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絮語
在《水滸傳》里做真正的好漢,仗義疏財是個標配。但如果柴進敢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不管是花錢多還是名氣大,柴進的各項指標都能排在首位。
相比之下,人稱“及時雨”的宋江再舍得花錢,也無非是縣里的一個小吏,他老爹只不過在村里務農,最多算是個小地主,能有多少積蓄供他折騰?而柴進祖上是大周天子,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人家世代都有自己的產業(yè),家底遠比宋江要厚實得多。
但花錢多不等于人緣好,名氣大不等于口碑佳,柴進雖然錢花了不少、人幫了不少,名聞天下,后來卻是宋江當了梁山的老大。而且,柴進幫過那么多人,但似乎沒有能甘心為他賣命的死黨,始終沒有形成太大的個人勢力,身邊連個知心朋友都沒有,跟宋江根本不是一個咖位。
那么,柴進比宋江差在哪兒?別說是差在他比宋江上梁山晚,而且是被宋江救上去的。當年宋江上梁山,也比晁蓋晚,也是被晁蓋救上去的,但他到了那兒就和晁蓋并列為“一把手”,然后又把晁蓋架空了。
柴進跟宋江相比,其實是差在做人上。這一點從他們對武松的態(tài)度上就可以看出區(qū)別。
當年武松為躲命案,投奔了柴進,沒想到卻不受待見,因此滿腹怨言。從表面上看,是武松愛喝酒打人,莊客們都跟柴進說武松的壞話,影響了柴進對武松的看法。但從本質上看,還是柴進的本性使然。
據說,武松初去柴進莊上也曾受到禮遇,具體是怎么招待的書中沒說,但可以從柴進接待林沖的過程中看出一二。林沖見到柴進后,柴進叫莊客拿酒來。一會兒,“只見數個莊客托出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fā)將出來”。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江湖上名氣響當當,于是柴進喝退莊客,讓人殺羊相待。
但當時的武松只是一個打人后逃命的村夫,他的待遇大概也就是上面描述的那樣,一盤餅、幾吊錢而已。即使是對林沖,柴進為了試探他和洪教頭的武藝高下,還把一大錠銀子扔在地上,說誰贏了就是誰的。
不管柴進出于什么心思,這樣的做法都會讓人覺得,面對林沖,他始終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他對別人的好,也只是居高臨下的施舍而已。宋江則不然。他在柴進莊上遇到了最落魄時的武松,當時武松是主人不喜,莊客厭惡,害了瘧疾,冷得哆嗦,在走廊上烤火。通報了姓名之后,宋江道:“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里相會。多幸!多幸!”
那時候武松還未打虎,最多是在村里打打架,在江湖上哪有什么名氣。宋江只不過懂得尊重人而已。戴完了高帽,宋江拉著武松的手,和兄弟宋清相見,又請武松上坐,和柴進一起喝酒。于是,宋江在柴進家,用柴進的酒,就把武松的心給俘獲了。吃完了酒,宋江又和武松一處安歇,次日又出錢給武松做衣裳。
當然,柴進面子上掛不住,不好意思讓宋江破費,又做了冤大頭。但誰都明白,雖然錢是柴進出的,武松肯定會把人情記在宋江的頭上。后來武松想回家找武大,宋江又是相送又是給錢,依依不舍,弄得武松心潮澎湃,拜宋江為義兄,灑淚而別。
宋江對人,由此可見一斑。他甘于俯下身子,給足對方面子,讓別人感到簡直像親人一樣,不由得不感動。后來對李逵,對很多好漢,宋江都是一個路子,用這個手段聚攏了一批死忠粉。
即使后來做了梁山之主,就算是對那些手下敗將,宋江照樣可以做到放低姿態(tài)。比如活捉了大刀關勝之后,宋江“慌忙下堂,喝退軍卒,親解其縛;把關勝扶在正中交椅上,納頭便拜叩首伏罪”,弄得視死如歸的關勝也甘愿臣服,表態(tài)“君知我報君,友知我報友。今日既已心動,愿住帳下為一小卒”。
人都是有尊嚴的,當雙方的財富地位并不平等的時候,居下位的人也許暫時可以放棄尊嚴,但內心深處的感受仍然存在。
人們都知道,柴進是“現世的孟嘗君”。孟嘗君是做什么的?花錢養(yǎng)士,為我所用而已,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這一點,花錢的人知道,拿錢的人也知道??纯床襁M都喜歡什么人就知道了,他“專一招集天下往來的好漢,三五十個養(yǎng)在家中”,還明目張膽地告訴附近酒店:“如有流配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我自資助他?!?/p>
柴進的綽號是小旋風,按金圣嘆的解釋,那不是什么好詞,已經類似于黑惡勢力了。而宋江人稱“及時雨”,老天爺下的雨是無私的,“及時”的雨則是救命的。他幫助的人大多是底層的普通百姓,不但送錢,還送溫暖,讓人的心里熱乎乎的。百姓雖然沒有什么可以報答,卻給他傳了口碑。
這就是宋江的高明之處。
在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得到,越是有大胸懷的人,越是大人物,越是低調,越能俯下身子。而那些眼高于頂,視他人如無物者,就算一時身邊從者如云,最終往往成不了大事。這一點也是柴進最終輸給了宋江的原因之一。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