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朝鮮文人李睟光接受杜甫的原因探析

      2022-03-17 09:02:05王紅霞劉佳敏
      關鍵詞:王世貞杜詩杜甫

      王紅霞 劉佳敏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李睟光(1563—1628),字潤卿,號芝峰,謚號文簡,全州人,朝鮮李氏王朝中期著名的詩人、學者、詩評家,學問淵博、著述頗豐,今存《芝峰集》《芝峰類說》等著作。李睟光非常推崇杜甫,稱贊杜甫“雄跨百代”[1]198,并將杜甫視為自己的“異世知音”[2]163。在其詩論著作《芝峰類說》中與杜甫有關的材料多達155條,這些材料或闡釋杜甫詩歌字詞,或解讀杜詩文本,或述評杜甫的詩文。在其詩文作品《芝峰集》中直接化用杜詩的有100多首,明確提及杜甫的有17首。這種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鄺健行教授的《李睟光〈芝峰類說〉解杜諸條析評》選取了47條《芝峰類說》中的解杜條目進行詳盡的評析。[3]51-102韓國學者全英蘭教授《由〈芝峰類說〉看李睟光的杜甫詩論研究》一文,從李睟光對杜詩形式的評述、內(nèi)容的評價、杜詩的注釋、總體評價、對韓國詩人的影響等五個方面探討了李睟光的杜甫詩論。[4]238-255但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論述李睟光接受杜甫的形式和內(nèi)容,沒有對李睟光接受杜甫的原因進行考論,基于此,本文將結(jié)合李氏朝鮮時期漢詩的發(fā)展情況及李睟光的生平、詩論和創(chuàng)作來深入解讀其接受杜甫的原因和心態(tài),以此作為個案來探討杜甫對整個朝鮮時代漢詩的影響。

      一、異代知音:憂國與愛民

      李睟光出生于朝鮮兩班貴族之家,其先出自全州李氏(朝鮮王族),五世祖為太宗莊定大王之子敬寧君李裶。其父李希儉,嘉靖丙午(1546)登第,歷明宣兩朝,素有政聲,以兵曹判書位終。其母為高麗望族柳車達后裔,文化柳氏柳塢之女,為人淑懿純靜,通曉義理。

      李睟光受良好家庭文化氛圍的影響,自幼聰穎好學,二十三歲時(1585)文科及第,選補承文院副正字,正式開始踏入仕途。在朝四十余年,李睟光先后歷任司憲府大司憲、司諫府大司諫、成均館大司成等清職和兵曹參判、吏曹判書等實職。他曾在《述懷》一詩中總結(jié)自己的仕宦生涯:“九忝代言職,五叨大司成。再諫三玉署,十兵四銓衡?!逼湎伦宰⒃疲骸爸^甲午以后為大諫者二,副學者三,兵曹者十,吏曹者四也?!盵1]81

      李睟光為人閑淡溫雅,莊重簡默,有君子之風。在其去世后,金尚憲為其寫了墓志銘:“公為人端重詳雅,早孤不事游學??假懡?jīng)旨,修敬自持。不茍言笑,不大聲色。身若不勝衣,而見之者無敢媟狎?!盵1]325正因李睟光的性格溫潤謹飭,所以他臨事以敬,待人以誠,俗言不曾出于口,傲惰未嘗存于心。他一向以儒家倫理道德嚴格要求自己,信奉程朱理學,尊崇圣賢之道,以六經(jīng)為本,以性理之書為學,終身服膺“簡以制煩,靜以制動”[5]357。張維在《(芝峰先生)行狀》中贊譽曰:“其恬沖之資,潔貞之操。行義足以范俗,文章足以垂后。立朝四十四年,屢經(jīng)世變,而出處言行,無少玷類。即善毀者,無所容其喙。若公者,非所謂完人正士,文質(zhì)彬彬之君子者耶!”[1]322

      就仕途而言,李睟光與杜甫的境遇并不相似。李睟光少年得志,青云直上,雖經(jīng)波折,而始終官居顯職,而杜甫一生沉淪下僚,落拓不遇。就個性而言,李睟光為人內(nèi)斂而謹飭,即使是在李朝那樣波詭云譎的政治風波中也能夠獨善其身。而杜甫,在李睟光眼中雖不失為性情中人,但認為:“古今詩人例多倨傲,而李杜尤甚?!盵2]152二人的政治命運和個性有如此大的差異,李睟光為何還把杜甫引為異世知音呢?原因就在于二者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又身逢亂世,心中具有強烈的憂國愛民意識。

      萬歷二十年(1592),壬辰倭亂爆發(fā),在對日作戰(zhàn)中,朝鮮軍隊迅速潰敗。時任朝鮮國王的宣祖李昖,帶領眾臣和王室成員出逃王京漢陽,一路北上,請求內(nèi)附明朝。在明朝援軍的幫助下,萬歷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歷時七載的壬辰倭亂以明鮮聯(lián)軍的勝利告終。壬辰倭亂險些導致朝鮮整個國家的覆亡,對當時的社會民生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給整個民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

      壬辰倭亂爆發(fā)之初,李睟光被防御使趙儆辟為從事,奔赴金山,跟隨趙儆作戰(zhàn),屢當鋒鏑。在兵潰龍仁后,李睟光聽說宣祖已經(jīng)離開漢陽,大駕西巡,而自己的母親避亂北地,音信全無。驚痛之余,李睟光在戰(zhàn)火中匹馬奔赴行在龍灣城(義州),宣祖即授予李睟光弘文館副校理兼?zhèn)渚掷?。九月,李睟光向宣祖上疏陳情,祈問老母存亡。宣祖同意睟光之請,讓其省家,并讓他擔任“宣諭御使”一職,宣諭德意,兼察本路事情。時咸境北道奸民往往被倭寇所誘,俘虜了兩位王子臨海君與順和君以及部分宰臣官屬,殺害將吏,占領城邑,以應賊寇。李睟光在明川找到母親之后,乘遽入軍營,立制檄文,曉以君臣逆順禍福利害,[5]351聞者莫不流涕感激,軍心益振。李睟光在《述懷》一詩中詳細描述了這段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其云:

      壬辰國遇否,從戎細柳營。寄身鋒鏑里,豺虎路縱橫。芒鞋走行在,雪涕龍灣城??故璧美C斧,杜子賦《北征》。冒賊尋老母,間關事可驚。揚鑣擬死辱,借筯慚論兵。(自注曰:從戎細柳,謂以防御從事赴嶺南也??故璧美C斧,謂陳疏尋母,以宣諭御史入北道也。借筯論兵,謂為備邊郞也。)[1]81

      壬辰倭亂之于李睟光恐怕正如安史之亂之于杜甫。兩場戰(zhàn)爭都幾致詩人國破家亡,而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戰(zhàn)亂面前都選擇大駕播遷,避亂他鄉(xiāng)。當此國難,兩位詩人都做出了同樣的決定,冒著生命危險,追隨他們誓死效忠的君王。面對豺虎遍地、敵寇縱橫的危險局勢,毅然選擇穿越重重險阻,不顧死生,奔赴行在的李睟光,像極了從長安亡走鳳翔的詩人杜甫。杜詩《述懷》:“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麻鞋見天子,衣袖見兩肘。朝廷慜生還,親故傷老丑。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盵6]303穿著芒鞋抵達行在的李睟光想必當時也同杜甫一樣,百感交集,一面欣喜能夠繼續(xù)追隨君王,為國效力,一面擔憂自己在戰(zhàn)火中失散的家人。

      在親身經(jīng)歷戰(zhàn)亂流離后,李睟光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杜甫,所以他說“抗疏得繡斧,杜子賦《北征》”。杜甫《北征》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這年秋天杜甫奉詔從鳳翔回鄜州省親,而李睟光此行也是在亂中北上尋親?!侗闭鳌纷鳛槎鸥⑹旅?,融個人遭遇和國家大事為一體,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李睟光之所以提及杜甫《北征》,恐只有杜甫《北征》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最貼合當時李睟光的復雜心緒。李睟光十分欣賞杜甫的《北征》,不僅在詩作中提及《北征》一詩,更在《芝峰類說》中四次論及《北征》一詩,謂杜甫《北征》詩與李白《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韓愈《南山》詩在古今長篇中最為杰作。[2]163

      可惜,李睟光丁酉(1597)之前的詩作,大多散佚,我們只能通過他后來丁卯之亂時所作的幾首詩來體會詩人對家國天下的一片赤忱。天啟七年(1627)正月,丁卯胡亂爆發(fā),仁祖帶領親族及朝臣避難江華島,命王世子分朝南下,讓老病朝臣便擇所往。李睟光在逃難途中,看見此情此景,不禁黯然神傷,寫下《丁卯社日》一詩:“舉國南奔去,窮棲寄海隈。可憐春社燕,今日為誰來?!盵1]19社日本是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而今國土淪喪,舉國南奔,艱難寄居在偏僻海隈,再不復往昔盛景。可憐那年年社日飛來堂前的燕子,如今這里已是人去屋空,你今日又是為誰而來呢?詩人借燕歸而人不歸,表達出因戰(zhàn)亂社稷傾覆,故土難回的無盡悲哀。此時李睟光已是身老多病,氣力沉乏,所以親人多勸其南下,毋蹈危地,但李睟光毅然拒絕,其云:“君仁臣忠,吾一息尚存,敢自便乎!”[7]578身為人臣,其忠君愛國若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如他在《丁卯寒食》中所表明的那樣:

      令節(jié)春強半,今朝食又寒。干戈仍世亂,宇宙此生難。海憤濤常吼,天瘡雨不干。傷心逢主辱,臣子敢求安。[1]43

      首聯(lián)點題,“春強半”和“食又寒”等詞不僅點明“寒食”的節(jié)日特征,更凸顯了詩人內(nèi)心的悲苦凄涼。頷聯(lián)承上,道出詩人心情悒郁的原因是正值亂世,時局艱難。頸聯(lián)運用擬人手法,以海濤怒吼,天雨不干等自然異象,來抒寫詩人對于戰(zhàn)亂的痛苦悲憤。尾聯(lián)表達了詩人對于君王和國家的深深憂慮。

      南宋抗金名臣李綱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說:“時平讀之,未見其工;迨親更兵火喪亂之后,誦其詩如出乎其時,犂然有當于人心。然后知其語之妙也。”[8]268可以這樣說,正因為身經(jīng)喪亂,李睟光才真正懂得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痛苦與不幸。

      動蕩的時局和復雜的黨爭,也讓李睟光從宮廷走向百姓,了解人間疾苦,關懷百姓民生。其中最能體現(xiàn)李睟光愛民思想的作品當屬他在天啟五年(1625)給仁祖所上的《條陳務實劄子》,其中第四條為“恤民之實”:

      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天。天之立君,所以養(yǎng)民,非欲其厲民以自奉也。古之帝王,不以己心為心,以民之心為心。知民心之在于欲壽,則生之而不傷;知民心之在于欲富,則厚之而不困;知民心之在于欲逸,則節(jié)其力而不盡,此所以盡為君之道者也。[1]217

      李睟光指出民為邦本,為君之道務在恤民,天子應當以民心為己心,使民生而不傷,厚而不困,節(jié)而不盡。雖然李睟光的最終出發(fā)點是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但他能夠提出上天之所以設立君王,并不是為役使百姓來供奉君王,而是為撫育萬民,君王應當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天,已經(jīng)算是比較進步的民本思想了。接著李睟光又進一步陳述近來民生的實際情況,百姓尚未從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中平復,又因天災屢降,以致年年歉收。官府非但不加以撫恤,反而橫征暴斂,更甚從前,以致百姓流亡,生民疲敝。他最后請求君王:

      伏愿殿下,念為民父母之義。羅八珍于前則思一國之饑者,而求所以食之;處細氈之上則思一國之寒者,而求所以衣之;遇病熱之民則思武王之扇暍;見被刑之民則思大禹之泣辜。發(fā)一言而不敢忘于民也,興一事而惟恐傷于民也。停不急之征,下寬大之旨,一切與民休息。

      李睟光希望君王能夠撫恤百姓,時刻謹記為民父母之義,向古代的圣人明君學習,雖處廟堂之高,而不忘生民疾苦。予民休養(yǎng)生息,務行寬厚之旨,其愛民之心畢見于文。正因李睟光本人始終心懷忠君愛民之念,所以他在杜詩中找到了共鳴,讀懂了杜詩中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他在《庇雨堂并序》一詩中說:

      堂即青門外舊基,外五代祖夏亭柳政丞始居之。構(gòu)草屋數(shù)間,雨則以傘承其漏,至今傳以為美。余欲仍舊葺成故云。

      夏亭遺址洛東隅,清白家傳也到吾。安得傘周千萬里,盡遮天下不沾濡。[1]181

      通過詩前小序,可知庇雨堂舊址是李睟光外五代祖柳寬的故宅。柳寬(1346—1433),字敬夫,號夏亭,為朝鮮國初名臣,歷事四朝,以清白著稱。柳寬為相,卜宅于城東青門外,所居不過草屋數(shù)間,每逢下雨,則用雨傘承漏,此事被后世傳為美談。李睟光在柳寬故宅遺址上建起新堂,名為庇雨,取柳寬雨傘庇雨事,意在繼承祖上清白家風。李睟光看著外五代祖的草堂遺跡,推己及人,由柳寬想到天下千千萬萬在蓬門陋室中遭受風雨苦楚的窮苦百姓,以至在詩末高喊:“安得傘周千萬里,盡遮天下不沾濡”。這份希望為天下打傘,庇佑萬民免于風雨的博大胸懷,不由讓人想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6]691雖相隔千年,分屬異國,但不變的是兩位詩人仁民愛物,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擔當。

      杜甫與李睟光,一位是唐代詩壇上的不朽詩圣,閃耀千古;一位是海東文壇上的文壇巨匠,有名當世。亂世為儒的時代不幸,使二人雖生不同時,身處異世,但卻懷有同樣的愛國熱情和濟民壯志。動蕩的時代,讓他們飽經(jīng)憂患,也讓他們的命運與國家民族更加緊密相連,寫出反映時代民生的優(yōu)秀篇章。

      二、詩學上推尊盛唐:以杜為范

      李睟光詩學觀念以“尊唐”為主,杜甫是唐詩的代表作家,李氏對杜詩的接受是其尊唐詩觀在具體作家論上的體現(xiàn)。關于李睟光的“尊唐”詩觀,前人已論述頗多,故這里只是稍作補充說明。首先,李睟光的“尊唐”詩觀主要體現(xiàn)為尊崇初唐和盛唐詩人及其詩作,稍薄中唐和晚唐詩人之作,尤輕宋人詩作,但也并不完全排斥宋詩,不能簡單地以“尊唐貶宋”論之。其次,李睟光的“尊唐”詩觀主要受到宋人嚴羽、明人王世貞等人詩話理論的影響,更兼受到元代楊士弘《唐音》、明人高棅《唐詩品匯》等唐詩選本的影響,同時也是對當時朝鮮文壇興起的學唐詩風的響應。再次,李睟光的“尊唐”詩觀不僅體現(xiàn)在理論上的積極倡導,而且還體現(xiàn)在親自編選唐詩選本《唐詩匯選》和詩文創(chuàng)作上的學習與模仿。

      李睟光推崇唐風,那么,如何取法唐人、以誰為范,便是李睟光作為詩論家所要解決的問題。李白和杜甫作為唐代詩學史上的兩座高峰,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兩位典范人物。李睟光在《李翰林詩贊》中贊譽李白是“天仙之詞,如馬脫羈。卓不可追,萬古宗師”[1]198。在《杜工部詩贊》中褒揚杜甫“浩浩溟海,龍拏鯨駭。雄跨百代,與李作配”[1]198。因而在創(chuàng)作中李杜均是李睟光重點師法的對象?!吨シ孱愓f·文章部》中與李白有關的材料有97條,與杜甫有關的材料有155條,李杜并論的材料有29條。就材料數(shù)量來看,李睟光對杜甫的關注勝過李白。原因恐怕正如鄒志遠在《李睟光文學批評研究》一書中所言:

      在李睟光看來,李杜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最偉大的詩人,只不過一位是在天上,一位是在地上,天上的高不可及,只能欣賞、仰視,卻不可學,學的話就必然成為邯鄲學步;地上的可謂知音,可以對話,可以探討,可以在字、詞、句、章上,也可以在謀篇布局上成為學習的對象……從李杜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否可以為后人學習、效法的角度進行比較,杜甫是可以學的,而李白是不可以學的?!盵9]219-220

      既然杜甫可學,那么如何學呢?又要學習他的哪些方面呢?李睟光在《芝峰集·別錄·跋》中給出了自己學習前人的甘苦心得:

      詩固難能,亦難言也。譬諸兵法,如趙括之易言而自以為能者,是未得其妙焉者也。余少時嘗從事于詩而不著力,既弱冠成進士,便棄筆硯,不敢以是自任,蓋知其難能也。間因沈病,屏絕人事,頗閱古今諸集,尤好始、盛唐詩法,觀其體格,究其意趣,稍有所自得,然后益信其難言也。茍非沈潛玩索,頓悟妙境,則固不足道。若一字之未諧。一語之未妥,亦不得為能矣。詩果易言乎哉![1]183

      李睟光對于初唐和盛唐詩歌的學習,先是觀其文體風格,然后考究詩歌的內(nèi)容意蘊,再經(jīng)過反復的閱讀思考,涵詠諷味,才頓悟詩歌的妙境。李睟光明確指出學習前人詩歌的關鍵在于“沈潛玩索”,所以想要學習杜詩而有所得,就必須首先對杜詩進行仔細研讀?!吨シ孱愓f》中,李睟光依據(jù)前人舊注和詩話,對杜詩的聲韻、字詞、句意以及用典進行解釋,并經(jīng)常提出自己的新見和疑問,便是在對杜詩進行自己的理解研讀。但僅僅懂得杜詩的字詞句意是不夠的,如果還想進一步體會杜詩的深層意蘊,則需要對杜詩進行批評鑒賞,指出其妙處所在。李睟光云:“詩評古人盡之,殆無余蘊。若悉取諸家詩語,深潛玩索,則當有所得?!盵2]156所以李睟光又結(jié)合中國宋明詩家的意見,對杜詩語言、文體、內(nèi)容、詩法和淵源影響等內(nèi)容進行品評,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杜詩的藝術(shù)特點和價值。

      李睟光不僅在詩話中細致論述了杜詩的相關內(nèi)容,為古代朝鮮文人取法杜詩指明方向,而且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深受杜甫的影響。李睟光的詩文創(chuàng)作成果頗豐,他的詩文作品主要收錄在《芝峰集》一書中,《芝峰集》全書由原集31卷和附錄3卷組成,其中前20卷為詩集,卷21到卷31主要是文集,附錄所收是后人為芝峰所寫的行狀、墓志銘、祭文、挽詞等內(nèi)容。

      李睟光詩集中直接化用杜詩的有100余首,詩中直接提及杜甫的有17首。化用杜詩者,如《伏承沈相國手翰,辭意繾綣,無任感佩,因次上年所贈詩韻奉謝·其二》“霖雨登賢佐”[1]126便是化用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霖雨思賢佐”[6]194;《二十日·祇領冕服抵通州》“身與青春作伴歸”[1]158化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6]801;《次山雨樓》“筆端風雨落銀鉤”[1]179化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6]551,如此者不可勝舉。李睟光詩中直接提及杜甫的詩作,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李睟光以杜甫自比,如《露梁感舊》:

      霜氣稜稜挾夜嚴,客亭衣被頓教添。月將水色窺秋戶,風引鐘聲到曉簷。詩句未醫(yī)窮杜甫,菊花應笑病陶潛。驚心四十年來事,獨對青燈穩(wěn)下簾。[1]63

      該詩首聯(lián)借景寫詩人的羈旅之愁,頷聯(lián)用“秋月”和“秋風”意象渲染了濃重的孤獨情懷,頸聯(lián)借用杜甫和陶潛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尾聯(lián)體現(xiàn)了自己不惑之年的迷惘,“驚心”二字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難以言說的孤寂和彷徨。又如《酒席口占·其二》:

      杜子新茅屋,陶生舊菊籬。一林晴雪后,千壑夕陽時。委巷過逢少,清樽笑語宜。惟須除萬事,盡意快傾巵。[1]38

      該詩主要寫了詩人隱居之樂,開篇詩人把自己居住的茅屋比作是杜甫的草堂和陶潛的菊籬。接著詩人進一步敘寫隱居之地的環(huán)境,不僅風景佳絕,更兼過逢相少,無人事之累。居住于此的詩人,忘卻了世間煩擾,只想開懷暢飲,一醉方休。詩人此種怡然自適的心境和寓居成都草堂的杜甫頗為相似,杜甫在《絕句漫興九首·其四》中也說“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6]656,告誡自己暫時拋卻那身外無窮煩惱,及時行樂,盡情享受眼前的詩酒人生。

      還有一類是李睟光稱贊他人詩才,而用杜甫作比,如《任持平叔英挽·其三》:

      冰清檗苦鐵心肝,活計平生到骨寒。華表鶴歸天萬里,少陵鯨動海層瀾。千秋汗簡霜猶凜,一夕封章墨未干。惆悵舊游今冷落,玉清誰與結(jié)詩壇。[1]66

      任叔英(1576—1623),字茂叔,號疎庵,光海朝登第,博學能文,曾因讜直被貶,風骨獨具,未滿五十而卒。該詩首聯(lián)言任叔英能以廉潔自苦,以致一生清貧。頷聯(lián)言叔英詩歌辭旨高遠,同時贊其詩風勁健,頗具杜甫鯨動層瀾的雄渾壯闊。頸聯(lián)稱贊叔英耿介忠直,文章必會流傳千古。最后詩人感慨從今往后,再無人可與攜手同游,談詩論道,表達了對叔英的無限哀思。

      又如李睟光為好友車天輅所寫的詩評《題五山詩卷后》:

      掃盡齊梁復始唐,獨鳴騷壘擅文章。雄鋒露處精神健,彩筆揮時物象忙。工部詩名千古重,溧陽身計一生涼。遺編慎莫輕投暗,今世無人識夜光。[1]68

      車天輅(1556—1615),字復元,號五山,朝鮮王朝中期詩文大家,才華過人,可惜名位不顯。李睟光盛贊車天輅雅擅詩文,一掃齊梁的綺靡,恢復盛唐風雅,在文壇上獨領風騷。頷聯(lián)點出車天輅的詩歌特點,雄深雅健,運筆成風,揮寫物象。頸聯(lián)高度評價了詩人的一生,詩才可與杜甫比肩,名重千古,落魄失意卻似孟郊,一生沉淪下僚。最后詩人為好友的懷才不遇而深感惋惜。

      其實無論是化用杜詩還是在詩中直接提及杜甫都屬于詩歌語言形式上對杜詩的學習和模仿,而那些宗法杜甫所作的愛國憂民之作才最能體現(xiàn)李睟光對杜詩精神實質(zhì)的把握。試以李睟光的《登州紀事五百五十言》為例,該詩為長篇五言古詩,詩中詳細敘述了當時天災人禍下人民的悲慘與痛苦,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

      登州地險艱,嶺海之中間。桑溟橫作帶,鐵峽擘成關。鳥道上青空,南北一線通。江黃接近界,風俗雜山戎。民居叢棘里,百里無一二。田耕少所收,土瘠沒生理。天寒早霜雪,往往禾未熟。去年秋失稔,甔石空無蓄。今年夏甚旱,蘊隆地皆赤。靈淵禱甘澤,槁苗方再活。七月十九夜,大雨狂如瀉。獰飆振屋瓦,木拔山盡赭。海溢水入城,彌漫遍四野。禾谷亂隨流,泥沙沒田疇。溺者十四五,濈濈生魚頭。飛走皆漂蕩,堆積比山丘(馬牛雞犬山禽野獸水族之類,亦皆漂死堆積于水渚)。山崩岸亦塌,川原總反覆。有如鴻蒙初,天地將改辟。又如共工氏,怒觸天柱折。室廬蕩無存,十戶才一脫。蕭條四境內(nèi),如經(jīng)喪亂酷。僵尸滿巨港,老弱攜且哭??蘼暽蠌靥欤L云為變色。故老泣相語,此災無前古。哀哀不忍聞,念之腸欲腐。西成望已絕,我民何所食。民既不得活,邦本恐將蹶。天意本難料,變生應有召。上有仁圣君,翼翼文心小。斯民亦非辜,奈何天不吊。兵火十年后,北虜?shù)溔詷?gòu)。三月戰(zhàn)潼關,堅城終不守。五月入窮發(fā),千兵半流血。邊圉日孤危,賊勢愈猖獗。戍卒坐待哺,防秋事轉(zhuǎn)急。盡發(fā)閭左兵,遠輸嶺南粟。舳艫海中銜,蹄踵道上接。行赍又居送,八路共騷動。無兵可更換,無粟可繼供。點丁及三尺,捕亡窮一族??蓱z石壕村,生離與死別。使者日相望,誅求星火迫。婦子困遞傳,丁壯疲力役。鞭笞耐楚毒,身上無完肉。棄家竄深谷,延命且晷刻。豈意休明時,生靈至此極。嗟余受牛羊,立視寧忍恝。當事懼未辦,醫(yī)民顧何策。嗚呼復嗚呼,嘆息重嘆息。我欲問天公,天公聽若聾。我欲訴真宰,真宰亦不聰。作圖效鄭俠,將期叩閶闔。出位固有罪,堂陛又遠隔。所恃吾王心,光明如白日。照遍蔀屋氓,從今得蘇歇。[1]110

      李睟光此詩在當時已被時人所稱賞,申欽《芝峰集·鶴城錄·跋》謂其:“空中之音耶,相中之色耶,其源乎風耶,其源乎雅耶!《登州》之作,直與《舂陵》一篇,并駕于千古之上?!盵1]115申欽認為李睟光的詩歌具有盛唐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shù)境界,同時又繼承了風雅精神,其《登州》之作,可以與元結(jié)的《舂陵行》并駕于千古之上。李睟光于萬歷乙巳(1605)至萬歷丙午(1606)擔任安邊府使,此詩當作于安邊任上,安邊府亦稱登州。全詩可分為四個部分,首敘登州地險民貧,又因天災,顆粒無收,禾稼未成。次敘登州水患深重,大水過后,屋毀人亡,十不存一,四境蕭條,如經(jīng)喪亂。再敘兵連禍結(jié),壬辰倭亂十年之后,北虜再興兵禍。當此之時,朝廷不是下令撫恤百姓,而是倍加征求,橫征暴斂,以應時役,點丁以至三尺,捕亡窮盡一族,以至無兵可換,無粟可征。更加官吏鞭笞,百姓只有棄家逃亡深谷,才能換得片刻生機。末以詩人的感慨悲憤作結(jié),在此朝政清明之時,竟至生靈涂炭,不是很諷刺嗎?詩人隱隱把批判矛頭指向統(tǒng)治階級。為拯救百姓于水火,詩人決意效仿鄭俠,陳述民情,上達天聽,即使因此獲罪也在所不惜,足見其濟世愛民之心。不過詩人最終能依靠的也只有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能夠體察民情,撫恤民生,由此削弱了本詩的批判力度。李睟光詩中“哀哀不忍聞,念之腸欲腐”句正與杜詩“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6]227相似,而胥吏誅求,賦役繁苛一段,雖不如杜甫《石壕吏》之深刻傳神,但也寫出了封建統(tǒng)治下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除此之外,諸如《苦熱行》《田父詞》《憫旱二首》等詩無不體現(xiàn)出詩人對下層百姓的關懷同情以及對社會弊病的批判。李睟光詩中所彰顯的關心民生,針砭時弊的風雅精神正是杜詩精髓。杜甫詩作之所以閃耀千古,高出眾人之上,就在于其詩中所蘊含的以風雅為核心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李睟光宗法盛唐,在學習盛唐詩人的過程中,他把杜甫作為自己的重點師法對象。他不僅在《芝峰類說》花費眾多筆墨解釋和評價杜詩,為朝鮮文人學習杜詩指明方向,而且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有意化用杜句,模仿杜詩。詩學觀上的“尊唐”,讓他有意選擇杜甫作為自己的接受對象。

      三、明代復古思潮的影響

      李睟光“尊唐”詩觀影響了其對杜甫的接受,實際上李睟光“尊唐”詩觀的形成亦與明代文壇的復古思潮有關。復古是明代文學思潮的主流,尤其是前后七子主盟文壇的時期,復古運動達到高潮。復古詩論家雖然在具體詩論上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都尊尚唐詩,尤其推重盛唐。作為唐詩大家的杜甫,勢必成為詩壇學習和模仿的主要對象。而李氏朝鮮王朝對明朝始終奉行“事大”政策,積極學習漢文化和購進漢書,明朝詩話的大量流入和刊行,讓朝鮮文人得以了解當時明朝文壇的動向。加之,李睟光曾三次出使明朝,對當時明代文人的復古思潮有著更加直接的認識。李睟光就曾在《芝峰類說》中多次引用明代復古派文人的詩話意見來表達自己的詩學觀點,下面就以李睟光在評價杜詩時所引用較多的兩位詩話家楊慎和王世貞為例,來探討明代復古思潮對李睟光接受杜甫的影響。李睟光《芝峰類說》中論及杜甫而引用楊慎觀點的共計有13條材料,引用王世貞的觀點共計有8條材料。

      據(jù)現(xiàn)代學者金生奎統(tǒng)計,楊慎《升庵詩話》及《升庵集》中有關杜甫的材料多達300余條,共計3.5萬字之多。金生奎指出楊慎以學問論杜詩,特別善用考據(jù)的方法去接受杜詩。[10]91-92李睟光的《芝峰類說》作為一部綜合性類書,呈現(xiàn)出明顯的重學傾向。在杜詩接受方面,李睟光也主要是采取考據(jù)式的方法。他在繼承前人舊注和詩話的基礎上,對杜詩讀音進行辨析,闡釋杜詩疑難字義,特別重視考證杜詩用典、遣詞造句之源出與影響。李睟光在解釋杜詩時對楊慎觀點的引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結(jié)合楊詩,以釋杜詩:

      杜詩:“楊王廬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蓋言四子當時別作一體,輕薄為文者哂之。然爾曹身名俱滅,而四子聲名不替,與江河同流于萬古云爾。今按楊慎詩曰“輕薄哂王楊,群兒謗李杜。光焰萬丈長,江河千古注”是也。[2]195

      杜詩出自《戲為六絕句·其二》。[6]745諸家對此詩的不同理解主要集中在“輕薄”二字上,根據(jù)前人舊注,“輕薄為文哂未休”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四子為文輕薄,被他人譏哂不休;一是后生輕薄為文,譏哂四子不休。李睟光當是比較贊同后說,他用楊詩證杜詩,以“輕薄為文”屬后生,而非四子。

      二是對杜詩俗化傾向的批評,受到楊慎的影響:

      杜子美《送人迎養(yǎng)》詩曰:“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睏钣眯抟詾榇司溆妹献?、姜詩事?!扒嗲唷弊肿院茫鞍装住苯?。韋蘇州《送人省覲》詩云:“沃野收紅稻,長江釣白魚。”杜不如韋多矣。余謂用修所見似是。但韋詩“紅稻”“白魚”皆是泛說,則恐不如杜之用事襯切矣。[2]162

      杜詩:“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睏钌饕詾榇司浞ú谎?,而后人多效之。按梅圣俞詩“南隴鳥過北隴叫,高田水入低田流”蓋出于杜,而似村童俗語,恐不必效也。[2]159

      “青青”句,杜詩原題為《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仇注》:“白白”作“日日”[6]842。楊慎原文見《升庵詩話》“竹筍江魚”條:

      杜子美送人迎養(yǎng)詩:“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用孟宗、姜詩事。韋蘇州送人省覲,亦云:“沃野收紅稻,長江釣白魚?!庇衷疲骸岸赐フ旃?,松江獻白鱗?!比欢挪蝗珥f多矣?!扒嗲唷弊肿院?;“白白”近俗,有似兒童“白白一群鵝,被人趕下河”之謠也,豈大家語哉?[11]522

      李睟光贊同楊慎的說法,認為杜甫詩語用“白白”近俗,不如韋應物用詞得體。其實關于此句,“白白”一作“日日”,以“日日”為是,因姜詩事有每旦出雙鯉魚,故作“日日”,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四“辨杜子美詩”。[12]89-90一說以“白白”為是,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一八,言其曾見古本,“日日”作“白白”。[13]141楊慎既言用姜詩事,又認為“白白”近俗,似是未見作“日日”本。但就算作“白白”也未嘗見得就俗。浦起龍曰:“愚謂正好在此兩字活潑?!~’白白,跳躍閃爍如生,群鵝白白,則呆而俚矣。用修好以攻杜為事,似非其倫,愿與解人辨之?!盵14]630

      楊慎對杜詩“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的評價,見于《升庵詩話》“梅圣俞詩”條:“梅圣俞詩:‘南隴鳥過北隴叫,高田水入低田流。’山谷詩:‘野水自添田自滿,晴鳩卻喚雨鳩來?!钊羲姡骸宓糜赀h村同,上圳波流下圳通?!渚浞ń宰远抛用馈一氈饤罨?,黃鳥時兼白鳥飛’之句來?!盵11]441楊慎原文只說梅圣俞等人的句法源自杜甫,并未說此句法不雅??质抢畈B光自己不喜此句法,故誤解楊慎之說。

      三是論杜詩影響,李睟光在談及杜詩對后人的影響時,曾以楊慎的觀點為證:

      張戒云:“李義山、杜牧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猶工,五言微劣。”楊慎曰:唐詩人中,“李義山、杜牧之學杜甫”。余見世之學詩者多主樊川、義山,蓋以七言律且以學杜故也。[2]168

      李睟光引張戒和楊慎的話為據(jù),認為后世學詩者多學李商隱和杜牧,是因為此二人工于七言律詩并且學習杜甫的緣故,肯定了杜甫七言律對后世的影響。

      王世貞對杜詩的接受帶有明顯的學者氣質(zhì),思辨色彩濃厚,他通過評說前代以及當世詩人尊杜、學杜的情況,總結(jié)其得失,來表達自己對杜詩體征的判斷。[10]126-134李睟光十分推崇王世貞之說,他在《芝峰類說·文章部》多次征引王世貞《藝苑卮言》中的詩話條目來表達自己的詩學觀點。對于杜詩的研究,李睟光也吸收了王世貞思辨性的治學方法,持一種比較客觀而嚴謹?shù)膽B(tài)度。李睟光在杜詩接受方面受王世貞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引用王世貞的意見,來解釋杜詩字詞的來源與字義:

      杜詩“玉佩仍當歌?!卑矗骸豆艠犯贰氨杩梢援斊?,遠望可以當歸”,乃知“當”字出于此。[2]198

      李睟光此條對杜詩“玉佩仍當歌”中“當”字的解釋,其實本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古樂府‘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二語妙絕。老杜‘玉佩仍當歌’,‘當’字出此,然不甚合作。可與知者道也?!盵15]117李睟光引用王氏之說,而未表明,還以按語的形式表出,讓人乍看之下,以為是李睟光自己的見解。

      二是對杜詩的負面評價,受到王世貞的影響:

      王世貞曰:“七言排律創(chuàng)自老杜,然亦不得佳。蓋七字為句,束以聲偶,氣力已盡矣,又衍之使長,調(diào)高則難續(xù)而傷篇,調(diào)卑則易冗而傷句。”信哉斯言也![2]158

      《藝苑卮言》曰:“杜詩:‘淮王門有客,終不愧孫登?!H無關涉,為韻所強耳?!庇嘀^世間一種人不解利病,概謂古作皆善,并其不好處好之率以為法,惑矣。此等疵病,今人指摘之,則必無信之者矣。[2]163

      王世貞認為七言排律雖然是杜甫所創(chuàng),但排律講究聲韻和對偶,又是長篇,想要寫出好的作品尤難,對此,李睟光十分贊同。對杜甫“淮王門有客,終不愧孫登”句的指摘,并非王氏創(chuàng)見,王嗣奭《杜臆》引須溪云:“上下不相紹,徒押韻見意?!盵16]9劉辰翁早已論及,王世貞沿用其說,并加以引申,批評后人盲目擬古之弊。李睟光認同王世貞之說,認為此詩上下兩句之間確無關涉,只是限于律詩用韻的規(guī)則,勉強成詩。李睟光批評杜甫為韻所限,不顧詩意濫用典故,后人不解其中關系,一味效仿古人,并且古人不好的地方一并奉為典則。雖然李睟光本意是為了借此批判當時盛行的盲目擬古之風,但杜詩此處并非如王世貞所說是為韻所強,毫無關涉。淮南王為漢人,孫登為晉人,淮南王與孫登兩者雖殊不相及,但杜甫卻巧用典故,以淮南王愛士喻汝陽厚遇自己;以嵇康自比,雖才高而得以保全,不愧孫登,達到賓主兼收的效果。兩者皆是寄托之言,需要結(jié)合詩歌的內(nèi)容具體分析,不可只從字面求解。李睟光不審其意,完全引用王說,以致誤解杜詩。

      三是論杜詩對宋人的影響方面,引王世貞的觀點為據(jù):

      王世貞曰:“子瞻多用事,從老杜五言古詩、排律中來。魯直用拗句法,從老杜歌行中來?!毙潘寡砸玻∷我院笤姼乓岳隙艦樽娑?。[2]160

      陳后山喜用杜詩。杜云:“昨夜月同行”,陳則曰“殷勤有月與同歸”;杜云“暗飛螢自照”,陳則曰“飛螢元失照”;杜云“文章千古事”,陳則曰“文章平日事”;杜云“乾坤一腐儒”,陳則曰“乾坤著腐儒”;杜云“寒花只暫香”,陳則曰“寒花只自香”。工拙可卞。[2]169

      王世貞指出宋代詩壇的代表人物都曾受到杜甫的影響,蘇軾詩歌使事方法,是從杜甫五古、排律中來;黃庭堅喜用拗句,則是受杜甫歌行的影響。李睟光在引述王氏觀點后,慨嘆宋以后詩皆以老杜為祖,說明李睟光對杜詩影響力的高度認可。至于陳師道喜歡化用杜詩事,李睟光完全沿用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的說法:

      又有點金成鐵者,少陵有句云:“昨夜月同行?!标悷o己則云:“勤勤有月與同歸?!鄙倭暝疲骸鞍碉w螢自照?!标悇t曰:“飛螢元失照。”少陵云:“文章千古事?!标悇t云:“文章平日事。”少陵云:“乾坤一腐儒?!标悇t云:“乾坤著腐儒。”少陵云:“寒花只暫香?!标悇t云:“寒花只自香?!币挥[可見。[15]219

      王世貞謂陳師道學杜詩是“點金成鐵”,雖只改動杜詩數(shù)字,但已遠遜于原作。江西詩派提倡“點鐵成金”,謂借用古人詩句,只稍稍改動原文,就能化陳言為新意,為己所用。而此處王世貞說陳師道是“點金成鐵”,明顯是在譏諷陳師道。李睟光雖未如王世貞般態(tài)度鮮明地指責陳師道,但他說“工拙可卞”,誰工誰拙,一眼便知,顯然是贊同王世貞對陳師道的批評,而肯定杜詩的藝術(shù)成就。

      李睟光在對杜詩的解釋與評價方面受到復古派文人王世貞、楊慎等人的影響,他多次在自己的詩話著作中援引二人的觀點,來解釋杜詩字詞,探討杜詩影響,評價杜詩內(nèi)容。明代復古思潮對李睟光接受杜甫的影響,是當時中朝文壇之間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四、李氏朝鮮時期對杜詩的推崇

      李氏朝鮮王朝從開國之初就實行“斥佛揚儒”的思想政策,將程朱理學定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作為繼承儒家詩教傳統(tǒng)的杜詩,自然備受推崇,成為眾多古代朝鮮文人學習和模仿的典范。成書于成化辛丑年(1481)的《杜詩諺解》,是古代朝鮮最早用朝鮮文注釋漢文翻譯的杜詩詩集,曹偉為《杜詩諺解》初刊本所作序文就明確道出當時朝鮮官方大力推動杜詩刊行的主要原因在于杜詩與《三百篇》相為表里,有關世教,可以有補于風化,非后世吟風弄月,刻削性情者可比。[17]338當時的朝鮮國王成宗亦云:“詩發(fā)于性情,關于風教。其善與惡,皆足以勸懲人。大哉,詩之教也!《三百》以降,惟唐最盛,而杜子美之作為首,上薄風雅,下該沈、宋,集諸家之所長而大成焉。詩至于子美,可謂至矣!”[18]241在朝鮮官方的提倡和推動下,杜詩在李氏朝鮮王朝中期被確立為詩壇典范。李睟光作為李氏朝鮮中期有名的詩論家,在詩論中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杜甫這樣一個典范式的人物。

      除此之外,李氏朝鮮時期,造紙和印刷業(yè)發(fā)展迅速,在質(zhì)量和效率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官方主導下,大量杜集被翻刻與刊行,推動了杜詩在朝鮮的傳播與流行;而大量杜集的刊行與流布,又進一步鞏固了杜詩在朝鮮文壇的典范地位。

      據(jù)統(tǒng)計,古代朝鮮時期覆刻及編纂注釋的杜詩版本不下數(shù)十種。朝鮮時期覆刻中文本,如《杜工部草堂詩箋》《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讀杜詩愚得》《虞注杜律》《趙注杜律》《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須溪先生批點杜工部七言律詩》《杜工部分類五言律詩》《杜律》等。①參見李立信:《杜詩流傳韓國考》,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第87-91頁;全英蘭:《韓國詩話中有關杜甫及其作品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第4頁。另外,除覆刻中文杜集,古代朝鮮官方亦組織人新纂、翻譯和編選杜詩,尤其是從世宗朝開始,杜詩的編纂工作在當權(quán)者的倡導下得到較大發(fā)展。成書于朝鮮世宗二十五年(1443)的《纂注分類杜詩》就是朝鮮第一部由朝鮮人自行注解的杜甫詩集,該書以徐居仁編次本《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為底本,注釋部分則主要參考元代劉辰翁、高楚芳編的《集千家注批點分類杜工部詩集》。該書編纂完成后,曾被多次翻刻,影響深遠。[19]朝鮮世宗時期,當時的國王李祹同申叔舟、成三問等諺文廳學者一起于1443年創(chuàng)制出了由28 個諺文字符組成的朝鮮民族文字“訓民正音”?!坝柮裾簟钡膭?chuàng)制,對朝鮮文化和國語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完成以后,即以《纂注分類杜詩》為底本,用韓文對杜詩進行注釋和翻譯,前后歷經(jīng)近四十年,終于在成宗十二年(1481)完成古代朝鮮史上第一部韓譯杜詩《杜詩諺解》。《杜詩諺解》的刊行,加快了杜詩的普及,讓更多古代朝鮮文人能夠讀懂杜詩。在李睟光稍后,朝鮮文人李植(1584—1647)編成朝鮮第一部私人批解注釋杜詩的專著《纂注杜詩澤風堂批解》,李植從46歲開始進行批解杜詩,前后歷時近20年,才完成此著述,可堪為這一時期朝鮮文人研究杜詩的代表性成果。[20]申緯盛贊此書:“天下幾人學杜甫,家家尸祝最東方。時從《批解》窺班得,先數(shù)功臣李澤堂?!盵21]375可見李植《杜詩批解》一書對時人學習杜詩的貢獻。李氏朝鮮時期杜詩的大量刊刻與纂注,為李睟光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材料。李睟光得以廣泛了解宋、元、明文人注杜、批杜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對于杜詩的理解與評價。

      另外,李氏朝鮮中期,詩壇上出現(xiàn)了一大批杰出的詩人,朝鮮漢詩的發(fā)展也進入全盛期。許筠《惺叟詩話》曰:

      我朝詩,至中廟朝大成。以容齋相倡始,而樸訥齋祥、申企齋光漢、金沖庵凈、鄭湖陰士龍,并生一世,炳烺鏗鏘,足稱千古也。我朝詩,至宣廟朝大備。盧蘇齋得杜法,而黃芝川代興。崔、白法唐而李益之闡其流,吾亡兄歌行似太白,姊氏詩恰入盛唐。其后權(quán)汝章晩出,力追前賢,可與容齋相肩隨之,猗歟盛哉![22]1486

      同時,從16世紀中葉以后,樸淳等人開始提出“詩回盛唐”的主張,開始有意識地復歸唐代詩風,出現(xiàn)了一批宗法盛唐的詩人,主要代表作家有“三唐詩人”崔慶昌、李達、白光勛,以及李安訥、申欽、李睟光、車天輅、權(quán)蹕等詩人。李睟光言:“我東詩人多尚蘇、黃,二百年間皆襲一套。至近世崔慶昌、白光勛始學唐,務為清苦之詞,號為‘崔白’,一時頗效之,殆變向來之習?!盵22]1051在由“宗宋”向“宗唐”的轉(zhuǎn)變過程中,當時的詩壇名家?guī)缀醵荚》ǘ旁?,詩歌?chuàng)作亦深受杜甫影響。尤其是這些宗唐詩人,在學習唐代詩歌的時候,更是有意以杜甫為師。

      “三唐詩人”詩學成就最高的當屬李達(1539—1618),字益之,號蓀谷,許筠說李達少時曾從鄭士龍?zhí)帉W習杜詩,[22]1487他所作的《移家怨》《刈麥詞》《撲棗謠》《拾穂謠》等描寫民生疾苦的詩作,深得杜甫格力。其他兩位詩人崔慶昌和白光勛亦深受杜甫影響。李安訥(1571—1637),字子敏,號東岳,曾讀杜詩數(shù)千回,詩作中常見模擬杜詩之跡,李植言:“近代學詩者或以韓詩為基,杜詩為范,此五山、東岳所教也?!盵22]1544申欽(1566—1628),字敬叔,號象村、玄翁,與月沙、溪谷、澤堂并稱“月象溪澤”文章四大家,其《晴窗軟談》多次提及杜甫及杜詩,認為“杜詩,古人比之周公制作。誠的論也?!盵22]1381權(quán)蹕(1569—1612),字汝章,號石洲,詩祖老杜。申欽曰:“有韋布權(quán)蹕者,字汝章,參議擘之子也。擘能文章,蹕早得家庭之訓,弱冠而藝成,治少陵,所作甚清艷,后來作詩者,推為第一?!盵22]1399梁慶遇《霽湖詩話》亦曰:“其詩祖老杜襲簡齋,語意至到,句法軟嫩,一時能詩人皆推以為莫能及?!盵22]1427李植(1584—1647),字汝固,號澤堂,光海朝文科進士,推崇杜詩,認為“李白詩飄逸難學。杜詩變體,性情、詞意古今為最。記行及《吏》《別》等作,分明可愛者,不可不熟讀摹習,以為準的?!盵22]1542李敏求(1589—1670),字子時,號東州、觀海,為李睟光之子,李敏求自言:“余詩尚杜陵。”[22]2110鄭斗卿(1597—1673),字君平,號東溟,其《東溟詩說》曰:“老杜為萬古詩祖,其造句法,自有定式,學者勿為放過?!盵22]1432當時文壇名家競相以杜甫為師,李睟光作為宗唐詩人群中的一員,也會受到影響。

      德國學者朱利安·赫奇認為:“某一作品或某一個人的作用不能與其發(fā)生著影響的歷史分割開來,或者說決定我們評價和受評價影響的社會條件分割開來;而且,我們對于過去的個人的判斷,有賴于他們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形式,而并非他們現(xiàn)在或過去的本質(zhì)?!盵23]330李氏朝鮮中期,大量杜集的刊刻與纂注以及官方對杜詩的大力提倡,還有大量詩壇名家的自主學習與效仿,讓杜詩成為當時的文壇典范。李睟光作為朝鮮中期的文人,身處其中很難不受時代風尚影響。

      五、結(jié)語

      綜上,李睟光作為異域文人,其對杜甫的接受既有其個人原因:亂世為儒的時代不幸以及相同的憂國愛民情懷,讓二人成為異代知音。詩學觀上的尊唐,讓李睟光選擇把杜甫作為自己重點師法的對象,不僅在理論上宗杜,而且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亦取法杜詩。同時,李睟光對杜甫的接受亦有其社會原因:當時明代文壇的復古運動方興未艾,標舉盛唐,尊崇李杜。李睟光曾三次使明,亦深受影響。另外,李氏朝鮮中期,朝鮮文人開始從“學宋”到“學唐”,在朝鮮官方的推動下,杜詩在朝鮮中期被確立為詩壇典范。李睟光作為朝鮮中期有名的詩論家,在詩論中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杜甫這樣一個典范式的人物。通過對李睟光接受杜甫原因的探討,為我們進一步考察李氏朝鮮中期文人對杜甫接受情況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視角。詩圣千古,名動異域,朝鮮文人樂于接受杜甫,既是自己心之所向,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猜你喜歡
      王世貞杜詩杜甫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明代復古詩學與家族之關系——以王世貞家族為考察中心
      李攀龍、王世貞復古文風在朝鮮朝文壇的傳播與影響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1:02
      杜甫改詩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杜甫與五柳魚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杜甫的維穩(wěn)觀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
      闡釋距離的微妙把握與闡釋體驗的差異性生成——以“杜詩”闡釋為例
      明水县| 峨眉山市| 墨玉县| 蚌埠市| 彰化县| 江西省| 千阳县| 新昌县| 大竹县| 竹北市| 天门市| 柞水县| 登封市| 永靖县| 赤峰市| 和顺县| 卢湾区| 信丰县| 巴东县| 兴城市| 渭南市| 遂平县| 郁南县| 南川市| 腾冲县| 任丘市| 焉耆| 英超| 永清县| 共和县| 楚雄市| 崇左市| 偃师市| 张家港市| 绍兴市| 彩票| 图们市| 进贤县| 房产| 宜昌市|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