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蒲岐古城始建時間考略

      2022-03-13 10:59:14趙順招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淳熙溫州古城

      趙順招

      (樂清市統計局,浙江 樂清 325600)

      古代浙江省樂清一縣九條城,蒲岐城為第三大城,僅次于縣城和磐石城。關于蒲岐古城始建時間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一說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尤其是2000年以后出版的書籍、報紙、雜志上刊登的文章,如有涉及蒲岐古城始建時間的,大部分都持此說。由于故鄉(xiāng)情結,覺得蒲岐古城歷史越悠久越好,因此筆者2021年3月21日發(fā)表在《溫州日報》上的拙作《蒲岐古城前生今世》,也認為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但是,經查閱大量資料后,覺得此說不妥,本著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原則,必須對蒲岐古城始建時間重新進行詳盡的考證。厘清蒲岐古城實際始建時間,匡正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還原歷史之真相,方能避免因以訛傳訛造成地方歷史文化認知錯誤。

      一、蒲岐古城并非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的理由

      1.《蒲岐所志》的記載不能充分證明蒲岐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

      最早提出“南宋淳熙說”的是《蒲岐所志》,但這一說法存在證據不足的缺陷。

      《蒲岐所志》是明弘治年間陳戴陽創(chuàng)修,嘉靖年間朱聲振續(xù)編,稱“所舊志”,佚亡無傳。清康熙庚辰胡光仁再次續(xù)編,光緒丁亥至戊戌年(1887—1898),邑附生倪啟辰(子昌)重新參校修訂,但未 刊印。

      《蒲岐所志》在“凡例”中寫道:“所城筑于南宋時,而府縣志只載明初始筑,隸磐石衛(wèi),為御倭要地?!堵c志》亦未詳經始,今得紹熙甲寅城磚證之,確有實據?!盵1]327并在《金石·蒲岐城磚文》進一步指出:“紹熙甲寅,右磚在所城南門。長一尺二寸,厚一寸二,廣四寸余。左偏鐫四字陰文。光緒丁亥得之城隙中?!薄鞍矗航B熙系宋光宗紀元,甲寅乃五年也。又按:所舊志:淳熙間方盛,始筑蒲岐所城。蓋淳熙為光宗父孝宗國號,則此磚或亦增筑時物也,附識俟考。”[1]439

      在城墻縫隙中得到的這塊磚,僅刻有“紹熙甲寅”,這4 個字應該是標記這塊磚的生產時間而已,而沒有說是“紹熙甲寅建城”或“紹熙甲寅增筑城”。如果這塊磚是“壓城磚”,或是增筑城的年份標志,應在顯要位置放置,不會隨便放在城隙中。而且,紹熙是南宋皇帝光宗趙惇的年號,淳熙是其父親孝宗趙昚的年號,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僅憑“紹熙甲寅”4 個字就推測并上溯是淳熙年間筑城,不符合常識和邏輯,難以置信。所志的編撰者自己也認為,這塊磚或許是增筑時所用的材料,只是臆測,并認為還要等待考證。

      據1958—1963 年參與拆除蒲岐古城的老人回憶,古城外層石頭墻地坪以下1 米至2 米深處的基礎是以巨石、搗臼、杵頭、礎石、殘石柱、破碗、亂磚等鋪墊的,這些材料都是建城時從居民家里搜集來的,那么刻有“紹熙甲寅”4 個字的這塊磚也有可能是從居民家里搜集來的,只不過原來用在臺門、牌坊、墳墓和其他建筑物上而已。而且蒲岐古城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康熙九年(1670)、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豐四年(1854)十二月和咸豐十一年(1861)冬進行過5 次修建。特別是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部下陳文達、阮祿掠海邊村坊,清廷頒行清野令,下詔瀕海居民徙入內地,蒲岐奉遷城壞,成了一座空城。為此《乾隆溫州府志》記載:蒲岐寨城“順治十八年奉遷城圯,康熙九年展復,修砌如故”[2]270。這塊磚有可能是其中一次修建時從別的地方拿過來塞進城墻縫隙中的。因此,這塊磚是普通的磚頭,不能由此認定紹熙甲寅增筑城,更不能推測建城始于淳熙年間。

      2.“方盛”兩種解釋不能支撐“南宋淳熙說”

      對“所舊志”注明的“淳熙間方盛,始筑蒲岐所城”中的“方盛”,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名,但是建筑蒲岐古城在古代應該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沒有官員出面是難以筑成的,“方盛”這個人在其他地方志書上都沒有記載,可以推測不是官員不可能主持建筑蒲岐古城這項浩大工程。另一種說是“剛剛開始興盛或正在盛世”的意思?!氨彼螠刂莸纳鐣洕?,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由于吳越王統治時期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和兩浙路其他各州一樣,迅速顯現蓬勃發(fā)展的趨勢,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外來戶口視溫州為樂土、頻繁遷入和轉遷之風仍然非常盛行?!盵3]175“南宋溫州則自然災害頻繁而且嚴重,民間賦稅負擔較重,居民死亡流移的多而遷入的少,因而南宋溫州的社會經濟雖然繼續(xù)得到發(fā)展,但 比較曲折和緩慢?!盵3]299兩宋時期,蒲岐、樂清應該與溫州的情況差不多,因此,“淳熙間方盛”一說不足為據。

      3.“所舊志”提到的淳熙間始筑蒲岐所城實際上不是“土城”而是海塘

      蒲岐于明洪武二十年才置千戶所,而“所舊志”說宋淳熙間已建所城,不符合邏輯,因為淳熙間還沒有設立千戶所。

      《永樂樂清縣志》記載,在永樂十六年(1418)之前,蒲岐已有婁岙山北至顏坑的上沙、下沙、靈云、林家、竹犀、萬家、何家、小崧山西、小崧山東等9條塘,相連為一帶,長2 874 丈[4]141。除小崧山西塘、小崧山東塘今屬南岳鎮(zhèn)范圍以外,其他7條塘現今仍屬蒲岐鎮(zhèn)范圍。

      從現在的蒲岐鎮(zhèn)影像圖可以看出,從倉下的上沙殿(又名長沙殿,在上沙塘位置)到蒲岐東門城基,再到鎮(zhèn)政府西首的侯宅感祝埭(俗稱風水塘),基本上是呈南北走向連成一線。洪武二十年,朝廷在蒲岐設立千戶所,駐扎旗軍1 405 人,可以推定湯和帶領官兵和邑人(即村民),是在已經筑成的上沙塘、下沙塘、靈云塘、林家塘等海塘的基礎上建筑蒲岐東門城墻。然后在面向大海、距離東門城墻100多米的地方再筑南北走向的蒲岐塘,以保護城墻。

      古代溫州沿海一些地方在沒有城墻的情況下,將海塘當作土城使用,故龍灣永強人和樂清后所人將土堤(海塘)稱為“土城”或“坭城”。姜竺卿先生《溫州地理》一書中寫道:明洪武二十年,湯和在永強筑寧村千戶所城時,永強海岸筑有土堤,當地人稱為“土城”,以抵御海浪咸潮侵襲[5]。樂清市志辦原副主任趙伯雄先生在《后所城》末尾寫道:“此外,在后所城東首約2里處,建有一條坭城?!盵6]據他和王紀芳先生事后到實地調查,這條當地人所稱的“坭城”,實際上就是一條海塘。后所千戶所、寧村千戶所和蒲岐千戶所同屬磐石衛(wèi)管轄。當時蒲岐人也有可能將海塘叫作“土城”,所以蒲岐“所舊志”將海塘寫成了“土城”。

      4.南宋蒲岐沒有設寨,不可能建城

      據《宋史·兵六》,南宋溫州設置十三砦(即寨),即城下、管界、館頭、青奧、梅奧、鹿西、浦門、南監(jiān)、東北、三尖、北監(jiān)、小鹿、大荊[7]。按照常理,南宋蒲岐沒有設立寨,不可能筑城。

      5.從蒲岐地名最早出現時間和原住民遷入時間可以排除南宋淳熙年間始建城

      (1)蒲岐地名最早出現在元末或元代中期。郭璞注《山海經·海內南經》云:“甌居海中,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甌音嘔?!盵8]古時,甌江口和白沙海(現稱樂清灣)的海洋稱岐海。蒲岐南門外(倉下)之山,面臨岐海,因緣海而得名岐山。大約在1100 年之前,蒲岐先民們還聚居在高于潮位的龍穴山(飯甑山)、壺山、梅灣山、獅子山(龍臺山)、侯家山等山崗和山坡上。隨著海涂逐步淤漲,先民們開始圍海筑塘。海塘內的咸淡水沼澤地上,菖蒲和蒲草(當地俗稱咸草,可以編蒲鞋)叢生,因此得名蒲岐。

      北宋,縣以下設置鄉(xiāng)里,樂清縣有“六鄉(xiāng)”,即永寧鄉(xiāng)、章安鄉(xiāng)、茗嶼鄉(xiāng)、石帆鄉(xiāng)、山門鄉(xiāng)、玉環(huán)鄉(xiāng)。其中石帆鄉(xiāng)有凌云、龍穴、龍門3個里[3]158,現今蒲岐城地域在宋代應該屬于石帆鄉(xiāng)龍穴里。南宋時鄉(xiāng)村仍設立鄉(xiāng)、都,鄉(xiāng)、都之下又有保、社。入元以來縣以下行政區(qū)域管理范圍變化不大[9]。隨著筑塘成陸,沿海小平原逐步形成,先民們逐漸從山坡、山崗遷移到小平原居住,山村趨向衰落,被平原的里、圖(古時地名稱呼)取代。明初,樂清設6鄉(xiāng)、34都、241圖,蒲岐屬瑞應鄉(xiāng)、十四都[4]40-41。此時,宋代的龍門里地名已經消失,而蒲岐地名出現,并且出現頻率較高。

      在文獻史料中,最早記載蒲岐地名的是《嘉慶太平縣志》,該志在《兵寇》中記載:至正十三年(1353),方國珍作亂,朝廷遣使招降,“國珍不受命,擁船阻兵如故,瀕海豪杰若蒲岐趙綱、司家、陳子游等皆傾家募士,為官收捕,至兄弟子侄皆殲于盜手”[10]?!兜拦鈽非蹇h志》據此,在“卷之八·義行”中記載:“趙綱,居蒲岐。勇敢仗義,時稱瀕海豪杰。方國珍作亂,朝廷遣使招降,國珍不受命,擁船阻兵如故。至正十三年,綱及司家、陳子游等傾家募士,為官收捕,賊屠其家?!盵11]540還有,陳高①陳高(1315—1367),字子上,號不系舟漁者,平陽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進士。在《趙氏書塾記》中說:“樂清趙君士正,世居蒲岐。至正甲午(1354),始遷于壺山之下而宅焉?!壁w士正還創(chuàng)辦趙氏書塾,延名師教授族中子侄[1]382。

      總之,南宋還沒有蒲岐這一地名,可以排除蒲岐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

      (2)元末之前遷入的姓氏均居住在蒲岐城外各山麓。如緱山侯氏:唐僖宗乾符五年,侯唯貫(字述古,號甌東)同侄侯京一起從福州航海至緱山東側的鳳凰山麓(今下侯宅)定居。華陽錢氏:宋太平興國二年,錢曙(字正尚、端州司理)自錢塘(今杭州)遷華陽龜峰山(今稱寨下谷倉山)。華川吳氏:宋宣和年間,吳隱(字公述,號兆初)從福建莆田遷華川(舊稱高嵩山龍角巖),約逾80年后其孫吳午遷寨下橋頭。華陽王氏:宋寧宗慶元年間,王大任(王十朋文孫)自左原遷居鏵鍬山(今華秋)。倉后陳氏:原籍福建長溪,陳安道為宋甌郡監(jiān)舶司迪功郎,與其子陳宗善游雁蕩,經岐山愛其地,遂居倉下。原下堡倪氏(后為虹川倪氏):宋嘉定元年,倪立言(字信可,號岐陽)從玉環(huán)倪岙遷蒲岐下堡山,明永樂十五年由族首倪西峰率族眾自下堡山轉遷虹川新市(今虹橋)。原下堡趙氏(后為凰岙趙氏):宋淳祐年間,趙時槱(字齋卿,號甜齋,淳祐七年進士)遷下堡,其子趙若俊(字拙齋)轉遷凰岙。

      (3)蒲岐城內的原住民大部分為明千戶所官兵后裔或為明代及以后遷徙過來。據《蒲岐鎮(zhèn)志》[12]292-296記載,進一步查閱宗譜后發(fā)現,在明洪武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394—1397)從外地兌調蒲岐千戶所抗倭并在蒲岐定居的有芮氏、崔氏、王氏、張氏、周氏、胡氏、秦氏、陶氏、季氏、鄭氏和何氏等。

      除此之外,臧氏,始遷祖臧居大(字起潛),原籍浙江鄞縣,明洪武末年定居蒲岐西門。沈氏,始遷祖沈敬立,原籍寧波慈溪縣沈司橋,明正德年間移眷遷徙蒲岐東門定居。林氏,清代從天成巉頭遷入北門和東門。俞氏,始遷祖俞開甲,原籍寧波鎮(zhèn)海,清乾隆年間定居南門。袁氏,清代從永嘉古廟到蒲岐經商遂定居東門。李氏,明洪武年間李伯溢(號公益)從永嘉巖頭上村港頭遷東門。謝氏,原籍黃巖,以打鐵為生,隨其師傅來蒲岐,遂定居北門。楊氏,楊典足(號余豐)于乾隆年間從西塘遷東門;楊金春于1840年左右從永嘉礁川遷萬橋,其孫楊必錢從萬橋轉遷北門。葉氏,明嘉靖年間,葉汝桂(字孝芳)從鹿巖徙居蒲岐下堡,后遷移至東門。萬氏,清同治、光緒年間,萬可仁(名義倫)、萬可聲(名義聲,字慶法)遷北門;萬可潘(字式遠,名立發(fā))、萬可屏遷南門。

      蒲岐城內部分姓氏宗譜在“文革”中被銷毀,加之囿于見聞,目前尚未發(fā)現蒲岐城內的原住民是從南宋和元代及以前遷徙過來的證據。

      (4)蒲岐城內的寺觀都是明代及以后建造的。根據《蒲岐所志》記載,蒲岐區(qū)域范圍內的寺觀,除城外的旌忠廟(祀宋海州通判侯畐)建于宋景定五年(1264)六月,崇真道院(在倉下半山腰)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常清道院(在下堡)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外,其余城內寺觀,如城隍廟、關圣廟、積慶堂、博明堂、積善堂、4處晏公廟、天后宮、五顯廟、崇文書院、街頭殿等,均建于明代及以后[1]432-435。

      如果蒲岐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那么在南宋應該有原住民遷入,并且在城內會建筑部分寺觀,但是通過以上考證可知,蒲岐城內的原住民沒有從南宋及以前遷徙過來的,而且城內的寺觀都是明代及以后建造的,說明蒲岐古城在南宋淳熙年間尚未建筑。

      6.《蒲岐所志》對南宋和元代蒲岐城內的人和事基本上沒有記載

      《蒲岐所志》“金石”篇注解“所舊志”記載:“淳熙間方盛,始筑蒲岐所城”(本文前面已經論述過);“卷下·藝文·文外編”收入元代陳高的《梅灣小隱記》《趙氏書塾記》和元大德七年(1303)樂清縣尹馮福京所作的《旌忠廟記略》[1]397-383(這3 篇都不是記蒲岐城內的);還有根據《太平志》《康熙志》(應為《道光樂清縣志》)可知,在“義行”[1]373和“寇警”[1]437中記載元至正十三年蒲岐豪杰趙綱等為官搜捕海寇方國珍的事跡。除此之外,對南宋淳熙至元末190多年蒲岐城內的人和事沒有記載。如,“卷下· 藝文”收入詩文56 編[1]397-430,除上述元代陳高和馮福京所寫的3篇外,其余都是明代及以后的文人墨客所寫。

      為什么《蒲岐所志》對蒲岐城內南宋淳熙至元末的人和事沒有記載,有人會說因為“所舊志”佚亡無傳。但是,《蒲岐所志》對明代“武生”王侖崇、王應岱、王應嵩、黃金榜等[1]359,明代“千戶”魏成、陳海門、劉光祿、嚴邦安、周漢璋等[1]360-363,明代“把總”王慶海、郁瑞珍、苗和風、竇聯輝等[1]365-366的記述,都引用了“舊志”;對“城池”的所池、所堂池、崔衙池、何衙池等9個地址[1]341-342,“公署”的參將衙基、崔指揮衙基、何指揮衙基等7個地址[1]342-343的記述,也引用了“舊志”。雖然不知道“所舊志”是在什么時候佚失的,但可以肯定胡光仁在清康熙庚辰重輯,或倪啟辰在清光緒參訂《蒲岐所志》時,是看過“所舊志”的。但為什么唯獨沒有記載南宋淳熙至元末蒲岐城內的人和事,原因只有一個,即南宋淳熙年間蒲岐沒有建城。

      7.歷史上有學者質疑“南宋淳熙說”

      對于蒲岐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之說,曾經有樂清的學者提出疑問,但由于在特定條件下缺乏相應的印證條件,沒有進一步厘清蒲岐古城始建具體時間。

      民國二十四年(1935)四月,永嘉區(qū)專員許蟠云組織征集六縣先哲遺作,高誼①高誼(1868—1957),原名性樸,晚號薏園,茗嶼鄉(xiāng)(今樂清北白象鎮(zhèn))雙廟村人。共采集到樂清先賢著作60 多種,加以整理和考證,并大都寫上序言或跋語,挽救了大量鄉(xiāng)邦文獻。高誼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六日所作的《蒲岐所志敘》寫道:“雖然,蒲岐之有城,始自南宋,前邑志都未之詳?!粍t茲所之志,不深足取也耶?!盵1]317他對《蒲岐所志》僅憑刻有“紹熙甲寅”4 個字的一塊磚就斷定蒲岐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不很值得采信。基于高誼從事鄉(xiāng)邦文獻整理的經歷以及學術背景等因素,這一懷疑態(tài)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8.《光緒樂清縣志》的記載有可能受《蒲岐所志》的影響

      《光緒樂清縣志》記載,蒲岐寨城,南宋淳熙年間建,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加筑城池[13]。陳緯先生在《道光樂清縣志·前言》中寫道:《光緒樂清縣志》先由陳珅(厚石)于光緒十二年(1886)創(chuàng)修,再由陳莛(詠香)、倪毅(楚湄)繼續(xù)參訂???,直至民國建元(1912)才由黃式蘇、高誼校補刊行,歷時27年。他認為“在陳珅初稿的基礎上,后來兩次校訂都比較匆忙,第一次用時數月,后一次僅一月,故增訂的內容疏略不全面,僅人事記至清末民初?!指羧齻€時段由不同人手匆促蕆事,刻版校對又不精細,錯別字衍文脫句頻仍,雖然卷末附有勘誤考證,也只糾正了其中的一部分,讀者若不加審察,將不免以訛傳訛之咎?!盵11]1-11

      高誼在《重印隆慶樂清縣志跋》中指出:“陳氏新志(即《光緒樂清縣志》)經吾友倪君重為參訂,尚多疏漏,惜乎二谷(即侯一元)不復出也?!薄坝枳匀勺樱?912)從事邑乘,自漸谫陋未能補陳氏之疏,而侯志猶存,恒思仿其體例私自撰著,以備后來之采擇,而又頻歲,迫于饑驅,卒有志其未逮?!盵14]250他深表遺憾。

      因此,可以認為,由于受《蒲岐所志》的影響,再加上校訂匆忙,《光緒樂清縣志》記載蒲岐寨城建于南宋淳熙年間,應該是以訛傳訛。

      9.清光緒后的志書沿襲《蒲岐所志》的表述

      《蒲岐所志》是浙江省少有的所志,后人在編撰志書時,沒有經過認真細致的查證,沿襲了《蒲岐所志》的誤說,陳陳相因,也認為蒲岐古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如:

      《蒲岐鎮(zhèn)志》(1993年)在沒有提供新的證據的情況下,沿襲了《蒲岐所志》和《光緒樂清縣志》的說法,認為蒲岐城于宋淳熙年間為防海盜侵掠而建。明洪武十三年蒲岐倭患發(fā)生,二十年信國公湯和視察浙東西各郡,整頓海防,修整加固了蒲岐城[12]15。

      2000年版《樂清縣志》有4處涉及蒲岐古城的始建時間。其中,2處認為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5]13,786,2處認為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5]146,961。作為志書,在沒有做深入調查考證的情況下,對蒲岐古城始建時間同時提出兩種說法,而且相互抵牾,缺乏嚴謹性和權威性。

      新編的《樂清市志》(1991—2013)寫道:“蒲岐鎮(zhèn)建于宋淳熙年間(1174—1189),明朝加固城墻,設立守御千戶所,為抗倭要地。”[16]

      二、蒲岐古城實際上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

      1.較多史料能夠證實蒲岐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

      (1)明史明確記載蒲岐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記載,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丁未,置蒲岐、楚門、隘頑三千戶所于樂清縣,隸屬盤石衛(wèi)[17]5。另外《卷一百八十七》記載,洪武二十年十一月己丑,信國公湯和向朱元璋匯報:“沿海的寧海、臨山諸衛(wèi),已經筑成五十九城,籍紹興等府民戶四丁以上者,以一丁為戍兵,共得兵五萬八千七百五十人?!盵17]2《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四·地理五》記載:樂清縣西有盤石衛(wèi),洪武二十年二月設置。東有盤石守御后千戶所,成化五年設置。東北有蒲岐守御千戶所,也是洪武二十年二月設置[18]745?!睹魇贰ち袀鳌分小稖蛡鳌穂18]2490和《日本傳》[18]5589也有相同的記載。

      (2)清光緒以前的方志都記載蒲岐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逗胫螠刂莞尽贰都尉笢刂莞尽穂19]《隆慶樂清縣志》[14]43《萬歷溫州府志》[20]《乾隆溫州府志》[2]448《永樂樂清縣志》[4]60都記載:蒲岐千戶所,在樂清縣瑞應鄉(xiāng)十四都,洪武二十年信國公奏準立城?!度f歷溫州府志》并且注明,蒲岐城“周圍六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二丈,門四,敵臺十二,窩鋪二十四”?!犊滴鯓非蹇h志》也記載,蒲岐千戶所設立于明洪武二十年[21]。同時,《蒲岐所志》在《規(guī)制·城池》中寫道:“蒲岐所城在縣城東北三十里,屬十四都。《方輿紀要》:洪武二十年建所,隸磐石衛(wèi)。筑城周三里有奇?!薄捌厌羲窃谌饝l(xiāng)。洪武二十年,同衛(wèi)城建城?!盵1]341可以說,所志的編撰者也承認,洪武二十年蒲岐所同磐石衛(wèi)同時建城。

      (3)有關文獻也認定蒲岐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一是,《雍正浙江通志》對蒲岐寨城的記錄[22],與《萬歷溫州府志》相同。二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寫道:“蒲岐城,舊所治。明洪武二十年,湯和筑,周六百丈,高二丈二尺,門四?;是屙樦问迥?,寇黨據之。十八年,奉遷隳城??滴蹙拍辏奁鋈绻?,亦名寨?!盵23]三是,明、清時期地理學家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寫道:“蒲岐守御千戶所,樂清縣東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隸盤石衛(wèi),筑城周三里有奇,東渡江,至楚門所八十里,南至下堡??谖謇?。”[24]四是,宋烜在《明代浙江海防研究》中說:“查兩浙沿海衛(wèi)所,總數僅四十有余,似乎不足五十九之數,而若加上兵寨、巡檢司城等,其總數目又要大大出超??赡堋迨懦恰侵府敃r已經興建的衛(wèi)、所、巡檢司城等,但其范圍應該在兩浙一帶?!盵25]47在此基礎上,他研究指出,五十九城中的衛(wèi)、所城有:金鄉(xiāng)衛(wèi)、盤石衛(wèi)、松門衛(wèi)、定海衛(wèi)、海門衛(wèi)、昌國衛(wèi)、觀海衛(wèi)、蒲門所、壯士所、沙園所、海安所、瑞安所、寧村所、蒲岐所、盤石后所、楚門所、隘頑所……,共32城[25]52-65。它們分別設立或修建于洪武十九年至二十年間。五是,劉景純、何乃恩根據明史資料,在《湯和“沿海筑城”問題考補》中提出:“則其此次筑城時間,可以推知是在洪武十九年二月以后到二十年十一月之前這段時間。”[26]142又指出:“在宋烜先生所考32 座城池的基礎上,我們又考出27 處城池,二者合計59座城池。”[26]146

      2.較多溫州地區(qū)先賢認為蒲岐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

      侯一元①侯一元(1512—1586),字舜舉,號二谷,樂清緱山(明屬蒲岐千戶所管轄,今屬蒲岐鎮(zhèn)侯宅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二甲 進士。主編了《隆慶樂清縣志》《隆慶平陽縣志》《萬歷泰順縣志》等,堪稱明代溫州方志專家。他在《隆慶樂清縣志》中也認為蒲岐千戶所城在洪武二十年同衛(wèi)城建。如果蒲岐土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的話,他作為蒲岐城外人,而且與蒲岐城內的胡氏是姻戚關系,應該會在《隆慶樂清縣志》中有所記載,可是沒有。

      朱諫①朱諫(1455—1541),字君佐,號蕩南,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博通經史百家,世居樂清瑤岙,離蒲岐不到10 公里,他在《重修蒲岐千戶所教場碑記》中寫道:“國初設守御千戶所于蒲岐,命信國湯公和度山川之要會,崇雉堞于海隅。”[12]268他在《重修蒲岐海塘記》中又寫道:“抵蒲岐所,城東面巨海,不有防岸,潮汐且至城下?!薄跋那镩g,雨溢,水暴漲,陡門不足以泄,潮怒且不已,楗石不固,塘必潰決。”“至弘治戊午秋,潮溢,楗石漂去無幾存者?!盵1]383同時該文記載,蒲岐海塘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開始修筑,弘治十二年(1499)春搶修完成,歷時100多年。

      蒲岐海塘在蒲岐所城的東面,兩者相距不足100米,如果蒲岐土城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當時還沒有海塘保護,那么至明洪武三十一年的200多年時間里,是經不住海潮沖擊的,更何況至弘治十二年的300多年時間里,恐怕早已蕩然無存了。

      王叔杲②王叔杲(1517—1600),字陽德,號旸谷,永嘉場二都英橋里(今龍灣永昌堡)人。在《溫州衛(wèi)所及海防官制說》中寫道: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遣湯和按行海上,經略沿海各處要隘,設立防御,筑為城池。“磐石衛(wèi)在江北,寧村、蒲岐、新城(指后所)諸所隸之?!盵27]

      孫延釗③孫延釗(1893—1983),字孟晉,號勖庵,瑞安人。在《明代溫州倭寇編年》中也認為蒲岐所城是明洪武二十年湯和、方鳴謙巡視浙東西沿海時建筑的[28]。

      陳學文④陳學文,樂清市北白象鎮(zhèn)人,浙江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著名明清史專家。在《明中葉以來江南城市化的新格局——永昌堡興建的價值與意義》中指出:“嘉靖三十年以來,倭患頻發(fā),地方不靖,生靈炭涂,燒殺擄掠,百姓苦難深重。溫州地區(qū)除了明初洪武二十年湯和巡海時所建溫州衛(wèi)、金鄉(xiāng)衛(wèi)、盤石衛(wèi),下轄瑞安、海安、蒲門、壯士、沙園、蒲岐、寧村各衛(wèi)所城外,其他地方先后亦多有修建城堡之舉?!盵29]同時他在接受《溫州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說:“洪武年間,大將湯和致仕鳳陽,朱元璋特地請他出來。在湯和的指揮下,從山東萊州到東南沿海,筑了59座城池,倭寇的掠奪無法得逞?!盵30]

      3.從出土的城基基礎結構來看,也應該認定蒲岐古城始建于明洪武

      陳緯先生在《磐石城城基踏勘》[31]中介紹,1995年5月中旬,溫州建設銀行磐石辦事處辦公大樓破土動工,地下室基礎挖土較深。當挖至1.5 米至2 米深時,在靠西邊的土層里出現木樁,木樁有序地排列在一條南北走向,寬有10 來米的地帶,樁木的上面置三層縱橫相間平鋪的枕木,空隙間填塞片石、石子、山泥等,枕木上砌有亂石和塊石,大小不一。他認為,從出土地點的地理位置和木樁基礎結構來看,這里當是磐石古城東門的一段城基。

      崔寶玨先生在《蒲岐古城拆城記》中記述:“蒲岐古城地平以下一米至二米深處的基礎均是亂石、條石一排一排鋪陳,并有燒焦表面的杉木、松木打樁,間以橫木,填以巨石、搗臼、杵頭、礎石、殘石柱、破碗、亂磚等?!盵12]558

      蒲岐千戶所隸屬于磐石衛(wèi),史書記載磐石衛(wèi)城建筑于明洪武二十年,而且都說衛(wèi)、所兩城同時建筑,兩城出土的基礎結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認定,蒲岐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

      4.文保管理部門也認定蒲岐古城建于明代

      1983 年4 月20 日,樂清縣人民政府發(fā)出《關于公布我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樂政〔1983〕62 號),“蒲岐寨城城門”被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注明時代為明代。應該說,文物保護管理部門是經過認真調查、縝密考證才作出認定的,具有權威性。同時,在蒲岐古城遺址及周邊范圍內,至今都沒有發(fā)現南宋淳熙年間的文物。

      綜上,明史、清光緒以前的地方志書和有關文獻都沒有說南宋淳熙年間建了蒲岐土城,也沒有說湯和筑城是增筑或加固,因此,可以認為蒲岐古城應該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準確地說應該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至二十年(1387)十一月間,而且當時建筑的有可能是土城。宋烜在《明代浙江海防研究》中指出:“《英宗實錄》記載,正統七年(1442)六月命戶部侍郎焦宏往浙江整飭備倭?!槍μ忆?、大嵩等接連被攻陷、衛(wèi)所城堡不夠緊固的現狀,焦宏開始對各沿海衛(wèi)所進行比較徹底的修筑加固,使原來的衛(wèi)所城堡等海防體系多有加強,如倡議建造、加筑了一批‘石城’??赡芎槲涑跗诮ㄖ乃?、巡檢司城等多為土筑?!搅擞罉纺觊g,曾經對一部分土城用磚石進行了包砌。正統年間,在焦宏的主持下,浙江沿海衛(wèi)所普遍筑起了石砌 城墻?!盵25]108-111

      如此勘正,希望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消除以訛傳訛造成的虛假,還原歷史之真實,無論是對前人還是后人,或都不失為一個交代。

      猜你喜歡
      淳熙溫州古城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溫州,詩意的黃昏
      小讀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6
      翹街古城
      《史記》有張材刊本?
      讀書(2017年12期)2017-12-15 10:46:48
      小樹葉
      難忘九二溫州行
      中國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安居古城
      青年歌聲(2017年6期)2017-02-08 13:56:31
      春秋古城一日游
      學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5
      贺州市| 青岛市| 百色市| 安吉县| 奉贤区| 马山县| 舟曲县| 新竹市| 泗洪县| 崇阳县| 余江县| 天镇县| 汝南县| 嘉祥县| 建水县| 苍南县| 赫章县| 天峻县| 巴里| 郑州市| 台山市| 无锡市| 秭归县| 平度市| 白水县| 凉城县| 印江| 错那县| 彰化县| 万全县| 桦川县| 太谷县| 白朗县| 长顺县| 黑龙江省| 德州市| 富源县| 土默特右旗| 新宾| 双城市|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