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青
(唐山廣播電視臺,河北 唐山 063000)
新聞評論具有政策性、針對性和準確性;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獨特的見解吸引讀者。具有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文采斐然。新聞評論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fā)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同時新聞評論還是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評論是抒發(fā)觀點和態(tài)度的主要途徑,對于廣大受眾而言,也是從新聞評論中汲取新聞中的關鍵信息。在新聞評論寫作中存在多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制約著新聞評論寫作的效果和受眾影響力。新聞媒體單位的評論人員要充分掌握這些對立關系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性。以新聞評論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時效性為基本原則,同時把握好各種對立關系之間的平衡。
新聞評論寫作依托于社會熱點事件,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新聞事件的數量快速增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智能化平臺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廣大受眾既能提供新聞事件的素材,也能發(fā)表個人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同一個事件,評論者規(guī)模龐大。新聞評論寫作的敏感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新聞評論的時效性。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后,一旦進入網絡世界,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傳播,對于新聞評論者而言,第一時間發(fā)表評論具有重要的價值,因為一個事件的評論角度總是有限的,掌握時效性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新聞評論寫作的空間。其二是對新聞內容保持足夠的敏感性,發(fā)掘出有價值的寫作方向。在融媒體時代,幾乎每一個網絡用戶都能對新聞事件發(fā)表評論,要從海量的評論信息中脫穎而出,就要對新聞內容保持足夠的敏感性,發(fā)掘出其中最有價值的寫作角度,擴大受眾影響力。其三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保持敏感。當前大量的新聞內容經過網絡傳播,新聞評論的寫作者不一定是新聞事件的親歷者,難以把握事件的真實性,在寫作時要足夠敏感,不可受到虛假信息的干擾,更不能針對不實信息隨意發(fā)表言論,而是要在創(chuàng)作前對信息內容進行核實[1]。
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既要保持敏感性,也要保持一定的鈍感。關于新聞評論寫作中的鈍感,可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是理性看待新聞事件。由于當前大量的新聞事件發(fā)端于網絡,可能僅僅是一段視頻、幾張照片、一個手機截屏,實際上視頻也好,照片也罷,只是一個事件中的部分內容,甚至有些視頻內容還經過了剪輯,隱去了事件中的關鍵信息。新聞評論的寫作者要理性看待新聞事件,在沒有完全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真相之前,不能隨意發(fā)表評論,要保持足夠的理性,這便是“鈍感”的第一層含義。第二是謹慎發(fā)表評論。同一個事件中人們的看法通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個人的價值觀、個性、生活經驗、知識層面等使其對待新聞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大相徑庭。新聞評論寫作中要謹慎發(fā)言,不可發(fā)表過激的言論,要顧及受眾的接受程度[2]。新聞評論寫作中要做到有理有據,要有大局意識,既要體現個性,又要兼顧共性。
新聞評論寫作中的“敏感”和“鈍感”表面上看相互矛盾,“敏感”要求寫作時體現出時效性,快速完成評論。但“鈍感”要求新聞評論寫作者適當放慢速度,時刻保持理性,尤其是要掌握新聞事件的全貌,而不是斷章取義的發(fā)表評論。在實際工作中要辯證地看待“敏感”和“鈍感”的關系,雖然二者相互制約,但根本上還是要體現出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真實性,其次才是時效性[3]。因此,“敏感”和“鈍感”都是新聞評論寫作者不可缺失的一種工作意識。
新聞媒體工作具有廣泛的受眾影響力,借助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途徑的傳播,評論內容將極大地影響社會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看法。新聞媒體評論寫作者要具有“頂天”的作用,所謂“頂天”指的是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國家治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為人民群眾理解和支持黨中央的政策創(chuàng)造有利的文化條件。新聞媒體是內容創(chuàng)造的主要平臺,新聞評論寫作是最直接的內容產品。作為主導社會輿論風向的新聞媒體單位,在發(fā)表評論時應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針砭時弊,借助新聞評論宣傳政府在特定時間內的重點工作,促進全社會積極配合國家治理各項事業(yè)的落實[4]。“頂天”也是新聞評論寫作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
新聞評論寫作還要兼顧“立地”的問題,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固然重要,但是新聞評論不能僅僅局限于“大”的主題和內容上,還要從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點評一些“接地氣”、生活化的內容,因為這些新聞內容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能夠激發(fā)廣泛的共鳴,這便是“立地”的內在要求。進入新時代之后,新聞內容的點評不再是媒體單位的專屬工作,受眾也可通過網絡發(fā)表對于新聞事件的評論。因而新聞事件容易在網上“發(fā)酵”,甚至會出現很多不理智的言論。權威的媒體單位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應做到理智、客觀、全面、深刻,從受眾真正關心關切的問題出發(fā),看到問題的本質,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情緒宣泄上,而是從問題解決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傲⒌亍钡年P鍵是善于角度切換,善于從受眾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寫出反映受眾心聲的新聞評論,這種工作方式有利于擴大新聞媒體單位在新時代的受眾群體,做到與時俱進。
“頂天”和“立地”都是新聞評論寫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角度,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前者站在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角度,宣傳政策措施和社會治理理念,促進受眾對國家政策的理解,維護全社會的正常運轉。后者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以受眾感興趣的新聞事件為主要的評論對象,發(fā)表更具生活氣息的評論內容。實際上這兩種寫作方向都是新時代下不可缺失的。在傳統(tǒng)的新聞評論寫作中,“頂天”的特點更加突出,大部分內容從宏觀性的“大”主題出發(fā)?,F階段,“立地”的特色逐漸受到重視,并且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也反映出社會輿論環(huán)境越發(fā)開明。
新聞評論講求客觀性,而客觀的內在要求是“無我”。所謂“無我”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態(tài)度、個人情感經歷、個人生活經驗等左右評論,而是在寫作評論時保持高度的客觀性,做到以理服人,道理是受眾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某種價值觀念,如公平、正義、尊重、謙遜、堅韌不拔等,在人們的價值觀體系中,這些內容都是受到贊美的,是人們都能“聽懂”的觀點。新聞評論寫作中的“無我”要求寫作者不能夾雜過多的主觀意識,形成一種抽離感。如果新聞評論的寫作者過度投入到新聞事件中,被事件所影響,產生很強烈的代入感,那么其寫作出來的內容往往會不理智,甚至偏激,這樣的評論內容也不會受到受眾的廣泛認可。鑒于此,在新聞評論寫作中要秉承“無我”的態(tài)度,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還原事件真相,擺脫個人經歷和主觀意識的干擾,盡可能客觀地發(fā)表評論。
“無我”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人類作為一種情感高度發(fā)達的動物,在新聞事件的評論寫作中幾乎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客觀和“無我”,總是會代入一部分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此時就體現出新聞評論寫作中的“有我”[5]。實際上“有我”是不可避免的情況,因為大量的新聞事件并不是非黑即白,事件中涉及的對象也可能較多。新聞評論者在發(fā)表言論時會代入一部分自己的價值觀、情感和態(tài)度,即便是針對新聞事件“說理”,有些道理也是評論人員從復雜事件中提煉出來的個人經驗,而不是一種早已經過驗證的道理或者觀點。隨著新聞內容的多樣化,新聞評論寫作工作也將面臨更加復雜多樣的場景,有些事件也超越了新聞評論人員的常規(guī)認知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寫作者會作出大膽的嘗試,寫作出來的內容也難免帶有個人色彩。在新聞評論寫作中過度抽離、過度“無我”未必是正確的做法,有些新聞事件需要評論者“進入”具體的場景中,深度體會事件中各方人員的感受和立場,然后才能寫出真正具有價值的評論內容。
“無我”和“有我”也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一個新聞事件的評論寫作中,這兩種心態(tài)此消彼長,相互制約,寫作者要把握好“無我”和“有我”之間的平衡。在了解新聞事件時應該做到“有我”,“跳進”事件的“現場”,了解事件的全部過程和每一個細節(jié),做到全面掌握。這是開展新聞評論寫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掌握新聞事件的事實內容,才能在后續(xù)的評論寫作中確定最佳的寫作角度?!盁o我”要求寫作者“跳出”事件內容,寫作時要突出邏輯性,講出事情中隱含的情理[6]??梢?,“無我”和“有我”發(fā)揮作用的時機不同,但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新聞評論寫作是以文字的形式傳達觀點和態(tài)度,其語言風格、核心觀點會給受眾留下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些評論內容給人以空洞、松弛、陳舊的感受,甚至可稱為老生常談,缺乏新意。顯然,這種寫作方式難以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算不上成功的新聞評論寫作。提高“銳度”是新聞評論寫作的重要策略,所謂“銳度”指的是敏銳、睿智、一針見血、直中要害。新聞評論的文字篇幅通常都較小,大多在百字左右,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內必然要做到言簡意賅?!颁J度”要求文本的寫作者緊緊抓住核心觀點,點評的語言犀利,形成強烈的觀點,讓受眾明確地感受到評論中的態(tài)度。顯然,相比陳舊、空洞、言之無物的點評語言,具有銳度的點評會給受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一點是新聞評論寫作的關鍵。因為當前已經進入了人人都可評論新聞的時代,如果專業(yè)的寫作者不能提出富有新意和有銳度的觀點,自然也不能體現出專業(yè)新聞評論者的深度,“不痛不癢”的評論內容也難以獲得受眾的關注[7]。同時,還要正確引導出現實生活中的新聞,對問題做出深刻分析,正確認識當前的形勢,指明方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銳度意味著觀點更加辛辣、態(tài)度更加尖銳。但新聞評論中還要顧及到受眾的情感接受度,此時要體現出新聞評論寫作中“溫情”的一面。銳度并不是歇斯底里地宣泄,也不是失去理智的批評或者夸贊,而是在辛辣的同時兼顧溫度。寫作新聞評論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以銳度為主,突出觀點,直面新聞事件的本質內容,提出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面對負面的新聞報道說“重話”,提高受眾的警惕性。在第二個層面則要適當安慰受眾的情緒,以富有溫情的態(tài)度“軟著陸”,避免尖銳的點評生硬收場[8]。實際上,在新聞事件的點評中,富有溫度的內容甚至比犀利的內容更有感染力,作為新聞評論內容,最重要的打動人、感染人,而情感的調動最容易實現這一目標。富有“溫度”的新聞評論寫作要求創(chuàng)作者從情感態(tài)度出發(fā),不能一味的辛辣和犀利,而是要顧及情感層面的表達。
銳度和溫度也呈現出辯證關系,過分地彰顯“銳度”意味著“溫度”的下降,過分體現“溫度”又會制約“銳度”。新聞評論的創(chuàng)作者實際上也是受眾,寫作者在看待一篇評論性內容時同樣會產生尖銳和溫情兩種不同的感受。在新聞評論寫作中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過分尖銳的評論會讓受眾產生“冷冰冰”的感受,即使觀點新穎、內容深刻,也可能被受眾所忽視和遺忘。反過來,如果新聞事件的評論中過分重視情感表達,卻未能指出事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這種評論性內容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也是一種明顯的缺陷[9]。辯證地看待銳度和溫度之間的關系,在新聞評論寫作中兼顧銳度和溫度,既有睿智的觀點,又體現出人文關懷,這樣的新聞評論才稱得上優(yōu)秀[10]。
在新聞評論寫作中總是存在多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敏感”和“鈍感”是從新聞評論的客觀性、時效性角度出發(fā),要求評論者敏銳地掌握新聞內容的內在價值,優(yōu)先保證客觀真實性,然后再顧及時效性?!盁o我”和“有我”則是要求新聞工作者把握好進入新聞情境的度,及時抽離?!颁J度”和“溫度”則是在觀點和情感上達到平衡?!绊斕臁焙汀傲⒌亍笔菑牟煌諏ο蟮慕嵌瘸霭l(fā),強調新聞評論寫作服務對象的廣泛性。通過新聞評論的方式對新聞事件發(fā)表看法、表明態(tài)度、指出癥結、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導社會的思想認識[11]。通過對事實的分析,從思想、政策、理論高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