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抗戰(zhàn)時期民族性概念詮釋與民族復興道路的選擇

      2022-03-17 12:21:54
      濟寧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生理性民族性種族

      李 銳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史學研究部,北京 100165)

      民族復興作為近代中國社會之主要訴求,貫穿于近代社會發(fā)展始終,而民族復興成為思潮則是在抗戰(zhàn)時期面對外敵入侵的壓力之下最終形成,并進而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啊拧ひ话恕伦兒竺褡逦C日益嚴重的殘酷現(xiàn)實,激化了人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是‘中華民族復興’這一觀念在這一時期最終形成和被明確提出,并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思潮的主要原因”[1]41。學界對于抗戰(zhàn)時期民族復興思潮或運動的研究已較為深入,諸如民族復興概念或觀念、民族復興思潮在不同時期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民族復興思潮對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探索等方面的影響都有涉及。然而,關于抗戰(zhàn)時期民族性概念與民族復興道路選擇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則較少論及。本文將考察抗戰(zhàn)時期國人如何以民族性概念的不同詮釋作為邏輯起點,進而產(chǎn)生不同民族復興道路的思考及選擇。

      一、作為邏輯起點的民族性概念

      近代以來,國人一直謀求建立類似西方國家的單一民族國家,從而實現(xiàn)國家的現(xiàn)代化①。西方的單一民族國家不僅需要一個同質民族,還需要這一民族共享相同的歷史。因此,國人在構建中華民族之時,也在梳理中華民族所共享的歷史。民族復興訴求正與這一過程相契合。所謂民族復興,首先即要承認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及傳統(tǒng),并從中尋找賴以借力的資源,“民族復興之意義,是指一個民族以本身偉大的力量而自力更生;不是指一個民族,忽視其本身的力量,而依賴其他民族之力量以更生”[2]23。以民族性作為邏輯起點,思考中華民族復興的方法及途徑,顯然與這一思考邏輯相符合。民族性作為外來詞匯,在譯介過程中不可避免產(chǎn)生“透明性假象”,被理解為“民族”與“性”的復合詞,并與中文世界中“民族”“性”兩詞的語義直接對應。由民族之“性”出發(fā),尋求民族復興的方法,即“道”,也就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考邏輯相契合。“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道與性合一,順性外發(fā)之行為即是道,“這意味著道即含攝于人性之中;人性以外無所謂道”[3]73。以這樣的思考邏輯來尋求民族復興,民族之“性”自然成為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此外,費希特《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的影響也值得注意。該書經(jīng)梁啟超、賀麟等學者譯介后對國人產(chǎn)生巨大影響。費希特在該書中提出要實現(xiàn)德意志民族復興,首先需要由德意志民族性入手,只有重振德意志民族的優(yōu)秀民族性,才能實現(xiàn)德意志民族的復興。這一思考邏輯也為國內學者所接受,如張君勱便在其影響下,相繼撰成《中華民族性之養(yǎng)成》《民族復興運動》《中華民族復興之精神的基礎》等著作,并將民族性視為民族復興的基礎,進而尋求民族復興之路。章淵若也受到費希特的啟發(fā)認為,“中國環(huán)境固非德比;而今日救國之道,亦未可限于一途。唯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終;以言其本,要不能不以‘自我改造與自我努力’為起點”[4]2。而所謂“自我改造與自我努力”,即指由民族性出發(fā),培養(yǎng)“戰(zhàn)斗的民族性”,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

      抗戰(zhàn)時期,面對日本諸如“東亞病夫”等對中華民族的污蔑,國人也開始試圖從根本上證明“我們的民族是東亞最早最優(yōu)秀的民族”“我們的血統(tǒng),已經(jīng)混合得非常勻稱,我們只有一個偉大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5]1,只要鼓振民族性,便能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在研究者看來,民族性是根本,民族復興必須從最根本處著手才能取得成效,“三四十年來,大家都嚷著‘救國’‘救民’,大家也處心積慮,想出許多‘救’的方法來,你也一個方法,我也一個方法,到了今日,方法之多,比較報紙上藥房的廣告,倒也并不多讓。但是‘國’和‘民’畢竟得救了么?似乎沒有,不但沒有,并且似乎問題越來越復雜,越教人無從措手。真好比一個病人,東西藥餌雜投,不但病體不見起色,六神更覺無主起來一般”[6]353。這都是因為沒有從民族性入手去思考民族復興訴求,“就是以‘中國本位’相號召的一批朋友,也壓根兒把民族特有的性格忘記了”[7]239-240。羅家倫、張君勱、林惠祥等人合著的《民族至上論》一書,也以中華民族民族性的討論作為開篇“以冠全書”,由此探討民族之復興與發(fā)展,因為“民族性是建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或民族,如喪失它的民族性,就不能團結”“一個民族,如無民族性,也不能獨立生存,不能免于滅亡”[5]1。正是基于此,時人開始了民族性概念的詮釋。

      二、不同視野下的民族性概念詮釋

      時人關于民族性概念的詮釋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精神性詮釋,一是生理性詮釋。所謂精神性詮釋,是指民族性的主要內容是一民族精神方面的內容,諸如民族的心理、性格等。作為精神之物質載體的文化,也可視為民族性的一部分。而所謂生理性詮釋,主要指將種族等生理性方面的內容視為民族性的主要內容,地理環(huán)境等內容也可被歸類其中?!拔覀冎v民族性可分兩種來說:一是解剖的,一是精神的。如中國人身體不高大,發(fā)黑,皮膚黃,諸如此類的外表狀態(tài),是屬于解剖的。二是精神的,中國人與外國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性質”[8]11。通過對民族性概念不同表述的梳理,即可了解民國時期何以通過對民族性的不同認識來探求民族復興的不同道路。

      (一)民族性概念的精神性詮釋

      如前文所言,所謂民族性概念的精神性詮釋,指一民族之精神方面的內容,諸如民族心理、性格等。柏克(E. Barker)在《民族性及其形成因素》(NationalCharacterandItsFactorsofFormation)一書中便提出,“民族性是各種獲得傾向的綜合體,這些傾向,乃是民族社會依據(jù)了固有的血統(tǒng)、領土和人民組成的。質言之,即以個人心靈所托的共同思想為基礎”[9]34。柏克的這一定義也對國內學者產(chǎn)生較大影響。是時,許多學者關于民族性的定義及對民族性的認識都借鑒了柏克的這一定義。

      陳獻榮在《中國民族性之優(yōu)點》一文中明確指出,“民族性者,乃屬于精神的,而表現(xiàn)于動作,非似民族之皮膚,骨格,筋肉等之顯而易見也”[10]37,民族間之所以能互相感知不同之處,除由于種族差異外,更多的是由于民族性。莊澤宣、陳學恂也認為,“民族性的特質,根本是心理的,或精神的,我們只能間接從各民族的活動、風習之表現(xiàn)方面觀察。民族的結合,當然免不了心理或精神因素,但它是確指實在的人群,這種人群,多為同一種族,居住同一地域并沒有共同之語言,類似之歷史與傳統(tǒng)思想,共同利害,共同政治組織及共同政治統(tǒng)一的理想”[9]3。唐學詠也認為,民族性應該是一精神層面的概念,“民族性是一個民族里面,大部分人的行為和思想,對別的民族一個整個的表現(xiàn),及其相對的比差”[11]18??藘€在《東西民族性之綜合觀》中則提出,“所謂民族性,就是指著一個集團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上所表現(xiàn)著的風俗,習慣,信仰,以及精神形式上的諸活動而言。那末,要研究某一民族的民族性,就非要從它底文化方面觀察不可”[12]28。唐朔芳則通過對蘇聯(lián)民族性的考察認為,民族性正是通過文化表現(xiàn)出來精神層面的內容,“因為每一個國家的文化程度,正是代表那一個民族的精神”[13]19。

      在民族性概念精神性詮釋者看來,“民族性的構成,也可說緣于許多社會傾向——聚居性、合群性、合作性、同情心和犧牲心等?!褡逍缘臉嫵?,常基于集合的心理(collective mind)而非許多個人的心之集合。集合心的要素則為集合的有意欲望,而集合的有意欲望,更以群的自覺與自愛為基礎”[9]68。很多以民族性為題的文章及著作,雖并未對民族性下一明確定義,但其所討論的內容多為一民族的共同性格、共同心理或者一民族的興趣及喜好,且多從性格及心理方面的現(xiàn)象描述,如認為中國民族性是愛好和平、勤勞的,英國民族性是冷漠的等。由此可見,這些作者理解中的民族性主要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在他們看來,“民族性的本質是社會意義的,我們個人所具有的民族意識,往往是借著敵對意識與行動的刺激而感覺到的民族意識在文化上經(jīng)濟上,個人的感觸最靈敏,而反映在這方面的也最顯著”[14]18。個體的民族意識進而組成了民族整體的民族性,而民族意識更成為構成民族性的重要因素,“民族性的構成,除一切物質的條件外,心理的條件,尤為重要。各民族應有同一的心理動力,才能造成共同的思想行為,產(chǎn)生共同休戚相關的感情”[9]31。

      統(tǒng)觀民族性概念的精神性詮釋,無論是直接定義,還是借由內容表述所展現(xiàn)的對民族性概念的理解,大多并非科學、嚴謹且有規(guī)范意識的定義,更接近于籠而統(tǒng)之的印象描述。例如,梁漱溟在談到鄉(xiāng)村建設理論時,總是說要恢復中國的固有精神或者根本精神,即民族性,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其可能遺傳遞衍之一面;還有一面則是后天習慣,主要因社會環(huán)境之刺激反應而形成”[15]167。又如王政認為,“民族性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也不是胚質里注定的性根。平常得很,它不過是個別的先天素質與共同文化環(huán)境交感互映的產(chǎn)物”[16]23,但卻并未解釋清楚民族性到底是何物,而僅以“交感的產(chǎn)物”言之。類似的定義在民族性的精神詮釋中,并不少見。這樣以研究者個人經(jīng)驗所得出的“前概念”,往往流于感性表述,當然無法像自然科學般嚴謹和可證。但是,這樣的概念表述對研究者理解中國社會卻頗有裨益,他們正是在這一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尋民族復興的方法和道路。

      (二)民族性概念的生理性詮釋

      除了對民族性概念進行精神性詮釋外,時人還嘗試從生理性角度對民族性概念進行了不同的詮釋。是時,論者認為民族性與身體、種族等生物性因素密切相關,與生物性因素相關的諸如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也被認為與民族性密切相關,“氣候和地理條件,對一國民族性的形成,也有相當重大的影響”[17]37。

      民族性概念的生理性詮釋者認為,“種族”概念與“民族”概念并不能截然兩分,且種族因素對民族性有著較大的影響,“民族是由種族發(fā)展而來,民族的基礎應當建筑在種族上面。所以民族特性的根源,應當仍是種族特性”[18]32,種族特性屬于先天遺傳,民族性則受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后天形成。“民族特性是一民族對于其物質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刺激所發(fā)生的反應能力及其代表。此反應能力及其代表是先天遺傳的,又是后天獲得的;是不可根本改變的,又是可以改變的;是全民族所共有的,又是一民族所獨有的”[18]32。

      潘光旦便認為,“‘民族’容易和‘種族’相混,因為一個民族總有它的種族的成分,一個民族大抵由多個種族結合而成;也因為同種族的人,因為氣息相像,容易聚合在一個民族之下,而不愿意分散在幾個民族內”[7]270。在他看來,時人對于民族的認識往往只注意其橫向內容,而忽視了民族是一歷史概念,本身便有種族延續(xù)的內容,“換言之,他們只顧到民族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而忘卻了民族的生物與種族的背景”[6]516-517,“民族的題目雖然廣泛,我始終以為它是有一個下碇處的,那就是它的生物的涵義,離開了生物的涵義講民族,便不免有泛濫無歸的危險”[19]21。潘光旦認為,民族性是一實在的東西,其一定要具有先天的種族根據(jù),“這種根據(jù)一部分可以推源到民族所由組合而成的各個種族的原先的特質,一部分乃是歷史期內自然淘汰與文化選擇的產(chǎn)果”[19]34。

      民族性概念的生理性詮釋者不僅通過種族概念了解和詮釋民族性概念,還通過個體以理解民族。在民族性概念的生理性詮釋者看來,民族性概念與個體有著密切的關系,潘光旦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實際上和一個個人或一個家族沒有多大分別。誰都離不開三個因素,生物的遺傳、地理的環(huán)境、文化的遺業(yè)。這三個因素之中,遺傳為最基本,其次是環(huán)境,又其次是文化”[19]35。以個體來比附民族性概念,民族便是放大后的個體,適用于個體的概念同樣可以適用于民族。因此,個性與民族性之間便有共通之處,“普通個人總先具備一種本性(original nature)。這種本性,包括為身體構造和特點所決定的氣質(temperament),及人類固有的本能(instinct)和得自近祖的傾向(predisposition)。因社會習俗的陶融,道德觀念的認識,個性便漸趨固定和顯明。民族性的構成和發(fā)展,也正相同。它以物質的條件和習得的傾向為基礎,從而產(chǎn)生一種綜合永久的特性。但在其中也有些微的差異。在構成方面,民族性較個性更非由意識的努力所可促成;在表現(xiàn)方面,民族性也沒有個性那樣可從動作方面,明顯的觀察出來”[9]28。

      血型作為與個體密切相關的生理性因素,也在民族性生理性詮釋中受到重視。隨著日本學者古川竹二血型氣質學說的研究成果被譯介,中國學者也開始關注相關研究,教育學家吳家鎮(zhèn)對這一問題便進行了初步研究。在吳家鎮(zhèn)看來,此前關于民族性的研究,雖然成果豐富,“不過皆有未備,即缺少科學的根據(jù)。吾人茍欲探本溯源非從醫(yī)學方面進行不可”[20]38“(1)各人氣質系立于生理的基礎之上。(2)各人血液型,為決定氣質基礎之重大要素。(3)氣質基調之心理的特質為:A.積極的……進取的……自動的……陽性。B.消極的……保守的……他物的……陰性”[20]43?;诖?,吳家鎮(zhèn)以血型為出發(fā)點,對民族性進行了“科學”研究,并提出具體實驗方法:

      第一,須在攝氏五度以上之室內行之。

      第二,預準用9%生理食鹽水之三倍所稀薄之五型及Ⅲ型之標準血清。

      第三,緊縛指頭,并行消毒;以消毒針,刺血一滴于玻璃管中,一方用Ⅱ型標準血清,他方用Ⅳ型標準血清,加入一滴,在白紙上搖動之。

      第四,二三分鐘后,初現(xiàn)凝集作用,漸次變成小塊,故肉眼得以認識。

      如欲正確觀察,可用顯微鏡。在得取血液至實驗為止,須經(jīng)過若干時間,為免避凝固起見,須加6%枸櫞酸曹達生理食鹽水一滴于其內[20]40。

      通過上述實驗步驟的描述,吳家鎮(zhèn)認為,民族性是一個可以量化考察的概念,并進而得出民族性的計算公式,即民族性系數(shù)公式:(I%+III%)/(II%+IV%)=A%/P%。吳家鎮(zhèn)的研究結論科學與否并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圍,但其研究思路及對“科學性”的追求,則集中體現(xiàn)了民族性生理性詮釋的特點,即對于生理性因素及“科學性”的重視。

      在生理性詮釋者看來,“民族性構成的因素,一般承認有三種:地理的或自然環(huán)境的,歷史文化的或者社會環(huán)境的,還有是生物遺傳的”[21]19。教育學家邱椿在《教育與中華民族性之改造》一文中指出,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對于其自然的和社會的環(huán)境所表現(xiàn)之特殊的‘模型反應’”[22]2。民族性的形成與改變,主要取決于遺傳、環(huán)境、教育三大因素。從這一定義之中,我們可以得知自然因素在民族性概念表述中的重要,民族性主要是產(chǎn)生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反應。而自然環(huán)境對于社會環(huán)境有較大的影響,“氣候、地形等因素,對于民族性的影響,異常顯明。各民族對于地理環(huán)境,常求怎樣的順應和怎樣的控制,因為順應和控制的結果,某種特性便特別發(fā)達,而別種特性就逐漸汰除”[9]48。地理環(huán)境對于民族性形成的影響作用,時人有更為清晰的表述,“地理環(huán)境對民族性的影響有兩方面,積極方面:疆域的限制,使民族各分子,自覺從此相類,而產(chǎn)生民族意識;消極方面,氣候、地形等因素,限制民族性的發(fā)展和構成”[9]48。無論積極或消極,都可以看出環(huán)境因素在民族性身體詮釋中被認為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地理環(huán)境的勢力,能影響人類生理和心理的特質;能限制經(jīng)濟和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也能決定人口的流動與分布;自然環(huán)境可以影響一切的人生活動和文化發(fā)展。這種方面更發(fā)生了淘汰選擇作用,使民族中各分子產(chǎn)生死亡的軒輊現(xiàn)象而變更其民族性”[9]48。張君俊在其對于民族改造的研究中認為,中國民族性無處不受到地域的支配,“故北有北的不同,南有南的區(qū)別,省有省的異樣,縣有縣的紛岐。這種特性,各不相同,也許氣候、食品、種族、風尚、習慣皆有直接間接的關系”[23]125。

      綜上觀之,民族性概念的生理性詮釋并不僅是指從生理性角度對于民族性概念的詮釋,與之有關的影響因素,諸如地理環(huán)境、自然氣候等也被納入到民族性概念的表述范圍內。這些相關因素因其與現(xiàn)代科學關系密切,使得民族性的生理性詮釋相較之下更具科學性。在表述上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意識,使得以民族性概念為基點的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思考也更具可操作性。

      三、民族復興之路的選擇

      通過上文所述,可以看到時人對于民族性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詮釋與表述,或認為民族性概念應從生理性角度進行詮釋,或認為民族性概念應從精神性方面進行闡釋。而不同角度選擇的背后則隱含著研究者的不同關照及復興方式的不同選擇。民族性概念的生理性詮釋者從生理性角度理解民族性概念,一方面體現(xiàn)了對于民族身體的關注,另一方面又以此為基礎討論如何由民族身體的重振而實現(xiàn)民族之復興。民族性概念精神性詮釋者則更為關注通過提振民族精神,探尋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在生理性詮釋中,民族性被理解為與種族、身體等生物因素相關的概念?;诖?,研究者認為,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必須重振民族的身體。既然種族及血統(tǒng)是無法根本改變,研究者便一方面從人種上論述中國人種的優(yōu)秀與獨特,另一方面則根據(jù)營養(yǎng)學及優(yōu)生學對民族身體進行優(yōu)化和改良?;蛑鲝垉?yōu)生,從根本上提高民族人口質量,“一個民族要偉大健全,首先須求構成民族的人口素質要優(yōu)良。要改進人口先天性的素質,那必須提倡優(yōu)生。也可以說優(yōu)生是唯一改進民族品質的途徑”[24]1,“一個民族先得有比較穩(wěn)固的生物基礎或種族基礎,而后堅強的意志、豐滿的物質生活、繁變與醇厚的文化事業(yè),才有發(fā)展的張本”[19]27;或提倡民族營養(yǎng)學,通過改善民族身體素質以實現(xiàn)民族復興,“有健康的國民,才有健康的民族,今后應當以民族健康運動,為復興民族的重要工作”[25]2,“而挽救之道,又莫善于改良國人之膳食”[26]25。

      與生理性詮釋者不同,精神性詮釋者則從另一角度思考民族復興的途徑。在他們看來,民族性概念是一精神概念,實現(xiàn)民族復興需從教育入手。教育不僅具有改善民族性的作用,還可以保存和發(fā)揚民族性中固有的優(yōu)良部分。相當一部分學者都主張通過教育改善以保存中華民族性,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學者還從自身立場出發(fā),思考如何通過教育來培育及保存優(yōu)良民族性,實現(xiàn)民族復興。如梁漱溟等認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在鄉(xiāng)村,因為鄉(xiāng)村中更多的保存了中國固有的優(yōu)良民族性,因此他們主張大力推行鄉(xiāng)村教育,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還有論者認為,“文藝能使民族復活,文藝旺盛的時候,民族必定強盛;文藝絕跡的時候,民族必至毀滅,……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民族之文藝影響該國之民族生命,是如何重大”[27]366,且“文藝家的警語,正是民族之精神的良藥”“現(xiàn)在所需要的東西,就是一種復興的精神,這復興的精神,是需要文藝家來培植起來”[27]367-368。

      四、結語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人直面國家積弱積貧的慘烈現(xiàn)實,希冀于謀求中國社會問題的總體解決。在民族復興實現(xiàn)路徑的思考中,時人一方面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性理之學”的影響,即以“性”為本源,進而向外求諸民族復興方案;另一方面受到中國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問題根本性、整體性解決一貫思路的影響,即希望找到中國貧弱的根源從而一蹴而就地解決全部問題,民族性便成為這一思考的邏輯起點。然而,時人對民族性概念卻有了生理性之民族性、精神性民族性的不同理解與詮釋,進而產(chǎn)生了對實現(xiàn)民族復興進路的不同思考,或以優(yōu)生學、營養(yǎng)學等重振民族身體,或以教育、文學藝術等教化民族精神。無論是生理性詮釋或是精神性詮釋,都是基于民族性概念的“擬人化”理解和闡釋,并且都對中華民族之民族性的本源充滿信心。正是由于這種“擬人化”的理解,民族性概念在成為民族前途思考的邏輯起點的同時,即蘊含了恢復如初之意——“人之初,性本善”,其終點則是殊途同歸的恢復中華民族之民族性,從而正應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

      注釋:

      ①晚清時期,排滿思想的盛行,章太炎等鼓吹“大漢族主義”“排滿革命”,以接續(xù)漢族王朝明代相號召,表露了對于單一民族國家的最初向往。民國建立后,孫中山等雖然強調“五族共和”,但卻認為瑞士、美國是在融合國內多民族為一新民族后,才走上了現(xiàn)代國家的富強之路,因此其謀求建立的乃是一“大民族主義國家”。而其后,無論是“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大討論還是構建中華民族認同的努力,無不是國人謀求構建單一民族國家的明證。

      猜你喜歡
      生理性民族性種族
      論高等音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彰顯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說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種族和蓄奴問題 精讀
      英語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30
      黃瓜15種生理性病害
      殼樣鈣化子宮肌瘤懸吊式改良單孔腹腔鏡手術1例并文獻復習
      論美國基于種族的“肯定性行動”
      反歧視評論(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2
      論埃里森文化批評中的種族政治觀
      跟蹤導練(一)3
      生理性海水在鼻內鏡術后的臨床分析應用
      生理性缺血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康復(2015年4期)2015-04-10 13:00:35
      論工筆重彩畫的民族性
      武威市| 尖扎县| 白朗县| 鹤山市| 沾化县| 文水县| 洛浦县| 博罗县| 托里县| 大新县| 罗源县| 库车县| 积石山| 永仁县| 广宁县| 遵化市| 商丘市| 敖汉旗| 长治县| 江川县| 松阳县| 宜良县| 饶阳县| 仲巴县| 太和县| 武功县| 奉化市| 满城县| 罗平县| 浏阳市| 锦州市| 彩票| 北流市| 华池县| 西华县| 大安市| 海门市| 内江市| 镇远县| 沧州市|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