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迷
唐代有位著名的畫家叫戴嵩,他特別擅長畫牛。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看到朋友收藏的戴嵩畫的《牛》之后,隨即作了一首詩:“韓生畫肥馬,立仗有輝光。戴老作瘦牛,平生千頃荒。觳觫告主人,實已盡筋力。乞我一牧童,林間聽橫笛。”意思是,戴嵩畫的老牛為主人勞作了一輩子,已經(jīng)精疲力盡了,希望主人把它放牧到林間,聽一聽牧童吹奏橫笛的樂曲,也算是享受世間的快樂。從詩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戴嵩畫牛的精妙。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擅長臨摹他人的書畫作品,也是當時很有名的收藏家。有一次,他的潘穎出售戴嵩畫的一幅牧牛圖,他非常喜歡,就找個借口把畫留在自己家中。反復(fù)觀賞之后,還臨摹一幅假畫還給朋友。由于米芾臨摹得十分逼真,以至于朋友取走這幅臨摹的牧牛圖時都沒有發(fā)現(xiàn)。不過,幾天之后,這位朋友還是很生氣地來到米芾家,將假畫還給他,要求拿回自己那幅真跡。米芾十分詫異,問朋友是怎么分辨出真假的,朋友告訴他:“真畫的牛眼里有牧童的影子,你的摹本卻沒有。”
我們學過的很多古詩里的母牛場景,都是一個牧童戴著柳條編成的草帽,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那么,戴嵩的牧牛圖里怎么能少了牧童呢?由于戴嵩的畫作最后流傳下來的很少,我們無法知曉這幅牧牛圖到底是什么樣子。但是通過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推斷,牧童雖然沒有在畫里出現(xiàn),但是通過牛眼中的影子,人們卻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在不遠處玩耍的牧童的影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就能讓我們知道這頭正在吃草的牛不是孤單的,放牧它的小主人就在旁邊。有了牧童和牛才是真的牧牛圖嘛。
其實,古代的很多畫家,都會通過一些細節(jié),反映自己的意趣。同樣是在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得到一幅牡丹圖,牡丹花叢下還躲著一只貓。一天,歐陽修的親家觀賞之后,通過花瓣和貓眼的形態(tài),判斷那是一幅正午牡丹圖,因為只有在正午強烈的陽光下,花瓣才會打開,顏色發(fā)干,貓的瞳孔才會細如一線。他不由得贊嘆畫家創(chuàng)作的精妙。
畫家通過細節(jié)向品鑒畫作的人傳達一份隱藏的意趣,期待被看畫人發(fā)現(xiàn)、理解并會心一笑,這難道不是畫家所追求的一種趣味嗎?同學們,當你在博物館欣賞古人畫作的時候,一定要細心一點兒,說不定就能發(fā)現(xiàn)畫家們在細節(jié)里藏著的小秘密呢!
摘自《少兒國學》
23635017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