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生
2022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當代中國正在經(jīng)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p>
誰去回答?誰去實踐?回顧歷史,革命年代、建設年代和改革開放年代,我國攻堅克難,不斷發(fā)展,日益強大,令世人矚目!所有這些靠的是在黨的領導下的中國人的奮進與作為。面向未來,還是要靠中國人自己來回答和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問題。因此,面向未來,要大力發(fā)展高質(zhì)量的教育事業(yè),使每個中國人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教育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這幾年中央又進一步對教育改革做了整體的布局。就基礎教育而言,中央頒發(fā)了一系列文件,涵蓋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涵蓋了教育方針、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涵蓋了課程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甚至于具體到教學研究和實驗教學。這些文件的前瞻性、整體性、針對性和指導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教育要不忘初心,看清楚今天,想明白明天,回應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三個根本性的問題。
在中央政策的推動下,全國從各級行政到專業(yè)單位和學校,對教育改革的深化都非常重視,并采取積極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在教育?!薄耙罨逃虒W改革,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薄鞍倌甏笥?,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痹谶@些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明確地指出學校是教育主陣地,教師是教育之本,這兩者對于教育而言是最重要的。其實這就是常說的“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的核心思想所在。
為真正落實中央的要求,校長和教師首先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深入學習和領會,以達到“悟”,這是推進改革的第一粒紐扣。在這里還要強調(diào)要從整體的、系統(tǒng)的角度去理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改革的大局和理解政策設計的全局。其次是在理解和統(tǒng)一認識的基礎上,研究怎么做,以及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改革,特別是重大的改革,往往是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走的,路是要自己走出來的。走的過程中的反思和迭代,是正常且必需的。不要一做就說成功,一成功就做介紹。教育是遲效的,要努力進行實證,以證據(jù)說話。
現(xiàn)在一線有很多改革的探索,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各種教育表述,例如“某某教育”就有數(shù)十種之多,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也有類似的多種文化的表述。這反映了改革的積極性及對獨特性的追求。其中有不少表述是名副其實的,值得肯定,但也有不少反映了對目標及理念的理解還是淺層次的。改革大潮中會有不少新的思想和理念涌現(xiàn),對此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說,我們今天處于概念和口號的叢林之中,我深有同感。這也啟迪我們要加強學習,既要求新,更要求實。
再舉一例,最近關于“精準教學”有不少相關的文章和案例。但仔細看了以后,產(chǎn)生了一些疑問,似乎這個精準主要還是對某些學科的知識測試而言的。如果應用技術,改變過去那種缺乏針對性的大運動量的反復訓練,在不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提升知識學習的效果,那是應該肯定的。但今天“教學”的目標,已不限于知識,而應是素養(yǎng),而且測試也不等同于教學,那“精準教學”應該有新的內(nèi)涵。所有這些應當繼續(xù)深化研究,對這些新的研究成果(當前所達到)的邊界應該有恰當且清晰的表達。所有這些同樣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最近,中央提出要建設高質(zhì)量的教育體系。那我們要弄清楚今天質(zhì)量的內(nèi)涵是什么,高的標準又是什么,高質(zhì)量的教育體系要怎樣建構,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學習、研究去實踐和探索的。在一個高速發(fā)展且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實踐不斷涌現(xiàn),我們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且少走彎路。
我很欣賞的一句話是“學高為師”,而教師又稱為“先生”,在學習上還應率先垂范,所以再加一句“學先為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