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江西省宜黃縣水北新區(qū)小學)
戶志強(江西省宜黃縣教育體育事業(yè)服務中心)
習作教學的關鍵在于積累和運用,應該與閱讀教學相結(jié)合,不能游離于閱讀教學之外。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閱讀教學中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p>
隨文練筆是讀寫結(jié)合的一種方式,落腳點在“練筆”,以讀促寫,重在運用,但實際教學中往往容易注重“練筆形式”和“練筆時機”,讓學生覺得有一種“刻意”感,一定程度影響讀寫結(jié)合的實效。受微博、微信、微視頻的啟發(fā),“微習作教學”應運而生。微博、微信、微視頻的特點主要是時效性和隨意性?!拔⒘曌鹘虒W”重在教學過程的時效性和習作訓練的“無痕”性,不顯山、不露水地使讀寫訓練更加融合,進一步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年級是語文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想象能力都有待提升。教師運用微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jié)合,不著痕跡地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有利于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yǎng)和習作水平的提高。
現(xiàn)以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我變成了一棵樹》為例。這個單元的單元習作是“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而這篇課文課后習題是:如果你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發(fā)生什么奇妙的事?編者的編寫意圖顯而易見,依托課文為范例,幫助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為單元習作積累經(jīng)驗。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想象你會變成什么?這點不難,但是變了以后,會發(fā)生什么奇妙的事?就相對難些,學生往往三言兩語就講完了。怎樣把想象的內(nèi)容說得具體、講得有趣就是這篇課文的難點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從“微”入手,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
《我變成一棵樹》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了作者變成一棵樹以后發(fā)生了長鳥窩、住動物、分零食、流口水四件奇妙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習作訓練的因素,由讀促寫,由淺入深,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
課文在描寫“我”變成一棵樹時,抓住“身上癢癢的”“從身上冒出來”等關鍵詞,把變身的過程寫得有趣、神奇。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例文中詞語的妙用,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提煉以下句式,建立想象支架,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說說。 假如你會變,你想變成什么?怎樣變?
課件出示:
我心里想著,就覺得 ,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 。呀,我真的變成了 !
研讀關鍵詞,品味變身的樂趣,觸發(fā)學生奇思妙想,不僅“說”起來興趣盎然,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
例1:我心里想著,就覺得手臂麻麻的,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一陣電流正從我手臂里鉆出來。呀,我真的變成了閃電俠!
例2:我心里想著,就覺得身上變得硬硬的,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許多小硬片正從我身體里冒出來。呀,我真的變成了一架坦克!
例3:我心里想著,就覺得身體變成透明的,伸手一摸,發(fā)現(xiàn)全身濕漉漉的,呀,我真的變成了小水滴了!
“長鳥窩”片段教學中,結(jié)合插圖,讓學生想象各種形狀的鳥窩在“我”這棵樹上舞蹈的情形,具體感受“我”變成樹以后遇到的神奇、有趣的事。
首先,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果你是一棵樹,你的神奇之樹上又會長什么呢?看看誰說得神奇,有趣?”
出示課件:
你猜,我變成樹上會長什么?當然不是蘋果啦,梨也不對 對了, !我變成一棵長滿 樹, 。
孩子的天性就是追求神奇、有趣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孩子奇特想象的“微習作”里。
例1:你猜,我變的樹上會長什么?當然不是蘋果啦,梨也不對, 對了,是錢!我變成一棵長滿各種各樣錢的樹,有人民幣、美元、歐元……風一吹,它們就落入那些窮人家里、病人的病房里,多好呀。
例2:你猜,我變的樹上會長什么?當然不是蘋果啦,梨也不對 對了,是白云!我變成了一棵長滿各種形狀的白云的樹:有兔子形狀、有愛心形狀、有彩虹形狀……風一吹,他們就像搖搖車一樣來回擺動,真有趣呀。
其次,在這有趣、神奇的體驗中,再次鼓勵學生大膽去想象,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激起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諸多愿望,去想象更多有趣、神奇的場景,讓孩子的諸多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實現(xiàn)。
“假如你變成什么,還會遇到哪些神奇、有趣的事呢?”
例1:我變成了一輛坦克,不過我這個坦克是用廢品制作的,只能360°旋轉(zhuǎn),里面一個主座位,供一個機器人駕駛。我可不能上戰(zhàn)場,我是專門用來清理垃圾的。發(fā)現(xiàn)了許多垃圾,我就一炮下去,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干凈了
例2:我變成了小雨滴:這幾天非常炎熱,禾苗都被曬枯了,個個沒精打采地耷拉著。我立馬從白云中跳出來,鉆進土地里,不一會兒,禾苗又豎立了起來。
課文最后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大樹看到各種食物饞得“流口水”。作者重點采用了有趣的對話推進故事發(fā)展,讓故事更貼近孩子的天性。
出示人物對話:
“咦,下雨了?!?/p>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嗎?”
“你看,這不好好地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蟲子撒的尿?!?/p>
“不對,是大樹在哭。”
簡單的“口水”,通過動物之間的對話,被當成了雨、牛奶、尿、眼淚,多么有趣??!
“如果作者把這段對話刪掉,直接寫: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歡吃的東西!我饞得口水滴答滴答往下流……這樣寫,感覺怎樣?”借助刪減式的比較策略,讓學生明白文中“語言對話”的作用,可以讓故事變得更有趣,更好玩。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揮例文的示范功能:“孩子們!剛才大家都說出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在你的愿望故事里,你會遇見誰?會怎樣的對話呢?請你試著和同學對一對話”。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對話”的表達方法以及表達效果,鼓勵學生遷移到自己的想象中,用“人物對話”把故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寫生動、寫有趣。
例:呀!我真的變成了一輛坦克
“咦,小草,你怎么和我顏色一樣?”
“我一生下來就是這個顏色,是你跟我一樣顏色。”
“哼,我這么強壯,你卻那么弱小?!?/p>
“別看我小,我很堅強的。”
“別說大話了,我要從你身上軋過去?!?/p>
緊扣習作單元要求“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先后三次,進行以說為主的“微習作”訓練,讓學生產(chǎn)生“我要去想象”的欲望,豐富了想象的內(nèi)容,學會運用“對話”寫法使想象更有趣,主線分明,脈絡清楚,不僅能夠順利完成課后習題“如果你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發(fā)生什么奇妙的事?”而且還能夠為單元習作“大膽想象”打下堅實的鋪墊。
角度較小、內(nèi)容較短的“微習作”教學,把閱讀與習作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分小步走、分層次練,不僅能夠讓學生順利寫出一篇完整的習作,而且聚焦習作例文的言語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并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形成逐漸推進習作訓練體系構(gòu)建,充分體現(xiàn)了習作例文都是重在“用”,而不是“教”的習作教學理念,有力地提高習作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