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繼群?譚鳳玲?龍梅香
摘要:目的 探析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21年1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將82例入選對象分別納入對照組(n=41)及觀察組(n=41),對照組治療期間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行認知性心理護理。參考大體評定量表(GAS)評分標準評估兩組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改善情況。結果 經(jīng)過護理,兩組GA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其中觀察組GAS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 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認知性心理護理可促進其精神癥狀得到緩解,同時改善其社會功能。
關鍵詞:認知性心理護理;老年精神分裂癥;大體評定量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5--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危害個體思維與行為、情感協(xié)調性的疾病,與青壯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減退,其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差,這也導致其在心理狀況改善上需要耗費較多的精力。認知功能受損被認為是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項預后危險因素,及時糾正其錯誤認知對其正常適應社會變化、客觀對待情緒波動有重要意義[1]。研究指出[2],認知性心理護理可通過多樣化思維訓練來改善患者非藥物認知,促進其溝通、協(xié)調能力提升。現(xiàn)就這一護理模式在老年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老年精神分裂癥護理提供建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1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將82例入選對象分別納入對照組(n=41)及觀察組(n=41)。對照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為63~73(68.56±3.24)歲;病程為1~12(7.73±2.75)年。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為62~73(68.64±3.21)歲;病程為2~12(7.80±2.63)年。組間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對比價值,82例入選對象已知情同意,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納入標準:滿足《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3],出現(xiàn)個人意識、行為、情緒扭曲癥狀。排除標準:合并器質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治療期間協(xié)助患者用藥,定期評估其癥狀改善情況以調整藥量,于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時予以言語、肢體安撫。
觀察組采用認知性心理護理:①糾正錯誤認知:使用一對一交流的方式引導患者專注于自身情緒變化上,誘導其思考同一件事發(fā)生在不同情緒狀態(tài)下時,自己分別作出了何種反應,分別導致了什么樣的后果。②建立正確認知:基于患者對不同情緒狀態(tài)下做同一件事的討論,綜合分析其處理事情的多種思路,循序漸進地引導患者反思不良后果的成因和影響,進而引導其開啟正確的思維模式,在反復的實踐中讓患者認識到正確認知的有效性。③自我消化:護理期間穿插心理放松訓練,訓練時患者保持舒適體位,護士指導患者自上而下放松肌肉,最后利用冥想來進行精神放松。
1.3觀察指標
參考大體評定量表(GAS)評分標準評估兩組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改善情況。GAS評估內容包括受測者社會適應性、自知力、需要監(jiān)護的程度等,采用百分制計分法,受測者反社會行為越少、癥狀緩解程度越顯著、社會環(huán)境適應能力越強,GAS分數(shù)越高[4]。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GAS分數(shù)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前,組間G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干預,兩組GA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其中觀察組GAS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精神分裂癥的形成不僅會影響個體精神功能,還會導致其與外部社會逐漸失去正常連接;尤其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較差,多需要親人照護,而精神分裂癥所致行為扭曲癥狀可能會增加其家庭關系不和諧度。為阻止其社會關系逐漸惡化,可配合一定的心理干預以穩(wěn)定其心理狀態(tài)。本研究對老年精神分裂癥護理中應用認知性心理護理后發(fā)現(xiàn),這一護理措施對其精神癥狀控制效果、社會功能的改善均有積極作用。精神分裂癥患者受到思維、情緒扭曲的影響,常在行事方式上與正常做法存在較大偏差,進而導致其社會關系惡化,最終反射到自身,形成錯誤認知。認知性心理護理能夠基于患者既往的行為,利用引導性提問使患者思考不同情緒狀態(tài)下其處事行為所產(chǎn)生的后果,并在護士的指引下糾正錯誤認知觀念,接著利用自我消化、精神放松、正念引導等方式強化正確認知[5]。在認知性心理護理下,患者實施自覺行為時不易受到情緒影響,且能夠下意識地思考自己目前的處事方式可能會造成何種后果,進而更謹慎地發(fā)出行為,基于正確的認知去處理社會關系。正確的認知能夠為患者社會關系的改善提供一定的思維支持,協(xié)助患者用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周圍事物,從而改善自身心理狀況,收獲外部社會對其處事方式的正面反饋,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在老年精神分裂癥護理中應用認知性心理護理可促進其精神癥狀得到緩解,同時改善其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高月.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老年醫(yī)學研究,2020,1(1):9-11,23.
[2]蘇彩媚,蘇明玉.認知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8(18):103-105.
[3]許又新.對《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的意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1):26-27.
[4]姚雪陽,湯世明,蔡楓,等.影響首發(fā)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3):406-410.
[5]郭娟.認知性心理護理模式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作用分析[J].醫(yī)學新知雜志,2018,28(z1):328-330.
170250118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