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美蘭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能否順利展開,關鍵的因素在于學生的問答以及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往往會根據(jù)預設的內容推進教學。但是,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師預設的回答有時無法應對學生的提問。預設之外的有價值的提問能夠另辟蹊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作出進一步的思考。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非預設生成的作用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有相當多的教師往往是提前將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預設好,然后按照相應的次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這就容易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思維閉塞的情況,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產生不良影響。非預設生成的這種教學方式,更關注學生實際的學習過程,實現(xiàn)學習過程的個性化發(fā)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非預設生成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內容,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但有相當多的教師認為非預設生成這種教學方式是對正常教學秩序的擾亂。事實上,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非預設生成,不僅能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還能將學生的語言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很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及實用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只對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將課堂育人的作用充分發(fā)揮,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積極向上的氛圍。
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非預設生成作用的研究,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并且有利于形成課程新理念,促進語文這門學科教學的發(fā)展,同時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極大發(fā)揮了語文教學帶給學生的好處。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問題串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它也提現(xiàn)出了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針對每一個問題都要有存在的必要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提出有價值性的問題,對問題的設計要重視起來,要能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促進學生打開思維,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并且能夠充分預設出學生可能出現(xiàn)哪些問題,針對問題會出現(xiàn)哪些回答。非預設的作用總是能帶給教師一些挑戰(zhàn),當然,若是教師能夠巧妙利用課堂機智,注意課堂的生成性,這將會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效率,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教師備案本身是對教學的一種預設,而課堂教學是生成性的,是非預設的,課堂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時注意合理組織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自學中獲得自身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探究,注意在探究中生成新問題,利用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共同解決新問題。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直接經驗,更容易被學生所吸收,同時也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疏導,關注課堂的精彩生成,及時評價學生,真正發(fā)揮課堂教學非預設性的積極作用。
二、非預設生成案例回放
在《田忌賽馬》一文教學中,筆者按照課前的預設,將第二次賽馬的情景作為重點。教學開始,筆者打算與學生一同探究第一場賽馬情景。此時,一生突然舉手提問:齊威王與田忌應該不是第一次賽馬,為什么不能看出這一次賽馬的不同。齊威王沒有察覺到這次的賽馬,優(yōu)等馬比賽時,田忌的馬跑得落后許多?
學生提出這一疑問,臺下的其他學生也議論紛紛。是呀,齊威王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場賽馬的端倪。此時,學生的提問超出了筆者的預設范圍,最為考驗的是筆者的應變能力。筆者立即反應過來,笑著表揚了這名學生,指出他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想象力,同時將問題拋還給學生。
“誰能來幫我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和同桌先討論一下!”
學生是能動的,他們快速地從文中找尋自己想要的答案。小組討論異常熱烈,針對齊威王的性格、文章中的段落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一名學生舉手回答道:“我認為齊威王不會懷疑!”
“你如何知道齊威王不會懷疑呢?”筆者問出了大家心中的疑問。
“請大家看課文的第十自然段。”
這名學生富有情感地朗讀了齊威王在比賽后與田忌的對話,他剛讀完,部分學生就恍然大悟,紛紛舉起手來。幾個學生輪番發(fā)言,總結后得出結論:課文中的幾個重點詞“得意洋洋”“夸耀”“譏諷”“輕蔑”恰恰反映了齊威王是多么得意,對田忌又是那么輕蔑,他絕對不會懷疑。
此時,筆者適時將話鋒一轉:“如果在第一次比賽,齊威王發(fā)現(xiàn)田忌的馬落得很遠時,他就馬上覺得不對勁,他會做怎樣的思考,又會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呢?”
抓住學生的關注點,筆者順勢提出的問題激起了千層浪,學生思維異常活躍,紛紛暢所欲言,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緊接著,筆者再次引導大家猜想:“如書中所述,齊威王最終以1:2負于田忌,你們說,事后他會反省嗎?”
“會!”
“那會怎樣反省,怎樣做呢?”
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了,個個都在積極思考。
筆者及時調整了自己的課前預設,因為筆者有了更大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經過學生討論之后,筆者干脆請大家將心中所想寫下來。于是就有了寫齊威王及時察覺,調整對策,又一次取得勝利的文章——《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也有第二場失敗后,回到寢宮,齊威王自我深刻反省的文章——《輸后反省,警醒后人》;還有齊威王輸后夜不能寐,查找原因,而心腹大臣像《皇帝的新裝》中所描繪的,不敢直言,齊威王微服私訪,在民間從百姓中找到答案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更有寫齊威王賽馬失敗后,派遣田忌與孫臏去攻打龐涓,公報私仇,深埋《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將他描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才妒賢形象的《田忌賽馬后傳》。在文章中,學生作出了合情合理的推理,平時的積累在這里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學生文章精彩片段選賞)
齊威王痛心疾首地想:這都是驕傲自大造成的呀!寡人僅憑先前的經驗,沒有仔細觀察,更沒有用心思考,以致落下了這讓世人恥笑的下場。
不過,齊威王又想:就讓寡人的這次失敗作為世人警醒的例子吧!寡人自己先從中吸取教訓,也讓世人引以為戒。于是,他馬上叫人傳來文官,自己口授這兩次賽馬的經過,請文官寫成了這流傳后世的警醒之作——《田忌賽馬》。
直到現(xiàn)在,《田忌賽馬》的故事仍經久不衰,耐人尋味,啟發(fā)人們做事要仔細觀察,多動腦筋,分析情況,合理使用力量,也教育后人不能驕傲。
——昊昊《輸后反省,警醒后人》
糟了,我中計了!讓我想想,接下來,他會出什么馬?下一場,他必出上等馬,對我的中等馬。好,我就將計就計,用我的下等馬對他的上等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二場比賽開始了,齊威王因為及時清醒,用自己的下等馬消耗了田忌的上等馬。
第三場比賽,齊威王和田忌都只剩中等馬,齊威王的中等馬略勝一籌,齊威王勝了。
三場比賽下來,齊威王因為及時清醒,以勝兩場輸一場,又贏了田忌。這一下,輪到田忌和孫臏目瞪口呆了。
——婷婷《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齊威王痛恨不已,馬上派人將一套《孫子兵法》和一套《孫臏兵法》埋了,其余的鎖入深宮,不準流傳民間。還叫田忌與孫臏去打魏國龐涓,本以為他們會雙雙戰(zhàn)死疆場,可結果,他們都以自己的英勇,及超人的智慧,活著回來了……
——早早《新田忌賽馬》
在賽馬場上,齊威王以1:2輸給田忌之后,痛心不已,自己每個級別的馬都比田忌的強,第二次卻輸了,這是為什么呢?齊威王回到自己的寢宮苦苦思索,還是想不出。于是他召見了幾位心腹大臣來共同商議,大臣怕得罪大王,都說不知道。一次,心情郁悶的齊威王微服出宮,聽見國民正在談論此事,便湊上去聽。只聽一個百姓說:“聽說齊威王與田忌賽馬,他的馬每一匹都比田忌的強,第一次比賽贏了,可第二次卻輸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另一個百姓說:“那是因為田忌用隨便哪匹馬都比不過的下等馬對齊威王最厲害的上等馬,把齊威王的上等馬給廢了,然后用上等馬、中等馬分別對齊威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將齊威王的馬各個擊破,所以才輸了?!边€有一個國民說:“如果齊威王當時清醒一點,就不會輸了?!迸赃呉粋€國民喊著:“如果齊威王不那么驕傲,及時發(fā)現(xiàn),將計就計,也及時調整馬的出場順序,怎會落得個貽笑大方的境地?”
齊威王這才恍然大悟,真可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琛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案例引發(fā)的思考——非預設生成的應對策略
(一)平等策略
非預設生成的成功教學是學生智慧的結晶,也是教師課堂教學靈活調控的成果。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不能掌握重點,或提出一些教師無法理解的問題。如果此時教師的態(tài)度是批評與懲罰,認為學生在擾亂教學秩序,那么學生的非預設生成會大大降低。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面對學生錯誤的提問,要了解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思考方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且樂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養(yǎng)成知錯就改的學習習慣,學會改變思考方式。這樣的平等對待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身心愉悅,在課堂學習中有熱情,有激情,又能及時反省,及時調整,并讓自己全身心投入課堂的學習。
(二)婉拒策略
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在教中學會自學。在教學中,教師的預設往往從文本的角度進行設計,而忽略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自我成長和自我思考的過程,他們對待文本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所獲得的認知也會有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有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學生提問的部分問題也各種各樣,甚至有的問題脫離文本,并不具有教學的價值。比如,有學生在教學中詢問為什么當時齊威王喜歡和田忌賽馬。這樣的問題在文章中不具有價值和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進行判斷和篩選,保留有價值的非預設性問題,而并非對所有問題逐一解答。
(三)刪減策略
教師在教學前,習慣預設學生的提問以及學生的回答,按照自己的教學路線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當遇上有價值的非預設的問題,可以采用刪減策略。對自己原有的教案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新整理與安排。突出重點與難點,將學生已知的環(huán)節(jié)和淺顯的知識適當刪減,以便讓學生在非預設生成中獲得更多的內容,也擁有充分的時間。如在教授《田忌賽馬》一課中,原本預設本課重點內容是第二次賽馬的經過。但是,在有價值的非預設生成后,筆者縮短了原本的重點內容,以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發(fā)言、補充,為了能夠完成本堂課的教學,筆者適當?shù)貙︻A設進行刪減,合理調整教學的流程。
(四)拓展策略
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中開展,其始于課堂但未必終止于課堂。遇到有價值的非預設生成時,教師不僅要對有價值的非預設生成進行教學,演化出課堂新的生命力,更要對課堂的提問進行拓展,使之有效地回歸到文本和教學目標上。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對齊威王是否看出田忌賽馬異常進行討論,但是討論并非教學的終點。在理解這一問題后,筆者帶領學生再次研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田忌賽馬的歷史、了解人物孫臏和他的生平事跡。學生明白了因為這一場賽馬,孫臏成了軍師。通過對齊威王和孫臏的拓展學習,才有了后續(xù)的精彩文章,同時也讓學生在文本中理解人物,從人物出發(fā)了解歷史背景,有效提高學生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為學生寫出精彩文章打下基礎。
總的來說,課堂上的一些非預設突發(fā)事件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學內容與學生都給予高度的關注,事先作出相應的考慮,分析學生會有哪些思考并提出什么樣的問題,當有不確切的問題出現(xiàn)時,該怎樣作答,以此實現(xiàn)教學設計對教學新理念、學生認知能力等的迎合。而一旦出現(xiàn)非預設的情況,教師不能心中慌亂,可以巧妙地將問題拋給學生,可以當堂解決,也可以讓學生課后探究,充分發(fā)揮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動性,合理調整教學流程,采取積極多樣的應對策略,讓有效的非預設生成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筆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遇到有價值的非預設提問時,適當刪減自身設計,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結合歷史故事,將課堂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不僅學習了這一課,也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非預設生成是學生認知成長的閃光點,教師應該在平等的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學生思考與探究。
(吳淑媛)
36355005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