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宇
和田是我國玉石的重要產地,和田玉石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玉石更加細膩,光澤更加柔和,充分展現出和田玉自身的優(yōu)勢,滿足人們的觀賞和收藏需求。
和田玉指的是產自新疆和田地區(qū)的玉石。和田玉具有含蓄內斂、光澤柔和、質地細膩、親和力強、玩味無窮等特點,同時和田玉本身堅而不脆、柔韌頑強,具有百折不撓的特點。相比于其他玉來說,和田玉屬于透閃石。和田玉的礦物粒度細,并且結構一般都為典型的毛氈狀,這也進一步成就了和田玉石的細膩程度。玉石的好壞很大程度受到硬度的影響,一般玉石硬度越大,那么它的亮度和拋光線越好,可以保存的時間越久遠。和田玉的硬度一般在6.5~6.9之間,已經接近翡翠的硬度。而且和田玉的顏色一般都比較純正,其中還有璞玉和羊脂玉,因此具有良好的雕刻與收藏價值。
良好的玉雕作品離不開精湛的雕琢工藝,玉雕藝人用他們嫻熟的雕琢工藝把每一件天然玉都打磨為精品,并在其中蘊藏情感、人文等韻味,賦予玉石生活價值,所以,玉雕藝術自古就獲得了人們的青睞。而古代所謂的玉雕工序,便是古人對玉進行雕琢的基本過程,也叫作“治玉”和“琢玉”,展現出古人對玉文化的關注,也體現出了雕刻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在玉雕生產活動中,傳統(tǒng)的雕刻方法可以分為攻玉和解玉。攻玉主要是指匠人采用特殊的工具將玉石分割,并且采取琢磨的方式對玉石的造型進行重新設計與打磨,從而更好地成就玉石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另外,琢的工藝是工匠采用攻玉的方式對玉石的紋飾進行藝術雕刻,用磨石對玉石進行拋光,提高玉石的光澤度。在玉石的打磨過程中,也會運用不同的石料進行打磨,在古代的玉雕工藝中,一般運用砂石進行拋光與打磨處理。拋光過程中采取旋轉打磨的方式,提高玉石拋光速度,是常用的玉雕工藝。
在古代,玉雕工藝從本質上來看就是一種金屬冶煉的方式,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玉雕工藝也逐漸從原本的金屬冶煉中分化出來,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文化。而當前玉雕工具設備也日益完善,相應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面優(yōu)化。以下針對我國常見的玉雕工藝技法進行簡要闡述。
1.浮雕。玉石雕刻中的浮雕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流傳,這種工藝的原理是將山水、人物以及造型特異的事物雕刻在玉石的表面,而隨著浮雕工藝的不斷完善,當前的玉石浮雕生產中可以分成淺浮雕與高浮雕兩類,而且每種浮雕類別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淺浮雕的雕刻方法主要是采用減的方法進行玉石雕刻,玉雕匠人通過在玉石的表面進行雕刻,從而營造出良好的藝術感和觀賞性。淺浮雕的方式常見于良渚文化中。而高浮雕主要采用挖削的方式對玉石底面進行雕刻,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現出玉石外觀的立體感,同時也是我國明清時期比較流行的玉雕工藝技法。
2.內雕。這種工藝與浮雕不同,它主要是在玉石雕刻過程中采用工具設備,在玉石結構內部采用浮雕以及圓雕等方式,對玉石的整體進行造型。內雕工藝也能夠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雕刻風格。
3.圓雕。圓雕工藝技法的應用能夠在玉石雕刻中形成立體化的造型,因此,圓雕工藝主要用于在玉石上雕刻人物與立獸形象,可以進一步增添雕刻圖案的生動感。圓雕工藝廣泛流傳于商代和紅山文化時期,廣受人們的喜愛。
4.鏤雕。鏤雕工藝又稱為透雕,此技法與其他的玉雕工藝技法在原理上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實際雕刻過程中,鏤雕一般不局限于玉石的某一個面,雕刻師傅在玉石的鏤雕過程中,對玉石進行穿透鏤空雕刻。這種鏤雕的方式一般會呈現在兩個面上,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鏤雕工藝技法在我國古代的王冠雕刻中比較常見。在我國商代就已經實現了鏤雕技法的廣為流傳,同時也是古代玉雕工藝中流傳時間最久遠的雕刻技術。
5.俏色雕。俏色雕工藝也是玉雕工藝中常見的一種,這種工藝技法主要是結合玉石自身的顏色特征進行合理設計和雕琢,俏色雕充分利用了玉石天然的優(yōu)勢,充分展現出玉石自身的性質與雕刻工藝的完美融合,展現出良好的藝術性。
6.花下壓花。這種雕刻工藝是由多種傳統(tǒng)的雕刻手段演變而來的,它是多層透雕工藝的創(chuàng)新?;ㄏ聣夯ǖ窨坦に囋趯嶋H雕刻過程中主要采用鏤空的紋飾進行雕刻,同時在實際雕刻中,經常以半浮雕的方式呈現,展現出玉石良好的多層裝飾效果。
7.拋光。拋光是玉石雕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屬于雕刻工藝中的一種,通過拋光工藝能夠完美地呈現出玉石的光澤感,一般在玉石拋光處理中,主要是采用適合的砂石以及設備對玉石進行拋光處理,讓玉石表面呈現出良好的潤澤感,提高玉石的觀賞性和外觀質感。
8.線刻。線刻工藝的原理主要是在玉石的雕刻過程中,運用單線條的雕刻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花紋圖案。在采用線刻工藝進行玉石雕琢時,一般會采用陰刻線,以達到良好的立體圖形效果。陰刻線在玉石線刻工藝中主要呈現出凹陷的特點,并且對工匠的技術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所以,線刻也屬于一種工藝技術含量較高的雕刻方法。
玉雕工藝從古至今都深得人們的喜愛,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玉石文化,并且人們開始逐步對玉石進行加工打磨,所呈現出來的玉石雕刻作品也沒有那么精細。遠古時期的玉石處理一般都采用研磨等工藝,這也為后續(xù)多種雕刻工藝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玉石文化的不斷豐富,在玉石雕刻中也出現了鉆孔與切割等技法,這兩種玉石處理方式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玉石處理工藝的精細度。遠古時期的玉石雕刻并沒有出現當前多種的雕刻工藝與處理技術分離的方式,人們在進行玉石處理時需要同步完成玉石的切割與處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良渚文化與紅山文化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玉石雕刻工藝的發(fā)展,在這兩個時期的發(fā)展中,玉石雕刻的紋飾也得到了重視,于是表面的紋路雕刻不斷復雜,同時在玉石的雕刻工藝中也漸漸融入拋光等技術手段,以此來提高玉石表面的光澤,在這一時期,玉石雕刻匠人的手法不斷成熟,也將更多元的文化融入進來,進一步提高了玉石的工藝性和處理細膩性。在近現代的發(fā)展中,玉石雕刻已然成為我國的重要文化產業(yè),并深受社會各界的矚目。現階段的玉石工藝在古代玉石雕刻技法的基礎上,更好地滿足了現代人們對審美藝術的需求,同時在玉石的圖案設計以及原料選擇上也更為講究,進一步推動了玉石雕刻工藝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玉石雕刻工藝得到了傳承,技術水平全面提升?,F代玉雕文化不但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背景和技術手段,同時也創(chuàng)新了玉雕的內容。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玉雕工藝也要更好地實現傳統(tǒng)技法與現代工藝的完美融合,同時也要結合西方文化中的優(yōu)點,吐故納新,逐漸形成我國獨有的玉雕文化風格,推動玉雕產業(yè)的良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