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菲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在個體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榮格認為“無意識的表層是個人無意識,無意識的深層是集體無意識?!盵1]5“如果用海島來作比喻,那么,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識,水面下由于潮汐運動而顯露出來的部分代表個人無意識,而所有彼此孤立的海島的共同基地——那隱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盵2]集體無意識“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歷史因素在心理上的積淀,也就是深印于腦意識結(jié)構(gòu)中的以前各代人經(jīng)驗的積累和反映。它隱藏在人類心靈的最深處,是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盵3]在榮格看來,“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構(gòu)成”[1]7,而“原型是一種經(jīng)由成為意識以及被感知而被改變的無意識內(nèi)容,從顯形于其間的個人意識中獲取其特質(zhì)……原型特征的內(nèi)容是集體無意識中的過程的表現(xiàn)。因此,它們所意指的并非任何或者一直是意識的東西,而是本質(zhì)為集體無意識的東西?!盵1]124榮格從神話、童話等層面上研究原型,重點介紹了“阿尼瑪”“阿尼姆斯”“陰影”“人格面具”“自性”以及“曼荼羅”等原型。
“個體化”是榮格原型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個體化過程包括無意識狀態(tài)、進入意識狀態(tài)、實現(xiàn)無意識與意識的整合統(tǒng)一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個體化過程中,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陰影這四位一體的原型彼此糾纏整合,形成和諧的整體,即自性。自性的獲得意味著個體化的最終實現(xiàn)。人通過這個過程獲得自我的確認和人格的獨立成熟。因此說,個體化是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海底、人間、天空三重世界分別對應了個體化的三個過程:海底世界意味著巨大的集體無意識,人間世界代表著小美人魚進入意識狀態(tài),而天空世界表明小美人魚最終進入了無意識與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狀態(tài)。小美人魚由人魚變?yōu)槿俗罱K化作泡沫正是象征著個體化的實現(xiàn),不滅的靈魂即是自性的象征,意味著她獲得了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小美人魚的個體化過程也是她成長過程的體現(xiàn)。
榮格指出“水是無意識的最為司空見慣的象征……從心理學上講,水意指已然成為無意識的精神。因此,神學家的夢是十分正確的,告訴他可以在水下體會到活生生的精神的運作”[1]18。作為水的一部分,廣闊而深不見底的海洋可以看作人類集體無意識的象征,海洋之下蘊藏著本能和無數(shù)與之對應的原型。《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自出生起就處于巨大的集體無意識之中,海洋中富麗堂皇的宮殿、盛大的舞會,森嚴的制度及各種規(guī)定等都是美人魚世世代代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觀念的遺傳。
榮格的原型理論指出“每個男人的無意識之中潛伏著一個女性人格,而在每個女人的無意識之中則潛伏著一個男性人格”[1]225。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人格被稱作“阿尼瑪”,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人格則被稱作“阿尼姆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與性本能相對應。
榮格認為,男性的阿尼瑪?shù)牡谝粋€投射對象是自己的母親,相對應的,女性的阿尼姆斯第一個投射的對象便是父親。在海底世界中,海王是一個孤獨的鰥夫形象,海王的家務由他的老母親全權代理。海王似乎很少參與到家庭事務及子女們的成長過程中來。父親的缺席使得小美人魚的阿尼姆斯投射失敗,她只能尋找一個被投射的替代品。“當別的姐妹們用她們從沉船里所獲得的最奇異的東西來裝飾她們的花園的時候,她除了栽種像高空的太陽一樣艷紅的花朵以外,只愿意要一個美麗的大理石像。這尊石像代表一個美麗的男子。”[4]2鮮紅的花朵代表了小美人魚對性的渴望,年輕男性的大理石雕像則是小美人魚的阿尼姆斯的暫時投射對象。然而,冰冷的大理石像終歸是冰冷無情的,無法與小美人魚進行有效互動,因此不能真正作為小美人魚阿尼姆斯的被投射者,她依舊難以實現(xiàn)心理的和諧平衡。
榮格曾提到,象征著無意識的水中有女水妖,她們是一種半人形的雌魚,具有魅惑人心的本領。水妖代表著更具本能特性的迷人女性,榮格將其稱為“阿尼瑪”,海底世界中的美人魚本身就是阿尼瑪?shù)南笳?。?lián)系到榮格關于無意識的海島理論,如果說海洋代表集體無意識,海面之上代表意識,那么美人魚從海底浮上海面意味著她們將由無意識變得意識化,這一過程意味著她們要失去獨特的女性魅惑力量?!霸S多女人甚至僅僅為了避免做出這樣的犧牲,就刻意地使自己保持在無意識狀態(tài)。”[5]130小美人魚的老祖母和她的姐姐們便是這樣,老祖母向來安于海底世界的平靜生活,對海面之上的世界毫無興趣。小美人魚的五個姐姐們在浮上海面之后很快也對海面之上的世界失去了興趣,“她們渴望回到家里來。一個來月以后,她們就說:究竟還是住在海里好——家里是多么舒服??!”[4]4這正如榮格所說:“女水妖消失在她的自然環(huán)境中,描述了當一個無意識內(nèi)容上升到意識表層,但仍然和自我意識很難協(xié)調(diào)一致,因此就會被一點輕微的事件激怒而退回無意識?!盵5]163
美人魚祖母制定的關于小美人魚們在15 歲時浮上海面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一種個體化過程能否開啟的考驗。小美人魚的姐姐們在無意識與意識發(fā)生碰撞時選擇退回到集體無意識,就意味著她們拒絕了個體化過程。而小美人魚浮出海面后,目睹了人間生的歡樂和死的可怖,并邂逅了人類王子,至此,她幻想中的阿尼姆斯與現(xiàn)實中的人類王子重合,阿尼姆斯投射由大理石像轉(zhuǎn)移到人類王子身上,獲得了正確的投射。小美人魚的自我意識覺醒了,她渴望進入人間世界,這意味著她主動追求并開啟了個體化過程。
“陰影”是所有原型中最具有原始性和動物性的,它代表著人性中邪惡的一面。“陰影是人格的活生生的一部分,因此希望以某種形式與之共生?!盵1]19陰影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相當于個人無意識?!瓣幱笆怪黧w拒絕承認有關自己的一切人格化,但又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將其強加于自己?!盵5]226陰影試圖使人們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但同時又推動著人們進行對意識的探索。
海底深處的海巫婆是小美人魚人格中的陰影,她顯示了小美人魚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和欲望。陰影常常被壓抑,但它也總是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從無意識中顯現(xiàn)出來。面對小美人魚對自我意識的渴望和追求,海巫婆不但沒有阻攔,反而以一種看熱鬧的心態(tài)推波助瀾。她答應為小美人魚煎一副藥,幫助她建構(gòu)自己的人格面具,使她能夠以人類的外形進入人間世界,但同時也向小美人魚索取昂貴的代價——動聽的歌喉、像踩在刀尖上的痛感和一旦失敗必將化為泡沫的悲劇命運。海巫婆展現(xiàn)的骯臟、陰暗和恐懼以及她賦予小美人魚的沉痛代價和詛咒將一直伴隨著小美人魚,但這也并非完全糟糕,遭遇陰影是小美人魚個體化過程的必經(jīng)之路。正如榮格所說:“陰影是一條狹路,一道窄門,其痛苦的擠壓使所有走下深井的人無一幸免。但是人們必須學會認識自己,以便認識到自己是誰。因為足以令人吃驚的是,從門后出來的東西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廣袤區(qū)域,滿是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顯然沒有內(nèi)外、上下、彼此、你我、好壞之分?!盵1]20海巫婆的幫助使小美人魚獲得了進入意識世界和尋找自我的機會,推動了小美人魚的個體化過程。
海面之上代表著意識世界。小美人魚由海底集體無意識世界進入人間的意識世界,意味著她的個體化過程更進了一步,小美人魚在這一階段需要面對各種人格原型的調(diào)和與自我意識的建構(gòu)?!白晕摇币彩且粋€心理學上的術語。榮格認為:“自我是一種復合的東西:首先是你對自己的身體、自身存在的一般意識;其次是你的記憶材料,你對已有的一連串記憶的某種觀念。這兩類就是我們叫做自我的主要構(gòu)成物。因此,你可以把自我叫做精神事件的情結(jié)。”[6]7小美人魚進入意識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自我意識的建構(gòu),這就需要小美人魚完成自身陰影與人格面具的整合、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的整合。
人格面具,就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7]48上文提到,象征著陰影的海巫婆幫助小美人魚由人魚形象變?yōu)槿祟悾兄懊利惖纳聿?、輕盈的步子、富于表情的眼睛、美麗的長發(fā)”和“一雙只有少女才有的、最美麗的小小白腿”[4]12-13的人類形象是小美人魚在人間世界通行所必需的人格面具。
然而,人格面具并非完美和長久,它只是對內(nèi)心無意識和陰影的一種掩飾。人格面具與陰影相伴相生,無法擺脫陰影的糾纏和束縛。小美人魚雖然獲得了人類的身體,但卻被海巫婆剝奪了美麗的聲音,喪失了至關重要的話語權。此外,她必須遭受每走一步就像走在刀尖上一般的痛苦,承受得不到王子的愛和婚姻就將化為泡沫的威脅。這一切的制約都使小美人魚對自我意識和個體化的追求變得無比困難,她徒有人類美麗的外表卻無法表達對王子的愛,無法自由地展現(xiàn)自己更無法被認可。“她穿上了絲綢和細紗做的貴重衣服。她是宮里一個最美麗的人,然而她是一個啞巴,既不能唱歌,也不能講話。漂亮的女奴隸,穿著絲綢,戴著金銀飾物,走上前來,為王子和他的父母唱著歌。有一個奴隸唱的最迷人,王子不禁鼓起掌來,對她發(fā)出微笑?!盵4]13小美人魚的地位與奴隸相似,甚至處境還不如會唱歌的女奴。王子也不能平等地對待小美人魚,而是把她看作玩物——稱呼她為“啞巴孤兒”。既無身份也無姓名的小美人魚難以實現(xiàn)自我的確立。陰影與人格面具的糾纏達不到一種和諧,小美人魚的個體化過程也變得無比艱難。而陰影與人格面具的糾纏也推動著小美人魚認識到自我意識確立的重要性,這是個體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人類王子是小美人魚心中真正的阿尼姆斯,遇到王子后,海底花園的大理石雕像便失去了意義,小美人魚的阿尼姆斯投射對象由大理石像轉(zhuǎn)移到了王子身上。阿尼姆斯的正確投射使小美人魚對王子產(chǎn)生愛意。小美人魚對王子的愛是卑微的,為了與王子在一起,她犧牲了自己的聲音,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甚至忘記了愛的前提是自我意識的確立。小美人魚愛情上的卑微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阿尼姆斯的力量,將決定自我確立和命運選擇的權力全部交給了王子,小美人魚的喜怒哀樂和婚姻誓約均由王子定奪,王子可以認定小美人魚是與他締結(jié)婚姻的首位候選人,也可以在遇到神廟公主之后輕易將小美人魚拋棄。
如果王子心中阿尼瑪?shù)脑鸵彩切∶廊唆~的話,故事將會有美好的結(jié)局,小美人魚不僅會得到王子的愛情,也可以獲得不滅的靈魂,實現(xiàn)自我的確認。然而,小美人魚卻并不是王子心目中阿尼瑪?shù)耐渡鋵ο?。一方面,這或許是源自一場美麗的誤會,王子誤將在海邊神廟修行的鄰國公主當作救命恩人而深深地愛上了她,公主才是王子心中的阿尼瑪原型。榮格指出,由于受到社會中舊有的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等不平等觀念的影響,“當一個男人要進入他與阿尼瑪?shù)年P系時,他必須要通過承認她是斯皮特勒所稱的‘至高無上的女人’,或用哈德格爵士的話來說,‘她是你必須服從的人’,來降低自己的高度,克服抗拒——他的驕傲?!盵1]130王子將神廟中的公主視為女神般的存在,認為她是自己“從來不敢希望的最好的東西。”[4]15而小美人魚只不過是王子得不到公主時的一個暫時的替代品。小美人魚與王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王子在小美人魚面前永遠是驕傲的。
另一方面,由于人格面具與陰影糾纏的不平衡使得小美人魚暫時未能完全確立自我意識,不健全的人格使她不可能成為王子的阿尼瑪?shù)耐渡鋵ο?,王子很難真正愛上她,她也無法有意識地去思考如何應對這種不平等的愛。
此外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投射的不對等,使小美人魚感受到不被愛和不平等愛情帶來的巨大痛苦。被王子寵幸時的快樂和被冷落時的傷心,對鄰國公主的深深羨慕,無法表達內(nèi)心情感時的郁悶和對海底親人的思念使小美人魚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內(nèi)心產(chǎn)生難過和苦楚的感覺意味著小美人魚逐漸有了人類的意識和感受,開始有了“自我”概念。
小美人魚來到人間世界,不斷遭受各種各樣的痛苦。身體的痛苦使她堅定對愛人的選擇;精神上的痛苦如王子不平等的對待和不對等的愛使她學會反思自我,她會在夜深人靜時望向海面,思考自己的來路和歸途;當王子見到夢想中的神廟公主并與她舉行婚禮時,小美人魚感到了心靈的巨大痛苦,這不僅是人格原型相互對抗的痛苦,也是死亡即將來臨的痛苦。小美人魚在痛苦中舞蹈,“鋒利的刀子似乎在砍著她的細嫩的腳,但她并不感覺到痛,因為她的心比這還要痛。”[4]16小美人魚在痛苦之中獲得了自我意識,她明白了自己的心,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
在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小美人魚的姐姐們帶著舍去長發(fā)向海巫婆換來的刀再次浮出海面拯救小美人魚,只要她把鋒利的刀子插進王子的心臟,讓血流到自己的腳上,她就能變回美人魚回到海底,獲得三百年的生命。這代表著陰影試圖將小美人魚再次拉回集體無意識之中。小美人魚再次面臨個體化過程中意識與無意識的考驗:究竟是退回集體無意識放棄個體化,還是走向自我、完成意識與無意識的整合?
很顯然,小美人魚選擇了后者,她身上的阿尼姆斯發(fā)展出了一種精神性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將我們從狹隘個人立場的局限和禁閉中解脫出來。它所給予我們的安慰和幫助是讓我們從個人難題中得到超越,達到超個人的思維和情感。”[5]143小美人魚不再卑微,她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在太陽升起之時,她勇敢地親吻了王子,將尖刀丟入大海,然后從船上跳進了海里。親吻王子、丟棄尖刀是小美人魚確立自我之后有意識的主動選擇,而跳入大海則意味著意識與無意識的整合與協(xié)調(diào)一致。源于無意識的小美人魚做出了犧牲自己的有意識的舉動,此舉推動著她邁向了個體化過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
意識與無意識整合帶來的是陰影與人格面具、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四重人格原型的重新整合。小美人魚在陽光中跳入大海,但她并沒有滅亡,而是化作了透明美麗的生物,成為了天空的女兒。她的聲音是和諧的音樂,她輕飄的形體可以在空中自由浮動。小美人魚獲得了一副嶄新的、更加自由無拘束的形態(tài),也不必忍受魚尾的限制和雙腳的疼痛。這意味著陰影和人格面具擺脫了原來相互糾纏、互不相讓的痛苦狀態(tài),達到了一種相互依存、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
小美人魚化作這種透明的水之精靈后,她“吻著這位新娘的前額,她對王子微笑”[4]18?!坝H吻新娘的前額”不僅是小美人魚對愛情的釋然與成全,也是她在阿尼姆斯氣質(zhì)引導下做出的行為。小美人魚作為海中水妖,本身就是阿尼瑪?shù)脑停H吻新娘這一具有男性氣質(zhì)的動作代表著小美人魚身上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的整合。此外,親吻新娘、對王子微笑是小美人魚有自主意識的選擇,意味著她不再完全受王子或說阿尼姆斯的絕對支配,實現(xiàn)了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和諧平等。用榮格的話說就是:“將自我從與阿尼姆斯認同和被它占有這一宿命的結(jié)局中解放出來?!盵5]142伴隨這一過程的便是意識的成長和個體化的實現(xiàn)。榮格在此也為我們指明了處理與阿尼姆斯關系的正確方法,即“在我們與阿尼姆斯的關系中,女性必須克服的不是驕傲而是自信缺乏和來自慣性的抗拒?!盵1]130
在原型理論中,曼荼羅通常是圓圈的形式,它是一個能量的源泉,是“心理之中的一種核心點,萬物無不與之有關,無不據(jù)之排序”[1]296。曼荼羅的中心是自性,自性是個體化過程的最終目標?!霸谡w的四個面向之中的所有能量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個不再受制于變化的靜止狀態(tài)。”[1]296曼荼羅的出現(xiàn)意味著個體化過程的完成和自性的實現(xiàn),代表了一種平衡、和諧和永恒狀態(tài)。
《海的女兒》中“太陽”就是曼荼羅的展現(xiàn),它渾圓、溫暖、火紅,代表著永恒和不變。太陽意象在小美人魚的故事里貫穿始終。早在海底花園中時,小美人魚便“把自己的花園布置的圓圓的,像一輪太陽,同時她也只種像太陽一樣紅的花朵。”[4]2海巫婆的詛咒也是讓小美人魚在第一縷太陽光中化為泡沫。在故事最后,“小人魚向上帝的太陽舉起了她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淚?!盵4]18代表著曼荼羅的太陽最終出現(xiàn)并照耀著小美人魚,她并未由此消失,而是獲得了自性、獲得了永恒不滅的靈魂。
小美人魚渴望通過獲得王子的愛來擁有一個不滅的靈魂,實際上是她對于太陽所象征的“自性”和實現(xiàn)個體化的追求。太陽、泡沫、水之精靈都意味著永恒的實現(xiàn)和自性的獲得,小美人魚自海底時便開始追求的個體化過程在此最終完成。
利用榮格原型理論來分析《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的個體化過程,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這則童話故事。榮格的原型理論不僅能夠從愛情角度分析小美人魚與王子的愛情悲劇,更能夠從個體化角度來看待小美人魚的自我成長和人格的完善,進一步回扣了兒童文學中重要的成長主題。或許從追求婚姻愛情的角度來看,小美人魚的確是失敗了,但是從個體化和自我實現(xiàn)的角度來說,她是成功的。
本文從榮格原型理論出發(fā)探究小美人魚個體化過程,既期望從全新的角度解讀這則童話故事,也希望從小美人魚對個體化追求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中突出個體化在我們?nèi)松l(fā)展中的重要性,處理好陰影與人格面具、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的關系,實現(xiàn)自性是獲得獨立人格和追求愛情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前提。運用心理學理論對童話作品進行新的解讀,探討千百年來積淀在兒童、全人類生命中的集體無意識,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兒童、關注兒童成長,乃至從童話中獲得心理治療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