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玉喜
寶塔山巍峨氣如虹,
延河水奔流映碧空。
延河橋落成要剪彩,
韓起祥家里一片吵鬧聲。
(白)話說195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在寶塔山下新修起一座延河大橋,為慶祝大橋落成,曾經(jīng)給毛主席說過書的民間盲藝人韓起祥決定編一段新書段作為獻(xiàn)禮節(jié)目。他能摸到橋面,卻看不到橋底。于是他讓兒子給他腰間綁一條又粗又長的繩子吊在橋下,他要親自摸橋,引來了全家人的竭力勸阻。
“老漢你不要太逞能,
老天爺只給你一條命。
橋面上摸摸足可以,
吊下去摸橋絕對不行?!?/p>
“爸,弟弟年輕氣又盛,
可替你橋下走一程,
他看得比你更仔細(xì),
他摸得比你還要清?!?/p>
“爸,你就相信我哥的話,
交給的任務(wù)能完成。
我一定會讓你滿意,
咱父子配合絕對行?!?/p>
任憑家人怎么勸,
韓起祥就是不聽從。
“我說唱新書多少部,
笨方法牢牢記心中。
靠聽靠問靠手摸,
靠親自體驗記心中。
咱村剛修梯田42層,
從溝底,我一層一層摸到頂,
從山頂,我一層一層摸下行。
寫出的梯田才動聽。
你來聽:層層梯田上高云,
苗子長得綠瑩瑩。
站在山頭往下看,
真是社會主義的蓮花蓬。
延河橋是革命圣地一處風(fēng)景,
我頌揚大橋的故事讓人聽。
摸到橋面摸不到底,
心里沒譜我空洞洞。
把圓的唱成方登登。
把方的唱成扁擰擰,
還拿上毛主席送給我的三弦來彈唱,
你說我臉紅不臉紅?!?/p>
沒辦法,兒子只好帶他去,
卸下了轆轤上的井繩繩。
韓起祥急切看大橋,
走起路來腿生風(fēng)。
他摸到雕花欄桿刻得精,
摸到延河飛架臥彩虹。
摸完了橋面摸橋底,
兒子倒吸涼氣生。
“爸,你聽那延河水嘩嘩激流涌,
水流湍急撲騰騰。
吊下你摸橋太危險,
不妨打住快收工?!?/p>
“兒子呀,你爹把三弦當(dāng)武器,
也算是文藝戰(zhàn)線一個兵。
剛來就打起退堂鼓,
對不起‘三弦戰(zhàn)士’這個名。
你把井繩將我綁定,
挽幾個疙瘩綁我一個死蹦蹦。
把爸吊在橋下面,
爸才能把橋底來摸清。”
就這樣,兒子把老爸綁好往下吊,
一寸一寸下井繩。
韓起祥把大洞洞一個一個摸個遍,
又挨個把小洞洞一個一個都摸清。
他摸著大橋心激動,
胸中一輪紅日升。
一陣陣仰頭看天上,
一陣陣側(cè)耳認(rèn)真聽。
眼淚撲噠噠掉下來,
臉貼著石拱放歌聲:
“寶塔山紅旗舞東風(fēng),
延河水滾滾流向東。
我聽到延河水伴我把歌唱,
我看見寶塔山招手將我迎。
我摸出了幾個石柱幾個孔,
摸出了幾架石梁幾道縫,
摸出了汗水流了多少桶,
摸出了老繭磨掉多少層?!?/p>
爸在橋下心激動,
兒在橋上心撲通。
爸在橋下認(rèn)真摸,
兒在橋上汗水淋。
爸全然忘記勒出的痛,
兒渾身上下濕井繩。
就這樣,韓起祥在橋下足足摸了兩小時,
延河橋深深刻在他心中。
上了橋,更激動,
他興奮得像個小學(xué)生。
刷板板打得呱呱響,
噗楞楞的三弦一哇聲。
面對著寶塔山高聲唱,
唱出了三弦戰(zhàn)士一片情:
“那一呀哈——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彎彎橋洞三張弓,
橋面好像箭雕翎,
大洞子賽過龍張口,
九連環(huán)小洞洗耳聽。
左看清涼山,
右看寶塔峰,
東邊連著飛機(jī)場,
鳳凰山麓西邊迎。
山連山,水連水,
水石相繞延安城,
平溜溜的大橋好像鳳尾巴,
凌空展翅臥長虹?!?/p>
你聽這字字句句多靈動,
直唱得心尖尖醉呀心口口紅。
到如今,《看大橋》仍然在傳頌,
那是韓起祥用手一閘一閘,一閘一閘,
摸出來的生命結(jié)晶。
這就是韓起祥看大橋書一段,
帶給咱多少感動在心中。
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
好作品哪個不是土里生?
深接地氣有生命,
涓涓細(xì)流水長清。
不負(fù)祖國和人民,
創(chuàng)作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時代精品,
永遠(yuǎn)留在人民心中。
點評:
該作《看大橋》與陜西盲藝人韓起祥老前輩所做《看大橋》同名。1959年,延河大橋落成剪彩時,積極創(chuàng)新編新的韓起祥要寫一部關(guān)于大橋的作品作為獻(xiàn)禮節(jié)目,向革命圣地延安表達(dá)自己的敬仰。但他只能摸到橋面而看不到橋下,于是就讓兒子用繩子把他綁緊,吊在橋下,大小橋洞摸了個遍,最后編出了膾炙人口的《看大橋》。該作講述的即是此故事。
作品開頭交代故事背景及緣由后,用父子的沖突抓住眼球,引人入勝,執(zhí)意要親自身綁繩索下大橋的父親及擔(dān)心父親安危的兒子,一番較量后,最終父親的執(zhí)拗占據(jù)了上風(fēng)。“我說唱新書多少部,笨方法牢牢記心中??柯牽繂柨渴置坑H自體驗記心中……”韓起祥勸服兒子的這段話,揭示了一位從小失明的藝人最后是如何成為一名受人民尊重和喜愛的陜北說書藝術(shù)家的答案,眼雖盲,可還有耳可聽,嘴可問,手可摸,用心去感受去體驗,藝術(shù)家的精神令人心有觸動。
摸橋,是本作品著墨最多的部分。摸橋的過程及一系列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具有畫面感,讓觀眾仿佛在現(xiàn)場看到韓起祥摸橋的場面;父子的對話反映出摸橋行為的危險及韓起祥不懼危險的堅定決心;韓起祥摸橋時興奮的心理活動以及摸橋后抑制不住的激動從而忍不住放聲高唱等,在這個部分,可謂完成得很好。
作品最后,簡明扼要的幾句話點明主題,“好作品哪個不是土里生?”“創(chuàng)作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時代精品,永遠(yuǎn)留在人民心中。”一則曲藝前輩摸橋的故事,告訴廣大的曲藝后來人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
(點評:本刊編輯部)(責(zé)任編輯/鄧科)
362250033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