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名倫等物不失其理”
      ——董仲舒的“物”哲學(xué)

      2022-03-17 14:36:27張靖杰
      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名物董子董仲舒

      張靖杰

      (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上海 200241)

      既往對于董仲舒的思想研究往往側(cè)重于從其“天的哲學(xué)”“政治哲學(xué)”等角度,把握董子思想之大略,卻往往忽略了對于“物”的研究。然而,作為認(rèn)識與語言的對象,“物”在董仲舒的思想中自有其一席之地。一方面,在董仲舒的名學(xué)思想中,名物(名實)關(guān)系作為基礎(chǔ)得以確立;另一方面,董子以陰陽、四時、五行等圖示解釋世界的理論,自然不可能略過“物”這一抽象的、代表一切存在者的范疇。然而,歷來的研究者或?qū)⒅畾w于“天人感應(yīng)”的框架內(nèi),將“物”視作天人關(guān)系中的參與者,或?qū)⒅畾w于認(rèn)識的或語言——或統(tǒng)之曰“名”——所把握的對象,始終缺乏就“物”而論“物”的系統(tǒng)研究①例如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頁)以“辨物理、真天意的認(rèn)識論”囊括了對“物”的討論。余治平《唯天為大——建基于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xué)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版,第212頁)則以“物莫無鄰、以類相召的感應(yīng)思想”將對“物”的分析統(tǒng)攝其中。。事實上,董子發(fā)揮《春秋》“五石六鹢之辭”,形成其獨特的“名物”觀,有別于“多識草木鳥獸之名”的名物訓(xùn)詁。又繼先秦名學(xué)思想之余緒,并將之組織進其宇宙論、本體論的論域之中。“物”的不同面向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成一體。因此,本文即試圖以“名”為視角,系統(tǒng)剖析董仲舒的“物”哲學(xué)。

      一、從“五石六鹢”到“名倫等物”

      辨物理、別物類的研究往往被歸于“訓(xùn)詁”的范疇,更確切地說,則是“名物訓(xùn)詁”。所謂“名物”,大抵指稱專有名詞,如草、木、鳥、獸、魚、蟲之類,也包括宮室、車輿、器皿、服制、天文、地理等。因古字、古言之不可得而解,所記之名物有不可得而聞?wù)撸瑒t有考鏡源流,還其故訓(xùn)的必要。如最早的字書《爾雅》,除卻《釋詁》《釋言》與《釋訓(xùn)》三篇外,大抵皆為名物訓(xùn)詁?!墩f文解字》《釋名》亦包含大量訓(xùn)釋名物的條目?!墩撜Z》記載孔子教導(dǎo)“小子”學(xué)《詩》,認(rèn)為其有“興觀群怨”之教化功能外,尚可有助于“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可見《詩》中所載名物之繁復(fù),這也使得《詩》成了名物訓(xùn)詁之大宗,自漢訖清好之者不絕。

      不過,細(xì)繹“名物”一詞,又可以析分為“名”與“物”?!吨芏Y·天官·冢宰》:“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盵1]86賈公彥疏以“名物”作“名號物色”解。又《地官·司徒》:“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1]241鄭玄注曰:“名物者,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盵1]241賈疏作“十等形狀名號及所出之物也”。又孫詒讓釋“名物”曰:“名物,若《爾雅》之《釋鳥》《釋獸》《釋畜》所說,種別不同,皆辨異之也。”[2]綜合以上釋讀,可以認(rèn)為:“物”當(dāng)然可以依“名”而辨異或別類,但“名”與“物”之間并非自然而然地連綴成詞。其中所謂“名物”二字雖聯(lián)屬而其含義又有間隙,也并非專指草木、魚蟲、鳥獸之專有名詞。若要在字義上錙銖必較,則大可推斷:“名物”二字連綴成詞,本身即意味著將“名”可以(有效地)指稱“物”作為前提接受了下來。當(dāng)然,這一前提并非是不證自明的。因此“名物訓(xùn)詁”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還其本原,也就是試圖還古書、古言中的“名”以其本身所指稱的那個“物”。

      如果說承自孔子“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名物”之學(xué)以博聞多識為目的,那么董仲舒對于“名物”的看法則純是“名物”之學(xué)的對立面?!洞呵锓甭丁ぶ卣菲ㄒ韵轮蛔⑵┰唬骸澳苷f鳥獸之類者,非圣人所欲說也。圣人所欲說,在于說仁義而理之,知其分科條別,貫所附,明其義之所審,勿使嫌疑,是乃圣人之所貴而已矣?!盵3]33董子明確認(rèn)為圣人雖能說鳥獸草木之名,卻不愿多說,圣人真正關(guān)心的是“仁義”二字。在《仁義法》篇中,董子強調(diào)“以仁安人,以義正我”,并試圖通過將“仁”訓(xùn)為“愛人”,由為政者之“愛人”等同于“愛民”推至“鳥獸昆蟲莫不愛”?!罢f仁義而理之”中的“理”當(dāng)然有條理、分理的含義,故要“分科條別,貫所附”。這一說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認(rèn)識與名物意義上分類、揀擇,賦其條理之意,卻更側(cè)重于以人道而范圍之,并非就草木、鳥獸而分類別屬之意。這里,孔子“多識”之說與董子“非圣人所欲說”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對立的關(guān)系。蘇輿試圖調(diào)和這一矛盾:“孔子學(xué)《詩》,亦云‘多識’,蓋視為余事,不侈浩博。觀《古今注》所載芍藥蟬蟻之答,《論衡》所紀(jì)識重常之鳥,知董未嘗以博物為非。程子以記誦博識為玩物喪志,亦畏其得小而遺大也?!盵4]144要之,《詩》之“興觀群怨”要重于“多識”之功,董子未嘗以博物為非,卻亦不以博物為要??梢姡又氐赖露p名物,雖不廢博聞多識之功,卻在學(xué)有小大之辯的問題上表明了立場。

      這一對于“名物”的不同理解在董子對于《春秋》的解讀中又進一步放大。董子所謂“名物”大抵以《春秋》為依歸,這與其作為《公羊》先師,善言《春秋》的歷史形象若合符契。其言曰:“《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則后其五,言退鹢,則先其六。圣人之謹(jǐn)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五石、六鹢之辭是也?!盵3]60-61董子所謂“名物”,并不排除草木鳥獸、天文地理等專有名詞,將對于霣石、飛鹢的考察歸于“名物”亦未為不可。不過,“名物如其真”,卻更多地指向命名、指稱事物如其所是的含義。或許可以認(rèn)為:“名物訓(xùn)詁”之“名物”側(cè)重在“物”,而董子所謂“名物”側(cè)重在“名”(或謂“言”“辭”)。前者關(guān)注的是如何辨物、真物,后者則更側(cè)重于正名、慎辭。

      以對于五石、六鹢的考察為例?!洞呵铩焚夜辏骸按?,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①“鹢”,《谷梁》作“鶂”。參見范甯集解,楊士勛疏《春秋谷梁傳注疏》僖公六年至十八年,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頁)。《左傳》解經(jīng),專就“名物”立論,其意平實。所謂“隕石”即“隕星”,解“六鹢退飛”之緣由為“風(fēng)”,可知風(fēng)大而致鹢鳥退飛①又《史記·宋微子世家》:“六鶂退蜚,風(fēng)疾也?!眳⒁娝抉R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963頁)。?!豆贰豆取穭t不同?!豆騻鳌吩唬骸瓣聻橄妊噪E而后言石?隕石記聞,聞其嗔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鹢,徐而察之則退飛?!盵5]434-436五石、六鹢,《公羊》著眼全在語序,于隕石,則先聞、再見、后察,于飛鹢則先見而后察。因為認(rèn)識由粗入精,故在記述上則有石先于五,六先于鹢之文辭?!豆攘骸穭t以為:“先隕而后石何也?隕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內(nèi)曰宋。后數(shù),散辭也。耳治也?!€退飛過宋都,先數(shù),聚辭也,目治也。……君子之于物,無所茍而已?!盵6]隕石散于宋之四境,圣人記之以耳聞,故“后數(shù)”。六鹢聚而飛過宋都,圣人記之以目見,故“先數(shù)”。與《公羊》之說略同,不過更添釋義,卻難免牽強之嫌。董子所謂“于言無茍”“名物如其真”,顯然是站在《公》《谷》的立場上強調(diào)圣人以耳聞目見之序,紀(jì)實而錄,以明確《春秋》之于辭無茍。這與《公羊》以《春秋》為圣人筆削之書,雖譏貶誅絕以托圣人志意,卻仍是耳聞目見之序則紀(jì)實,闕疑闕傳之處則闕如的“信史”。且《公羊》一般以《春秋》中之“君子”為孔子,故“君子于其言無所茍”就不僅僅是孔子“正名”觀念的表述,也被董子用來說明圣人筆削《春秋》時之于“辭”無茍。

      《玉英》篇中另一則對于《春秋》辨物之理的論述同樣可以為證:“《春秋》理百物,辨品類,別嫌微。修本末者也。是故星墜謂之隕,螽墜謂之雨,其所發(fā)之處不同,或降于天,或發(fā)于地,其辭不可同也?!盵3]20“星墜”曰“隕”,“螽墜”曰“雨”,均為墜落之意,《春秋》即以“辭”別嫌疑。蘇輿注曰:“星降于天,不可言雨星。雨亦降于天者,嫌使同也。螽本發(fā)于地,不嫌同雨,言雨正狀螽死墜?!盵4]73“星霣”可言“如雨”,但“如雨”畢竟不是“雨”?!豆颉穼χ从嗅屃x:“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fù)。’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5]1136可知,未經(jīng)孔子刪削之《春秋》本作“雨星”,孔子筆削而成“星霣如雨”。一般以為,經(jīng)孔子筆削之《春秋》于記事上要更為精確。記錄者不可能如此切近地觀察到隕星的墜落,所謂“尺而復(fù)”者大抵為傳聞或臆說,且“雨星”與“雨螽”又辭同而嫌疑。以“如雨”稱“星霣”,以“雨”稱“螽”則可以起到別嫌明疑的效果。董子的解釋即以隕星降自天,而蝗蟲生于地,“雨”亦地氣蒸騰所生,故與蝗蟲同發(fā)于“地”,自與隕星不同。故“螽”可言“雨”,而“星”不可言“雨”。其說牽合與否姑且不論。依董子之意,突出“星霣”與“雨螽”之異,表明的是對《春秋》中的“名”(或“辭”)的重視,“辭”以別嫌疑,故于“辭”之嫌微、同異之處必須慎之又慎。

      無論是五石、六鹢還是雨星、雨螽,盡管仍圍繞著“物”而展開,但卻并非狹義的“名物”之學(xué)所能范圍。五石、六鹢關(guān)乎語序問題,而雨星、雨螽則更多牽涉詞義及搭配,并非嚴(yán)格意義上的考究名物。或可認(rèn)為,董子所謂“名物”,當(dāng)解之為“名倫等物”更為確切?!毒A》篇曰:“《春秋》慎辭,謹(jǐn)于名倫等物者也?!盵3]22蘇輿注曰:“因倫之貴賤而名之,因物之大小而等之,故曰‘名倫等物’?!盵4]82鐘肇鵬分釋四字,即以“名倫等物”包含名稱、人倫、等級、事物四者[7]159。下文又就小夷、大夷,戰(zhàn)、獲、執(zhí)之嫌疑處一一剖析,最終指向了“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3]22??梢娖渌P(guān)注者并非狹義的“名物”,而是如何由“辭”而達乎圣人之“義”(“意”)②《春秋繁露·盟會要》篇的一段文字則直接將“名倫等物”組織進理解“圣人至意”的一隅中,經(jīng)由“名倫等物不失其理”,即通過小大、尊卑、貴賤之序,以明乎政治得失:“至意雖難喻,蓋圣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遍矣?!试唬毫⒘x以明尊卑之分,強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職;別嫌疑之行,以明正世之義;采摭托意,以矯失禮。善無小而不舉,無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別賢不肖以明其尊。親近以來遠(yuǎn),因其國而容天下,名倫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賞善誅惡而王澤洽,始于除患,正一而萬物備。故曰大矣哉其號,兩言而管天下。此之謂也。”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第32頁。。

      綜上,董子所謂“名物”雖然不排斥狹義的“名物”之學(xué),甚至以之為基礎(chǔ),卻將更多的關(guān)注投向了人倫、政治領(lǐng)域,體現(xiàn)出輕物重人的傾向。其在《春秋》的語境中所提揭出來的“名物如其真”,關(guān)注的其實是言如何達意——更具體地說,則是如何由《春秋》之辭(或圣人之言)透入圣人之意——的問題,而非對具體事物的考究。

      二、“名物如其真”——“名”的基本功能

      董子所謂“名物”盡管與“多識草木鳥獸之名”的“名物訓(xùn)詁”有所不同而更傾向于人倫、政治的論域,然而,若回到董子所謂“名物”的基本規(guī)定,即以“名”命“物”,則其對于“物”的討論也同樣觸及了先秦以降一切名學(xué)思想都無法繞過的基本議題,即名實關(guān)系的問題。大體而言,先秦時期的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黃老等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可以區(qū)分為循名責(zé)實與依實定名兩種不同的進路。前者主張名對于實的規(guī)約,甚至認(rèn)為“名”具有超越于其所指稱對象之現(xiàn)實性的指導(dǎo)意義;而后者則主張名以指實,乃至名副其實,強調(diào)名與實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先秦諸子的論述雖然各有側(cè)重,但兩種致思進路之間并不存在正誤之分,事實上,在《荀子》那里,“制名以指實”與“名定而實辨”兩種傾向得以并存。當(dāng)然,也可以認(rèn)為依實定名,主張名與實之間近乎嚴(yán)絲合縫的關(guān)聯(lián)側(cè)重于對自然物的命名。而循名責(zé)實,則更適用于對人倫的、政治性的“名”。不過,無論采取何種進路,名與實(或其所指稱的對象)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作為論“名”的基石是沒有爭議的。

      董仲舒的名號學(xué)說承先秦名學(xué)思想之余緒,其以“真”字關(guān)聯(lián)起的“名”與“物”,恰恰包含了名實關(guān)系的上述兩個面向:一方面,“名之為言真也”“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為名”[3]60,即將“名”視作對“真”(或“實”)的呈現(xiàn)或反映。先有物而后有名,強調(diào)“名”之為對“物”的真實反映,恰是還“名”與“物”之關(guān)系的本原。蘇輿則從造字(“字”亦“名”也)的角度解之:“先有物而后有名。象形而為字,辨聲以紀(jì)物。及其繁也,多所假借,原其始,皆以其真?!盵4]283萬物各有其“名”,即便“名”與其所指稱對象的形象業(yè)已相去較遠(yuǎn),但其所假借而為“名”者,若原其本,則同樣為“真”;另一方面,“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3]60,“名”成了圣人用以探真?zhèn)?、審是非的工具,循其名而后可以?zé)其實,所謂“凡百譏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則黮黮者還昭昭耳?!懫涿麑?,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已”[3]60。天下之事有黯而不明者,皆以“名”之不正,而若要使黯者得以大白于天下,則勢必要在“名”與“實”之離合處著眼??梢姸铀^“真”,包含了以實檢名與以名正實兩個面向。一方面,“名”以“真物”,這與孔子為政必先“正名”的主張如出一轍,側(cè)重于循名責(zé)實的進路;另一方面,“詰其名實,觀其離合”又更多地觀照到了“名”與“實”間的相互關(guān)系,而非單方面地主張“名”對于“實”的作用。

      如果說“真物”意味著依物之所是而認(rèn)識、把握物(用程頤的話來說則是“物各付物”),那么,物之萬殊則勢必體現(xiàn)為“名”的分化,“名”也就承擔(dān)了辨別事物——即董子所謂“別物”——的功能①蘇輿曰:“萬物總總,藉名以散殊之?!眳⒁娞K輿《春秋繁露義證》,第280頁。。或可謂,“名物如其真”即意味著“別物”。首先,“名”有洪、私之分,所謂“物也者,洪名也,皆名也,而物有私名,此物也,非夫物”[3]99。凡一切存在皆可名之為“物”,故謂“洪名”,又謂“皆名”②《說文·白部》:“皆,俱詞也。”又《儀禮·聘禮》“三揖皆行”,鄭玄注曰:“皆,猶并也?!薄对姟ご笱拧ぞd》“百堵皆興”,毛亨《傳》作“皆,俱也”??芍敖浴敝疄椴ⅰ⒓?、俱等相近之義。參見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5頁);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頁);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988頁)。。物又各有其性,如鳥獸草木性質(zhì)各異,黑白方圓各自不同,彼此相別而至于萬殊,各以其一己之性而名之,故曰“私名”;其次,“名”與“號”的區(qū)分體現(xiàn)出詳略之別:“名眾于號,號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號凡而略,名詳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大也?!盵3]59-60鐘肇鵬以為,所謂“號”當(dāng)作《荀子》之“共名”解,其義可通[7]651。暴君、仁君,其為“君”者一也;順民、公民,其為“民”者亦一也,下文由“祭”之“號”,而分為春祠、夏祗、秋嘗、冬蒸之“散名”,由“田”之“號”,而分為春苗、秋蒐、冬狩、夏狝之“散名”,皆依從“名”與“號”之為詳與略的區(qū)分,最終落實于“物莫不有凡號,號莫不有散名”這一自“物”而“號”,自“號”而“名”的詳略之序。董子所謂“號”,承擔(dān)了《荀子》所謂“共名”的角色,而自“物”到“號”,再由“號”到“名”(散名),正與《荀子》以“共”“別”區(qū)分詳略或《墨經(jīng)》所謂“達、類、私”者略同。

      “名”之為“別物”,也并不僅僅意味著散殊萬物。如果僅示以區(qū)別,則世界所呈現(xiàn)的面貌無疑是一片混亂。事實上,“別物”即已包含了整肅以秩序的義涵于其中,這一秩序即體現(xiàn)在“理”與“義”這兩個范疇。就“理”而言,無論是作名詞用的“《春秋》辨物之理”,還是作動詞用的“《春秋》理百物”[3]20,無論作條理、分理還是整理解,都體現(xiàn)出賦予某種秩序的隱含意圖。萬物散殊而不可知,但“名”之為“別物”的功能即體現(xiàn)在分門別類、別嫌決疑、董理萬物。譬如名冊,個別的“名”僅僅用以命名個別的對象,而作為整體的“名”冊,則有將秩序與規(guī)律灌注于“名”之集合的意義。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董子認(rèn)為《春秋》可以起到“辨物之理”或“理百物”的作用,因為其中所記名物繁復(fù),且圣人于一字行褒貶,于用名上則不免要錙銖必較。

      如果說“理”大體傾向于就“物”而言,那么“義”則更傾向于在人倫世界中發(fā)揮作用?!短斓朗菲?/p>

      名者,所以別物也。親者重,疏者輕,尊者文,卑者質(zhì),近者詳,遠(yuǎn)者略,文辭不隱情,明情不遺文,人心從之而不逆,古今通貫而不亂,名之義也。男女猶道也。人生別言禮義,名號之由人事起也。不順天道,謂之不義,察天人之分,觀道命之異,可以知禮之說矣。見善者不能無好,見不善者不能無惡,好惡去就,不能堅守,人道者,人之所由樂而不亂,復(fù)而不厭者,萬物載名而生,圣人因其象而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義從也,故正名以名義也。[3]99

      上述文字從論“名”之“別物”功能起筆,卻通篇圍繞“義”字展開。首先,親疏、尊卑、遠(yuǎn)近、詳略即是“義”的具體呈現(xiàn)?!毒A》篇曰:“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3]22“義”代表的是人倫秩序——當(dāng)然也包括《春秋》文辭——中所體現(xiàn)出的差別意識,這與董子所謂“別物”之“別”合契;其次,“人生別言禮義,名號之由人事起”[3]99,即從生成的角度將“名”組織進“禮”(義)的范圍。人生于天地之間,本無所謂君臣父子之名,禮制而義定,則有尊卑之序、上下之別。其中,君臣父子之“名”與上下尊卑之“禮義”是表與里的關(guān)系。對于一般意義上的草木鳥獸之名,也只有在進入人類世界之中才被賦予名號,其存在乃至使用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度與規(guī)定。換言之,“名”是“禮義”所代表的人倫秩序的外在呈現(xiàn);第三,“正名以名義”,通過將“義”的范疇嵌入“正名”的理論。命物以名就不僅要合乎“義”,同時更要彰顯“義”。這與《左傳》桓公二年“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的邏輯如出一轍①《左傳》桓公二年記載晉國大夫師服針對晉穆侯名子曰仇一事發(fā)表議論:“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名,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可見命名關(guān)乎道義、禮法、政事等各個方面。杜預(yù)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頁)。。

      總的來說,董仲舒對于“名”所具有的“真物”與“別物”功能的理解大體上未能超過先秦名學(xué)思想的基本框架。不過,經(jīng)由上文的討論可以進一步明晰:“真物”即內(nèi)在包含了“別物”,而“別物”也絕不是“別離分散”以至于萬殊。區(qū)別的同時即意味著整肅以秩序,對“物”而言則是賦予“理”,對“事”而言則是制以“義”。從認(rèn)識與語言的角度來看,將“理”賦之于“物”,才有可能進行認(rèn)識的拓展與邏輯的推演;從經(jīng)學(xué)自身的脈絡(luò)來看,將“義”賦之于“事”,則可以在《春秋》之辭中體圣人之微。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理”與“義”——即作為“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與秩序——究竟以何種面貌呈現(xiàn)?散殊之萬物究竟又如何進入這一秩序的人道世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妨在董仲舒對于“物”的解讀中予以進一步明晰。

      三、一元、耦合與推類——“物”何以有規(guī)律

      在認(rèn)識或語言的論域中,“物”作為“名”所指稱的對象始終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不可言說或不可認(rèn)知的“物”,或“物”之為“物”的本性則非“名”所能范圍。換言之,命物之“名”便具有了賦予萬物以一定規(guī)律的功能。荀子所謂“共名”與“別名”之分,董子所謂“洪名”“私名”之別,即體現(xiàn)出“名”所承擔(dān)的分門別類、董理萬物的職責(zé)。不過,僅從共、別區(qū)分“物”之詳略僅僅是“物”的規(guī)律之一隅,董子對于“物”有著更為周密的思考。

      “天”之于萬物的本體論意義,使得萬物散殊卻系于“一元”。作為認(rèn)識和語言的對象,“物”的存在始終處于與人的交互之中,但人如何認(rèn)識與把握對象的問題,則涉及認(rèn)知與言說的主體與客體自身的條件及其限制。一方面,人作為有限的存在者,其認(rèn)識與言說的官能本即有限,對于不可名之“道”,對于“物”之為“物”的本性,都是認(rèn)識或語言所無法觸及的邊界,甚至天地之廣、萬物之博,也總在挑戰(zhàn)著有限個體的認(rèn)識邊界;另一方面,圣人制“名”的意義在于將萬物分科別條,但作為認(rèn)識與言說的對象,勢必要由“博”而轉(zhuǎn)“約”?;蛘哒f,分科別條之依據(jù)何在,此物與彼物何以可以按照特定的規(guī)則予以分門別類,董子顯然將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案托付于“天”。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3]85??芍斓厝f物共有一個“祖”,即生成的、形上的本體,也就是“天”。立足于人類世界,則是“惟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系之元也”[3]33?!霸弊值暮x當(dāng)然十分豐富,如以“天”為“元”,以“元”為“元氣”,以“元”為“純時間概念”等①“元”作為本原不難理解,即便在《春秋繁露》中亦有這一含義。如《立元神》篇:“君人者,國之元?!钡?。持“元”之為“元氣”的說法可以遠(yuǎn)紹至何休《公羊解詁》,其言曰:“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系,而使春系之也?!毙鞆?fù)觀、金春峰等學(xué)者即持此說。周桂鈿則主張一種“元一元論”,認(rèn)為“元”是一個純時間的概念。參見何休解詁,陸德明音義,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7頁;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二),第328-329頁;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頁);周桂鈿《董學(xué)探微》(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頁)。還有一種對于“元”的解釋或許更衷于《春秋》,即將“元”視作“人君”。劉敞《春秋權(quán)衡》:“元年者,人君也,非實太極也。以一為元氣,何當(dāng)于義哉?其過在必欲成五始之說,而不究元年之本情也?!边@一解釋本身實出于宋代《春秋》學(xué)者舍傳求經(jīng)的解經(jīng)方式,如若準(zhǔn)之以《公羊》傳文,則斷不如是。參見劉敞《春秋權(quán)衡》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七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255-266頁)。。若僅從“物”的角度看,僅將“元”視作本原即可,而這一本原即是董子所十分推重的“天”。而所謂“屬”,《說文·尾部》作“連”解,可知“屬”即連及、聯(lián)屬之意[8]。圣人的工作即將天地萬物聯(lián)系于一,也就是“天”。其說雖然本《春秋》而就人倫政事立言,亦可推之于一般意義上的論“物”之說②“《春秋》變一為元”“春正月”等,顯然是就《春秋》所謂“五始”之說立論。其所謂“物”,自然也偏向于“事”的面向。又如《立元神》篇曰:“君人者,國之元,發(fā)言動作,萬物之樞機?!奔凑驹邳S老的立場上強調(diào)為君者的重要性,“萬物之樞機”,當(dāng)然側(cè)重于政事,卻亦含庶物于其中。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第37頁。。一則,人與天地萬物均以“天”為“本”、為“元”,且人的認(rèn)識與言說官能亦象天而成,作為認(rèn)識與言說工具的“名”與“號”亦本于天地,以此認(rèn)識與言說才成為可能;二則,天地萬物在本源上的相通擔(dān)保了在認(rèn)識與語言的層面上對“物”的把握可以采取循理、比較、類推等方法。換言之,“物”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并不在于“物”自身,而在于“天”的背書。更進一步,“天無所言,而意以物”,“天”不僅為“物”之規(guī)律與秩序背書,同時也可以由“物”之運化來呈現(xiàn)“天意”,故“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大可見矣”[3]95。

      “天”不僅將萬物系之于一,以奠定“名”得以命“物”的基礎(chǔ),也在“物”的具體展開中呈現(xiàn)為特定的規(guī)律。天道分列陰陽,于“物”而言則為耦合。《楚莊王》篇:“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盵3]10又《基義》篇:“凡物必有合?!锬獰o合,而合各有陰陽。”[3]73所謂“耦合”或“合偶”,即以陰陽的對舉為范式來范圍天地萬物。蘇輿注曰:“物皆有所合,以為陰陽。就一物言之,亦各有其陰陽。身以背面為陰陽,背面又以帶上帶下為陰陽,山以前后為陰陽,氣以清濁為陰陽,質(zhì)以流凝為陰陽?!盵4]342也就是說,萬物皆可以陰陽而范圍之,一物又有一物之陰陽。不過,“物”雖有合卻無會,譬如陰陽于四時之運行總是交而替之,所謂“天道大數(shù),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陰陽是也”[3]71。又:“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盵3]72就論證陰陽交替運行,事物運轉(zhuǎn)有其自身的消長規(guī)律而言,主張“物無合會”并無可怪之處。不過董子卻以之論證陽尊而陰卑,以為君尊于臣、父尊于子、夫尊于妻張本,卻指向了特定的價值觀念??傊瓣庩枴弊鳛椤疤斓馈鳖I(lǐng)域的一對范疇,在“物”的論域中可以直接轉(zhuǎn)化為耦合的認(rèn)識規(guī)律。

      以陰陽范疇背書的“物”之耦合作為規(guī)律盡管可以范圍天地萬物,但僅以兩分的方法看待世界未免失之過簡?!邦悺狈懂牭囊雱t進一步將“物”的規(guī)律予以細(xì)致、條理,所謂“類”,大抵可以理解為范疇、范式,歸于某一類者皆有相似或相同的特性。首先,天與人的關(guān)系可以用“以類合之”來概括。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政有慶賞刑罰,皆“天人合類”之效。而在《人副天數(shù)》篇中,天與人的關(guān)系又呈現(xiàn)為“副類”與“副數(shù)”兩種,所謂“于其可數(shù)也,副數(shù);不可數(shù)者,副類。皆當(dāng)同而副天,一也”[3]75。其說雖以天人立論,亦范圍百物,或作為在天人之范圍內(nèi)被安排的對象,如“春生夏長,百物以同;秋殺冬收,百物以藏”?;蜃鳛楸弧案薄钡膶ο?,如“腹胞實虛,象百物也”。無論如何,“物”始終被置于天人之以“類”(或以“數(shù)”)合之范圍內(nèi);其次,“天有十端”,“端”亦可視作“類”?!短斓仃庩枴菲骸疤?、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dāng)?shù)畢也。故數(shù)者至十而止,書者以十為終,皆取之此。圣人何其貴者?起于天,至于人而畢。畢之外謂之物,物者投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盵3]98-99“天”之十端作為事物之萌芽、發(fā)端,同時構(gòu)成了事物的端緒與要點,萬物雖殊,亦可以“十端”范圍之。所謂“投”字,鐘肇鵬引《后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投劾而去”,以為“投”作“下”解,以為“投”表達的是“‘物’是下于所貴的十端,而不在十端之中”[7]1087?!笆恕贝砹四撤N特定的性質(zhì),而具體的“物”雖然具有某種屬性,卻并不就是那種屬性,即便是“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也并不指稱具體的五種實存的物質(zhì)。在此意義上,天地萬物皆可在一定的意義上歸類于“十端”。值得關(guān)注的是,作為認(rèn)識與語言——或者說用“名”制“名”——的主體,“人”在十端之中有超然的地位,換言之,在人與物之際,天與人之際,“人”始終占據(jù)主導(dǎo)的位置;再次,“類”的規(guī)定不僅在靜態(tài)的意義上將散殊的萬物依照特定的性質(zhì)歸于一“類”,也促成了物與物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在《同類相動》篇中,作者以“平地注水”“均薪施火”為例,又以“同氣則會,同比則應(yīng)”為證,試圖說明:“物固以類相召?!薄懊朗抡倜李悾瑦菏抡賽侯?,類之相應(yīng)而起也?!盵3]75從“物”的角度而言,“以類相召”使得“物”的運動有跡可循。對人而言,董子以災(zāi)異勸導(dǎo)善政的理論根據(jù)亦在于此。因為在董仲舒看來,所謂“災(zāi)異”大抵皆是人事之應(yīng),圣王之政召至祥瑞,暴政之行致使災(zāi)異;最后,僅就“物”作為認(rèn)識與語言的對象而言,“類”的規(guī)定使得“比類”與“推類”成為可能。在《深察名號》篇中,董仲舒明確以禾米、卵雛為喻,最終推出性待教而成善的結(jié)論,其論證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即所謂“比類率然”,即以同類之相通來勾連起卵-雛、禾-米和性-善的關(guān)系。又:“推物之類,以易見難者,其情可得?!盵3]98由推物類則可以體物情,這是推類方法的一般表達。而在《春秋》之中,“屬辭比事”的方法原則上即是一種類推論證,董子對之即有明文,其言曰:“《春秋》赴問數(shù)百,應(yīng)問數(shù)千,同留經(jīng)中。翻援比類,以發(fā)其端。”[3]13又:“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盵3]24可見,以類推之方法解讀《春秋》,可以范圍天下之所有庶務(wù)與政事。

      從一元到耦合再到推類,董子對于“物”的解讀建基于“天”的本體,又在逐漸條分縷析,最終所追求的是實現(xiàn)像郊祝之辭所謂的“庶物群生,各得其所”的狀態(tài)[3]84。從“天”之本體到陰陽之耦合,再到“類”之推于“萬物”,這不僅是董仲舒的“物”觀念在其本體論的基礎(chǔ)上的分化與衍生。也可以在“名”的——確切地說則是認(rèn)識與語言的——論域中為“物”提供內(nèi)在的秩序。

      總之,本文分別從名物、真物與別物的角度分析董仲舒的“物”哲學(xué)。董子所謂“名物”與孔子主張《詩》教之“名物”不同,董子基于《春秋》“五石六鹢”的詮釋所主張的“名物”觀念,更側(cè)重于“名倫等物”的含義,既包含了草木鳥獸之名,也包含人倫與政治制度,且以后者為重。若回到董子所謂“名物”的本義——即以“名”命“物”的含義——來看,“名”與“物”的關(guān)系作為名學(xué)思想的基石,又在“真物”與“別物”的意義上得以強化。“物各付物”即意味著把握、認(rèn)識萬物各以其性,因此,“真物”又內(nèi)在包含了“別物”。而將“物”分門別類則意味著整理萬物,或整肅萬物以秩序。這一秩序在董仲舒對于“物”的體認(rèn)中可以進一步領(lǐng)會,建基于“天”的本原為認(rèn)識與把握“物”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基礎(chǔ),而陰陽之耦合則是認(rèn)識、領(lǐng)會天地萬物之基本規(guī)律?!邦悺钡囊雱t使得推類成為可能,由推類出發(fā),則可以觸類旁通,范圍天地萬物。

      猜你喜歡
      名物董子董仲舒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太餓的董子皓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瓟斝”與“點犀”新解*——兼論中國典籍中名物詞的英譯
      董子?。簞e在吃苦的年紀(jì)選擇了安逸
      可愛的劉老師
      繼承傳統(tǒng)訓(xùn)詁研究法拓展名物研究新路徑
      ——評杜朝暉《敦煌文獻名物研究》
      董子亮治療肝脾不和型泄瀉經(jīng)驗
      宜宾县| 山东省| 茌平县| 天峻县| 廉江市| 花莲县| 伊金霍洛旗| 金门县| 陆川县| 阜平县| 抚远县| 平邑县| 明星| 绥德县| 安多县| 平塘县| 广州市| 囊谦县| 神农架林区| 甘德县| 兴文县| 鸡西市| 宕昌县| 彝良县| 乐安县| 慈溪市| 应用必备| 榆中县| 新安县| 巴中市| 东海县| 河东区| 北海市| 株洲县| 雷波县| 方山县| 贵港市| 金川县| 偏关县| 郓城县|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