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945年莫斯科外長會議與原子能國際管制機制的創(chuàng)設

      2022-03-14 08:53:25
      關鍵詞:原子能安理會外長

      劉 京

      1945年12月中下旬,美國、蘇聯(lián)、英國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和約簽訂以及原子能兩個問題。雖然這次會議未能真正解決前一問題中的任何一項,但卻在后一問題上達成一致,奠定了聯(lián)合國原子能委員會在次年1月成立的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原子能國際管制的進程。圍繞該次會議的以往學術研究,或重在梳理會議的進程,或重在分析某一國家核政策與該會議的關系,而較少從國際核管制機制起源角度探討,本文擬圍繞這一側(cè)面,討論莫斯科外長會議的緣起、經(jīng)過以及影響。①對莫斯科外長會議的總體概要,可參見威廉·哈代·麥克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沖突(1941—1946年)》(下冊),葉佐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8-1090頁;James L.Gormly,The Collapse of the Grand Alliance,1945-1948,Baton Rouge and London,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pp.108-131;James L.Gormly,From Potsdam to the Cold War:Big Three Diplomacy,1945-1947,Wilmington,Del.:Scholarly Resources Inc.,1990,pp.94-102。主要關注杜魯門與貝爾納斯圍繞莫斯科會議沖突的著作,參見Robert L.Messer,The End ofan Alliance:James F.Byrnes,Roosevelt,Truman,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7,pp.137-155。主要從美國核政策角度討論的成果有:Richard G.Hewlett and Oscar E.Anderson,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Volume I,1939-1946:The New Worl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p.469-477;Gregg Herken,The Winning Weapon:The Atomic Bomb in the Cold War,1945-195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pp.66-69;麥喬治·邦迪:《美國核戰(zhàn)略》,褚廣友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217頁。從美英核關系的角度討論的成果有:James L.Gormly,“The Washington Declaration and the‘Poor Relation’:Anglo-American Atomic Diplomacy,1945-46,”Diplomatic History,Vol.8,No.2(Spring 1984),pp.125-143。從蘇聯(lián)核政策角度描述的成果有:David Holloway,Stalin and the Bomb:the Soviet Union and Atomic Energy,1939-1956,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pp.158-160;Campbell Craig and Sergey Radchenko,The Atomic Bomb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pp.98-106.

      一、《華盛頓宣言》與莫斯科外長會議的緣起

      根據(jù)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的經(jīng)驗,美英蘇三國外長的會議“已證明具有無上的價值”。為了使三國外長經(jīng)常進行磋商,會議建議成立一個常設機構(gòu)。外長們將根據(jù)需要,大約每三四個月在三國首都輪流進行會晤。由此,三大國確立了外長非正式會晤的機制。7—8月的波茨坦會議,進一步設立了美、蘇、英、法、中五大國外長會議,也即雅爾塔會議所建議的“常設機構(gòu)”,討論關于締結(jié)和約所必需的準備工作,以及根據(jù)協(xié)議提交外長會議的其他問題。9月,第一次五國外長會議在倫敦如期舉行,但并未能確定同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芬蘭簽訂和約的原則,而是陷入僵局,不得不在10月初休會。休會的表面理由是程序問題,實則反映了蘇聯(lián)的東歐、遠東政策同美英政策發(fā)生了抵觸。①威廉·哈代·麥克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沖突(1941—1946年)》(下冊),第1061頁。再舉行某種形式的外長會議以打破僵局,盡快達成和平條約,成為戰(zhàn)時盟國共同的訴求。

      與此同時,對原子能進行國際管制成為國際政治的一個新問題。這一問題始于二戰(zhàn)中后期,最初只是部分科學家的思想。1945年10月,美、英、加三國政府內(nèi)部都形成了某種國際管制方案。11月15日,三國首腦在華盛頓達成了《華盛頓宣言》,建議在聯(lián)合國之下盡快成立一委員會。該宣言的第七部分規(guī)定了委員會的工作內(nèi)容,包括四項:(1)擴大一切國家間為和平目標而交換基本的科學情報;(2)在必要范圍內(nèi)實行原子能管制,以保證其僅用于和平目的;(3)從國家軍備中取消原子武器及一切其他大規(guī)模毀滅性的主要武器;(4)通過視察及其他方法的有效保障,以保護守約國免遭違約及規(guī)避行為的危害。宣言第八部分規(guī)定了委員會的工作應分階段進行,每一個階段的勝利完成,在下一階段開始之前培養(yǎng)起全世界的必要信任。具體而言,該委員會可以首先從事于科學家和科學情報的廣泛交換,然后在第二階段發(fā)展關于原料等自然資源的充分知識。②Agreed Declaration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Truman),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Attlee)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King),November 15,1945,Raymond Dennett and Robert K.Turner ed.,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DAFR),Vol.8,July 1,1945-December 31,1946,Boston:World Peace Foundations,1948,pp.547-548.《華盛頓宣言》第一次把基于美、英、加各國的國際管制方案,變成一個三國聯(lián)合方案,從而開啟了國際管制原子能的最初嘗試;也首次明確了未來國際機構(gòu)的職權(quán)范圍與分階段工作特點。

      聯(lián)合國是戰(zhàn)后承載國際政治機制最重要的載體,因而原子能的國際管制必然需要借助這一機構(gòu)來實現(xiàn)。然而在聯(lián)合國籌建時,原子能問題還未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如想順利推進《華盛頓宣言》,在即將召開的首屆聯(lián)大上設立國際管制機構(gòu),就必須要得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蘇聯(lián)的特別支持。11月23日,美國主動向蘇聯(lián)提議,在莫斯科舉行美蘇英三國外長會議,以討論原子能和締結(jié)和約等事宜。

      對于華盛頓的提議,正在加速研究核武器的莫斯科還是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其目的當然并非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是如何利用它為蘇聯(lián)的國家利益服務。蘇聯(lián)外交部內(nèi)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副外長李維諾夫(Maksim Litvinov)主張在實質(zhì)性保留的基礎上接受《華盛頓宣言》,建議以溫和的措辭回復美國,但不必深入這個問題,“既然任何關于原子彈的討論不可能產(chǎn)生對我們有利的結(jié)果,那對我們最有利的立場就是完全漠視這個主題”。蘇聯(lián)駐美、駐英大使館不贊同李維諾夫的意見。它們完全忽略了《華盛頓宣言》中諸如分享信息、管制原子能的積極一面,而只強調(diào)這是向蘇聯(lián)施壓的“原子外交”的新嘗試。接到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James Byrnes)發(fā)來的《華盛頓宣言》,莫洛托夫認為這顯然意味著美國不愿意與蘇聯(lián)分享核彈秘密,并用紅筆把宣言相關部分做了標記。他在11月公開警告美國,不要使用原子彈來勒索。①Vladislav M.Zubok,“Stalin and the Bomb,”John Lewis Gaddis et al.,eds.,Cold War Statesmen Confront the Bomb:Nuclear Diplomacy since 1945,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49-50;Scott Parrish,“A Diplomat Reports”,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Spring 1992,p.21;Campbell Craig and Sergey Radchenko,The Atomic Bomb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p.99-101.但是,斯大林贊同副外長的意見,認為美國新的提議表明,蘇聯(lián)在對外政策上堅持強硬的談判策略已經(jīng)取得成效。于是,蘇聯(lián)很快同意舉行外長會議,甚至在美國看來是“急于”開會。②杰弗里·羅伯茨:《斯大林的戰(zhàn)爭》(II),李曉江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86頁;John Morton Blum ed.,The Price of Vision:The Diary ofHenry A.Wallace,1942-1946,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3,p.530。

      同美國一樣,英國也主張要在聯(lián)大召開前就原子能問題同蘇聯(lián)展開某種形式的交流,以避免蘇聯(lián)在聯(lián)大會議上制造麻煩,但是否要采用外長會議的形式立刻在莫斯科舉行,英國則有不同的看法。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美國未同英國商量就向蘇聯(lián)提議召開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英國外交大臣貝文(Ernest Bevin)竟是從本國駐蘇聯(lián)使館得知的消息。③Sir A.Clark Kerr(Moscow)to Mr.Bevin,No.5086 Telegraphic[F.O.800/466],24 November 1945,Roger Bullen and M.E.Pelly,ed.,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DBPO),Series 1,Vol.2,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85,pp.635-636.貝文在電話中明確告訴貝爾納斯,讓他出席莫斯科會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和艾德禮首相都認為,如無充分準備,“另一次外長會議”只能導致“再一次的失敗”。④Record of a Teletype Conversation between Mr.Bevin and Mr.Byrnes on 27 November 1945[F.O.800/446],DBPO,Series 1,Vol.2,pp.639-640.在英國看來,不舉行外長會議,通過普通的外交渠道,同樣能在聯(lián)大召開前就原子能事宜同其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順利溝通。英國的這些辯解遭到美國的駁斥,貝爾納斯甚至說,即便貝文不去,根據(jù)雅爾塔協(xié)定,他也會去莫斯科。⑤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December 4,1945,U.S.Department of State,FRUS,1945,Vol.2,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7,pp.593-595;Gregg Herken,The Winning Weapon:The Atomic Bomb in the Cold War,1945-1950,p.73.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英國不得不同意在莫斯科召開三國外長會議。

      二、“科恩-帕斯沃爾斯基草案”及其爭論

      在確定了將在莫斯科開會后,美國國務院開始準備政策文件。一個特別工作組總計準備了三套方案。前兩個方案建議,通過提供基本核知識、一些有用的同位素、一定量的可控核反應堆,以換取蘇聯(lián)對美國核管制方案的支持。第三方案則基于《華盛頓宣言》,提供的只是原子伙伴關系。貝爾納斯選擇了第三方案,并把其他兩個方案的有關內(nèi)容放在了100頁的簡報中。與此同時,為了處理蘇聯(lián)可能提出的科學問題,他把哈佛大學校長、國防科學研究委員會主席柯南特(James Conant)納入美國代表團中。⑥James L.Gormly,“The Washington Declaration and the‘Poor Relation’:Anglo-American Atomic Diplomacy,1945-46,”Diplomatic History,Vol.8,No.2(Spring 1984),pp.138-139.

      貝爾納斯采納的草案形成于12月10日,因其起草者也被稱作“科恩-帕斯沃爾斯基草案”(the Cohen-Pasvolsky draft)。草案提及《華盛頓宣言》等文件后,希望蘇聯(lián)政府能與美國一起,在1946年1月聯(lián)大第一次會議上提出關于原子能委員會的提案。草案建議的正文部分,包括五項條款,按次序分別涉及委員會的成立、報告、構(gòu)成、規(guī)則、規(guī)章等方面。關于成立,委員會是根據(jù)憲章,由“大會”設立的調(diào)查原子能全部問題的唯一機構(gòu)。委員會的報告,應提交“大會”,由“大會負責轉(zhuǎn)交給聯(lián)合國的其他成員國、安理會以及經(jīng)濟與社會理事會”。委員會由安理會成員以及加拿大構(gòu)成。委員會應當建立自己的程序規(guī)定,選擇自己的官員及必要的工作人員。委員會的規(guī)章部分,包括了《華盛頓宣言》第七部分所確定的四項工作內(nèi)容,同時規(guī)定,委員會不應當干涉聯(lián)合國任何其他組織的責任,但可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的條款向它們提出建議??紤]到科學家互訪、情報交流以及同位素互換有可能很快實行,該草案還專門為此做了一個詳細的附錄。①Memorandum by an Informal 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December 10,1945,[Annex]Proposed Recomme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by the United Nations of a Commission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Raised by the Discovery of Atomic Energy and Other Related Matters,[Subannex]Draft of U.S.Proposals on Exchange of Scientists and Scientific Data,FRUS,1945,Vol.2,pp.92-96.

      盡管“科恩-帕斯沃爾斯基草案”繼承了《華盛頓宣言》,但在幾個方面有所不同。其一,它首次明確了即將建立的委員會的成立機構(gòu)、報告對象、組成國家、規(guī)則等方面的內(nèi)容。其二,它改變了《華盛頓宣言》中明確要求的,委員會分階段工作且每一階段的成功為下一階段奠定前提這個重要論述。它在序言中提出,委員會的工作可以分為幾個部分:(1)不斷擴大科學家彼此間的交流,科學情報、科學技術與材料的交換;(2)有關自然資源知識的挖掘與交換;(3)技術與工程信息的交換;(4)針對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防護措施與控制方法。這些部分雖然相互關聯(lián)但卻是各自獨立的,“原子管制問題任何階段成功的國際行動,并非是在其他階段采取肯定性行動的必然前提”,“判斷是否確定要采取行動應當根據(jù)采取的時間是否會富有成效”。也正是因為美國認為交換科學家、科技情報的第一階段對雙方都有利,所以它提出了實施的詳細建議。其三,美國也為同蘇聯(lián)雙邊交流開了綠燈,提出愿意考慮蘇聯(lián)提出的任何相關提案,既愿意在聯(lián)合國的委員會中與蘇聯(lián)討論,也愿意與蘇聯(lián)單獨討論。但草案通過模糊的語言,并未答應給蘇聯(lián)實質(zhì)性的東西,其重要性更多體現(xiàn)在這將成為美蘇在原子能領域開啟合作的象征。美國草案這些變動,表明國務院希望能在不讓美國承擔很多義務的情況下,爭取蘇聯(lián)的支持,可謂是一個“胡蘿卜版”的原子外交。②Robert L.Messer,The End ofan Alliance:James F.Byrnes,Roosevelt,Truman,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p.152.取消了分階段工作的提法,也是因為國務院認識到監(jiān)管上的困難。

      “科恩-帕斯沃爾斯基草案”引發(fā)了其他政府部門高官的強烈反對。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James Forrestal)認為討論的基礎走得過遠,主張在能實現(xiàn)真正互惠之前,不應當討論能夠獲得的具體信息的種類和類型。他修改的草案對蘇聯(lián)態(tài)度更為生硬。尤其是刪掉了序言第三段之后的段落,從而刪去了關鍵的話:“美國政府既愿意在聯(lián)合國委員會中與蘇聯(lián)政府討論,也愿意與它單獨討論?!雹跿he Secretary of the Navy(Forrestal)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December 11,1945,FRUS,1945,Vol.2,pp.96-97.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格羅夫斯(Leslie Groves)在公開部分科學情報、同位素分配上支持草案的主張,但在人員往來和原料問題上持保留態(tài)度。在科學家訪問問題上,他建議仔細監(jiān)督外國科學家對本國的訪問,防止他們獲得能用于軍事的原子能情報;他認為不存在任何方法能夠確保前往蘇聯(lián)的美國科學家不泄露至關重要的情報。在與蘇聯(lián)磋商的范圍上,他建議應限制在《華盛頓宣言》第八段的第一步(交換情報),而不討論第二步(原料問題)。④Memorandum by the Secretary of War (Patterson)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December 11,1945,[Enclosure]Memorandum for the Secretary ofWar,December 11,1945,FRUS,1945,Vol.2,pp.97-98.

      而更強烈和持久的反對意見則來自國會議員們。他們不僅拒絕對蘇聯(lián)的可能讓步,而且對貝爾納斯的態(tài)度也不滿意——后者在馬上要去莫斯科時才召集大家告知信息,而此時他要帶的箱子都已打包完畢了。根據(jù)國務院專家的建議,貝爾納斯并未透露詳細方案。范登堡(Arthur Vandenberg)早就對貝爾納斯不滿,在日記中稱“他的整個生活就是妥協(xié)的歷史”。康納利(Thomas Connally)嘟囔著抱怨,代表團為什么有“大學教授”,認為這是為在會上向蘇聯(lián)透露科學情報做準備。談話中更多的焦點被對準了不同階段可獨立進行的提議。這是否意味著,在可靠防衛(wèi)措施建立前,就會達成互換情報的協(xié)定?他們知道不可能長久保留秘密,但決心不讓蘇聯(lián)得到得那么容易,直到絕對的、有效的、世界范圍的監(jiān)察和管制措施建立,才能互換情報。參議員們覺得他們的言談并沒有給國務卿留下太多印象,從而加重了對貝爾納斯去莫斯科是要搞“赤裸裸地綏靖”的懷疑。原子能特別委員會成員一致決定必須阻止“貝爾納斯方案”,并請求得到總統(tǒng)接見。①Arthur H.Vandenberg,Jr.,ed.,The Private Papers of Senator Vandenberg,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2,pp.225,227-228;Richard G.Hewlett and Oscar E.Anderson,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Volume I,1939-1946:The New World,pp.473-474.

      當貝爾納斯正趕往雨雪交加的莫斯科時,在康納利和范登堡的帶領下,原子能特別委員會幾乎所有成員涌進了杜魯門的書房。聽了他們不安的陳述后,杜魯門和同時在場的副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解釋說,議員們誤解了國務卿,貝爾納斯并不打算在莫斯科會議中泄露任何科技情報。議員們不相信這些解釋,希望看到總統(tǒng)給國務院的指令。杜魯門很快起草了一個,并大聲讀了出來,并在議員要求下,立即命艾奇遜把這次談話情況通過電報通知貝爾納斯:“總統(tǒng)解釋說,在你這次任務中,不應發(fā)表任何科學的情報。總統(tǒng)還進一步解釋說,你這次去莫斯科主要想討論的問題,是爭取蘇聯(lián)支持在聯(lián)合國設立原子能委員會……總統(tǒng)無意在現(xiàn)在,或在有關監(jiān)督和保障作出安排以前,即同意公開任何有關原子彈的情報?!?2月17日,貝爾納斯給杜魯門回電,他“無意提出任何超出三強宣言范圍之外的建議”。②Arthur H.Vandenberg,Jr.,ed.,The Private Papers of Senator Vandenberg,pp.228-229;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at Moscow,December 15,1945,FRUS,1945,Vol.2,pp.609-610;哈里·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上卷),李石譯,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546頁;Te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No.4196,December 17,1945,President Truman’s Office Files,1945-1953,Part 3,Correspondence File,Besthesda,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9(縮微膠卷),Reel 40,0638+36-39。

      三、三國外長會談與《莫斯科公報》的發(fā)表

      1945年12月6日,國務院指示駐蘇大使哈里曼(William Harriman)把美國起草的日程草案提交蘇聯(lián)。按美方日程,原子能問題將是第一個要討論的主題;按美方的公開聲明,三國將“交換關于原子能問題的觀點”,也將“非正式地、探討性地討論三國政府關心和感興趣的其他問題”。③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mbassador in the United Kingdom(Winant),December 6,1945,FRUS,1945,Vol.2,p.596;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mbassador in the Soviet Union(Harriman),December 6,1945,FRUS,1945,Vol.2,p.597;The American Ambassador in the Soviet Union (Harriman)to the People’s Commissar for Foreign Affairs of the Soviet Union(Molotov),December 7,1945,FRUS,1945,Vol.2,pp.599-600.然而,勉強答應參會的貝文不希望把核問題放在最重要位置上;在美國仍然壟斷著核武器的情況下,蘇聯(lián)無論如何也不愿意把原子能問題作為最重要的問題予以討論。在英蘇反對的情況下,美國修改了日程。16日,在莫斯科會議第一次正式會議上,日程被確定為六項,在聯(lián)合國建立原子能委員會則作為最后一項。④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Minutes,First Formal Session,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Spiridonovka,Moscow,December 16,1945,FRUS,1945,Vol.2,pp.610-621;Agenda as Agreed at First Meeting,Moscow F.S.2[U 1374/20/70],16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729.

      由于國內(nèi)的強烈反對,已在莫斯科的美國代表團修改了12月10日的“科恩-帕斯沃爾斯基草案”,形成了落款日期為12月18日的草案。修訂的草案,在序言部分大段引用了《華盛頓宣言》的第四至第六部分;刪除了愿意同蘇聯(lián)雙邊討論的文字,只建議蘇聯(lián)能夠加入這一提議;建議的正文進行了文字調(diào)整,并刪除了附件。⑤Memorandum by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at the Moscow 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18,1945,[Annex]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by the United Nations of a Commission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raised by the Discovery of Atomic Energy and Other Related Matters,December 18,1945,FRUS,1945,Vol.2,pp.663-666.17日,美國代表團把新草案發(fā)給英國代表團,征求英方意見。

      在英國看來,美方草案背離《華盛頓宣言》太多,削弱了英國作為主要核國家以及美國核伙伴的地位。英國迅速要求舉行兩國專家會議以及外長會議。專家會議中,英方建議應恢復《華盛頓宣言》第八部分關于分階段的提法,把建議的委員會置于安理會之下,在倫敦方面仔細研究之前推遲把文本提交正式會議,然而美方態(tài)度是“不合作的”。①James L.Gormly,“The Washington Declaration and the‘Poor Relation’:Anglo-American Atomic Diplomacy,1945-46”,Diplomatic History,Vol.8,No.2(Spring 1984),p.140.外長會議似乎取得了成功,當貝文重提英方專家三項意見后,貝爾納斯稱,如委員會向安理會而不是大會報告,可能無法避開蘇聯(lián)使用否決權(quán),但他答應考慮英國的意見。貝文把商談情況,以及自己的意見向倫敦做了匯報。②Record of Conversation,Prepared by the United Kingdom Delegation at the Moscow 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17,1945,FRUS,1945,Vol.2,pp.629-632;Record of a Conversation at the Unites Ambassador’s Residence,Moscow,[U 1374/20/70],17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736;United Kingdom Delegation(Moscow)to Foreign Office,No.14Worthy Telegraphic[U 10120/6550/70],17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p.742-744.

      然而令英方惱火的是,還沒有等倫敦反饋意見,美國已把草案略作修改,于次日第三次會議結(jié)束時,交給了英國和蘇聯(lián)。但這些修改并未接受英國所提的兩個實質(zhì)內(nèi)容,即恢復分階段的提議及向安理會報告的程序。③Kingdom Delegation(Moscow)to Foreign Office,No.26 Worthy Telegraphic[U 10120/6550/70],19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769.莫洛托夫說他還沒有準備好討論這個問題,美國草案因此擱置。會后,貝文向貝爾納斯強烈抗議,稱美國的行為會引起誤解。英國人私下對美方的做事方式十分不滿,認為出于禮節(jié),美國人也應告知他們打算提交文件。20日美英繼續(xù)協(xié)商。美方表示愿意修改草案,把《華盛頓宣言》第八部分列入;如果蘇聯(lián)要求,美方也將同意委員會向安理會報告,否則美國寧愿向大會報告。④James L.Gormly,“The Washington Declaration and the‘Poor Relation’:Anglo-American Atomic Diplomacy,1945-46”,Diplomatic History,Vol.8,No.2(Spring 1984),p.141.當天第五次會議結(jié)束時,貝爾納斯又“焦急地”提出原子能問題。美方提交的新文本在序言中已增加了《華盛頓宣言》第八部分的表述,并向蘇聯(lián)解釋說之前的草案“錯誤地”漏掉了這一段。⑤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Minutes,Fifth Formal Session,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20,1945,FRUS,1945,Vol.2,Gener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p.698;British Record of the Sixth(Formal)Meeting of the Three Foreign Secretaries held at the Spiridonevda Palace,Moscow,[U 1374/20/70],20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794;Kingdom Delegation(Moscow)to Foreign Office,No.60Worthy Telegraphic[U 10273/6550/70],21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804.美英檔案中,關于莫斯科會議記錄編號不同。美方只按正式會議編號,英方則把非正式會議也編入其中。本文正文所寫會議序號,按美國檔案,為正式會議序號。

      22日第六次會議中,原子能才成為正式討論的主題。蘇聯(lián)雖然同意在聯(lián)合國下建立委員會,同意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與加拿大一起作為發(fā)起國在次年1月聯(lián)大提議建立該委員會,但和美英在委員會的負責機構(gòu)和分階段工作兩個問題上存在分歧。

      關于委員會的負責機構(gòu),蘇聯(lián)要求這個委員會隸屬于安理會,因為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安理會對世界和平與安全負有主要責任,而安全問題是原子能問題的主要方面。對于美國代表團20日所提方案,蘇聯(lián)提出三點具體修改意見,都是為了強調(diào)新成立的委員會要對安理會負責。第一,“委員會的建立”方面,美國方案提出要由聯(lián)大建立;蘇聯(lián)方案雖同意由聯(lián)大建立,但規(guī)定該委員會隸屬于安理會并在安理會的指導下工作。第二,“委員會的報告”方面,美國建議委員會向聯(lián)大報告,并由聯(lián)大傳達給各會員國、安理會和經(jīng)社理事會;蘇聯(lián)方案規(guī)定委員會向安理會報告,并依據(jù)憲章規(guī)定的適當情況轉(zhuǎn)達聯(lián)大、聯(lián)合國會員國及經(jīng)社理事會。第三,“程序規(guī)則”方面,美國方案雖提議委員會應建立自己的程序規(guī)則,但未說明如何建立;蘇聯(lián)方案明確補充程序規(guī)則應由安理會批準。⑥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Minutes,Sixth Formal Session,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22,1945,FRUS,1945,Vol.2,Gener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p.736;Memorandum by the Soviet Delegation at the Moscow 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22,1945,FRUS,1945,Vol.2,Gener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pp.740-741;British Record of the Ninth (Formal)Meeting of the Three Foreign Secretaries held at the Spiridonevda Palace,Moscow,[U 1374/20/70],22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p.832-834;Memorandum Circulated by the Soviet Delegation at the Ninth Meeting,Moscow F.S.27[U1374/20/70],22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p.836-837.

      關于委員會分階段進行工作的表述,莫洛托夫認為并無必要,因為第四款已經(jīng)規(guī)定了其工作程序,這應是在委員會建立后由其自身決定的問題。貝文解釋說,這是英國強調(diào)的,希望這條能成為委員會的工作指針;《華盛頓宣言》中已有此節(jié),而且加拿大對此特別重視。莫洛托夫強硬地表示,蘇聯(lián)未參加華盛頓會議,不受相關宣言約束。①The Ambassador in the Soviet Union (Harriman)to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December 24,1945,FRUS,1945,Vol.2,p.760;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Minutes of an Informal Meeting,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Moscow,Spiridonovka,December 24,1945,[Enclosure 1]Memorandum by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at the Moscow 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21,1945,FRUS,1945,Vol.2,pp.761-770.

      經(jīng)過激烈爭議,到24日的非正式會議上三國就上述兩個問題達成了一致。關于委員會與安理會的關系,更多采納了蘇聯(lián)的觀點。莫洛托夫建議在第二部分最后一句“公之于眾”后增加“在安理會同意下”;同時增加委員會工作要對安理會負責。貝爾納斯同意,在第II(B)款中寫作“在此種事宜上,委員會將對安理會負責”(in suchmatters the Commission will be accountable to the Security Council),以及莫洛托夫?qū)Φ谖宀糠肿詈笠痪涞母恼?。關于莫洛托夫第II(A)款的建議,貝爾納斯詢問是否它可以這樣修改“將公之于眾,除非安理會出于和平與安全考慮另有指令”(shall be made public unless the Security Council in the interest of peace and security otherwise directs)。這樣,對安理會不感興趣的一些小報告,委員會就有主動公布的權(quán)力,這樣就給了安理會關于和平與安全問題的全權(quán)。蘇聯(lián)最后同意這些方案。關于分階段的敘述,更多采用了美英的觀點。會議還決定,雖然不再提《華盛頓宣言》,但實際上把其實質(zhì)內(nèi)容包括在正式協(xié)議文本中。②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Minutes of an Informal Meeting,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Moscow,Spiridonovka,December 24,1945,[Enclosure 1]Memorandum by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at the Moscow Conference of Foreign Ministers,December 21,1945,FRUS,1945,Vol.2,pp.761-770;British Record of the Eleventh (Informal)Meeting of the Three Foreign Secretaries held in M.Molotov’s Office in the Krem lin,Moscow,[U 1374/20/70],24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904.

      27日,莫洛托夫、貝爾納斯、貝文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原子能問題被列在公報第七部分。三國同意,邀請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法國、中國以及加拿大,聯(lián)合向1946年1月舉行的聯(lián)合國第一屆大會遞交提案,建議由聯(lián)大設立原子能委員會,“該委員會將考慮由于原子能所引起之種種問題及有關事項”。公報第七部分正文共計5條。其中第一條關于委員會之設立、第三條關于委員會之組織、第五條中關于委員會之職權(quán)的核心內(nèi)容,與美國代表團12月20日所提草案基本相同。三國爭議及協(xié)商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在最終的第二條、第四條和第五條后半部分上。

      第二條主要涉及新成立的委員會與聯(lián)合國各機構(gòu)的關系,分A、B兩款。A款規(guī)定,委員會應向安理會提交報告與建議,除非安理會為和平與安全利益考慮另有規(guī)定,委員會將公布此報告與建議;適當情況之下,安理會應將此報告轉(zhuǎn)交聯(lián)大及各會員國,以及經(jīng)社理事會和聯(lián)合國范圍內(nèi)其他機構(gòu)。B款規(guī)定,根據(jù)聯(lián)合國憲章,安理會是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gòu),所以在有關國際安全的問題上,安理會將對委員會頒發(fā)指示,委員會相關工作亦對安理會負責。

      第四條涉及委員會的程序。美國代表團20日只說委員會應建立自己的規(guī)則并選擇官員、工作人員;《莫斯科公告》第四條則規(guī)定,委員會應向安理會提出程序規(guī)則,由安理會作為程序事項加以批準。

      第五條規(guī)定:“委員會之工作,應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之順利完成,將于進行次一階段前,增進世人必要之信仰”,但對于每一階段內(nèi)容未像《華盛頓宣言》那樣明確做出說明。③The Ambassador in the Soviet Union (Harriman),December 27,1945,FRUS,1945,Vol.2,Gener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pp.822-824.

      莫斯科會議是在“充滿希望”的氛圍中結(jié)束的。④梅爾文·萊弗勒:《權(quán)力優(yōu)勢:國家安全、杜魯門政府與冷戰(zhàn)》,孫建中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72頁。對于莫斯科會議所達成的成就,貝爾納斯和蘇聯(lián)人都十分高興。原子能問題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就達成協(xié)議,讓貝爾納斯以及柯南特都有些意外。⑤James B.Conant,My Several Lives:Memoirs ofa Social Inventor,New York,Haper and Row,1970,p.481;James F.Byrnes,Speaking Frankly,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7,p.122.會議尚未結(jié)束,斯大林就寫信給杜魯門,對會談結(jié)果表示樂觀,認為會議“已取得了良好的結(jié)果”,有助于兩國間建立“適當?shù)南嗷フ徑狻雹佟都s·維·斯大林致哈·杜魯門》,1945年12月23日,蘇聯(lián)外交部編:《1941—1945年蘇聯(lián)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同美國總統(tǒng)和英國首相通信集(第二卷):斯大林同羅斯福和杜魯門的通信》,宗伊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年版,第281-282頁。。莫洛托夫?qū)@次會議的總評價是:“我們在有關歐洲和遠東的若干重要問題上都設法形成了決議,而且還設法維持并發(fā)展了三國之間在戰(zhàn)爭中形成的合作關系。”②杰弗里·羅伯茨:《斯大林的戰(zhàn)爭》(II),第488頁。

      四、聯(lián)合國原子能國際管制機構(gòu)的創(chuàng)設與大國關系的變奏

      莫斯科外長會議是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美蘇英緩和關系的重要嘗試,它的召開及《莫斯科公報》的發(fā)表對原子能的國際管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體現(xiàn)了三大國關系的多方面特點。

      《莫斯科公報》是繼1945年11月《華盛頓宣言》之后,推進原子能國際管制的另一份重要文獻。它在繼承《華盛頓宣言》實質(zhì)內(nèi)容的基礎上,第一次把西方三國的核管制方案,變成美蘇英三大國一致的國際管制政策;第一次確定了即將成立的原子能機構(gòu)的設立程序、與聯(lián)合國各機構(gòu)尤其是安理會的關系、組織、工作人員性質(zhì)等內(nèi)容;再次明確了新機構(gòu)的工作范圍和分階段工作的原則。1946年1月第一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經(jīng)美、英、蘇、法、中、加六國提議,以及51個會員國簡短的審議,通過了聯(lián)大第1(I)號決議,設立了聯(lián)合國原子能委員會。③Resolution Establishing the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pprov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January 24,1946,DAFR,Vol.8,July 1,1945-December 31,1946,pp.551-552.第1(I)號決議正文五條內(nèi)容,與《莫斯科公報》第七部完全相同,由此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專門討論原子能問題的國際性磋商平臺,該機構(gòu)也標志著原子能國際管制機制的創(chuàng)設。

      然而,也應看到《莫斯科公報》在原子能成就上的局限性。三大國雖愿意就此問題展開討論,愿意建立某種核管制機構(gòu),但又希望限制該機構(gòu)的實際權(quán)力。美國希望推行國際管制計劃,卻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核壟斷地位,披露除基本科學信息以外的情報;蘇聯(lián)堅持加速發(fā)展核武器的計劃,希望利用在安理會的否決權(quán)加強在核機構(gòu)中的地位;英國在會議中努力協(xié)調(diào)美蘇方案,在會議外則希望恢復戰(zhàn)時英美雙邊的核合作。它們都對交流基本科學知識興趣不大,美國代表團中的科學家柯南特在莫斯科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它們也不希望新成立的機構(gòu)成為自己發(fā)展原子能的束縛。正如美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在聯(lián)大解釋的:“它被授權(quán)提出建議,但不能對任何國家采取強制行動。每個國家都可以自由地根據(jù)它自己的憲法程序來考慮接受或反對委員會的建議?!雹躍tatement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Connally)before the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mmittee,January 21,1946,DAFR,Vol.8,July 1,1945-December 31,1946,pp.550-551.

      莫斯科會議及《莫斯科公報》也體現(xiàn)了當時美蘇關系的兩個特點。

      其一,它們表明美蘇仍愿就重要問題達成妥協(xié)。美國極力主張召開外長會議,并希望以在原子能問題上的成功能夠換取蘇聯(lián)在締結(jié)和約等問題上的支持,初期的“科恩-帕斯沃爾斯基草案”甚至改變了《華盛頓宣言》中分階段工作的規(guī)定,并支持同蘇聯(lián)的雙邊討論。蘇聯(lián)雖然堅持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在公開場合貶低原子彈的重要性,稱它只是嚇唬弱者的武器⑤James F.Byrnes,Speaking Frankly,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47,p.111,cited from David Holloway,Stalin and the Bomb:The Soviet Union and Atomic Energy,1939-1956,p.158;Charles E.Bohlen,Witness to History 1929-1969,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73,p.249.,但斯大林愿意就這個問題同西方認真磋商。蘇聯(lián)把這次會議看作是重返“三巨頭”時光的一次機會,在若干問題上采取合作態(tài)度。除了原子能問題,會上還就簽訂和約的程序、東歐、中國、朝鮮、日本等問題達成妥協(xié)。⑥杰弗里·羅伯茨:《斯大林的戰(zhàn)爭》(II),第487頁;威廉·哈代·麥克尼爾:《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沖突(1941—1946年)》(下冊),第1087、1090頁。

      其二,它們也表明美蘇在戰(zhàn)時大同盟瓦解后,關系逐漸破裂的事實。會議期間美蘇在伊朗問題上已尖銳沖突,此后的幾個月,這種爭吵并未緩和,反而變得更公開了。在聯(lián)大第1(I)號決議通過的當天,得到美英支持的伊朗政府,向安理會申訴蘇聯(lián)干涉伊朗內(nèi)政,這成為剛成立的安理會討論的第一案。

      美國的國內(nèi)政治是美蘇關系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參議員們原本就不贊同貝爾納斯的妥協(xié)方案,現(xiàn)在更是抨擊《莫斯科公報》。貝爾納斯返回華盛頓的航班還未落地,范登堡已拜訪杜魯門。范登堡注意到,《莫斯科公報》中,情報分享在前,而保障措施則在最后,這種分階段處理的提法,有可能造成在任何保障美國利益的措施建立前,同意討論或交換原子能的情報。他甚至威脅因此要退出即將赴倫敦的美國聯(lián)合國代表團。他并不認為莫斯科會議將帶來美蘇關系的改善,而是認為這次會議的結(jié)果只是美國再次“泄露秘密”。杜魯門和艾奇遜作了澄清,說幾個階段應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分享的每一階段都必須有充分的安全保障”。根據(jù)這一精神,杜魯門和范登堡還向報界作了公開聲明。①《杜魯門回憶錄》(上卷),第547-548頁;Arthur H.Vandenberg,Jr.,ed.,The Private Papers of Senator Vandenberg,pp.232-235.杜魯門非但對貝爾納斯在原子能問題上取得的成績絲毫不感興趣,反而對他在和平條約上的讓步十分不滿。杜魯門立即約見剛回國的貝爾納斯,大加訓斥,并給他念了一封長信。信中指出貝爾納斯在莫斯科會議前后的種種“錯誤”,暗示貝爾納斯對蘇聯(lián)過于軟弱?!俺嵌韲龅借F拳和強硬的抗議,另一次大戰(zhàn)就可能發(fā)生。他們所了解的就只有一種語言——‘你究竟有多少個師?’”美國不應該再做任何妥協(xié)。信的最后說:“我已厭倦于籠絡蘇聯(lián)人?!雹凇抖鹏旈T回憶錄》(上卷),第549-552頁。

      莫斯科會議前后的事件也反映了英國外交的尷尬地位及面臨的方向性選擇。英國質(zhì)疑美國搞“單邊外交”。美國未經(jīng)英國同意就向蘇聯(lián)提議三國外長會議,未經(jīng)英國同意就向會議散發(fā)美方的原子能草案。美方代表團工作人員道歉說,莫斯科會議中在原子能上的美英摩擦,是源于貝爾納斯的“經(jīng)驗不足”,并不反映“政府的政策”,答應在實質(zhì)問題上的同英協(xié)商。③Note by Mr.Dixon of Conversation with Mr.Bohlen and Mr.Harriman,[F.O.800/501],20 December 1945,DBPO,Series 1,Vol.2,pp.803-804.但無論英國如何努力、美國如何道歉,除了原料方面,英美戰(zhàn)時的雙邊核合作到1946年中旬,已逐步停止。然而,即便對貝爾納斯在莫斯科會議上的獨立行動感到不滿,即便對未能恢復英美核合作表示遺憾,英國還是努力維持在美國外交中的特殊地位,并嘗試通過與華盛頓更密切的合作來達成此目標。莫斯科會議上圍繞原子能問題的討論中,英國一直努力維護美國的立場。在莫斯科會議后,英國向美國靠攏的傾向愈加明顯,并成為對蘇冷戰(zhàn)的“先鋒”。

      猜你喜歡
      原子能安理會外長
      俄烏在安理會相互指責
      助瀾冷戰(zhàn)——迪安·艾奇遜與戰(zhàn)后美蘇原子能合作的破產(chǎn)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緬甸外長溫納貌倫共同為緬甸駐重慶總領事館揭牌
      重慶與世界(2022年4期)2022-04-23 01:30:35
      俄烏外長會結(jié)束,沒停火
      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日間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
      中國原子能工業(yè)有限公司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40
      蘇杰生:印度新外長知華又識美
      時代郵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42
      火電廠廠外長距離輸送的應用和分析
      電子測試(2017年23期)2017-04-04 05:07:44
      安理會強烈譴責朝鮮發(fā)射潛射導彈
      人民周刊(2016年9期)2016-05-26 10:14:50
      戰(zhàn)后初期的美國原子能國際控制政策
      軍事歷史(1998年4期)1998-08-21 08:02:36
      高淳县| 定南县| 涿州市| 普兰县| 通江县| 阳春市| 万山特区| 东丰县| 黔西| 交口县| 离岛区| 泰兴市| 贵州省| 元谋县| 汝州市| 徐闻县| 额敏县| 平乐县| 苏尼特左旗| 新民市| 张家港市| 鄂伦春自治旗| 敦化市| 秭归县| 志丹县| 商洛市| 蒙自县| 盈江县| 平江县| 深州市| 胶州市| 五家渠市| 佛冈县| 富宁县| 襄汾县| 剑河县| 九江市| 黔东| 杨浦区| 绍兴市|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