夠觸摸人類精神根源的深遠空間。雖然舍棄了眾多要素,但卻獲得了更加具有縱深性的空間?!?光之教堂利用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圍合建筑空間,光線從外墻上的十字洞口直射入室內,與室內的黑暗形成對比,創(chuàng)造出一種寧靜又富有神性的建筑空間,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心靈震撼。
安藤從內向性和抽象自然元素兩方面實現了場所精神的表達,使建筑回歸自然,實現了人類“詩意的棲居”。這種場所精神的表達主要以“樸”為美,所傳達出的素樸的精神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的思想高度契合,體現了深厚的禪宗美學意蘊。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光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控制因素。我所創(chuàng)造的封閉空間大多來自厚重的混凝土墻,希望在社會中為個人創(chuàng)造立足之地。當城市環(huán)境的外部因素需要沒有開口的墻體時,內部空間就必須尤其的充實且滿足?!边@是安藤忠雄對于光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對光影的迷戀。對于光影的巧妙運用是安氏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他的建筑中,常常利用清水混凝土與光線配合營造出明與暗的對比,創(chuàng)造出空寂的精神空間。
安藤在小筱邸住宅里就巧妙的運用了光線與混凝土的配合(圖4)。小筱邸住宅的天花板與墻之間預留了一條狹長的縫使光線能夠照射進室內,最為精妙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光線照過墻面、地面,最后消失不見,這種光影的變化記錄了時間的流逝,隱隱地表現出生命無常的蒼涼態(tài)度,這種“時間的量度”也與禪的內涵相互貫通。
圖4 小筱邸(安藤忠雄官網)
安藤的建筑作品中也有一些窗的位置很低,比如雙生觀茶室。建筑內部空間狹小且封閉,光線從低處照射進入,墻壁仿佛懸浮在上,削弱了它固有的圍合的感覺,即使空間狹小也不感覺閉塞。置身于這樣的空間中,由于光的存在,反而能夠感受到自然寧靜的力量,平和內心的浮躁,此時真實的空間逐漸升華為一種想象中的容納萬物的精神世界。這便是空間的雙重性,既是真實存在的空間,又是想象中的空間。
重視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一直是安藤建筑思想中的重要存在,在《安藤忠雄連戰(zhàn)連敗》書中他提到:“在自然界中建造人工環(huán)境就是建筑行為,其本質上必然存在對環(huán)境的破壞?!卑蔡購娬{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為了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調,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將建筑埋入地下或是打造下沉空間等做法。
在直島系列的建筑中,本著不破壞島上的原有風貌,大多數建筑都以一種低矮不突兀的形式存在,其中地中美術館便是最好的例子(圖5)。地中美術館被藏于地下,地面上只留有幾處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天井起到采光的作用。這種“消隱”于自然的建筑設計做法減輕了對環(huán)境的負擔,成功地營造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空間,表達了安藤與自然共生的建筑理念。安藤利用海洋、水平線、島嶼之間的位置關系,使建筑成為自然的一種延伸,讓人們的生活回歸自然。
圖5 地中美術館
安藤的現代建筑設計植根于禪宗美學思想,他以清水混凝土來表達禪宗崇尚物之本真的理念,通過提取自然元素、運用光影變化等手法營造出具有禪宗意蘊的精神空間,他將日本傳統(tǒng)建筑文化當中的禪意美學進行重新演繹,承接了以“禪宗”哲學為基礎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審美,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國作為兩千年東方文化的代表,與日本有著相同的文化脈絡,因此,日本的現代建筑設計中將傳統(tǒng)與現代結合、關注建筑對人與環(huán)境的影響、關注美學的表達等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如何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其在現代社會仍具有不可磨滅的文化魅力,形成具有我們本國特色的建筑風格,是我們仍需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