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云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直接源泉。根據皮亞杰的這一理論,設計各種能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各類活動,自主探求知識,可有效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性探究學習的機會。
自主探究學習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發(fā)現知識,并通過合作交流鞏固知識,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有學習計劃、學習策略以及有調節(jié)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規(guī)則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自主探究學習能夠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知識建構能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技能遷移應用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將以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5A 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中story time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教師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通過教學片段的具體展示,呈現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策略和實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真正對學習感興趣了,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探尋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時候,也是他們最樂學的時候。在以往的課堂上,很多時候學生都是被單向地灌輸知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無法真正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那么如何了解什么才是學生想要學習的呢?如何才能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只有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真正的學習之旅。
在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就通過有效提問幫助學生梳理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角色。筆者首先采用brain storming(頭腦風暴)這樣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已有知識的復習。在頭腦風暴環(huán)節(jié),筆者挑選了animal這個單詞,讓學生圍繞這個單詞復習和動物相關的一些單詞。在學生自由發(fā)言后,筆者會連續(xù)提出一系列問題:What colour is it? What does it have? What can it do? What does it like?通過這些問題的引領,讓學生了解如何對一個動物進行簡單的描述,對如何介紹動物形成初步的認知,在這樣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每次當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或查閱教材找到答案,都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在不知不覺中復習了已學過的英語知識,不斷改善知識結構。這樣的學習過程無疑是充滿樂趣的,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適當的、緊扣主題的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思考和設計合適的問題,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中需要關注問題的有效性,讓問題有效地引領學生學習。
教師要明確師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職責,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教師除了要保證各個探究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之外,還要為學生提供有效開展探究活動的方法,為學生指明探究活動的方向。教師通過示范告訴學生某個活動的具體操作方法,學生就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方法進行后續(xù)的探究活動,也為其他學習活動打好了基礎。
課堂教學示例片段:在學生學習后續(xù)關于動物朋友的知識之前,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學習關于Nancy的動物朋友部分的介紹文章,在和學生共同學習之后,一起總結出可以從三個方面介紹動物朋友:即colour(顏色),features(特性),ability(能力)。教師以此作示范,明確后續(xù)學習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模仿這樣的方法去深入拓展探究活動。通過上述步驟的學習,學生都能夠很好地完成對其他動物朋友進行描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活動方法的指導,這種指導可以是一些簡單明了的提示語,也可以是親自示范。教師給出明確的示范有利于學生在后續(xù)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中明確方法和方向,進行有效的自主探究。
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相關的思考和探討,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這樣的思考和探討過程就是學生進行有效思維活動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只有當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不斷思考的時候,整個探究活動才會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示例片段:在課中環(huán)節(jié),筆者在講解完所有的動物朋友之后,就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動物的相關知識,組織學生開展“大家還想知道什么?”的 討 論(What other things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animals?)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如:What does it eat? Where can we see it? Why are they our friends? Which animals can be our friends?
在明確這些問題之后,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嘗試著去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在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后,就能夠拓展對動物的認知,而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文中提到的三個方面,也為接下來的作文習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一過程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提供了訓練的機會。
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思維含量的課堂才可能是好的課堂。
探究成果的呈現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成效,學生在呈現的過程中可以真正地展現自我,不僅能梳理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而且還能夠展現自身的綜合能力,這也是學生收獲成功的快樂過程。
課堂教學示例片段: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中,師生一起學習了如何通過name,colour,body parts,abilities對一種動物進行介紹,并以小組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嘗試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習的知識,彰顯了自信,而且還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美好。
成功的心理體驗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學生達成預期學習目標、獲得認可的心理滿足,這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勵他們勇于追求成功。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正是適當地運用了自主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習得以真正地發(fā)生。教師必須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自己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勇于探究的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