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姝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在新時代,青年教育問題是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十分重視青年教育問題。新時代的青年人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需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思想,不斷提升道德水平。新時代的青年教育需要思想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并行。高校應將思政課作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課程和通識課程,將德育與法治教育融入教學實踐中,使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
1.設置德育和法治教育一體化課程。設置德育和法治教育一體化課程并不是將德育和法治教育強行融入思政課中,而是結合高校思政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內容,實施具有教育實踐基礎的一體化教育。該課程強調對公民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則、法治制度、法治執(zhí)行過程進行多方面教育[1],在高校中,屬于各學院、各專業(yè)的學生都需要掌握的通識課程,具有高校學生德育與法治教育的普遍性優(yōu)勢,進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礎性教育。
2.德育與法治教育方面。德育與法治教育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法治能夠不斷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其他為法治建設實施的全民普法宣傳和法治教育等,使法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更為有力的支撐。但是,新時代的大學生如果僅靠遵守法律或者不違背法律做人、做事,并不會提高道德水平。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始終以法律和道德的準繩要求自己,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人。
3.高校思政課程方面。高校思政課程應兼容德育與法治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提升道德素質,加強對法律基礎知識的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要堅持人民主體、公平正義、自由平等、權利保障、法律至上等價值追求?!盵2]將法治教育納入思政課學科教育中,可以完成法治教育與德育的基礎性教育環(huán)節(jié),培育具有較高道德素質且掌握法律基礎知識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
新時代的德育與法治教育在實踐上要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德育與法治教育,二者構成具有關聯(lián)關系的思政課程,而設置單一的德育課程或者法治教育課程,難以使二者形成相互促進的關聯(lián)關系,最終會導致學生在接受德育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產(chǎn)生道德水平與法治知識不相匹配的結果,難以達到新時代德育樹人與法治教育的目標。所以,高標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實踐內容應該如下: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性的指導內涵?!盎诜ㄖ谓逃繕?,要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必須依托學校的思政課教材體系?!盵3]高校學生能夠在思政課上從思想、實踐兩個方面感受不同層次的德育與法治教育。二是法治教育一體化實踐應融入高校學生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學生在道德方面和法治方面產(chǎn)生的問題,可通過思政課學習來解決,從而全面提升道德水平。三是高校應結合法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為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和進入社會提供良好的保障,解決現(xiàn)實中的法律問題。在思政課中融入法治教育,完全符合高校學生在實踐中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在德育與法治教育方面的需求,使高校完成新時代的法治教育任務。
教育通常以教育對象的理解能力為劃分各個階段的主要依據(jù)。但是,各個階段的教學始終對教育對象保持著立德樹人的教育態(tài)度,這是新時代教育的新目標與新方向。高校教育階段與其他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相同,即都是立德樹人,但是,有的學生在結束學習生涯后,可能并不滿足于社會所要求的樹人標準,所以需要學生將知識性學習(學科學習)和社會性學習(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使立德樹人教育更加接近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建設者的培養(yǎng)?;诖?,融入法治教育就成為思政課立德樹人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法治是高校學生步入社會后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需要遵循的最為基本的規(guī)則與規(guī)范,因此,高校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具有必要性。另外,高校學生是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的代表,因此,更高標準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學習也是高校學生的必要課程。而將思政課納入立德樹人的德育與法治教育中,能夠形成具有黏合性的思政課程,教授學生以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要“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tǒng)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顯然,這對德育和法治制教育有相應的要求。所以,從高校學生的學習層面來說,將思政課融入法治教育中,法治教育會更加有效。
在高校中,除了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外,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途徑主要是思政課堂上的法治教育。從法治教育的課堂實踐活動來看,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中,法治教育的內容比例較少。盡管法治教育一體化是需要,但是高校學生與其他教育階段的學生相比,其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與掌握能力都具有優(yōu)勢,所以從最淺顯的法律知識基礎開始到最終的法律基礎知識教育階段結束的整個過程,需要更為合理的安排。而高校的每個學期的時間有限,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法治教育,顯然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學習負擔,直接影響法治教育一體化進程。因此,高校需要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制定更加適合學生的法治教育模式,分階段地讓學生共同討論和研究法治問題。但是,當前高校的思政課法治教育課程仍然是較多學生共同上課,課程分配的法律知識研究時間不利于高校教師把握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進行因材施教,同時,重復性、機械性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也導致高校學生對法治教育產(chǎn)生厭煩情緒。
高校的法治教育一體化包含的關鍵因素除了高校學生之外,還有高校教師。高校教師如果不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只依靠高校思想道德與法律知識基礎教材實施教育活動,那么就難以滿足高校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學習的需求,非法律專業(yè)的高校教師就無法帶領高校學生更為深入地學習法律知識,開展相應的法治專題討論與研究。為了達到法治教育一體化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或者用法律知識進行自我保護,高校教師應在法治教育課堂上更多地對學生進行法治思維引導,而不是僅僅講授理論性的法律知識?!鞍凑枕攲釉O計,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法治人才培養(yǎng)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盵4]但是,也不應厚此薄彼,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都是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過程中應被重視的,二者具有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的關系,都為高校學生提供立德樹人之本的教育理論。所以,高校教師如果只能滿足理論教育的教育水平,那就不能達到新時代思政課所要求的法治教育的目標。現(xiàn)階段,高校教師的法律知識水平仍未達到實現(xiàn)法治教育一體化目標的要求。
1.從法治教育在整體課程中的評價方式來看,高校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沒有最開始的評價機制,因此導致高校法治教育階段設置不合理的情況出現(xiàn)。同時,高校教師需要對法治教育課程跟進評估,結合年級或者院(系)學生應掌握的法律基礎知識進行相應的評價。對于立德樹人的最終教育目標,進行課前評價可以更好地使高校教師分配法治教育的時間。學生在大學之前的教育階段所接受的法治教育的程度與水平,關系到高校教師對教育內容的分配。但是,現(xiàn)階段高校的思政課沒有將課前評價納入必要的評價機制中,也未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做出區(qū)分,這不利于高校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
2.法治教育始終以理論教學為主,要求學生背誦法律條文或者法律知識與內容,以此作為主要評價方式。從新時代法治教育的內涵與目標來看,高校學生需要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單一的理論教學已經(jīng)不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與法治教育的目的。單純的宣講式教育會使被教育者在學習和理解知識時產(chǎn)生疲憊感,造成法治教育難以同思政課程融合的不良后果。
3.傳統(tǒng)評價機制更傾向于知識性背誦與默寫,類似于知識搬運式的考查評價機制,較少傾向于對法治教育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實踐式與思維式考查,法治教育與法律條文背誦不具有更深層的教育關系。而高校法治教育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并將該思維應用到實踐中。所以,現(xiàn)階段的評價機制難以滿足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需求。
高校學生已經(jīng)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法治教育的目標,除了要對立德樹人做好相應的引導之外,還要對高校學生的法治思想、法治觀念進行進一步培養(yǎng)。法治教育本身應以依法治國觀念為主要核心教育理念,并且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序進行,實施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活動。高校的法治教育應與高校教育階段前的法治教育有所區(qū)別。高校在設置法治教育一體化課程時,應“實現(xiàn)不同學段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一以貫之和自然銜接”,[5]應考慮學生在立德樹人和法治教育上所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對于法治教育中涉及的現(xiàn)實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思政課融合法治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將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有序地結合起來,將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轉變?yōu)榉苫A知識的應用與思考,這才是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培育高校法治教育教師隊伍也是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關鍵。法治教育教師需要較好地掌握法治問題以及法律思維方式,需要具有觀察和掌握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學習情況的能力,才能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制定出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高校教師可以將不同的法律問題設置成研究性探討活動,以座談會、案例分析會、法治故事演繹等方式進行法治教育,以寓教于樂、活潑生動的形式促進法治教育一體化,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同時,高校教師應在法治教育課堂中融入較為生活化的場景,使學生更加具有法治觀念,以相關的法治觀念、法治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對于法治教育的評價制度,高校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主要考查目標,再結合法治教育中的法律基礎知識以及法治思維進行相應考查。
新時代對法治教育的要求較高,并且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不斷改變教育方式。當前,利用網(wǎng)絡進行教育和教學實踐活動較為普遍。但是,通過網(wǎng)絡數(shù)據(jù)是否可以真正掌握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情況,需要高校教師辨別。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評價時,還需要考量現(xiàn)實因素,制定符合科技發(fā)展的評價標準,結合新時代法治教育的目標制定評價機制。
1.高校在使用科技教學模式上更具備基礎條件。高校的信息網(wǎng)絡配備較為完備,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利用網(wǎng)絡教學和利用現(xiàn)實課堂教學,教師能夠掌握的信息數(shù)據(jù)是不一致的。所以,高校配備教學設施時應對網(wǎng)絡教學數(shù)據(jù)管理做好基礎信息數(shù)據(jù)處理工作,以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高校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法治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性評價,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在法治教育的各階段的學習情況[6]。
3.法治教育評價機制與德育評價機制應具有相應的關聯(lián),這樣才能達到德育與法治教育一體化的教育目標,更有利于實施各個階段的育人課程教學,實現(xiàn)新時代的全程育人教育要求。
新時代教育更注重立德樹人。在高校課堂上,將思政課中融入法治教育是以理論結合實踐,從而完成“樹人”的教育目標。高校學生在接受法治一體化教育時,可以感受到法治社會的發(fā)展的推進作用,同時,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會為高校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