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亮
敬畏,大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有無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羅大眾,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現(xiàn)在有些人,的確“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卻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權貴不敬規(guī)則。錯了對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明代呂坤《呻吟語》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而不亡者也。”即便貴為天子,也不是可以任性胡為的,“太宗懷鷂”即是一例。唐太宗得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鷂鷹,常常私下把玩,有次遠遠看到魏征來了,怕他批評自己玩物喪志,就把鷂鷹藏在懷里,“帝惜鷂且死,而嚴敬征,欲盡其言,征語不時盡,鷂死懷中?!边€有一次,太宗準備出外游幸,車駕齊備,結果見到魏征又命令返回,魏征不解,太宗不好意思地回答:“畏卿嗔,故中輟耳。”
上敬下、明君畏諍臣,有貞觀之治的盛世。夫敬妻、官員懼賢內,也有良好家風的傳唱。清乾嘉年間,岳起為官清廉,被稱“岳青天”,他妻子也非常賢淑嚴正。據(jù)《清史稿》載,“岳起為巡撫時,一日親往籍畢沅家,暮歸,飲酒微醺。”結果一進家門,就受到妻子正顏厲色的批評:“畢公耽於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復效彼耶?”妻賢夫禍少!夫人說得在理,行得端正,值得敬重,怕得其所。
敬畏身邊人,是現(xiàn)實的提醒;敬畏后世,則堪稱君子的“慎獨”。一代文宗歐陽修,晚年整理自己平生所作之文,用思甚苦。家人擔心老人身體,勸他:何必自苦如此,難道怕先生責怪嗎?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卻怕后生笑?!蔽仲O笑后人——歐陽修尚且如此,現(xiàn)在一些領導干部、學界文人,倘能有一星半點的自覺,那些口水文章、不知所謂之言恐怕要少三成,諸如體例荒誕怪異、滿篇平安的《平安經(jīng)》,更是斷不可能問世的。
《紅樓夢》第十五回,王熙鳳弄權鐵檻寺,與凈虛老尼對話:“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么是陰司地獄報應的,憑是什么事,我說要行就行?!苯Y果收了人家三千兩銀子,插手干預長安縣“司法”,活活逼死兩條人命。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給整個家族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憑是什么事,我說要行就行”,也是許多“一霸手”普遍的心態(tài)與做派。有言道:“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比艘坏┳晕遗蛎洠詾闊o所不能,可以為所欲為,則為禍不遠矣。
(摘自《北京日報》)
358550033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