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職業(yè)教育提質(zhì)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 年)》提出進一步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足以體現(xiàn)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對于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有著深遠意義。課程思政的提出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西方社會思潮涌入我國,對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特別是像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一些不良思想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這種狀況已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做出重要指示,各個高校一定要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共同承擔育人使命。在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首次使用課程思政這一概念,隨后課程思政建設大幕在全國拉開。
基于大量文獻分析后,本文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務,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終極目標,以思政課之外的其他課程做為載體,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努力調(diào)動所有任課教師的育人積極性,極大發(fā)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育人體系,努力培養(yǎng)黨和國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社會也正經(jīng)歷翻天覆地的變革。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多元的經(jīng)濟體制、復雜的價值觀念以及各種社會的導向沖突,讓不同的社會思潮相互碰撞和融合。而處在當下的高職學生的思想狀況會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增多,存在著一些不穩(wěn)定的思想因素和矛盾情緒,不成熟行為時有發(fā)生。面對如此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高職院校應采取積極、正確、有效的手段,把育人和育德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所以,高職院校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課程思政建設上,這也是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黨委及所有專任教師的使命所在。鑄魂育人是“思政教育本質(zhì)核心內(nèi)涵的準確表達”[1]。鑄魂育人就是通過鑄魂而育人,鑄魂和育人一體同構[2]。為更好地完成這一神圣使命,需在高職院校黨委的領導下統(tǒng)籌兼顧,精心部署,上下一心,協(xié)同作戰(zhàn)。
1.完善高職院?!叭恕苯虒W方式
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而是要在高職各類課程中都要增強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使當下青年學生深刻認識到個人夢是同祖國夢一脈相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將個人理想同社會理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課堂教學體系中,達到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收益。
2.構建高職院?!叭恕苯虒W體系
高職院校各類課程中,除了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質(zhì)量外,也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平穩(wěn)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展開,使高校學生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并且將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信念融入到學生的“三觀”中[3]。因此,在日常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政策要點,利用專業(yè)文化知識與思政教育,促使學生形成過硬的本領和良好的品質(zhì),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4]。
1.“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創(chuàng)新構建
高職院校除了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與思政教育相關的通識選修課外,其他各類課程都要向?qū)W生傳遞專業(yè)技能,此外更要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同思政課共同承擔育人使命,力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協(xié)同效應[5]。在“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設中,要堅持問題導向,遵循規(guī)律,從頂層設計,到機構設置,再到落地實施,整個高職院校要匯聚成合力,充分調(diào)動一切可以調(diào)動的資源,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設添磚加瓦。
2. “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建設途徑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不應僅僅依靠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部) 教師的力量,而應充分調(diào)動高職院校一線教師的整體工作積極性,來帶動“大思政”教育工作。要將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理念,貫穿于高職專業(yè)課、公共必修課等課程當中,充分挖掘?qū)I(yè)課程和通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發(fā)揮各類課程中的育人育德作用,從而達到高職院校中所有開設課程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整體性,進而促進課程建設、專業(yè)建設以及整體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同專業(yè)課程育人的兩者結合,更能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進而實現(xiàn)學校全方位育人的愿望[6]。
本文嘗試從思想引領、主體力量、機制盤活及實踐賦能幾個方面提出參考性建議。
高職院校若要將課程思政這項工作落到實處,首先應從上到下各個層面提升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思政的重視,明確各類課程的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協(xié)同意義,并且主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從思想上進行轉(zhuǎn)變[7]。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因而在今后持續(xù)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強對學生正向引領。
1.全面學習理論
為了更好地指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學院黨委、相關職能部門、各級黨組織都應加強相關理論的全面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
2.增加學習交流
高職院校在加強相關理論學習的同時,應該通過交流會、研討會等各種學習形式,增加校內(nèi)和校際間的學習交流機會,開闊視野,更好地發(fā)揮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作用。
3.堅定理論自信
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院校應順勢而為,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用以指導高職課程思政建設。同時對于任課教師所涉及課程中的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都應有堅定的信仰和信念。
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力量,課堂教學實踐成果是課程建設和改革的最終目的。為了更好地提升課程思政這一教學理念的價值,使課程思政更具有實效性,教師應注重知識的積累和傳播,將以下三方面作為主要抓手。
1.提升政治素養(yǎng)
高職院校教師要努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好學生的榜樣,并將正確的政治理念和觀點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和我國社會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時,教師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政治站位,能夠及時作出科學的政治判斷。
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涉及一些基本理論的講解,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不斷強化政治理論學習,學生在進行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同時也能掌握課程所需的思想政治理論,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運用。比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目前社會現(xiàn)存的熱點焦點問題做為切入點,結合課程內(nèi)容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并且交流討論,使他們在課堂討論中加深對熱點焦點事件的理解和認知并總結方法論,進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8]。
2.提升道德修養(yǎng)
教師作為高職教育的主體力量,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要做好課程思政就要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聽你,讓學生信你,讓學生跟你[9]。因而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著重提升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課程思政教學的成效好壞依賴于教師是否能夠營造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是否擁有高尚的師德師風,是否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使教師更好地認識到自身責任,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課堂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保障[10]。
3.強化協(xié)同育人
高職院校所有任課教師都應清醒地認識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體教師都承擔著育人責任,需進一步強化協(xié)同育人的教學理念。尤其在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中,在協(xié)同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教師的積極性必然得到相應提升,并且將這一認識的轉(zhuǎn)變落實到教學活動的實踐中,在教學活動中將這一認識繼續(xù)深化。與此同時,要提升教師的育人理念,將育人的具體方案措施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三觀”的引領,促進高職院校全體教師同向同行,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高職課程思政實施的前提是要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全面考量學院各個職能部門和教學院部的具體情況,站在全局的角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
1.成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積極發(fā)揮引領作用,聚焦課程思政育人與教研教改實踐,深入挖掘除思政課以外的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專業(yè)教育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相得益彰,協(xié)同育人。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課堂教學的能力,培育一批師德師風高尚、教學能力突出、教研科研實力雄厚的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
2.成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委員會
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委員會是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指導、咨詢、督查、評估的專家組織,應由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擔任主任委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擔任副主任委員,二級學院黨支部書記以及相關職能部門作為委員會委員,樹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中。
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應為統(tǒng)籌研究、制定學院課程思政建設規(guī)劃和評價體系;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推廣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及先進經(jīng)驗,進而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展開。
1.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按照教學體系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精、誠、新、實”的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資源融入教學,形成課程思政教育特色。各專業(yè)要結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教學中踐行“誠”“實”精神,引導學生建立誠實守信品質(zhì),培育學生言必信、行必果、不欺不妄的職業(yè)素養(yǎng)。
2.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思政課以外的各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從修訂課程標準、明確思政教育的融入點、探討各門課程的“課堂革命”方式方法,切實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融入教學設計當中,最終形成一套包含課程思政內(nèi)容的完整教案;精心制作能夠體現(xiàn)課程思政特色的新課件、新資源,實現(xiàn)學院全部通識課、專業(yè)課和實踐課教學的課程思政規(guī)范化建設,整體提高育人效果。
3.教材建設及選用管理
以課程思政改革為主要載體推進教材建設,完善建設管理。鼓勵教師在教材編寫中融入課程思政新理念和新思路,逐步提高教材的質(zhì)量。要嚴把教材選用關,教師教材的選用要提交教材建設管理委員會,加強教材管理與監(jiān)督,杜絕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教材和講義進入課堂。
4.遴選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
鼓勵各類課程任課教師深入挖掘蘊含在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交流經(jīng)驗做法,做到資源共享。每年遴選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并推廣典型案例,將優(yōu)秀案例上傳至學習交流平臺,供教師學習使用。
在提質(zhì)培優(yōu)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教育常態(tài),若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因而要把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作為主要抓手,將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落地實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