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
母親,已離開我們整整十六年了!
十六年來,母親墳上的草,青了又枯,枯了又青,寒暑流易,但思念永恒!母親墳前的松,又拔高了幾節(jié),蒼翠了幾許。
十六年來,記憶從不曾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變得淡泊,相反卻愈加熾烈!“苦日子過完了/母親卻老了/好日子來臨了/母親卻走了”,這種悔恨與無奈相互交織的復雜情感,又豈是一句“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所能道盡?
十六年來,那個母親魂魄最后安息的小山村,雖然依舊瘠薄、貧苦與落后,村容村貌幾十年來似乎未曾發(fā)生過大的改變,在我成長的記憶中也幾近空白,但卻依然成為我這個游子的掛念,而且時間愈久、牽思愈甚、鄉(xiāng)愁愈甚!父母歸處即故鄉(xiāng),因為根在那,所以情便在那、心便在那!至于是否于此成長,便不再重要。
1938年農歷六月,母親出生的時候,正是外婆家家道昌盛之時。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外公,經過三十余年的經營和打拼,已經從當年家境貧寒、房無三間、地無半畝、走街串巷彈棉花的窮小子,成為富甲一方、家道殷實的大財東,他的“天慶昌”商鋪,已不僅僅局限于家鄉(xiāng)周邊的幾個小鎮(zhèn),而是走向了縣城,延伸到了西安首府,并在成都也置了產業(yè)。西安、成都的房產,直到“土改”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才相繼合營充公。
外公的傳奇發(fā)家史,乃至幾十年后也成為老輩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可世事難料,人生無常!外公白手起家,終其半個世紀的人生只為改變家族地位,如《狗兒爺涅槃》一般想方設法地去積累財富,卻一代發(fā)家,三輩受難,給后輩兒孫留下無盡的災難和傷害。
1942年,母親僅僅四歲,小舅剛剛出生三天,51歲的外公便慘遭橫禍死于非命。當時,姨母剛剛出嫁,大舅尚未成年。36歲的外婆拉扯著三個年幼的孩子,用她那稚弱的臂膀支撐起家族的門戶!但她那女性的身份和羸弱的性情,卻支撐不起這偌大的家業(yè)!
也許是少年喪父之人生大不幸,也許是外婆性格的順柔和舅父秉性的粗疏,母親自小便顯現出強悍與干練,十幾歲便開始管家理事,50多年從未間斷,在我們這個家更是說一不二、專斷專行??蓺v史的風暴碾壓在這個高成分的地主家庭的時候,母親說她只有一個念頭——全家都得活著呀!
活著,能夠不受侮辱地活著,就成為他們當年最高的奢望和期盼!
她便盡其所能地資助著娘家、支撐著母兄,給他們以活下去的勇氣!她主動給娘家貧協(xié)主席的兒子保媒牽線,給那里的社教積極分子說著好話,給曾經的殺父仇敵在紅白喜事時送上禮金………所有這些,都只為了換取他們在運動中減輕對親人的傷害!
母親常說:“到了什么山,就得唱什么歌。人活得低了,那就要伏低著來……” 這與她那一世剛硬的性格是多么地大相徑庭!
這,恐怕是誰也不曾預料到的!
大哥出生于大煉鋼鐵那一年,在三年自然災害那些年,寄養(yǎng)在外婆家里。母親當時在縣棉花公司上班,她每天從自己的口糧中省下半個或一個饅頭,攢上每周然后步行60多里路,從縣里送到外婆家!那時候家家都缺吃少喝,這些從口里淘出的救命糧,外婆都把它鎖在柜里,只到飯點才拿給大哥……母親說,那時候,幾十里的山路,她是走走歇歇,經常餓得腿發(fā)飄,實在撐不住了,就舀水喝喝聊當充饑……
女本柔弱,為母至強。為養(yǎng)育我們兄妹六人,母親如男人一樣爬遍了家鄉(xiāng)的大山,獨自干著連在外工作的父親也干不動的體力活,一年四季在家鄉(xiāng)那貧瘠的土地上忙活著,為操持生計耗盡了自己半世的心血!
在鄉(xiāng)下她人勤手快、干活麻利,多少人無法比及,掙得工分甚至比村里的壯勞力還多,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為多少人所稱道!
母親常說:“人勤地不懶!世上有餓死的,但沒有累死的、苦死的。多出點力,多流點汗,死不了人!”
這成為我一生遵從和奉守的法則!
20世紀80年代初,在個體經營還算鳳毛麟角的年月,母親就從小販練攤開始開啟自己的經商之路。
當時整個一條街只有兩家個體商店,母親經營著煙酒副食百貨商品,每天在售貨亭中工作十七八個小時,經常凌晨才關門,五點多就開門!
她用透支的健康乃至生命,來提高兒女們生活的起點!
母親常說:“人窮,就是志短!生活不如人,你就顯得低檔!”
母親常說:“提起褲子尋不著腰,站到人前你怎能不低半頭?!”
母親常說:“親戚是救急不救窮!拔窮根,要靠自己!看別人臉色是吃不好飯的!”
雖然母親的哲學,我不盡贊同,但那種自立自強、永不服輸的拼勁,我卻毫不猶豫地融注到我的生命中、血液中!
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如火如荼地推進時,母親卻關門歇業(yè),將自己的商店轉包了出去!
母親說:“做生意的人低賤,整天要賠著笑臉,看人眼色!錢,只要讓你們不寒磣地活著就夠了,世上的錢掙不完,你們還是要追求上進,向上發(fā)展!”
我曾總結的“三榮”觀點,就出自母親的生活詞典。她常教導我們:
人小的時候,是以父母為榮,父母有地位尊崇,孩子就很榮耀;
中年時期,是以伴侶為榮,妻以夫貴、夫以妻榮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到了老年,就是以子女為榮,活的就是兒女!只要孩子們有出息,即使吃糠咽菜,走到哪兒,當父母的腰桿都是直的!
我不知道這些深刻的哲理,是母親從她那高門深戶的家族中延續(xù)下來的,還是母親從幾十年血淋淋的社會生活中感受體驗到的!
但不管怎樣,它卻的確影響了我的金錢觀、人生觀,也曾是我把“甘作家族鋪路石”作為人生信條的精神力量!
雖然有些偏頗和狹隘,但為了給母親和親人一個榮耀,我曾多少次告誡自己:你本出身草根,沒有可以憑借的資本和依靠,如果還放棄個人的努力和奮斗,那你還有什么?
不負自己的十年寒窗,不負家人的殷殷期盼,不負組織的幫帶培養(yǎng),也當不拋棄不放棄,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空山松子落,雖然最終一切都將趨于無痕,可追求的執(zhí)著、過程的精彩,以及給予親人的榮耀,豈能與外人道哉?
這也是家族傳承的使命和責任!
376750033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