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龍(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學 355009)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我國教育行業(yè)也有了較大程度的變化。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準備教學方案時,都會用到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這樣做不但能夠將網絡上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也會讓課堂內容變得豐富。教學形式變得有趣,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要,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教師應當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于初中道德法治課堂的教學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堂教學的成功關鍵在于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此環(huán)節(jié)中的主體有兩個,一個是教師,另一個則是學生。教師與學生兩方都要事先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從而完成課堂教學與學習任務。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用閱讀課本的方式進行課前預習,但學生常常會因為內容過于枯燥而選擇放棄預習。因此,教師可將信息化內容與課前準備階段相融合,以增強預習環(huán)節(jié)的樂趣,保證學生課前的預習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親情之愛》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網絡上搜尋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視頻,如小男孩給媽媽端洗腳水,為媽媽洗腳;生病癡呆的母親將餃子裝在口袋,嘴里念叨著要帶給自己兒子……將這些視頻搭配簡易的思維導圖發(fā)到班級共享群中,為學生的預習提供視頻資料。學生在借助教師的資料完成預習任務后,便能夠對新課內容和相關知識點有初步的了解。對于存在疑惑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標記,等待教師課上講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聽課更有針對性和效率。課前準備階段的重點就是,教師利用信息化共享使學生對新課內容有基本的了解,從而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減輕教師的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沒有意識到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的關鍵作用,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仍舊將這一環(huán)節(jié)列為重點講解部分。也有部分教師由于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較差,便自動放棄了該環(huán)節(jié),這都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正確認識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對課堂教學質量保障的關鍵作用,通過信息化內容,使課堂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效得到提升。
由于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授課內容僅限于課本知識,學生依照教師的指令勾畫出重點,接著便開始了單調枯燥的課堂講解。這樣的授課形式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教學效率較低。教師應積極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改變這一現狀,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技術的作用,提高課堂內容講解的趣味性。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應該從學生的生活中來。為此,教師可將生活案例結合信息技術的方式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透過生活實例來提高道德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愛在家人間》的教學時,教師首先明確該課的教學重點,即通過了解不同的親情表現形式,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隔閡的真正原因,在理解了父母的出發(fā)點后,學會與家長交流和溝通。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整理好自己與家人的合照,通過社交平臺傳輸給教師,教師利用這些素材制作PPT,在課堂播放展示。教師要求學生認真思考父母關愛自己的方式,進而感受親人之間無法割舍的感情。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感恩父母。再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法律在我們身邊》的學習中,學生不會注意身邊隨處可見的法律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將一些常見的例子收集整理出來,如在馬路上專門碰瓷引發(fā)的交通癱瘓;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等公共場所出現的扒手……在展示這些圖片或視頻的時候,教師可以搭配對應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通過這種形式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學習上,讓原本枯燥單調的法律知識學習變得豐富有趣,從而使學生對與法律相關的課堂學習充滿期待,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化讓教學形式更為多樣,教師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實現了學生個性化成長。通過網絡中各種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輔助,也讓學生更樂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而拓寬了視野,保證了學習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明確本課講解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學會尊法守法的基本法律意識,同時讓學生了解并感受法律對我們生活所提供的保障,進而規(guī)范自身行為。教師在教學中將在互聯網上收集到的新聞熱點,如與學生相關的網絡詐騙、校園暴力等新聞視頻整理起來,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也能夠利用好這一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進而調動學習興趣。
再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公平正義的守護》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本課程教學目標,其次要結合學生學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知識拓展。由于學生都知曉此部分內容中的“公平”“正義”兩個詞的含義,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邀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看到或經歷過的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有學生分享自己曾在中考中看到別校學生作弊,內心感到不公平。有學生講述自己曾遭受過鄰居家的大孩子欺負,一同玩耍的伙伴看到沒有制止反而逃掉,自此認為這個伙伴的行為不正義等。教師簡單對學生的分享做了總結后,為了提高教學深度,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分享了近年來我國打擊的“大老虎”的事實,還有往年的3·15晚會公布的打假企業(yè)或個人,他們所做的事就是違反了公平與正義。教師也可以將此部分內容用微課的形式制作出來,加入幾個有名的打假反腐實例或名人,如楊劍昌,一個長期堅持打假反腐的人,因維護國家利益成為很多貪腐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楊劍昌曾說:“我現在每天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打假?!边@樣,既讓學生了解了如何守護公平正義,也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拓展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加深了對此部分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在素質教育教學要求下,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構建信息化網絡交流平臺,給教師與學生交流提供有效途徑。這樣不但能夠便于教師依照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教學方案,也可以有效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提供幫助,讓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內容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了解了何為集體后主動為集體做貢獻。教師需要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然后制作成微課短視頻,傳輸到網絡交流平臺上,學生可通過觀看視頻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記憶。
再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理解權利與義務》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整理出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即明白什么是公民的權利,什么是公民的義務。學生要清楚地判斷出一些做法屬于公民的權利還是義務。為此,在本單元教學結束,教師可以制作網頁試卷或小程序試卷,要求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回答試卷問題。學生認真答題的情況下,通常會在十五分鐘之內完成試卷中的選擇填空題及判斷題,同時試卷中還有一道案例分析題,學生可在紙上答完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傳輸到試卷答題區(qū)。教師可將課上一些存在爭論點的問題整理到其中,或者以當下熱點新聞整理為案例,要求學生進行分析。此形式既利用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教學工具,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及時幫助學生鞏固了單元知識點,對于學生構建關于《理解權利與義務》這一單元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情況并不能代表學生已經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理論知識點,還需要在課下進行適當的鞏固和練習,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很多學生都沒有良好的復習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后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如果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使用信息化技術,就可以提高監(jiān)督效率,了解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檢測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找尋使用好評較高的學習平臺。教師可通過平臺來給學生安排課后作業(yè),測試學生對于課上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可以為學生設置專屬問題的鏈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遇到了不太確定的答案時,可以通過點擊鏈接反饋給平臺,這樣教師便能夠獲取到,學生哪部分知識點掌握不明,如規(guī)則是否要嚴格遵守,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違背規(guī)則嗎?一輛載有臨產孕婦的小轎車在擁堵的公路上,這時交警是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依次放行,還是給小轎車另開綠燈呢?如果另開綠燈是否違背了交通規(guī)則等問題。教師只有及時幫助學生解決了疑問,才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梢?,利用信息化技術實施課后反饋可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平臺的反饋,可以讓教師提高教學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信息化技術,明確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教學質量保證的重要作用。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技術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應用,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讓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增加師生的交互頻率,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問,進而引導學生規(guī)范行為,提高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