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暉
不久前,讀到某篇文章的如下段落:“某個周一清晨,王某因為忘調(diào)鬧鐘導致睡過頭,因為睡過頭導致上班遲到了,因為上班遲到導致被領(lǐng)導教訓了,開會時因為同事提出不同的意見導致王某與之爭執(zhí)……”對王某而言,這是情緒“激昂”的一天,怒氣值始終居高不下。如果你是王某,對于上述這些遭遇,會有什么想法?會不會覺得“糟糕!今天肯定水逆了(指運勢不佳)”“今天就不應該和誰溝通”“要不換個工作,我和這里的人八字不合”。如果你有以上任何一種想法,那么毋庸置疑,你擁有固定型思維。
這篇文章的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固定型思維者的本質(zhì):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變的。這類人最大的特點是急于證明自己,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給別人看,一旦聽到不同的意見便視為一種冒犯,認為自己的權(quán)威被挑戰(zhàn)了。文章中的王某,是固定型思維的典型代表,出現(xiàn)問題即產(chǎn)生逃避與憤怒感。我們的思維模式,或多或少都有王某的影子。這類思維模式,恰恰是進步的絆腳石。
與固定型思維相反的,是成長型思維。何為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怕丟臉,上臺舉手發(fā)言沒關(guān)系,說錯了被人嘲笑不要緊,為什么?因為這類人覺得自己在學習,表現(xiàn)“錯了”才能得到糾正的機會。
同樣面對王某的遭遇,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怎么想?“這個周末我要提前把鬧鐘調(diào)好,下周一必須早點出門,這樣就能避免遲到和被領(lǐng)導責罰了。開會的時候同事對我的想法有意見,我要想清楚問題出在哪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睆捅P同事提的意見,吸收有益的觀點,這是成長型思維的人思考問題的角度。
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成長型思維的人對自己的評價相對客觀,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要么自視過高,要么覺得自己“根本不行”,在自大與自卑間徘徊;成長型思維的人,從來不怕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努力,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努力是一件丟臉的事,他們相信天分,固執(zhí)地認為有些人適合干這個,有些人不適合干這個,他們認為做成這件事的“天分”是恒定不變的,是天賜的。他們也認為天分是容易獲得別人尊敬的,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天分,而不是努力,因為擁有“天分”才能顯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失敗當作一個行為——今天失敗了,今天沒成功,今天沒被錄取,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把失敗當作一個身份——我是失敗者。
還有一個關(guān)于成長型思維的典型故事:有一位知名的籃球教練,比賽時發(fā)現(xiàn)首發(fā)陣容里的一位運動員表現(xiàn)不佳,于是這位教練把他換下來,替補隊員上場后因表現(xiàn)良好,一直在場上。比賽結(jié)束后,這個教練顧不上享受贏球的喜悅,而是先去安慰被換下的球員,希望他不要太在意今天的表現(xiàn)。球員說:“教練,我完全理解你的做法,他今天的表現(xiàn)確實比我好,你放心,我沒有任何問題?!?/p>
發(fā)現(xiàn)了嗎?這個教練并不急于用一場比賽證明自己的執(zhí)教水平,日子還長著,人生還遠著。這個教練更關(guān)注的是能不能夠讓他的球員變得更加健康,他身體力行地證明:打球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獎杯,而是這些年輕人的成長。這才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夠享受勝利也能享受失敗,他在勝利和失敗中,能夠找到自己進步的樂趣。很明顯,成長型思維是反脆弱的,而固定型思維是脆弱的。
2021,成長型思維帶給自己很大的啟發(fā)。筆者毫不避諱地承認,思考問題時,難免受到固定型思維的影響。但,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2022,重塑“思維模式”,立個小目標:向成長型思維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