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三寶
梁鎮(zhèn)川是一位學識淵博、和藹可親的深受群眾愛戴的人民藝術家。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輩,他為孝義、為呂梁的文學藝術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一心撲在孝義文化研究工作中,筆耕不輟著述頗豐,令后生晚輩赧顏?!稇蚯u話》是梁鎮(zhèn)川先生2013年著成的,全書共五十回,將近30萬字。以“評話”為文體,大致按照時間順序,以經(jīng)典劇目為切入點,隨劇說事,以事評人,厚今薄古,詳近略遠,將孝義戲曲發(fā)展史上的戲、人、事做了梳理敘評。該書除了對戲曲藝術的審視和品評,也廣泛涉及到了明清晉商發(fā)展史,以及民間習俗、民間文藝、民間美食等等,是研究價值較高的文化讀本。
孝義的文化根脈深遠,藝術底蘊深厚。在數(shù)千年的傳承過程中,戲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孝義從春秋時期設縣,即有虢國和虞國的貴族遷至此地,將周王朝的禮樂精髓也帶到此地。而后歷經(jīng)幾代更迭,宋元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戲曲表演形式,最具代表性的還是皮影木偶。就聲腔而論,當時以嗩吶為主要樂器的皮腔,也算是中國較早的戲曲聲腔,早于明清興起的諸腔雜調。孝義是公認的戲曲藝術之鄉(xiāng),在中國戲曲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聲腔、舞蹈、武術、雜技、美術等門類的綜合藝術。戲曲在孝義這片熱土上任意滋長,將豐富的語言、動人的聲腔、婉轉的音樂以及皮影木偶那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藝術都傳承下來,成為孝義特有的文藝積淀。
《戲曲評話》內容豐富,最吸引人的還是孝義戲曲發(fā)展進程中具有重大影響、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如第九回“介休縣新風劇團落草加盟,孝義縣藝新新風合并組團”,講述的就是1952 年介休新風業(yè)余晉劇團因不符合政策面臨解散危險,經(jīng)與孝義文教局協(xié)商,留孝義藝新晉劇團合并更名為新藝劇團的一段故事。緊接著第十回“二班子嶄露頭角建新團,頭班子奉命榮調赴四川”就更熱鬧了。1956 年新藝劇團辦起培訓班,年輕一代演員充實了劇團力量,組建起演出二隊,民間稱之為“二班子”,本來要解散的“二班子”,卻因為實力強、人氣旺,順應民意又成立起了孝義縣時裝晉劇團。你看看孝義人有多愛戲,一個縣城里晉劇團一個接一個成立起來。1959 年為了滿足四川省山西籍南下干部看戲的需求,山西省文化局調孝義新藝劇團(民間稱之為“頭班子”)赴四川安家落戶。“頭班子”下四川眾星捧月?lián)尡M了風頭,然而受政策影響,三年后又調回山西,最終落戶榆次組建為晉中地區(qū)青年晉劇團。
此外,《戲曲評話》還講述了優(yōu)秀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如第十三回“李書記說案例燃起奇怪火,張思聰巧編導唱紅柳樹坪”,講的是1956 年至1961 年現(xiàn)代戲《火》到《柳樹坪》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九回,用了九個回目講述了從《風流父子》到《風流婆媳》《風流姐妹》“風流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在晉京調演、專家點評、劇情賞析等方面不惜筆墨進行了重點鋪陳。第三十三回寫了碗碗腔《酸棗坡》從舞臺劇到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第三十五回則寫了小戲《人偶情》和姊妹篇《影戲緣》榮膺兩屆全國“群星獎”始末。
《戲曲評話》寫人的篇目也不少,不僅有孝義歷史上誕生的戲曲名家新秀,而且還盤點了幾代熱衷于投資文化的企業(yè)家。如第六回“‘十六紅’唱紅呂梁山,‘夜明珠’亮珠晉綏區(qū)”,是為舊社會“十六紅”師立世和“夜明珠”王艷鳳兩位孝義籍晉劇名角立傳。第三十回“慧眼識梧桐飛出金鳳凰,演技佳百靈摘取梅花獎”,講述了孝義碗碗腔表演藝術家張建琴奪取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歷程。第三十二回“卜生輝籌資組建文工團,寫春聯(lián)三小調演獲頭獎”,就寫到了一生熱愛文藝、投資文藝,為孝義文藝事業(yè)做出卓越貢獻的企業(yè)家卜生輝先生。此外,除了第十六回寫到碗碗腔前輩表演藝術家王冬蘭和趙嬌蘭兩位老師,以及在其他回目中多次提到的張思聰、霍鎖昌等,后面的第四十三回至第四十九回,集中為張煥、郭士星、許石青、馮萬福、那山秀、溫明軫、溫明軒、侯玉蘭、張鳴琴、楊紅麗、李愛梅、梁桂星等孝義籍戲曲表演藝術家、評論家、編劇、導演等繪就了一幅群星譜。
我為什么說《戲曲評話》別具一格呢?是因為“評話”這種文體現(xiàn)在并不多見。評話也叫平話,是小說的前身,最早源于宋元時期,是一種故事化的講史形式。宋元話本是在唐代“說話”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說話”就是后世的說書?!罢f話”人講唱所用的底本叫做“話本”,也叫“話文”或“話”。魯迅先生在《小說史略》中說:“即以俚話著書,敘述故事,謂之‘平話’,即今人所謂‘白話小說’者是也?!庇终f:“說話之事,雖在說話人各運匠心,隨時生發(fā),而仍有底本已做憑依,是為‘話本’”。宋元平話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代說唱文學的成果,形成并確立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白話小說這一種嶄新的文體,為后世通俗小說的繁榮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三國志平話》到《三國演義》,《宣和遺事》到《水滸傳》,《西游記平話》到《西游記》,《武王伐紂平話》到《封神演義》,都有清晰的發(fā)展脈絡。
梁鎮(zhèn)川
說書人開場要講一首定場詩,梁鎮(zhèn)川先生的《戲曲評話》則在開篇有一首篇首詩,結尾有一首篇尾詩,這種中國特有的古典文學形式頗有趣味。篇首詩的作用:點明題旨,介紹故事梗概,營造意境烘托情緒,引起話頭。篇尾詩則是總結全篇,首尾呼應。且不論故事講得精妙,令人難以釋卷,單說這五十個回目的篇首詩和篇尾詩就足夠精彩。如第二十八回篇首詩曰:
戲曲之要唱詞精,句句吟哦字字工。
千錘百煉心血潤,寫戲寫人寫真情。
一首七絕道盡了“風流三部曲”打磨過程中付出的心血。第三十七回篇尾詩:
衣打打打皮才光,吱吱扭扭琴聲揚。
莫道只是雙手動,各有千秋創(chuàng)碗腔。
這首詩第一句直接將戲曲打擊樂字譜“衣打打打皮才光”當作詩句,別有趣味。除了篇首篇尾,在文中還穿插著不少詩詞,如第二十一回文中有詩:
話不投機半句多,道不同謀沒法說。
大權在握不開鎖,縱是金玉莫再磨。
寥寥數(shù)語道出了現(xiàn)代戲《大夢醒來遲》創(chuàng)排過程中經(jīng)歷的重重阻力。這樣精彩的詩句在文中俯拾皆是,無論敘事抒情還是刻畫人物都足夠凝練精準,恰到好處!
梁鎮(zhèn)川先生把評話算是琢磨透了,他在文中時不時插一句“列位看官”,就非常有儀式感,感覺像是作者就在讀者面前侃侃而談。作者在著書的過程中,也把讀者想像為座中客,就像聊天一樣,既行云流水,又天馬行空,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像一位老漁夫,手中的網(wǎng)撒得開收得回,游刃有余從心所欲,把一個話題掰開揉碎,從各個角度闡述開來,聊得透徹,聊得痛快,聊得酣暢淋漓。文中還有大量的俚詞俗語也體現(xiàn)了評話的風格,極大增添了該書的趣味。方言本身就是中國語言文字的寶庫,書中隨處可見的方言詞匯非常接地氣,比如“拉不開套”“合紋”“疲疲沓沓”“湊紅火”“翻圪蘆搗蒜”“支膀子”“拿趟兒”“精明脫跳”“竄房檐”等等,豐富了文學的表現(xiàn)力,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同時也展示了山藥蛋派文學的獨特魅力。文學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有下里巴人,把人民群眾嘴里的話變成文字,這就是文學的創(chuàng)新,是文學為基層老百姓服務的偉大實踐。
《戲曲評話》從周秦時代講述到今天,時間跨度大,重點是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孝義戲曲事業(yè)的繁榮景象,確實是一部地方戲曲史。作者用章回體的結構形式,回目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可單獨成篇。用“評話”著書展示了梁鎮(zhèn)川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也給讀者別開生面、眼前一亮的感覺。書中夸張戲說和演繹的成分很少,能夠感覺到作者最大程度的對史實的尊重,著書以客觀記述為主,主觀評論為輔,避免因文風活躍而影響讀者對所著歷史的可信度。寫史者不過以編年、國別、紀傳等為體,今梁鎮(zhèn)川先生舉重若輕,以章回體寫史前不見古人,也算是開了史書文體之先河。
梁鎮(zhèn)川先生是山西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文學科班生,寫文章自不在話下,寫通訊報道提綱挈領、直擊要害,寫黨政公文也能見其文采,寫電視劇、寫電影、寫評論、寫詩詞、寫易學研究、寫民俗文化等等,無論哪一種文體都游刃有余,編排文字就像泥巴到了雕塑家手里,揉捏得服服帖帖,手到形立,躍然入目,悲歡喜樂直達人心。他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者,他把文字玩得明明白白,把文字承載的文化琢磨得通透練達。這本《戲曲評話》就體現(xiàn)了梁鎮(zhèn)川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體現(xiàn)了他對各種文體的駕馭能力,也體現(xiàn)了他對孝義戲曲以及人文歷史等方方面面知識的掌握。當然我們所熟知的梁鎮(zhèn)川先生絕不僅是一位單純的文學工作者,他更多的成就是在藝術領域創(chuàng)造的。能夠橫跨文學、藝術兩大領域,可以稱文學家又可尊為藝術家者寥若晨星。
總之,《戲曲評話》語言樸實靈動,內容豐富多彩,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浸透了梁鎮(zhèn)川先生對孝義戲曲、孝義文化的一腔熱忱。這是一本捧起來就放不下的書,是一本讓人回味無窮的書。這本書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一部孝義人文百科全書,涵蓋面廣泛,研究深刻嚴謹,具有十分突出的文獻價值,是除戲曲工作者之外的各行各業(yè)的人都能讀懂且愛讀的一本好書!是推介孝義文化的代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