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作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第六中學)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定義為人文性學科,將語文教育內涵進一步拓展,結合語文的課程屬性,將生命教育融入其中,實現生命教育的滲透。有些教師將語文教學當作單調無聊的語言學習過程,這并不利于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也難以體現生命教育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師明確把握語文的教學目標,將生命教育融入中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讓生命教育之光點燃學生心靈。
語文教學應當關注生命教育。首先,教師要尊重生命,把學生看作生命個體,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認識到學生個人發(fā)展能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時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實現人性化教學,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實現人文主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教育原則,構建平等自由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也更加有效地實現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良性循環(huán)。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助。尊重學生的同時,要真正從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自己的權利,正確看待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調整思維。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狀態(tài),從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對立狀態(tài)轉變?yōu)閹熒嗷テ降鹊膮f(xié)調發(fā)展狀態(tài),進一步體現現代教學對人文主義的關注,真正將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看作平等的協(xié)同合作,也看作是不同個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初中語文教材為了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篩選了不同領域的課文,以豐富學生的思想認識。部分教學素材只憑學生自己的認知難以感受到其中的內涵,教師要著重強調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認識,讓學生真正感知生命,學會珍惜生命,了解任何生命的生長與發(fā)展都是不易的,任何生命想要得到成長與突破,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自小就受到病痛的折磨,但她從未屈服,而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綻放生命最美好的樣子。在《生命,生命》中描述的小飛蛾,有著非凡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是一只小小的昆蟲,也對生命有無限的渴望,為了擺脫險境,它不斷掙扎,想要掙脫束縛,沖向安全與自由的境地。而一顆滑落到墻縫中的香瓜子也突破重重圍堵,長出了小苗,只為循著光的方向,想要沖破土壤,感受陽光雨露的洗禮。這都體現了生物本就存在的求生欲望。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誰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要放平心態(tài),相信時間,相信自己的斗志,要向往生命,要珍惜生命,要勇敢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兒童作家冰心在《談生命》中用“一江春水”“一棵小樹”來形容自己對生命內涵的感悟,來分析生命成長過程中興衰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也以此參透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人生。我們要清晰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要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命,即使在人生的低處,也要以良好的狀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以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來使生命得到無限延伸。語文教師除了可以將生命教育滲透在語文教材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利用課外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與生命有關的主題,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生命的內涵,受到生命教育的有效熏陶,從而珍惜生命和實現個人價值。
作文教學是一種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以手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利用紙、筆與他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同時,釋放自己的情感和內心想法,真正體現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想價值。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更需要做到以人為本,真正滲透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反饋,選擇合理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出發(fā),找到合理的教學角度,讓學生真正成為寫作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在每一次的教學過程中,都要讓學生明確寫作目標。在作文訓練中,學生根據寫作意圖,會產生理解與感觸,教師應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和維度來進行思考,也有利于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寫作教學的應用優(yōu)勢,結合有效的激勵政策,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學生也更加樂于投入到寫作過程中。
生命教育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可以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態(tài),也可以表現為某一層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可以呈現大自然中小生命的成長變化過程。許多家庭都會養(yǎng)一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成長過程也是生命發(fā)展的過程。當學生對這些小動物投入感情,把它們當作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時,會主動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性格特征,這也可以作為生活中有關生命教育的題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多到戶外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了解自然中的植物,也了解生命成長變化的過程,并把這些過程記錄成文字,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細致入微的觀察技能,提升自身觀察分析的能力,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記錄能力,也有利于生命教育的滲透。
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重視生命教育的滲透,也要關注教師在思想認識方面的成長。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形容教師的詞語不外乎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祖國花朵的園丁”,這些都表現出了教師忘我的奉獻精神,這與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素質能力要求相符,同樣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精神境界。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教育都忽略了教師自身產生的生命體驗和思想感受,缺少在情感方面的灌輸與交流,只是單純要求教師以責任自居,以此來詮釋教師應當完成的教學任務,容易讓教師自身對生命內涵產生錯誤認識。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教師要注重自身在思想認識和精神方面的成長,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也要將生命教育滲透到日常工作中產生新的認知,并在其中獲得新的感悟。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對當代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初中語文教師要利用好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有效實現生命教育的滲透,讓生命教育之光點亮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