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滬昆客運專線崗烏隧道K 1953+600~K 1953+710段病害原因分析

      2022-03-16 12:33:54張廣澤
      高速鐵路技術(shù)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隧底高程整治

      索 朗 張廣澤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成都 610031)

      滬昆客運專線崗烏深埋特長隧道在貴州省安順市境內(nèi),隧道全長 13 174.0 m。隧道進口處于崗烏鎮(zhèn)彎腰樹一帶,路肩設計標高 1 177.8 m。出口位于光照電站下游約1 km處,設計路肩標高為868.9 m,全隧為一單面隧道。隧道設置4個橫通道,其中一號橫洞與正線相交點距離隧道進口 3 572 m,橫洞與大里程的夾角為70°,全長 1 595 m[1-2]。

      隧道于2016年12月建成通車。2017年1月5日,隧道K 1953+600~K 1953+710段隧底發(fā)生開裂變形,開裂嚴重段主要集中在K 1953+622~K 1953+632。軌道上拱最大里程為K 1953+625,上行線軌道高程比設計高程最大高出13.3 mm,比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期間高程高出5 mm;下行線軌道高程比設計高程最大高7.4 mm,比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期間高程高出4 mm;軌向未見變化。2017年2-5月對病害段進行了工程地質(zhì)勘察,并從混凝土質(zhì)量、隧底圍巖、地下水、地應力等方面進行了病害原因分析,并根據(jù)病害原因分析進行了針對性整治,2017年12月完成整治工程。整治工程完成后,隧底變形監(jiān)測情況顯示,隧底仍在持續(xù)上拱,上行線變形大于下行線,至2018年1月,已累計上抬31.7 mm,平均變形月速率為2.8 mm。為徹底整治該段上拱變形病害,確保高速鐵路安全運營,查明該段隧道隧底上拱變形原因意義重大。

      1 隧道所處地質(zhì)背景

      崗烏隧道地處云貴高原,隧址區(qū)宏觀地貌為侵蝕及構(gòu)造作用形成的中低山區(qū),具有山高谷深的特點,區(qū)內(nèi)的山脈走勢與大的地質(zhì)構(gòu)造形態(tài)和走向基本保持一致,呈北東~南西向展布。隧道穿越的地層為三疊系中統(tǒng)楊柳井組(T2y)、關(guān)嶺組(T2g)及下統(tǒng)永寧鎮(zhèn)組(T1yn),巖性為塊狀白云巖、薄至中厚層狀灰?guī)r、泥質(zhì)灰?guī)r(偶夾角礫狀為云巖、石膏假晶和板柱狀石膏晶簇)、泥巖、頁巖,局部含薄層石膏。隧道洞身位于普安旋鈕構(gòu)造變形區(qū)的法郎向斜北翼。隧道區(qū)域內(nèi)發(fā)育啦戛-河頭上斷層、啦戛-紙廠正斷層、蘿卜坡-舊屋基斷層、葫蘆井-櫻桃窩斷層、扒煤斷層等多條斷裂構(gòu)造。隧道洞身穿越葫蘆井-櫻桃窩斷層,隧道縱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崗烏隧道縱斷面圖

      2 K 1953+600~K 1953+710段病害情況

      2.1 原設計情況

      K 1953+480~K 1953+532、K 1953+632~K 1953+712段設計為Ⅲb型復合襯砌,K 1953+532~K 1953+632段設計采用Ⅳa型復合襯砌,通過地層為三疊系中統(tǒng)楊柳井組白云巖夾角礫狀白云巖。

      2.2 施工階段變更設計情況

      施工階段將K 1953+480~K 1953+532、K 1953+632~K 1953+712段襯砌由Ⅲb型復合襯砌調(diào)整為Ⅲa型復合襯砌。

      2.3 整治前變形情況

      2017年1月5日,崗烏隧道K 1953+600~K 1953+700段隧底發(fā)生開裂變形,開裂段落主要集中在K 1953+622~K 1953+632段,中心水溝左、右側(cè)有縱向錯臺裂紋,長5~9 m,裂紋寬度4~5 mm,錯臺高度2~3 mm,中心水溝有上窄下寬的變形特征。監(jiān)測資料顯示,上行線軌道高程比設計高程最大高出13.3 mm,比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期間高程高出5 mm;下行線軌道高程比設計高程最大高出7.4 mm,比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期間高程高出4 mm;軌向未見變化。

      2.4 變形上拱整治情況

      2017年1月5日發(fā)現(xiàn)該段上拱變形,隨后進行了上拱原因勘察,并根據(jù)上拱原因提出了整治措施,2017年7-9月完成了該段整治工程,主要措施有:

      (1)對K 1953+610~K 1953+660、K 1953+685~K 1953+710段中心水溝進行封閉。

      (2)對K 1953+610~K 1953+640段軌道板兩側(cè)增設壓力型預應力錨桿加固,設計錨固力200 kN。

      (3)對K 1953+610~K 1953+640段隧底開挖輪廓線外不密實的部位進行充填注漿加固。

      (4)對K 1953+610~K 1953+660、K 1953+685~K 1953+710段仰拱及仰拱填充進行充填注漿加固。

      (5)對K 1953+600~K 1953+710段增設排水降壓孔。

      (6)增設泄水洞1座,并于K 1953+625處泄水洞內(nèi)增設1處集水廊道,集水廊道內(nèi)向正洞方向增設集水鉆孔。

      2.5 整治后變形情況

      本段上拱于2017年12月完成整治,但整治完成后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K 1953+615~K 1953+650段上拱變形仍在持續(xù),且右線變形大于左線,最大上拱值仍位于K 1953+625里程處,左線累計上拱14.9 mm,平均變形月速率為1.3 mm;右線累計上拱31.7 mm,平均變形月速率為2.8 mm。

      3 上拱變形段落病害原因

      3.1 現(xiàn)場勘探及實驗情況

      3.1.1 隧底圍巖情況

      先后對變形段實施了3個較深鉆孔(深度大于10 m)和6個淺孔(深度小于2 m,主要用于揭示隧底混凝土情況)。鉆探揭示,該段隧底基巖為白云巖夾角礫狀白云巖,弱風化,巖體較完整。

      3.1.2 地下水情況

      2017年2月,終孔24 h后孔內(nèi)采用簡易抽水試驗抽至孔底,現(xiàn)場觀察見巖溶裂隙水在2.1~3.3 m處局部富集,均有小股狀水涌入孔內(nèi),孔內(nèi)恢復穩(wěn)定水位為0.9~1.2 m。2018年6月,K 1953+620~K 1953+630段6個降壓孔補充勘探揭示,地下水位為0.13~1.18 m,SDZ-崗1-2孔內(nèi)出水深度為1.2 m處、SDZ-崗1-3孔孔內(nèi)出水深度為 1.1 m和1.6 m處、SDZ-崗1-4孔孔內(nèi)出水深度為1.2 m處,多位于仰拱填充與仰拱間的施工縫處。分析地下水主要來源于中心水溝及側(cè)溝的常流水補給[3]。

      3.1.3 物探成果

      采用地質(zhì)雷達、井中攝影、聲波測井、井間電磁波層析成像和井間地震波層析成像5種方法對病害上拱段進行了綜合物探。

      (1)隧底結(jié)構(gòu)厚度

      該段隧底結(jié)構(gòu)厚度(素混凝土厚度+鋼筋混凝土厚度+噴射混凝土厚度)為1.77~2.15 m。

      (2)欠密實帶

      在K 1953+520.5~K 1953+521.5、K 1953+574.5~K 1953+575.5、K 1953+609.5~K 1953+610.7、K 1953+726~K 1953+727和K 1953+800.4~K 1953+801.4段基巖與隧底交界面附近的深度范圍存在欠密實帶,厚約0.15~0.25m。

      (3)巖溶

      SDZ-GW-01、SDZ-GW-02、SDZ-GW-03孔對井間電磁波層析成像的成果資料顯示,在K 1953+619深度約8 m位置和K 1953+631深度約9 m位置存在溶蝕破碎帶。

      3.1.4 鉆探揭示隧底結(jié)構(gòu)情況

      結(jié)合施工階段隧底圍巖揭示情況及上拱情況,在該段有針對性地布置了3個鉆孔,各孔揭示隧底結(jié)構(gòu)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深鉆孔揭示隧底混凝土情況明細表

      由表1可知,崗烏隧道混凝土厚1.8~1.9 m,3孔均有豎向裂縫發(fā)育,深度分別為0.25~1.1 m、0.1~1.0 m、0.3~1.2 m,其貫通性較好,巖芯均從中部斷開成兩半邊狀,且0.95~1.58 m深度均有多條水平裂縫分布。

      該段病害整治結(jié)束后上拱變形仍在繼續(xù),且趨勢明顯,因此在2018年6月再次對病害段落進行了針對性的淺孔鉆探,以揭示隧底混凝土及排水為主要目的,淺孔揭示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上拱病害段混凝土存在較多的水平、豎向縫缺陷,巖心局部有破損,采取率偏低,鉆出巖心成形差、表面不光滑,破損巖芯占比在25%~53%不等。

      表2 K 1953+620~K 1953+630段6個淺孔揭示混凝土情況匯總表

      3.1.5 地應力

      采用應力解除法對病害段地應力進行了重新測試,測試點位于1號橫洞泄水洞K 1957+312左側(cè)約29 m右邊墻處。測試結(jié)果為:最大主應力值為13.2 MPa,方向為351°,最大主應力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約為62°,最大主應力傾角為29°,以近水平為主,不存在高地應力問題。

      3.1.6 混凝土堿活性試驗

      為了徹底查明上拱變形原因,在2017年勘察手段基礎上增加了混凝土堿活性實驗研究。在該段淺孔中取樣進行化學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K 1953+622~K 1953+625段混凝土堿活性情況表

      由表3可知,混凝土樣品中水泥的化學成分穩(wěn)定性差,水化反應異常,侵蝕性介質(zhì)對水泥的破壞作用較大。壓汞試驗結(jié)果表明試驗樣品的孔隙率大于20%,水泥在水化反應過程中分解流失和收縮作用明顯,造成混凝土孔隙率增大,脆性增強,泥化作用明顯?;炷敛『樗唷⑻砑觿┖突炷凉橇系膲A活性反應[4-5]。

      3.2 隧底分層監(jiān)測

      為驗證上拱病害原因,在隧道K 1953+625處設置了隧底分層沉降觀測點,觀測點設置深度為0 m(隧道填充層)、1.3 m(隧道仰拱處)、2.3 m(隧底基巖)。2017年2月24日至2018年12月16日的觀測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

      圖2 崗烏隧道K 1953+625處分層沉降過程曲線圖

      由圖2可知,在觀測期間內(nèi),仰拱填充層(0 m觀測點)的上拱值一直在持續(xù)增加,且從2018年1月20日后仰拱填充層上拱幅度增大,至2018年12月16日累計上拱量達20.4 mm。仰拱頂(1.3 m處觀測點)上拱一直處于波動狀態(tài),累計上拱量為3.3 mm,表明仰拱未發(fā)生上拱變形,上拱值為誤差值?;鶐r點(2.3 m觀測點)上拱觀測值與仰拱頂觀測值一致,觀測期間一直處于波動變化過程,2018年7月19日后略有增加趨勢,但基巖上拱值大于仰拱上拱值屬于不合理現(xiàn)象。結(jié)合現(xiàn)場分析,該不合理現(xiàn)象可能是由觀測誤差造成的。故由隧底分層沉降觀測可知,該段上拱變形由仰拱填充的持續(xù)上拱造成。

      3.3 病害原因分析

      本段隧道埋深90~155 m,地層巖性為三疊系中統(tǒng)楊柳井組中厚層狀白云巖夾角礫狀白云巖,屬硬質(zhì)巖,單斜構(gòu)造,勘探揭示地下水位0.13~1.18 m,隱伏巖溶不發(fā)育。在該地質(zhì)環(huán)境下,可能引起軌道抬升的主要因素有:

      (1)隧底結(jié)構(gòu)內(nèi)存在局部超靜水壓力

      本次K 1953+620~K 1953+630段補充勘探揭示地下水位為0.13~1.18 m,SDZ-崗1-2孔揭示孔內(nèi)出水深度為1.2 m處,SDZ-崗1-3孔揭示孔內(nèi)出水深度為1.1 m、1.6 m處,SDZ-崗1-4孔揭示孔內(nèi)出水深度為1.2 m處,多位于仰拱填充與仰拱間的施工縫中,分析結(jié)構(gòu)中的地下水主要來源于中心水溝及側(cè)溝的常流水補給。

      當混凝土存在缺陷時,地下水通過裂縫進入結(jié)構(gòu)中,再通過施工縫進入仰拱與填充層之間,高速鐵路運營后,動荷載反復作用下的超孔隙水壓力使施工縫逐漸擴展,在地下水的反復抽吸作用下,將泥沙帶入裂縫,最終造成無砟軌道抬升,并使仰拱填充層出現(xiàn)縱橫向開裂。地下水也同時作用于中心水溝側(cè)壁上,造成局部溝壁向溝心傾斜,溝壁與仰拱填充分離,形成縱向裂縫。

      (2)混凝土存在缺陷

      ①結(jié)構(gòu)中存在水平縫、豎向縫

      本次K 1953+620~K 1953+630段補充降壓孔揭示:混凝土中存在較多的水平、豎向縫等缺陷,巖心局部有破損,采取率偏低,鉆出巖心成形差、表面不光滑,破損巖芯占比在25%~53%不等。

      ②混凝土骨料局部段落具堿活性

      混凝土樣品中水泥的化學成分穩(wěn)定性差,水化反應異常,侵蝕性介質(zhì)對水泥的破壞作用較大,混凝土病害為水泥、添加劑和混凝土骨料的堿活性反應,具有綜合病害特征。

      4 結(jié)束語

      本文在全面梳理勘察設計、施工、運營階段地質(zhì)、監(jiān)測資料的基礎上,從混凝土質(zhì)量、隧底圍巖、地下水、地應力、混凝土堿活性等方面對病害段上拱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崗烏隧道K 1953+600~K 1953+710段病害主要原因為隧底結(jié)構(gòu)內(nèi)存在局部超靜水壓力和混凝土本身質(zhì)量存在缺陷造成。本段病害段以硬質(zhì)巖為主,巖性為白云巖、灰?guī)r、泥質(zhì)灰?guī)r,基底巖石不會產(chǎn)生變形,但整治后仍持續(xù)上拱,且取芯揭示混凝土破損嚴重,采取率偏低,部分骨料具堿活性,建議根據(jù)監(jiān)測資料確定具體段落,采用換拱處理。

      猜你喜歡
      隧底高程整治
      篤行不怠 奮力深化提升三年專項整治
      專項整治
      專項整治
      8848.86m珠峰新高程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4:44
      重載鐵路隧底結(jié)構(gòu)病害特點及疲勞損傷機理分析
      鐵道建筑(2019年7期)2019-08-14 04:29:36
      鐵路隧道隧底質(zhì)量缺陷整治技術(shù)探討
      地質(zhì)雷達法檢測隧道底部缺陷圖像演示及實例分析
      安徽建筑(2018年6期)2018-11-12 09:37:18
      GPS控制網(wǎng)的高程異常擬合與應用
      養(yǎng)殖業(yè)整治需多措并舉
      30t軸重下隧底密實度對隧底結(jié)構(gòu)受力的影響及隧底加固效果分析
      凉城县| 嘉义市| 巫山县| 申扎县| 芮城县| 中西区| 福泉市| 汝城县| 阳曲县| 大理市| 区。| 南雄市| 南华县| 鹤岗市| 会理县| 菏泽市| 尉犁县| 青州市| 上饶县| 屏南县| 乌兰浩特市| 织金县| 忻城县| 元朗区| 台前县| 固镇县| 日照市| 灵石县| 文成县| 高淳县| 高阳县| 望都县| 景德镇市| 花莲市| 诸暨市| 淳化县| 竹北市| 上犹县| 永善县| 巫山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