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暢
《長相思·山一程》出自納蘭性德筆下,全詩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戰(zhàn)爭的無奈,語境樸實無華而語義深長。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如果讓詩詞的文化底蘊綻放魅力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學習方法,就需要回歸“教”與“學”的問題。
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就知識的傳播順序而言,教學的首要條件是“教什么”,這是知識輸出的第一步,而教學的目標是“學什么”,這是知識輸出的最終目標。因此,在“教”與“學”的問題上,很多教師往往會出現重教輕學的問題。以《長相思》為例,教與學的定位需重新進行審視。
【教學情景一:吟誦教學】
師:我們閉上眼睛,將這首詞的上下闕結合起來,試想一下納蘭性德所描述的行軍出征的天氣以及作者當時的心情心境。
生:(學生與教師一起配合完成。)
師:請問大家在閉上眼睛的時候,腦海里浮現了什么景象,同學們可以分享一下所看到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嗎?
生1:看到了風雪之中仗營里面士兵的生活,以及作者留戀家園、頻頻回首的思想感情。
生2:我看到了塞外寒風驟雪和軍營內的微弱燈火,讀到了作者“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厭惡戰(zhàn)爭,想念家鄉(xiāng)以及懷念家鄉(xiāng)寧靜的生活。
師:這兩位同學總結得特別好,特別是“故園無此聲”這句,將作者思念家鄉(xiāng)和對行軍打仗的無奈之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如何立足于文本整體,將詩詞中的荒涼之境和思鄉(xiāng)離愁融入其中,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結合詩詞的描述,將作者彼時情景再現腦海之中,通過對詩詞的再次品鑒,逐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吟誦只是教學的手段,其最終的目的是將傳統的教師“教課文”轉化為學生“學語文”。
思想感情的體會是古詩詞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如何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的情感目標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
其一,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堕L相思·山一程》這首詞中,作者描述了“山、水、風、雪、千帳燈”等景物,展示出了塞外生活條件的惡劣,雖有千帳燈,但是帳燈下卻是千萬士兵無眠思鄉(xiāng)的歸心。雖然我們生于和平年代,但是在此情此景之下,學生不難理解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的愁腸百轉的心態(tài)。
其二,貼近作者,貼近文本。《長相思·山一程》是納蘭性德于公元1682年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后出山海關。塞上風雪凄迷,苦寒的天氣引發(fā)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于是寫下了這首詞。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教學情景二:情感體會】
師:通過了解納蘭性德的生平背景,我們來讀一下其《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边@首詩與《長相思·山一程》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生1:《長相思·山一程》一詞凸顯的是征人思鄉(xiāng)的情感,而《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一詞凸顯的是感性浪漫的情感。
生2:在《長相思·山一程》一詞中,作者雖沒有氣吞萬里如虎之勢,但是在柔情之中也透露了男兒慷慨報國、鎮(zhèn)守邊塞之志。而在《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中借助女子控訴男子薄情的“閨怨”之情。
師:兩首詞都出自納蘭性德之手,但是詞風卻截然不同。因此,在讀作者的詩詞作品時,需要結合其生平經歷,才能更好地讀懂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就《長相思·山一程》一詞而言,初讀文章,作者展示的是邊疆塞外狂風暴雪的荒涼之境,以及千帳燈下萬千戰(zhàn)士歸心似箭、輾轉難眠的內心活動。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生平經歷可以看到作者從年少的感性浪漫到后來渴望寧靜生活的心態(tài)變化。
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都是注重教學而非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僅要求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樂學”的學習興趣。而培養(yǎng)學生會學、樂學的能力,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感悟以及“咬文嚼字”的能力。
發(fā)現與感悟。對于《長相思·山一程》一詞而言,最令人深思的一句是“山一程、水一程”以及“風一更,雪一更”,不僅采用了重疊復沓的手法,也將空間距離與時間流逝描述得淋漓盡致,讓人有種置身其中的感覺。而“風一更,雪一更”更是將塞外寒風凜冽之境描述得十分貼切,白天行軍路途艱難,晚上駐扎營地無所消遣,只能盯著風一遍又一遍地吹過,看著雪花一層又一層地覆蓋大地,由景及人,最后烘托出了在惡劣的行軍環(huán)境中士兵想念故鄉(xiāng)的離愁別緒。
“咬文嚼字”?!堕L相思·山一程》整篇詞居中描述的是行軍駐營的環(huán)境和士兵的思鄉(xiāng)情緒,但是在詞最后突然冒出了“故園無此聲”,這里是否會顯得有些突兀?而結合納蘭性德的生平經歷而言,他雖為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wèi),但是對于平淡安靜的生活確實無比向往。因此,在詞最后“故園無此聲”也正好應了納蘭性德極厭煩“扈從”公差的性格。
【教學鏡頭三:延伸拓展】
師:同學們認為《長相思·山一程》哪句詞寫得特別好,請說說你認為這句詞為什么好或者值得探討的地方。
生1:“山一程,水一程”和“風一更,雪一更”用得比較好,采用了重疊復沓的手法。
生2:“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這句寫得好,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形象地表現了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的愁腸百轉的心態(tài)。
生3:“故園無此聲”寫得比較好,交代了夢不成的原因:故鄉(xiāng)是沒有這樣的連綿不絕的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而這邊塞苦寒之地,怎比鐘靈毓秀之京都,況且又是暴風雪肆虐的露營之夜,加之鄉(xiāng)心的重重裹挾,就更難入夢了。結尾這一句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征人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之意。
師:同學們的解讀都不錯,希望同學們能在下節(jié)課中收集兩首納蘭性德的詩詞,我們繼續(xù)來探討和解讀其詩詞寫得優(yōu)美、生動的地方。
課堂上,教師以收集納蘭性德的詞作為下節(jié)課的知識拓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繼續(xù)感受詩詞的魅力,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延伸拓展學習。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知識輸出,又為學生課后的思維延伸保留了一定的空間,讓詩詞教學延展至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