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家擔當精神及現(xiàn)實意義

      2022-03-17 20:13:01黃易雋
      林區(qū)教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儒家個體家庭

      黃易雋

      (華東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擔當精神作為一個熱門詞匯逐漸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在青年群體中弘揚擔當精神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仡櫲A夏歷史文明,中國人對于擔當?shù)淖非笾哺谥腥A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之中。儒家文化具有強烈的擔當主義色彩,也正是因為這份為己、為家、為民、為天下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魄力,讓儒家思想孕育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以獨到的精神文明特質(zhì)反哺華夏兒女。新形勢下,深入探討儒家擔當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分析儒家擔當精神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啟示,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儒家擔當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和歷史淵源

      擔當精神是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一種責任自覺和行動自覺。作為一種“精神”,它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射,其目的是為了使個體能夠主動地承擔自身責任并付諸實踐,對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具體而言,擔當精神源于社會、源于歷史,是人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于“責任”的認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并通過這種意識積極反哺實踐的過程。厘清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的關系,梳理儒家擔當觀發(fā)展的歷史淵源,有助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儒家擔當精神的具體內(nèi)涵。

      1.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

      有學者認為,責任是人類社會長期探討的核心命題之一,即在社會歷史背景下,特定的社會個體或群體在一定條件下所要承擔的職責、義務和使命等[1]。從道德范疇看,責任是個體對自身行為及其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后果負責的一種道德意識。因此,在漢語語境中,責任的概念具有兩個方向性:一方面是個體恪守自身份內(nèi)之事,另一方面則是個體對未能做好份內(nèi)事所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提前預判。由此,筆者認為責任意識是個體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個體對自我發(fā)展過程中所要承擔的各項義務的清晰認知以及對未能完成某項任務而進行的識別和預判。

      反觀擔當,“擔”“當”二字在漢語系統(tǒng)中,起初是單列使用的?!皳弊衷凇逗槲湔崱分斜唤忉尀椤氨吃回摚缭粨?,即肩膀上所扛的東西。東漢劉熙的《釋名》將“擔”字解釋為“任也,任力所勝也”,即手與身體的交接之處?!爱敗钡脑~義較多,相關度較高的是《玉篇》中“當,任也”,即把“當”解釋為“任”。于是,“擔”與“當”在相同的釋意下漸漸被結(jié)合為一個詞組加以使用。自宋代開始,“擔當”一詞自《二程遺書》后逐漸被儒者結(jié)合在一起廣泛使用。通過詞義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責任”一詞的使用更多運用于道德領域的自我認知,而“擔當”更側(cè)重于具體實物,如肩上所扛之物,它強調(diào)個體的自身力量在現(xiàn)實層面實現(xiàn)某種要求和目標的行為。由此,筆者認為擔當精神是個體在對自身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的預判基礎上,主動將責任目標進行實踐性轉(zhuǎn)化的行動自覺。

      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在邏輯上呈現(xiàn)遞進關系。責任意識是擔當精神的邏輯前提,擔當?shù)膬?nèi)容取決于個體對責任的認知;擔當精神是責任意識的實踐轉(zhuǎn)化,且該種轉(zhuǎn)化并非一蹴而就。換言之,擔當精神是責任意識的上位概念,從責任意識到擔當精神的轉(zhuǎn)化過程并非必然,儒家思想為擔當精神的轉(zhuǎn)化和培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2.儒家擔當觀的歷史淵源

      儒家關于擔當?shù)挠^念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先秦時期,在周王朝名存實亡、社會秩序禮崩樂壞、諸侯戰(zhàn)亂的歷史背景下,孔子敢于擔當,周游列國,窮其一生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孔子及其弟子通過創(chuàng)辦平民學校傳播思想,將擔當精神內(nèi)化于君子的人格品質(zhì)中?!吧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茍利社稷, 死生以之”“諸子之學皆起于救世之弊”等名言警句分別從個體、民族和國家等角度突出了君子擔當。魏晉兩朝及五代十國時期,頻繁的朝代更迭導致士大夫階層的擔當精神有所削弱[2]。宋代重文輕武政策促成了理學的發(fā)揚,儒家擔當觀在這一時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南宋時期的文獻開始逐漸使用“擔當”一詞,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奏折中提到“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在宋明理學尤其是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主流思想的熏陶下,以承擔責任為主要內(nèi)容的擔當觀逐漸被社會各個階層所接受,以民族存亡為己任的擔當精神也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深刻烙印。

      從儒家擔當觀的演進脈絡看,擔當精神在先秦時期作為君子的優(yōu)秀品格加以宣揚和效法,隨著宋明理學的發(fā)展,擔當精神成為儒學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上至君主下至百姓普遍予以接受并外化為行動。筆者認為,儒家擔當觀是在儒家核心思想的基礎上不斷演進形成的一種積極意識和行動自覺,包括個體自身的責任意識、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意識、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意識以及對于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

      二、儒家擔當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

      《禮記·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發(fā)展邏輯,這也是貫穿儒家擔當觀的重要線索。儒家擔當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需要從個體、家庭、國家和文化四個維度加以深入論證。

      1.個體擔當

      個體擔當是儒學擔當精神中最微觀的部分,但又恰恰是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它不僅包含個體對于生命的省思,更著重于探討個體道德方面的自我約束及修行。

      儒家認為,個體的責任擔當首先要回答如何對待自己生命的問題,即對于生命價值定位的意義探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珍愛生命是個體擔當?shù)幕驹瓌t,儒家認為個體對于生命的擔當與孝道緊密結(jié)合,是孝道的發(fā)端。在此基礎上,仁義便是一種永恒的追求。一般來說,珍愛生命與追求仁義是一個兼容的過程,但當兩者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儒家所倡導的個體擔當旨在達到“舍生取義”的高尚境界。

      在儒家哲學中,個體對內(nèi)自我完善是安身立命的基礎條件,個體對家庭、國家抑或是民族的擔當必須建立在個體成長的基礎之上,即德性源于自身??酌纤枷胝J為,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取決于個體道德水平的提升。相比于知識教育,孟子十分重視個體的德行修養(yǎng),多次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與此同時,“為己哲學”的道德規(guī)范直接作用于“禮”文化的形成,“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個體為仁克己的倫理精神外化為整個社會的“禮”,形成整個社會的道德共識。此外,儒家所倡導的個體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榜樣的作用予以傳遞。因此,儒家的個體擔當也包括對于他人的擔當,這種擔當表現(xiàn)為主動將自己的善行推廣給他人的意識。孟子提出的“三樂”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實質(zhì)上就是個體對于他人擔當?shù)某浞煮w現(xiàn)。

      最后,“天人合一”是儒家對于世間萬物關系的理想追求,個體對于“天”的敬畏之心也是個體擔當?shù)捏w現(xiàn)。孟子認為,“天”是由人倫和道德組成的,覺悟自身的本性即是順從天意,保持善心修身養(yǎng)性就是個體對于天命的自覺擔當。

      綜上所述,儒家的個體擔當是在“為己、為他、為天”邏輯中,個體不斷追求德性提升、仁智雙修的堅韌意志,這也為個體在其他領域承擔相應責任夯實了基礎。

      2.家庭擔當

      儒家文化十分重視家庭倫理建設,認為家庭單位為人的社交屬性和道德生活提供介體,儒家的家庭擔當是個體對于自身在家族關系中應完成的義務以及未能做好義務所產(chǎn)生后果的主體性認識。值得一提的是,每個人在家庭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且不止一種角色,家庭身份的不同決定了個體的權(quán)利義務也不盡相同。因此,儒家的家庭擔當根據(jù)角色主體視角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其一,父子關系。先秦儒家學者中,孟子曾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觀點,因血緣關系而產(chǎn)生的父子關系在家庭倫理關系中排在首位??鬃雨P于父子關系的著名論斷在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句話的本意并非鼓勵父子關系凌駕于是非法律之上,而是為父子者絕不可使對方受于酷刑之下的人倫精神。因此,儒家家庭擔當?shù)牡谝粚觾?nèi)涵在于強調(diào)父子間互信互助的扶持關系,這是維系家庭正常運轉(zhuǎn)的內(nèi)生動力。

      其二,夫婦關系。儒家認為,夫婦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大倫”。荀子指出:“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彪m然父子關系的重要性排在家庭關系的首位,但夫婦關系乃是家道之始,無夫婦則無父子,儒家鼓勵夫婦要同心同德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以小家庭夫婦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推演至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因此,儒家家庭擔當?shù)诙觾?nèi)涵即為主動維持良好夫妻關系的意識。

      其三,長幼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長幼有序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準則。正所謂“兄友弟恭、長惠幼順”,作為長兄應積極承擔家庭義務,必要時代替父親的角色照顧幼小,而幼者則應以恭敬的態(tài)度順應長兄的行為??酌蠈⑵浞Q為“悌”,而荀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為人兄慈愛見友,為人弟敬詘不茍”的思想。因此,儒家家庭擔當?shù)牡谌龑觾?nèi)涵是個體對于同輩群體的家庭次序的清晰認知。

      由此可見,儒家的家庭觀是以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良弟悌為導向的人倫道德體系,這三組基本的家庭關系一旦遵循了核心的道德準則,家庭生活就能幸福美滿。因而儒家所倡導的家庭擔當本質(zhì)上是個體對于自身家庭角色的清晰認知,并以不同身份做好不同分內(nèi)之事的主觀態(tài)度。在維持家庭秩序的基礎上,孟子對家庭擔當還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代的是“以大家為小家,以小家愛大家”的道德追求,這顯然是君子對于整個社會家庭的擔當,其意蘊也更為深刻。

      3.政治擔當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社會政治系統(tǒng)通過儒家意識形態(tài)教化的官僚網(wǎng)絡自發(fā)調(diào)節(jié)運轉(zhuǎn),最為生動的例子就是科舉制。布衣平民通過學習儒學經(jīng)典并參加科舉考試改變命運,中舉后因為長期受到儒學思想影響而以身作則,實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反哺目的。在這樣一套相對閉環(huán)的體系中,儒家的政治擔當在以士大夫階層為主體的探索中形成鮮明的特征。有學者將儒家的政治擔當劃分為四個維度:底層維度是以愛國報國為核心的政治理想,二層維度是針對現(xiàn)實條件而產(chǎn)生的政治抱負,三層維度是心理層面的政治情感,頂層維度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xiàn)政治目標,即政治參與方式[3]。因此,儒家的政治擔當是在家國天下文化根源基礎上,將政治理想轉(zhuǎn)化為社會現(xiàn)實的主觀能動行為。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政治擔當?shù)暮诵拿}在于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fā)達,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群體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政治目標所付諸的政治實踐,而是擴展到每一個體的一種歷史責任。儒家的政治擔當具有普遍性和雙重性的特征。

      從普遍性角度看,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社會成員在其熏陶下形成了固有的民族性格,即以民族興亡為己任的價值取向?!氨L煜抡撸シ蛑v,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以“匹夫”一詞概括了儒家政治擔當?shù)闹黧w范圍。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社會中,為官為民者不因身份的差別而忽視個體對于國家命運的政治擔當,儒家政治擔當是一種普遍的全民意識。

      從雙重性角度看,士大夫階層是儒家政治擔當?shù)闹苯訉崿F(xiàn)者,“仁義”“德治”是儒士的核心政治追求,其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過程表現(xiàn)為對內(nèi)對外的雙重特性。一方面,士大夫嚴于律己,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儒士們的共同特質(zhì),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儒士們始終堅定“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并終其一生予以實現(xiàn)。另一方面,士大夫依托君主實現(xiàn)政治理想,他們將政治責任附加在君主之上,并通過游說、教育等方式將“天人合一”等德治理念灌輸給君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權(quán),為天下百姓謀求了善治的基本條件。

      4.文化擔當

      儒家文化哺育了華夏文明數(shù)千年,這與儒家所堅持的文化擔當緊密相連。儒家的文化擔當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孟子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楊朱、墨翟學派的盛行使孟子產(chǎn)生了文化焦慮,他認為楊氏哲學倡導“為我”和墨家哲學倡導“兼愛”并不適用于廣大百姓,于是自覺扛起文化傳承之任,積極傳播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文化傳承的邏輯起點源于儒士的弘道意識,即對于華夏文化使命的一種擔當精神[4],主要可以表現(xiàn)為文化自覺、文化弘揚和文化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

      首先,儒家的文化擔當體現(xiàn)為高度責任感驅(qū)使下的文化自覺。儒家之所以在歷史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與儒家學者高度的責任意識密切相關。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儒釋道三家都曾成為君主青睞的思想體系,但儒家的持續(xù)時間最長,這歸功于儒家學者的文化自覺。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儒家學者在文化焦慮的基礎上堅持文化主體性原則,主動糾偏、不斷深挖學說的局限性并予以豐富完善?!吧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所提出的憂患意識不僅是君子士大夫必備的人格品格,從宏觀層面看也是告誡儒家學者要時刻保持文化自覺以傳承文化之根。

      其次,儒家的文化擔當體現(xiàn)為個體傳播先進思想的行動自覺。在儒家哲學中,人與文化的關系具有相互性,人既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文化的傳播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強調(diào)個體通過自身行動去弘揚儒家的遠大理想??鬃诱J為士必須志向遠大,因為他們要肩負重任去弘揚正義,這恰恰體現(xiàn)了儒家倡導的文化擔當并不局限于當下的歷史環(huán)境,而是著眼于未來的“任重而道遠”。

      最后,儒家的文化擔當體現(xiàn)為個體對于文化本體的創(chuàng)新精神。雖然儒家具有高度的文化主體性,但儒家思想家們并沒有陷入固步自封的思想陷阱,反而追求在思想上不斷推陳出新。孟子所提出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實質(zhì)上與辯證唯物主義所提出的“揚棄”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從本質(zhì)上都是激勵個體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持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結(jié)合自身實際情況對較為過時的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

      所以,儒家的文化擔當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自信,它表現(xiàn)為個體對于民族文化的捍衛(wèi)精神,這就需要個體堅持文化主體性原則,以傳播先進思想為己任,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內(nèi)涵,擔當文化傳承的時代重任。

      三、儒家擔當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新時期,培育一批具有擔當精神的時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儒家的擔當精神從個體、家庭、國家和文化等多維角度出發(fā),構(gòu)建了一套豐富的價值體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借鑒意義。

      1.激勵開展自我教育

      儒家擔當精神有利于激勵教育對象主動開展自我教育??酌险軐W認為個體的自我教育通過克己復禮的德性教育來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超俗境界,“天子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是自我擔當?shù)捏w現(xiàn)。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引導教育對象主動承擔自我教育的職責。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應包括心性和內(nèi)省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智性教育,也是一種心性教育。孟子在《盡心》開篇中就提出了存心養(yǎng)性的心靈式教育,它旨在教育者主動探索自我本心中的善意,以通達自我的本心來影響他人,以發(fā)揚內(nèi)心的善意來實現(xiàn)道德水平的提升,做到“窮善其身,達兼天下”的道德品格。另一方面,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必備條件。儒家哲學強調(diào)了個體在自我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身份,個體的道德教化就是自覺開展反省覺悟的過程,這種教化作用并非向外與他人的橫向比較,而是通過內(nèi)省的方式不斷豐富個體的生命觀、歷史觀和道德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教育對象主動承擔起自我教育的責任,通過“盡心內(nèi)省”的方法提升基礎道德素養(yǎng)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

      2.重視營造家庭環(huán)境

      儒家擔當精神為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環(huán)境提供了思路。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應變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儒家擔當精神認為個體應明確自身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并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家庭擔當?shù)呐嘤且粋€雙向互動的過程: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教育主體,應積極營造“父慈子孝,夫妻和諧”的家庭人倫環(huán)境以引導教育對象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子女作為家庭教育的直接作用者,應主動強化家庭觀念并承擔家庭義務,包括協(xié)助父母處理家庭事務,經(jīng)常與父母進行溝通等。儒家的家庭擔當是一個多元化載體,家庭始終是相互聯(lián)結(jié)的進步共同體,培育家庭擔當?shù)姆绞讲粦菃蜗虻?,其教育導向應著眼于促進家庭成員的全面進步。

      3.著力強化愛國教育

      儒家擔當精神進一步證明了新時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擔當是儒家擔當精神的核心問題,儒家的政治擔當反映了愛國與修身的辯證關系,愛國是修身的必要條件和歸宿,修身是愛國的實現(xiàn)途徑和基礎。因此,厚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愛國主義情感具有客觀必然性?!爱敶袊?,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盵5]當代政治擔當?shù)呐嘤繕耸鞘菇逃龑ο髨远ā八膫€自信”,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有機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價值觀,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其一,鞏固執(zhí)政基礎,提升政治認同。歷史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密不可分,黨的執(zhí)政基礎源于人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在教育活動中糾正“愛國不等于愛黨”的錯誤思想,引領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政治觀。其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民族團結(jié)。愛國主義情感是基于人們對祖國價值的全面認同而產(chǎn)生的一種肯定性心理傾向[6],思想政治教育要著力發(fā)揮文化涵養(yǎng)功能,在教育活動中積極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三,堅定道路自信,肯定制度優(yōu)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熱愛社會主義并認同社會主義是政治擔當?shù)谋貍錀l件。

      4.努力培育文化使命

      儒家的文化擔當倡導主體自覺、捍衛(wèi)傳統(tǒng)文化,對失落的傳統(tǒng)文化要努力使其發(fā)揚光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在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文化興盛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國家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這與儒家倡導的文化擔當不謀而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培育教育對象的文化使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引導教育對象深入學習經(jīng)典文獻,提升傳統(tǒng)文化的參透力;二是要引導教育對象開展傳統(tǒng)文化實踐活動,掌握傳統(tǒng)文化中的相應技能;三是要引導教育對象主動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揚棄”。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建設需要把儒家弘道的行動自覺轉(zhuǎn)換為教育對象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綜上所述,儒家的擔當精神包括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務實禮儀的家庭觀念、立志報國的愛國情感和傳承文化的自覺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汲取儒家擔當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豐富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以培育具有擔當精神的時代新人。

      猜你喜歡
      儒家個體家庭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戀練有詞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西青区| 正安县| 东明县| 大渡口区| 方正县| 江阴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清河县| 若羌县| 玛多县| 汶上县| 湟源县| 遂宁市| 五寨县| 饶平县| 永宁县| 玉溪市| 三都| 塔河县| 榆中县| 高雄县| 长乐市| 安龙县| 改则县| 高雄市| 兰溪市| 师宗县| 广南县| 清镇市| 广元市| 嘉鱼县| 怀远县| 北碚区| 涟源市| 海阳市| 新乡县| 德化县| 柘荣县| 泰宁县| 滦南县|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