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娟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於潛第二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311)
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和“雙減”大力推進下,教學中的“教”“學”“評”這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引起高度重視,課堂教學不再將重點放在某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再孤立,而是更注重“教、學、評”一致性,這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有相互結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有創(chuàng)新,在“學”上考慮問題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構建新的教學評價體系,確保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學生。
農村初中有很多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習的興趣低下,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以往教學的著重點主要放在“教”上,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情緒低落、冷淡,學習興趣不濃厚,對歷史與社會學科存在心理排斥等現(xiàn)象。通常情況下教學中的“教”和“學”是剝離開來的,這兩方面幾乎是相對的,評價則是教師根據(jù)考試成績定優(yōu)劣,忽視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這些是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指的是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使“教、學、評”這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從整體上看課堂教學更具備綜合性、緊湊性、共同性、包容性的特征,在共同教學目標的框架內能夠相互融合,促進課堂教學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教、學、評”一致性原則運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確立目標體系、設計目標的評價任務等方面,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理念應當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將新課程標準有效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有序開展。筆者以初中歷史與社會中《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課堂教學設計為例,進行說明和闡述。
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確定準確與否關系著一堂課教學質量的高低,科學地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關系著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具有一定的課堂導航功能。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要從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解讀課標、研讀教材、了解學生。
1.課程標準
學習要點:安史之亂;唐朝滅亡。
學習提示: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
2.教材剖析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在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的第五課,是第一單元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單元的前四課程講述了隋唐時期的事件,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的勤政有為,使唐朝走向繁榮盛世,展現(xiàn)出盛唐氣象。但第五課安史之亂使唐朝開始走向由盛而衰之路。這節(jié)課三個子目錄“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這三大塊內容緊密相連,以遞進的方式呈現(xiàn),知識點具有較好的銜接性,體現(xiàn)出歷史前因后果的發(fā)展關系。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對唐王朝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更加清晰。
3.學情分析
經(jīng)過七年級上半學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清楚重大的歷史事件要掌握哪些基本要素,初步知道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等唯物史觀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根據(jù)教材中的歷史地圖,能夠描述出相關的歷史事件要素的基本能力,但理性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教師應通過創(chuàng)造有利的學習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帶有趣味性的歷史資料,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直觀的感受。如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短視頻,提供一些相關的示意圖、形勢圖,引入詩歌文化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歷史的奧秘。
4.教學目標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這一課的三維目標是:①知識與能力:了解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更迭的基本史實,能夠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分析唐玄宗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學習歷史把握未來的能力,對歷史人物的功績能夠簡要評價,學會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的方法。通過引入史料,培養(yǎng)學生材料收集、整理和使用的能力。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要將國家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終維護國家統(tǒng)一。
5.學習目標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①了解安史之亂的經(jīng)過,分析理解爆發(fā)的原因,掌握其產(chǎn)生的影響,這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②了解黃巢起義的背景、過程及結果,掌握唐朝滅亡的原因、時間和標志;③了解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政權更迭、主要特征和影響;④評價唐玄宗,掌握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的方法。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評價主體、內容和方法要多樣化,是對學生整體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的發(fā)展功能,重視評價領域廣泛化和反饋。課堂評價是優(yōu)化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評價有利于教師加強改進,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把控好教學的大方向,提高目標達成程度。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學評價是其重要組成之一,通過總結、反思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把控教學質量。科學的教學評價方式是以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的,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個體差異等,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完善。作為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及時反思,積極優(yōu)化課堂教學。如在《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教學活動中,就可以結合學生表現(xiàn)任務進行評價,在評價之前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如何表現(xiàn)是優(yōu)秀的,所以要制定相關的評價細則,如收集資料的情況、課堂注意力集中與否、參與程度怎樣、回答問題的準確性、是否掌握知識重難點、情感態(tài)度的升華等。評價細則要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能夠抓住體現(xiàn)目標的各種因素,使學生能夠掌握方法、理解知識,更好地投入到教學評中。
1.診斷性評價
課前調查《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①對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你了解些什么?②關于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你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的?A.影視劇 B.課外書籍C.歷史教材D.其他 ③對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你的感受A.印象深 B.一般 C.印象不深 ④回答⑶題A 的同學說說,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史實,為什么?⑤回答⑶題B或C 的同學說說,為什么印象一般或不深?
2.過程性評價
分組討論評價唐玄宗,對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熟練掌握。
(1)評價辦法:自我、互相和教師評價。
(2)評價標準:①能否清晰地、有意義地、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0-10);②能否較理性、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并作出自己的解釋,做到史論結合、以史證論或論從史出(0-20);③在闡述問題過程中是否觀點明確、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闡述問題的方式以及對問題的見解是否有創(chuàng)新之處(0-20)。
綜合評價分為四個等級:“優(yōu)秀”45-50;“良好”38-44;“一般”30-37;“需努力”30 分以下。
學習活動的創(chuàng)設不僅要依托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還要緊扣評價任務,而且要遵守設計學習活動的三大基本原則,分別是方向性、科學性、邏輯性。教學評設計環(huán)節(jié)如下:
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教學導入中時,教師可采用多媒體展示杜甫的詩《憶昔》和《垂老別》,讓學生齊聲朗讀,通過欣賞詩歌,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首詩反映了唐朝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變化?同時帶來了怎樣的后果?”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讓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和新鮮感,激起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和產(chǎn)生的疑慮進入到第五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的學習之中。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生根據(jù)任務單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教材,整理歸納知識點,完成任務單中的基礎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自學時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討論解決,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兵幫兵,兵帶兵”,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合作學習能力、分析判斷能力。
(1)了解安史之亂的經(jīng)過,分析理解爆發(fā)的原因,掌握其產(chǎn)生的影響。教師播放中國通史《安史之亂》節(jié)選視頻,學生搶答,看學生能說出安史之亂的哪些要素;結合課本和材料,分析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歷史背景,看學生能否做到論從史出;運用《安史之亂形勢圖》描述安史之亂的經(jīng)過,抽查學生是否記清安史之亂的時間、地點、人物、叛亂的性質;結合杜甫的詩《春望》和《垂老別》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看學生能否提煉有效信息,能否用自己的話解釋藩鎮(zhèn)割據(jù),并從中吸取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
(2)對黃巢起義的背景、過程及其結果,唐朝滅亡的原因、時間和標志進行學習和掌握。依據(jù)史實和《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形勢圖》,對黃巢起義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看學生能否區(qū)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學生展示表格黃巢起義時間、地點、人物、建立的政權、起義的結果以及對唐朝的影響和唐朝滅亡時間、標志,看學生能否自主歸納知識點,提升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和正確理解農民起義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3)走進五代十國,對其歷史根源、政權更迭進行追溯,剖析其特征和歷史影響。看學生能否從《五代十國形勢圖》中說清楚五代十國時期政權的更迭與分立,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和從歷史地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歷史材料的引入分析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主要特征和影響,看學生能否解釋事件的因果聯(lián)系、學會信息壓縮、推導影響,并明確中國歷史發(fā)展統(tǒng)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播放短視頻吳越王錢镠的有關歷史事件,引導學生走進五代十國時期,了解吳越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當時穩(wěn)定的南方政局,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熱愛祖國、愛我家鄉(xiāng)的家國情懷。
(4)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會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的方法。學生分組討論評價唐玄宗,教師注意傾聽,觀察、指導學生討論,各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討論成果,組內成員可補充,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學習和討論,提升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學生要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看學生能否洞察偏見評價他人的觀點,能否做到論從史出、以史證論、史論結合;深入了解唐玄宗這一歷史人物,在他執(zhí)政的前期和后期發(fā)生的不同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讓學生能夠受到更多的啟發(fā),無論何時何地都應當戒驕戒躁、居安思危、勤政愛民,提高學生鑒古知今的能力,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衰的關系。
3.課堂小結,拓展提升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小結,展示本節(jié)課三個子目錄即“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的思維導圖,首先考查學生對這三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否清楚和理解。然后教師結合板書進行小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最后拓展提升,教師可采用紙筆測驗的方式,課后完成“假如生活在唐朝后期,你會看到或經(jīng)歷什么”?看學生能否學以致用,古今聯(lián)系。
通過口頭檢查、表現(xiàn)評價、紙筆測驗等評價方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將教學內容融入教學評價中去,注重診斷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同時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學習效率全方位得到提升。教師將“教、學、評”一致性巧妙地融為一體,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技能化、個性化、趣味化課堂。
以《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這節(jié)課為例,體現(xiàn)了采用“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保持專注力和學習興趣,并進行自我、互相和教師評價,這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目的是對課程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技能熟練掌握,突破重點和難點,使初中歷史和社會課堂效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全方位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各方面能力,同時增強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是由于學生在研讀和分析材料時缺乏充裕的時間,導致學生得出結論時不夠全面和完整,甚至個別學生出現(xiàn)“虛假學習”,沒有真正投入到教學評中。這些都是以后在教、學、評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教、學、評”一致性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嘗試為學生創(chuàng)造知識應用的機會,積極開展多樣性、發(fā)展性、全面性的學習活動,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學業(yè)進步和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