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四大導師。梁啟超提名讓陳寅恪出任。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回復說:“陳寅恪一無著作,二無博士學位,他總要有一樣能拿得出手,否則怎能勝任國學研究院導師?”梁啟超著急了:“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闭驗榱簡⒊贿z余力的推薦,陳寅恪才接到了國學院導師的聘書。
能拿得出手,即拿出來的東西,上檔次、有價值。陳寅恪果然沒有辜負梁啟超這個伯樂的盛情舉薦。入職后,他大顯身手,大放異彩,一展平生才華。學問,拿得出手;著作,拿得出手;教書,拿得出手;人品,更拿得出手。陳寅恪很快就成為“教授中的教授”,被譽為國學大師,名噪一時。
拿得出手,還可簡化為“拿手”。廚師要會幾樣拿手好菜,如佛跳墻、西湖醋魚、東坡肉、龍虎斗等,到哪兒都不會失業(yè),都能成為鎮(zhèn)店大廚;演員要會幾出拿手好戲,如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周信芳的《四進士》,馬連良的《借東風》,裘盛戎的《群英會》等,就會“一招鮮,吃遍天”,一輩子都夠用了;醫(yī)生要有拿手絕技,能高質量高把握地治愈一種雜難病癥,就是妙手回春的名醫(yī)了。
能拿得出手,最典型的是體現(xiàn)在一技之長上,即術業(yè)有專攻。往大里說這叫本事,能指點江山,扭轉乾坤,治國平天下;往小里說是技能,可養(yǎng)家糊口,讓家人衣食無憂,免于饑寒之苦。胡雪巖做生意最拿手,商鋪遍及江南各省,富可敵國,因經(jīng)商成功而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人稱“紅頂商人”;張恨水寫小說能拿得出手,一支筆養(yǎng)活了全家?guī)资谌?,活得滋潤安?博爾特的拿手好戲是跑步,兩條大長腿在百米跑道上一騎絕塵,超過一個個對手,令人羨慕。人最怕的是一無長技,一無是處,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啥都不會干,啥都拿不出手,還怕吃苦受累,動不動就“躺平”,一遇困難就“佛系”,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在一個高樓林立的地區(qū),雖然每座樓房都安有避雷針,但真正和雷電接觸能起到避雷作用的,是那根最高的避雷針,其他避雷針基本都是擺設,這就是電學上的“避雷針原理”。如果用來比喻一個人,最高的避雷針就是指他最突出的特長,最拿手的謀生手段。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如果沒有一項最能拿得出手的技藝,他的多才多藝就只能是漂亮的點綴,沒有多大的實際用處,就像《勸學》里說的“梧鼠五技而窮”。一個人,不論干什么,要想獲得成功,就一定要明白什么是自己“最高的避雷針”,分清楚什么是業(yè)余愛好,什么是一生的事業(yè),把那根“最高的避雷針”盡量做得越高越好。至于其他方面,能兼顧固然好,如果兼顧不到,就要果斷舍棄,做到有所不為。
因而,一個真正聰明睿智的人,不必事事處處和別人比長短,而要竭力打造自己“最高的避雷針”,爭取練就一招制勝的“撒手锏”,有一樣能拿得出手的看家本事。具體來說,就是在自己最突出的長項、技術、專業(yè)上爭高下,不要當行行通行行松的“萬金油”,進而力爭成為某一行業(yè)的專家、內行人、權威者,能獨當一面,脫穎而出。這樣,人們在評價你時才會說:“這人有兩下子,能拿得出手!”反之,如果大伙都說這人“拿不出手”,那他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摘自《做人與處世》)
398650033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