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走向未來》叢書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轉型

      2022-03-07 08:40:38徐勇王冰冰
      當代文壇 2022年2期
      關鍵詞:社會轉型叢書

      徐勇 王冰冰

      摘要: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社會轉型中,《走向未來》叢書充當并占據了獨特的位置,其獨特性表現在問題意識、現實針對性和過渡性的結合,這使得這一叢書更多具有思想史的價值。其試圖在思想解放的層面上溝通文學和社會科學,并通過建構知識的崇高主體,以把啟蒙的主體從作家身上轉移到社會科學家身上。但也正是這種問題意識,使得《走向未來》叢書所開啟的科學啟蒙有被窄化的傾向。當啟蒙在某種程度上被等同于問題提出的時候,這時的啟蒙往往就會成為某種策略性的設計和考慮。問題意識的凸顯某種程度上促成了這一套叢書在1980年代的極盛局面,但同時也造成這套叢書的影響的時代性特征。

      關鍵詞:《走向未來》叢書;思想啟蒙;社會轉型

      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叢書中,至今仍在編輯出版(或再版)并有持續(xù)影響力的,并不是很多。三聯書店的《文化:中國與世界》、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學術名著叢書》、上海譯文的《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和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還有另一類叢書,在當時影響很大,但卻如過眼云煙,1990年代以來影響日小,逐漸不再出版甚或絕版。《走向未來》叢書顯然屬于后者。

      雖然,近些年來,不斷有學者對其展開研究,并強調其時代意義,但《走向未來》叢書的影響在今天其實已經消退。某種程度上,它只能作為歷史存在,或者說更多具有思想史的價值。在時過境遷后,時任三聯書店副總經理董秀玉曾回憶說“當時的定位是,現代學術文庫是一手資料,新知文庫是二手的,文化生活譯叢是中等知識讀物,當時三套叢書一起做,是80年代我們最火的幾套書”①。這里,說這三套叢書是三聯書店當時最火的幾套書,應該沒問題,但若說這三套叢書是1980年代的中國最火的幾套書,則似有夸大之嫌。因為很明顯,同是定位中低端路線,《走向未來》叢書和《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輯出版的《新知文庫》(三聯書店)以及《文化生活譯叢》,在當時的影響并不在一個層面上,而且在初版印數上,三聯書店出版的這兩套叢書,比《走向未來》叢書,在平均數上要少得多。②

      三聯書店的編輯曾指出《走向未來》叢書的特點是“強調科學主義、貼近現實和向大眾普及……但由于偏重現實功用和普及性,‘走向未來’叢書后來逐漸出現粗制濫造,‘翻譯’變‘編譯’,影響力下降”③。這段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就影響的持續(xù)性和對學界的影響力而論,《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要超過《走向未來》叢書。在今天的書店里,還可以買到《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而且,《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叢書作為這一套叢書的續(xù)編在21世紀以來還在陸續(xù)出版。但這并不表明這一叢書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影響力就大于《走向未來》叢書。第二,事實可能恰恰相反,正因為《走向未來》叢書“偏重現實功用和普及性”,其影響力在1980年代要遠遠大于《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這里比較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弗洛姆的《弗洛伊德的使命》(“新知文庫”)1986年12月初版時印數是1萬冊,金觀濤的《整體的哲學》(《走向未來》叢書)1987年6月初版時是11萬8千5百冊。兩者之間的反差十分明顯。這還是就“新知文庫”來比較的。雖然說初版印數并不具有絕對的說服力,但從其印數多少還是可以看出書籍出版時的預期的。這種預期的反差,明顯反映出《走向未來》叢書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因此,這里的問題是,為什么《走向未來》叢書的這種影響力會在1990年代以來消退?《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的影響為什么會持續(xù)至今?

      正如賀桂梅所說:“從今天的眼光看來,暴露這一敘事(即“超穩(wěn)定結構論”——引注)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正是它所提出的問題本身?!对跉v史的表象背后》開篇的歷史描述即是:‘一股深刻的歷史反省的潮流,正席卷著我們的時代’,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是:‘為什么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xù)達兩千年之久?’并且,‘每當歷史轉折關頭到來時,人們總是企圖用新的目光審視這一問題,以求得到對本民族的歷史、現狀和發(fā)展的更深刻的理解?!@然,這一問題的提出是有著充分的現實針對性的,其中隱含著身處當時歷史語境中的人們看來是不言自明的歷史隱喻,即‘文革’與‘封建復辟’之間的對應關系?!雹苣撤N程度上,正是這“充分的現實針對性”及其明確而鮮明的問題意識,是《走向未來》叢書不同于《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的最大之處。

      可以說,正是這一“現實針對性”,構成了《走向未來》叢書的預設及其問題域?!盀槭裁粗袊饨ㄉ鐣L期延續(xù)達兩千年之久?”只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這樣的問題還有諸如“日本為什么‘成功’?”(胡國成:《日本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術和日本的民族精神》)、古埃及為什么會不可避免地“衰弱”?(金觀濤、王軍銜:《悲壯的衰弱——古埃及社會的興亡》)、“羅馬帝國為什么會滅亡?為什么羅馬帝國滅亡后東西部出現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⑤、“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劉青峰:《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為什么工業(yè)革命在英國最先爆發(fā)?而沒有出現在那些歷史更悠久、資源更豐富的東方國家?”⑥(《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等等。

      這里,諸多的“為什么”構成了這樣一個當時很多人都知曉的故事:即中國要想《走向未來》,必須要有科學的光芒照耀才可以完成。顯然,這是當時的共識,并沒有什么獨特的地方。那么,《走向未來》叢書,有什么獨特的貢獻或獨特的表現呢?《走向未來》叢書所要做的,是使科學同現實的耦合,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耦合,同時賦予社會科學以“科學性”。恰恰是這里,構成了《走向未來》叢書區(qū)別于其他叢書的規(guī)定性所在?!蹲呦蛭磥怼穮矔龅墓ぷ鳎撤N程度上都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

      在探討《走向未來》叢書如何實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耦合之前,有必要分析其編譯方式,及其叢書出版與刊物的聯動方式。

      鮮明的問題意識,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走向未來》叢書的構成比例及其著譯方式。這一套叢書預計出版100余本,后因某種原因實際上只出版了74本。在這74本中,翻譯的有25本,其余49本均為著作,但這翻譯的25本中,又分“譯”和“編譯”兩種,各占16本和9本。同樣,著作中也分“著”和“編著”,各占35本和14本。表面看來這種構成比例及其著譯方式中是以著為主,但如果細加分析便會發(fā)現,所謂“編著”其實也就是圍繞某一主題或問題,對西方諸多著作或理論的綜合性概括性介紹,因此,某種程度其實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譯介。它與“編譯”方式的不同,僅僅體現在前者是集各家學說或多本書集錦而成,后者是針對一本書,在這當中,“編”者的主體性都是比較明顯的。而即使是很多標明“著”的著作,仍可以看成“編著”的變體,比如說陳克艱著《上帝怎樣擲骰子》和鄭凡著《震撼心靈的古旋律》,這些著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偏重于介紹西方的學說或理論,并沒有多少個人的創(chuàng)見或觀點。

      表面看來,“編譯”方式,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叢書篇幅所限,“無奈出版編輯給了篇幅限制”⑦,“可惜因為改寫篇幅的限制,我們不得不改變了這種結構(指的是原書的結構——引注)”⑧,等等。但如果細加辨析其編譯方法便會發(fā)現背后的普遍傾向,“為了使哥德爾定理的闡述更容易為讀者理解,全書的章節(jié)也重新作了編排,內容則作了相應的改寫。當然,作者的那些重要思想,我還是盡力想把它忠實地表現出來”⑨??梢?,“編譯”不僅僅是縮譯,“一字一句讀原文,把主要思思全放進去,刪掉了一些例子”⑩,也是“改寫”。這就涉及到“編譯”的目的。某種程度上,“編譯”的方式,常常受制于為了“更容易為讀者理解”這一編譯的目的,雖然很多時候編譯者并沒有明說。但也要看到“編譯”中“編”的方式:為什么要重新編排?重新編排背后說明了什么?正如楊君昌在《凱恩斯革命·作者的話》中所說:“這兩本書(指《看不見的手——微觀經濟學》和《凱恩斯革命》——引注)都是以介紹為主,有的還帶有編譯性質,旨在讓讀者對西方經濟理論有一個基本而確切的了解。當然,這兩本書還是反映了本人對西方經濟理論的看法?!?1可見,不論是編著或編譯,都是一種有選擇的翻譯,是一種為我所用的譯介。“編譯出版這個小冊子,決不是要讀者對社會生物學毫無保留和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除了上述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上的借鑒之外,也想讓讀者從中把握社會生物學家的思想脈絡,了解他們的研究水平,并進一步確定對這門學科的正確態(tài)度,在這個基礎上更有助于把握自己的方向,開展自己的研究”12,這里,所謂的“決不是要讀者對社會生物學毫無保留和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看似表明編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是批判性地繼承,但編譯其實還包含有一種引導的成分在。這樣一種引導,表現為其背后的問題意識上,乃是一種問題引導式的編譯(即所謂“開展自己的研究”)。

      仍以楊君昌著《凱恩斯革命》為例:“我們介紹‘凱恩斯革命’和他的思想,并不是要掩飾他的資產階級立場,更不是對個人作什么頌揚。”“我們介紹西方經濟學也不是為介紹而介紹,要注意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西方經濟理論有些內容完全說明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定環(huán)境的,因此對這些東西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有些內容則是反映了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共同性問題,這些是可以借鑒的?!?3某種程度上,“共同性問題”,既是介紹西學的前提和立足點,也是方向。換言之,譯介是與比較關聯一起的;而比較則是為借鑒服務的。

      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這一套叢書中對西方的譯介(不論其著作方式如何),都是圍繞中國問題并以此作為前提的。也就是說,介紹翻譯西學,是為了推動中國問題和中國學的展開。這是前提,也是這一套叢書的核心所在。比如說錢乘旦、陳意新著《走向現代國家之路》,雖然通篇都是在談論他國的現代化模式或道路,但明眼人不難發(fā)現,中國的現代化是這一本的“缺席的在場”性存在。中國問題決定了這一套叢書的現實時效性,從這個角度看,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啟蒙:科學理性的啟蒙。這是以問題為推動和導向,并以科學為依據和方法而開啟的啟蒙,既與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不同,也與人文知識分子推動的人道主義或人文主義迥異。關于這一層的啟蒙及其價值的認定,研究者們普遍認識不足,或把其放在同“文化:中國與世界”派相混同的層面加以考察,或僅僅從《走向未來》叢書的總體傾向上定位。這些都是沒有看到《走向未來》叢書編纂方式的獨特性。

      這里有一個事實應引起注意,即該套叢書1987年編輯出版時較之初版印數急劇飆升,而在這之前,叢書的初版,比如說像金觀濤和唐若昕的《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1985年4月初版時印行了6萬2千5百冊,1985年9月第二次印刷時僅增加了1萬冊。同樣,金觀濤和王軍銜的《悲壯的衰弱》1986年3月初版時也僅有2萬6千的印數,1986年9月第二次印刷時,也僅增加了1萬冊。但到了1987年,該叢書的初版印行數量普遍有飆升之勢,比如金觀濤的《整體的哲學》(著)1987年初版就印行了11萬8千5百冊,周其仁等著《發(fā)展的主題》(著)1987年初版時印行了11萬6千冊,初版超過10萬冊還有《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譯)、《探尋新的模式》(著)、《人心中的歷史》(著)、《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譯)、《震撼人心的古旋律》(著)、《上帝怎樣擲骰子》(著)、《人的創(chuàng)世紀》(編著)、《哲學的還原》(譯)等,《走向現代國家之路》(著)和《馬克思·韋伯》(譯)的初版印行也將近10萬,前者達到9萬9千5百冊,后者是9萬6千冊。

      為什么這一叢書在1987年的初版印數會如此飆升?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當然可以認為,通過從1983年到1986年的連續(xù)編輯出版,該叢書積累了廣大的讀者。但這一點并不足以說明何以1987年的初版起印數會整體飆升到10萬冊以上。這里需要看到另一個事實,即1987年以前,該叢書中累積印數最多的并不是“編著”或“著”作,而是“編譯”或“譯”作,如李寶恒譯《增長的極限》1984年6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時累計達到70萬7千7百冊;而像被稱為“代表《走向未來》叢書”的金觀濤的《在歷史的表象背后》,1984年6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時也只累計達到7萬2千8百冊;不過當時另有幾本編著或著作,在1984年6月的第二版第二次印刷中達到10萬冊以上的,它們是《探險與世界》(達到18萬5千3百冊)和《看不見的手》(達到23萬4千5百冊)。這說明,1980年代前期,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介紹外國的書,《探險與世界》和《看不見的手》都屬于此類,而像金觀濤的《在歷史的表象背后》,因其探討中國問題,第二版第二次印刷時,累計印數并不太高。但這一情況在1987年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這些初版印數很高的叢書中,“編著”和“著”作占據大多數?!熬幹被颉爸弊髟絹碓绞艿街匾曊f明了一種轉向,即從簡單的編譯或譯這樣的介紹西方最新成果向我們中國學者依托西方的方法論開始研究問題的轉變。只有在這一背景下,研究中國問題的重要性,或者說有關中國的問題意識才逐漸被凸顯出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1987年該叢書的初版起印數飆升背后,表明的是讀者的興趣轉移:讀者的關注點從文學開始轉向社會科學。王蒙在1988年寫過一篇《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之后》就表明了這一點。文學之所以失去轟動效應,這一方面與文學開始向內轉,文學只關乎自身有關:文學越來越變得不及物;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們對文學的期待的不滿:文學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像劉心武的《5·19長鏡頭》,如果僅僅停留在傳達社會情緒和揭示社會問題,這樣的文學終究讓人感到不足。對問題的揭示的下一步,應該是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解決,而這某種程度上,正是《走向未來》叢書所要做的工作。所以從這個角度看,1987年該叢書的初版起印數飆升背后表明的是社會的關注焦點的轉移以及文學讀者向社會科學的流向。某種程度上,問題導向決定了這一套叢書的1980年代的影響力。

      問題導向固然帶來該叢書的影響力,但同時也造成這一套叢書的編譯方式的特殊性即很多時候并不完全忠實于原著。學術上的嚴謹并非其追求的目標,而這,也正說明了1980年代前期的時代性的獨特之處,即重思想、輕學術的特點。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例。這本書同時被《走向未來》叢書和“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收錄,都屬于翻譯(不是編譯),但其翻譯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黃曉京、彭強翻譯本(即《走向未來》叢書版),只有174頁,而于曉、陳維綱等翻譯本(即《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版)有252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篇幅的差異?原因在于黃曉京、彭強翻譯本沒有把韋伯原書中大量的注釋譯出(翻譯本中直接去掉了注釋符號),也沒有說明原因和理由。但如果按照于曉的《中譯本前言》所說:“有必要說明的是,韋伯的這本書的‘注釋’部分篇幅不下于‘正文’部分,有些‘注’一條即長達六七千字,幾乎可以看成是一篇獨立的論文;所以該書英譯者、美國社會學結構功能學派的主要代表帕森斯(T.Parsons)曾特別強調,韋伯的這些原注具有和正文同等重要的價值,是絕對不可以省略的。目前這個中譯本除包括韋伯的全部原注外,同時譯出了帕森斯的全部英譯注,以供讀者參考。”14注釋并非可有可無,黃曉京、彭強為什么舍棄不譯呢?因為篇幅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因為《走向未來》叢書中三四百頁篇幅的,并不少見。因此,這樣一種省略只能表明,雖然注釋的有無會影響對原著的忠實理解,但對于問題的提出或解決卻是可有可無的,因而也就不一定非要譯出了。換言之,學術的謹嚴與規(guī)范,不在這一套叢書的主要考慮范圍之內,它們考慮的是其背后的問題意識的有無。而這就意味著,那些不具有或未能直接顯示出問題意識的西學著作和理論,則可能被該叢書所忽略,而恰恰是后者構成了《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的主體。這也決定了這一套叢書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轉型而逐漸失去其影響力,而像《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之所以能具有持續(xù)的影響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可以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即社會科學何以獲得“科學性”。以“系統(tǒng)論”為例:“系統(tǒng)論是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現代軍事和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反映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度和廣度。在系統(tǒng)論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萌發(fā)了許多樸素的系統(tǒng)思想?!@說明我國古代就已懂得了把握系統(tǒng)整體和系統(tǒng)諸要素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性?!薄艾F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系統(tǒng)論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同時生產活動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交通運輸、環(huán)境保護、科研項目、人口控制、能源消耗等一系列相互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都涉及到一個系統(tǒng)整體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出發(fā),用系統(tǒng)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提出科學的解決辦法。而系統(tǒng)論的建立,正為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5這段話其實涉及系統(tǒng)論在當時中國的合法性或合理性的三個層面。第一,從必然性層面看,系統(tǒng)論是“四個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不管我們承認與否,都并不影響其產生影響。第二,從歷史淵源層面看,這種系統(tǒng)論,在中國古代早有其淵源。第三,就現實層面而言,“一系列相互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是系統(tǒng)論實現的現實基礎。所以綜合三個層面,可以得出,我們吸收借鑒系統(tǒng)論有其必要而合理性。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社會科學的“科學性”的獲得是通過“問題性”這一紐帶才得以成為可能的?!吧鐣茖W在解決日益尖銳的社會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正日益加強。在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理論和方法上相互滲透,相互補充??茖W知識進一步整體化的趨勢的發(fā)展,必將繼續(xù)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和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的能力”16。也就是說“問題性”是紐帶,既能帶來中西比較的可能和必要,也使得社會科學具有了“科學性”,兩者具有某種同構性。通過中西之間的比較,其實也就可以把“科學性”帶入社會科學的研究當中。由此,這里的問題就演變?yōu)樯鐣茖W如何才能具有科學性?在此之前,社會科學是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存在?以及社會科學是如何從意識形態(tài)組成部分轉變?yōu)椤翱茖W性”建構的?

      《走向未來》叢書《編者獻辭》中有這樣一段值得玩味的話:“她特別注重于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新興的邊緣學科的介紹和應用;把當前我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藝術方面創(chuàng)造性成果,嚴肅地介紹給社會,推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7這里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推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或者是什么使得這樣一種結合成為可能?因此這里的問題又演繹出兩個問題:第一是有無這樣的結合的先例?第二,我們對社會科學的態(tài)度必須要有改變,否則這種結合便不可能產生。第二個問題又引導出另一些問題,比如在改變之前,我們對社會科學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態(tài)度轉變的先決條件又是什么?

      在這里,所謂有無這樣的結合的先例,在此前的中國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不完全的。因為這里的先例大多發(fā)生在西方。而要使西方的先例對中國的國情有效,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中西之間的新的等級秩序和關系的建立。此前的中國中心論(中國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至此轉變?yōu)槲鞣街行恼摚ㄔ诂F代化的邏輯內,中國落后于西方)。顯然,是現代化話語使得這種借鑒成為了可能。

      這樣的先例在西方,在1980年代的中國,就是所謂的大量的“新興的邊緣學科”的出現。所謂的“邊緣學科”,其實也就是不專屬于某一具體的傳統(tǒng)學科,它可以劃歸為其他學科的交叉,因此,很多時候也就約等于“綜合學科”?!斑吘墝W科”或“綜合學科”的出現,其最主要的一點是,打破了此前的學科分類,使得學科之間的融合成為可能?!跋到y(tǒng)論”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按照《當代新學科手冊》的介紹,它最開始產生自生物學,后來延伸到哲學、現代物理學、經濟學和邏輯學等學科。18這其實是表明,系統(tǒng)論只是一種方法或方法論,可以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通用。那么為什么要把方法論說成是“新學科”或“邊緣學科”呢?這里的關鍵還在于學科和科學之間的模糊性。

      1980年代引入中國的新學科五花八門,據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新學科手冊》顯示,該書“主要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國內外社會科學的新學科、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科、邊緣學科及分支學科共一百四十門”19,“其中綜合性學科二十八門,哲學十三門,經濟學四十門,社會學二十一門,心理學十五門,此外還有法學、教育學、語言學、地理學方面的新學科二十三門”20。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當代新學科手冊續(xù)編》(1986),新增113門新學科。由此可見,西方各種新學科在當時被介紹的程度和廣度。但有趣的是,《當代新學科手冊》沒有介紹自然科學,只是在《當代新學科手冊續(xù)編》出版時才有所補充。這里的邏輯很明顯,即在“學科”的意義上把“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相混同:都屬于“學科”,某種程度上也就都屬于“科學”。這里需要看到,之所以混同“學科”和“科學”,其前提就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科”的出現。

      社會科學的諸門類被視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以對應于經濟基礎,由此誕生了著名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薄半S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更。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qū)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1拋開這里的政治經濟學內涵來看,這段話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建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形式(也即法律、政治、宗教、藝術和哲學)的二元對立,而把后者稱之為意識形態(tài)。換言之,自然科學具有“精確性”,社會科學的諸形式則不具備。社會科學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部門在起作用。或許就因為其意識形態(tài)部門,決定了這些學科的非科學性或者說主觀性色彩。二是,建構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等級秩序。自然科學是精確的,與生產關系相對應,社會科學是被決定的上層建筑,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含混性,不具備科學性。自此,社會科學的諸形式以次一級的附屬的形態(tài)而存在。但也正是基于這種附屬性,從1950年代到新時期,文學或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才得到極大強調。因此,某種程度上,文學或哲學等要顯示其獨立性,就必須擺脫其附屬性,建構其科學屬性才成為可能。邊緣學科在1980年代中國的出現及其被強調,便是在這一層面上顯示其獨特意義:邊緣學科不僅使得社會科學具有了科學的“精確性”,同時也擺脫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命題的限制。換言之,邊緣學科既不屬于社會科學,也不屬于與生產關系相對應的自然科學,它是介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中間物或中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命題之下,要使社會科學獲得獨立性,就必須從二元對立之外另辟蹊徑。邊緣學科的命名體現的正是這一策略。它不是一門學科(只是方法),卻被說成是“學科”,其實是想借此間接地建構社會科學的科學性的可能條件。如果說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能被劃定為“學科”的具體門類的話,這樣的兩類學科其實是涇渭分明的。邊緣學科作為一門“學科”被命名,顯示的正是這樣一種可能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有一中間形態(tài),藉此,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才能成為可能:社會科學通過向邊緣學科的靠攏而具有科學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走向未來》叢書,同《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對立起來,把它們視為兩種訴求或傾向的代表。這當然沒有問題,因為這兩個叢書的訴求確實有別。但若從社會科學的獨立性的建構的角度來看,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顯然只是表面性的?;蛘呖梢哉f,《走向未來》叢書其實是通過對邊緣學科的推崇,以此建構社會科學的獨立地位。同時,也給社會科學的獨立地位的獲得提供了一種策略,即社會科學要想獲得獨立地位,必須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才能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看,《走向未來》痊愈 書其實構成了《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的前身。前者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作為歷史的中間物或過渡地帶而顯示其意義和價值的,這與叢書的命運并不必然關聯。該叢書即使沒有后來的命運,也注定會迅速失去其影響力。它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向,作為一個橋梁而顯示其價值。

      即使如此,我們仍不能忽視《走向未來》叢書的思想史價值。這一思想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思想解放的層面。第一,它通過問題意識,溝通了文學和社會科學。如果說1980年代初的文學有其社會意義的話,那是因為它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揭示和社會情緒的表達,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所在:如果問題僅僅停留在情緒表達的層面,這樣的問題便僅僅只是問題本身。對于1980年代的人們,他們更需要的是社會問題的解答和改進,而不僅僅是情緒上的表達。情緒的表達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對社會問題的解答的需求,而這恰恰是文學無能為力的。從這個角度來看,1980年代的文學熱的消退實質是社會問題的表達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戰(zhàn)略轉移:從文學轉移到社會科學。第二,它通過建構知識的崇高主體,把啟蒙的主體從作家轉移到社會科學家。如果說劉心武的《班主任》(重新)建構的是知識分子的主體地位的話,這一知識分子的主體位置很快被作家所占據。從當時影響很大的傷痕寫作、反思寫作和改革文學的寫作可以看出,作家契合了當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但對于《走向未來》叢書而言,情況則有所不同。其立足點雖在某個群體(《走向未來》派),但建構的卻是“知識”的主體地位。這是《走向未來》叢書的與眾不同之處,或者說其根本策略所在?!翱茖W”是其關鍵詞,所謂“科學地認識”“科學精神”“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價值”,都是《編者獻辭》中反復提及的。這一“知識”不是意識形態(tài),而是科學:它通過賦予社會科學以“科學性”從而建立了社會科學的知識地位,可以說,正是這一點,決定了1980年代的啟蒙從本質上不同于“五四”時期的啟蒙,同樣,也正是這一點決定了或預設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轉型。這一轉型,不能僅僅看成是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轉型,而應看成是啟蒙的階段性或側重點的轉移,以及背后的啟蒙主體的轉移:社會科學知識分子逐漸取代作家占據了啟蒙的主體位置。從這個角度看,文學的影響力的下降,與這一套叢書的影響力的日盛之間,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第三,也正是這種問題意識,使得《走向未來》叢書所開啟的科學啟蒙有被窄化或限制的傾向。當啟蒙在某種程度上被等同于問題的提出的時候,這時的啟蒙往往就會成為某種策略性的設計和考慮。正如張旭東所說:“‘走向未來’系列叢書引起的信息膨脹,與其說是一種文化和理論上的深思熟慮,不如說它是為支持現代化事業(yè)所采取的社會和思想策略。但是這一策略也有意無意地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內涵問題化了……但是‘科學’,有時是‘西方’的一個隱喻,有時是一個轉喻,當它被剝離了歷史內涵的豐富性時,就成為意識形態(tài)革新的一個癥候?!?2問題意識的凸顯,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這套叢書在1980年代的極盛局面,但同時也造成這套叢書的時代性特征。隨著1980年代的終結,這一套叢書也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注釋:

      ①鄒凱編:《守望家園——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96頁,第97頁。

      ②試舉幾例。“文化生活譯叢”和“新知文庫”起?。ǔ醢嬗担┮话愣际窃?萬左右,有的甚至在1萬以內,比如說《列維—斯特勞斯》起印6200冊。起印較多的有《異端的權利》,一版一印5萬冊。相比之下,《走向未來》叢書,起印數和再版印數,都要比前者要多得多。

      ③與“三論”有關的《人和控制論》(“新知文庫”)初版印數為2.5萬冊,

      ④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頁。

      ⑤⑥金觀濤、唐若昕:《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走向未來》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頁,第5頁。

      ⑦⑩李銀河編譯:《社會研究方法·前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頁,第2頁。

      ⑧⑨樂秀成編譯:《GEB——一條永恒的金帶·前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頁,第4頁。

      11楊君昌:《凱恩斯革命·作者的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陽河清編譯:《新的綜合·前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頁。

      13楊君昌:《凱恩斯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293頁。

      14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譯本前言》,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2頁。

      15楊國璋、金哲等主編:《當代新學科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頁。

      16劉仲亨:《社會科學與當代社會》(“面向世界叢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頁。

      17《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編者獻辭》,李寶恒譯:《增長的極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頁。

      18參見楊國璋、金哲等主編:《當代新學科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頁。

      19楊國璋、金哲等主編:《當代新學科手冊·編輯說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楊國璋、金哲等主編:《當代新學科手冊·腰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22張旭東:《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2頁。

      (作者單位:徐勇,廈門大學中文系;王冰冰,泉州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趙雷

      猜你喜歡
      社會轉型叢書
      開放與短缺:論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轉型中的高層住宅——以重慶白象居為例
      住區(qū)(2023年5期)2023-12-01 08:12:08
      “人梯書庫”叢書
      藝術創(chuàng)想叢書
      藝術創(chuàng)想叢書
      藝術創(chuàng)想叢書
      藝術創(chuàng)想叢書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新聞傳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戰(zhàn)后臺灣如何從農業(yè)社會轉型工業(yè)社會
      現象級“老炮兒”折射社會轉型之惑
      公民與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社會組織培訓教材叢書》簡介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2:03
      九江县| 礼泉县| 鹤山市| 龙里县| 瑞昌市| 凉城县| 天门市| 昌图县| 望江县| 武定县| 汾阳市| 资中县| 扬州市| 衡南县| 黄龙县| 长乐市| 大关县| 河津市| 昭平县| 木里| 广水市| 萝北县| 漳平市| 内丘县| 丰县| 六枝特区| 榆中县| 墨江| 黄石市| 苍溪县| 城口县| 南雄市| 郸城县| 尉犁县| 福泉市| 皋兰县| 禄劝| 新兴县| 江津市| 建宁县| 阿合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