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學會說話比學會做事更重要。只有溝通順暢,才能更好地做事,否則,做越多錯越多。然而,好好說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學習,更需要練習。讓我們跟隨邱麗娃老師一起學會說話,好好溝通。
學習深呼吸后,小慧感覺受益匪淺,因為深呼吸阻斷了自動化反應,讓她能夠更有覺知地有選擇地做出反應。
也因為有了選擇,小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在這種力量感的加持下,小慧和大寶的溝通有了突破性進展。
然而,小慧仍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她和老公的溝通并不順暢。
前面我們提到,除了大寶的慢吞吞讓小慧火冒三丈外,老公小銘對她的手忙腳亂不管不顧也讓她很火大。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小慧慣用的方式就是生悶氣,躲進臥室自己消化,而小銘卻依舊我行我素。
小慧下定決心:必須努力做出改變!
唉,出現了指責的自動化反應
那天是周一,小慧的工作量比較大。為了能準時回家,她決定把部分工作帶回家,趁小孩睡著后加緊完成。
回到家時,小銘已經把大寶和小寶接了回來。
小慧吩咐孩子:“大寶,你先寫功課。小寶,你自己玩,媽媽趕緊做晚飯?!?/p>
說完,她就沖進了廚房,切洗食材,洗米下鍋,心里盤算著先燉個湯,然后再炒菜。
正當小慧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大寶大聲喊道:“媽媽,數學這題我不會做!”
小慧下意識地回了句:“你怎么那么笨!”緊接著就開始喊小銘:“老公,你不會看一下孩子的數學題嗎?就知道玩兒手機!”
還要再說些什么時,小慧突然閉了嘴,她意識到這是“自動化反應”。唉,脫口而出的話還真是不過大腦啊,話不好聽,口氣也很不好。
小慧一邊繼續(xù)忙著煮晚飯,一邊感慨:一致性溝通真是太難了!
閉嘴的同時,小慧趕緊做了幾個深呼吸,然后關掉爐火,走到客廳對大寶說:“你覺得這道題很難呀,要不讓爸爸來教你?”大寶說:“爸爸也在忙!”
于是,小慧轉身對小銘說:“老公,我正忙著煮晚飯,麻煩你來指導下大寶的數學題呀?!闭f完,她就離開客廳進了廚房。
雖然走得很干脆,但小慧還是有點兒擔心。
她一邊做飯一邊忍不住看向客廳:天哪,小銘居然放下手機,去指導大寶做題了!
這件事看起來好像是和平解決了,但小慧總覺得還需要梳理梳理。第二天坐在上班的地鐵上,小慧開始梳理昨天的場景。
首先,她肯定了自己,沒有掉入以前的模式。
說實在的,以前那種關火、甩門繼而和小銘冷戰(zhàn)的方式實在太難受了。
雖然昨天仍有脫口而出的行為,而且還是難聽的話,但好在罵過之后,立刻意識到這是指責性溝通,就馬上做了幾個深呼吸,開始練習使用一致性溝通。
盡管及時做了修正,但小慧還是決定刨根問底:為什么以前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是隱忍?為什么昨天卻運用了指責性溝通?
原來,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么大
這時,小慧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諄諄教誨——忍讓。這是媽媽的生存之道,而她的言傳身教也成為小慧的處世原則。
小慧開始對照玲玲告訴她的不良溝通型態(tài)——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
那么,自己的溝通型態(tài)究竟是什么?
因著“隱忍”而來的溝通型態(tài)會是什么?隱忍本質上是忽略自己,按理說應該是討好,而罵人則是指責性溝通型態(tài),自己為何會一下子從“隱忍”轉向“罵人”呢?
而且,實踐三個關注很難,阻礙到底在哪里呢?
小慧的腦海中浮現了許許多多的疑問。突然,她想到了“自動化反應”。
雖然和玲玲做過與小銘的一致性溝通演練,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躲進房間自己消化,但是,她的責備又是另外一個自動化的不良溝通型態(tài)。
這么看來,應該是自動化反應阻礙了自己進行一致性溝通。
這時,小慧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是個脾氣火暴的人,工作或生活稍有不順心,就會發(fā)脾氣。爸爸常常大聲責備媽媽:“你是不會看人眼色嗎?你不知道我在忙嗎?還讓孩子過來吵我!帶走!帶走!別來煩我!”他還會動不動就指責媽媽:“你不知道我這幾天牙疼嗎?還煮這么硬的飯?”
媽媽總是隱忍再隱忍,最后就突然爆發(fā):“這飯有多硬?你以為家里只有你一個人吃飯?還不是平常的煮法!要是嫌飯?zhí)玻憔妥约褐?!?/p>
兩個人就這樣互懟起來。
這時候,小慧既不敢勸架,也不敢逃走,更不敢躲避,只能僵在原地不知所措。
那種提心吊膽的感覺,那種小心翼翼的感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這下,小慧總算明白了,自己沒辦法很快做到一致性溝通,原來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她習得了媽媽的隱忍,在隱忍的過程中,沒有關注自己,遇到壓力事件,總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想通過關注對方來解決事情,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久而久之,心里堆積了太多的委屈和壓抑,又沒有一個好的出口,最終被一些壓力事件引爆。
情緒被引爆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想要武裝自己、強大自己,很難做到關注對方,也就形成了指責的溝通型態(tài)。
小慧又進一步覺察到,爸爸的指責性溝通跟媽媽不一樣,沒有經歷隱忍的過程。
爸爸很需要得到工作上的認同與家人的肯定,而方式就是先把自己武裝起來,直接開罵。在他看來,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梳理到這里,小慧有了結論:這些不良溝通型態(tài)的形成大多與原生家庭有關。
爸爸的指責溝通模式和爺爺很像,媽媽的討好溝通型態(tài)和外公相似,而自己則不幸繼承了爸爸和媽媽各自的不良溝通型態(tài)。
如果自己和老公繼續(xù)沿用不良溝通型態(tài),豈不是會影響到大寶與二寶?唉,代代相傳何時了?
想到這里,小慧更加確定,要讓自己更順暢地運用一致性溝通,有機會也要告訴小銘。
好吧,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關注什么,就容易遇見什么。
在小慧開始關注薩提亞理論時,她看到了三度誕生的說法。
薩提亞女士認為,人們其實經歷過三度誕生。
第一度誕生是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個時刻。
這個結合象征著每個人都來自同樣的起源,起源于精子與卵子。因此,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價值,人人平等,并且擁有相同的生命力。
第二度誕生是我們離開母親的子宮來到人世間。
為了能生存下來,每個人都必須去適應父母親所經營的原生家庭的文化。因此,每個人都會學習到最佳的生存法則,形成對應現實世界的能力,不良溝通型態(tài)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第三度誕生則是人們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重新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決定保留成長過程中適合自己的并丟棄不適合的信念或生存法則,真正脫離父母,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這一刻,小慧特別有感觸,于是給玲玲發(fā)了一條微信:我現在進入到了第三度誕生,從小養(yǎng)成的討好與指責的溝通型態(tài),現在要有覺知地舍棄,因為不良的溝通型態(tài)既無法達成有效的溝通,也無法讓自己獲得平靜。我做了決定,無論如何,一定要學會一致性溝通。
玲玲看到后,馬上回應了小慧:薩提亞在第二度誕生提到,我們在原生家庭成長,于是學習了求生存的溝通姿態(tài)。真正的成長是為我們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不再被自動化反應影響,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勇氣,因為將要面臨的很多新的局面是你無從預估的。
收到玲玲的回應,小慧也表達了自己的決心:我愿意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即便會遇到困難,依然要越過阻礙,讓自己最終走向一致性溝通。
看到小慧的成長,玲玲隨即回復了她3個擁抱。好朋友之間維持著這樣的互相支持多美好啊。
3224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