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喆
(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安徽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省域,安徽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反之,經濟的發(fā)展也為地域文化發(fā)展提供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其中,民營經濟得到迅猛發(fā)展,到2021年,民營經濟在安徽GDP總值中的比重占比達到60.8%,安徽省民營企業(yè)達到179.2萬戶。[1]民營企業(yè)家在推動安徽地域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淮河、長江兩條河流將安徽全省自然區(qū)分為淮北、江淮之間、江南三大地理板塊。三大板塊誕生了三個亞文化區(qū)域,即淮河流域的渦淮文化、處于長江流域的皖江文化和處于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等,這些文化共同組成了安徽地域文化。安徽地域文化有其獨有的特點。
安徽地域文化的一個特征就是兼容并蓄。安徽地理,除了沒有沙漠外,幾乎是中國地理的縮小版:皖北淮河兩岸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皖南有連綿不斷的秀美河山,皖中呈現的是平原、丘陵與河流交錯分布的地貌。獨特的地理形勢使安徽處于內陸文化與沿海文化、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交流交融過渡地帶。
一方面,安徽地獄文化形成三個區(qū)域亞文化。一是渦淮文化。在安徽省地理位置上屬于北方、人文厚重的渦河流域與淮河流域,孕育出了管仲的學術思想以及老子與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理論內容之一,是中華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杰出的思想家成為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一部分,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皖江文化。江淮之間一般指的是長江中下游至淮河之間的地區(qū),包括河南南部、蘇皖的中部地區(qū),本文所講的皖江文化是個總體的文化概念,其地域范圍位于江淮之間即處于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安徽區(qū)域。從皖江地區(qū)人們在處理人與世界關系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以及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成果看,是頗豐厚的。因此,皖江文化在中國地域文化體系中頗具影響。三是徽州文化。誕生于徽州的著名商幫徽商、以徽州的畫家群和寓居外地的一些徽籍畫家為基礎形成了新安畫派,這些主要孕育在皖南,并在隨后影響到整個中華大地甚至全世界華人圈。形成于九華山的地藏道場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宗教文化現象,影響遍及全球。
另一方面,亞文化間互促互進。淮河流域的渦淮文化、處于長江流域的皖江地區(qū)文化、處于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傳統與特質的基礎上,又高頻次、深度地受到域外文化的浸染和影響,從而使得安徽地域文化展現出兼容并蓄的特點。歷史上,渦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這三個區(qū)域亞文化就互為學習、互為借鑒。安徽省南北方的差異較大,尤其表現在飲食、民居、民風民俗、方言、地方戲曲和信仰等方面。在飲食方面,安徽淮河以北以面食為主,對稻米需求甚少,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相當長一個時期,皖北農村中絕大多數家庭的飯桌上長年見不到一粒米。發(fā)展到現代,便利的交通及其帶來的省際內南北間通婚,網絡風起及其帶來的思想文化溝通快捷,商業(yè)化及其帶來的有益的文化快餐化消費,等等,給包容帶來了更多可能,尤其在飲食、民居等方面的差異逐漸縮小而包容性不斷增強。
就全國而言,中國文化“由南而北或由北而南的過渡,安徽文化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安徽文化作為交融性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它既有中國北方文化的因子,同時又有中國南方文化的諸多特色。這種融中國南北文化于一體的交融性特征,在中國的其它區(qū)域文化中是罕有的?!盵2]30事實上,兼容并蓄已經成為安徽地域文化的主色調之一。
安徽地域文化一向重視經世致用,其早期表現是士人不斷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治國主張。渦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為代表的安徽地域文化的寶貴之處,在于其內在的價值、在于其可讀性、在于其觀賞性,更在于其有用性即“經世濟用”。
一方面,安徽地域文化“經世致用”的特征,是通過一系列人物的言行表現出來的。在治國之道上,即便“出世”或“避世”的道家亦謀治國安邦之道。如老子的“以百姓心為心”“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天之道”以及要求君主“去甚、去奢、去泰”。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特別是其中的“至人”更是將道德修養(yǎng)到了“無我”的最高境界。發(fā)展到近代,這一點在安徽地域文化中仍多有表現,如晚清李鴻章經世致用的實踐探索,體現在他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興辦軍事、民用企業(yè)上。生于歙縣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的陶行知,就倡導“知行合一”。在經商之術上,胡雪巖深諳利他思維之妙,極其熱心于慈善事業(yè),樂善好施,多次向直隸、陜西、河南、山西等澇旱地區(qū)捐款賑災。此外,他還兩赴日本,高價購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從這一切舉動中可見仁厚之心、愛國之心。
另一方面,安徽地域文化“經世致用”的特征,在“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中有重要表現。桐城方以智《方氏質測學》中獨特的科學思維,在中國科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他特別重視西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等,是“載道”的代表;“樂民”的代表主要有清朝桐城父子張英、張廷玉,他們留下的身后美名成為現代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六尺巷》的故事被搬上春晚的舞臺,唱響全國。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安徽亦戰(zhàn)亂頻仍,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目標的皖籍士人,秉承其一貫的責任意識,關注社會現實,胸懷治國理想,延續(xù)了經世致用的治學原則。這些成為了安徽地域文化傳統中的主旋律。
彰顯個體生命價值、追求內在一致的建安文學,是安徽古代文學進取的一面旗幟。以儒家經典為本、博納諸家學說并成為新儒學體系代表人物的朱熹,亦是古今中外積極進取者的典范。在近代洋務運動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系也謀圖進取,為中國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商界,以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的強烈進取心最為人知也最為典型。胡雪巖從小學徒,一步步成長為影響其后至今的商界奇才,其強烈的進取心是助其登頂的有力武器。從事文化工作的新安畫派的代表徽州畫家群和寓居外地的一些徽籍畫家,亦頗具進取精神。進取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亦是極為珍貴的。中國的很多文化現象,如胡雪巖力行的“政商一體”、陶行知倡導的“知行合一”均孕育于安徽,這些文化現象并沒有止于安徽而是傳播于全國,成為中華文化的成分或元素。當然,這里要辯證地歷史地看待,要揚棄?!凹t頂商人”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彼時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如今的民營企業(yè)家要吸取其勇于奮斗、積極進取的一面,擯棄其官商勾結、行壟斷之實的另一面。
了解安徽地域文化的特點,深化對地域文化特征的認識,是為了激發(fā)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和歸屬,在此基礎上,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而營造出勤奮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誠實守信、扶危助困的地域人文精神氛圍,激發(fā)人們強烈的自豪感、責任感,實現地域文化和人文素質的完美結合。
在繼承安徽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安徽地域文化一直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是,地域文化建設仍有一些落后于實踐的地方,其典型表現是:地域文化建設缺乏科學整體的規(guī)劃,重復建設、重藏輕用現象頻現,文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滯后。改變這種狀況,除了需要黨委政府繼續(xù)加大支持力度外,還需要社會各界支持,而社會力量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民營企業(yè)家。民營企業(yè)家,是指政治覺悟較高、經濟貢獻較大尤其是在帶動群眾致富上起較好帶頭作用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換句話說,不是每一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都可稱之為民營企業(yè)家。這里所說的民營企業(yè)家,其含義中還包含一部分優(yōu)秀的個體工商戶。在滿腔熱情地支持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安徽民營企業(yè)家群體還助推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新。在這方面,民營企業(yè)家群體有以下表現。
一方面,實踐上強調“知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2]30安徽地域文化首要的創(chuàng)新,是人才培養(yǎng)方式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傳統上,安徽地域文化中有道家“無為而治”這樣對人才的要求,其可汲取之處在于“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為了更好地“治”而不“亂作為”?!盁o為而治”強調平和,其傳達的理念也有可資借鑒之處,在各階層都在“ ”的當下,“無為而治”所蘊含的“適當作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我們鼓勵“奮勇爭先”,但不提倡不講科學的一味蠻干甚至于變味的“爭先恐后”,要將“無為”與“有為”有機結合起來。安徽古代思想家管仲的主張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發(fā)展職業(yè)技能教育,以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安徽民營企業(yè)家作出了特有的貢獻。像民辦職業(yè)技術學校標桿之一的安徽騰飛職業(yè)技術學院自1997年起,就在以陳玉華校長為首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帶領下,以實際行動傳承安徽地域文化,將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起來,其所培養(yǎng)的人才因遵崇遵循優(yōu)秀地域文化又有創(chuàng)新而廣受用人單位稱贊。
另一方面,宣傳上采用新形式。民營企業(yè)家繼承作為安徽地域文化標志的飲食、民居、民風民俗、方言、地方戲曲和信仰等方面內容的同時,也在努力用新媒體將其予以發(fā)揚光大。一直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鄉(xiāng)村振興,于2018年第一次提出了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并提出了“五大振興”的要求,“五大振興”中就包含“文化振興”。民營企業(yè)家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民營企業(yè)家同時也是“五大振興”之“人才振興”中的“人才”。民營企業(yè)家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在飲食、民居、民風民俗、方言、地方戲曲和信仰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當然,這些創(chuàng)新是在挖掘安徽地域文化優(yōu)秀成分的同時,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營企業(yè)家的綜合實力雖然不同,但是積極參與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新之理念是相同的。比如,2022年4月,榮獲“2022年渦陽青年五四獎章”稱號的安徽奎星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成奎,積極支持家鄉(xiāng)發(fā)展,成為“老子故里·道源渦陽‘小小代言人’”活動的媒體支持方。
一方面,民營企業(yè)家投身文化場館建設以社會效益為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2]41。作為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yè)家群體,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踐行者。富起來的民營企業(yè)家在將利潤繼續(xù)擴大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了文化方面的投資,主投是文化場館如博物館、地方民俗館等。上述投資偏重于公益,非一般投資標的。一般而論,資本的投資必然要求能夠得到資本的回報。但是,受黨的教育多年、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我們自己人”的一部分民營企業(yè)家沒有把資金回報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求回報。比如,安徽省霍邱縣一群民營企業(yè)家就為該縣民俗博物館免費提供了展品,其中,經營工藝品的新意公司董事長馬新義為博物館贊助了價值不菲的古民間木質藝術制品。一位注重地方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也是民建黃山市成員的民營企業(yè)家劉士山于近二十年投入大筆資金用于收購古民居并加以創(chuàng)新性的保護。他不僅將自己自改革開放以來所賺的錢全部都投入進去,甚至動員同為生意人的兄弟姐妹出資、參與黃山古民居的保護。在徽州古民居保護方面,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劉士山已經成為當地公認的專家,其對徽州古民居的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yè)家積極參與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在特定地域文化中的人,其群體人格的形成與塑造往往深受該地域文化的影響,像遍布安徽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就教育、影響著一代代的年輕人。安徽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從空間上看,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廣泛分布于安慶、六安、金寨、黃山、池州、合肥、蚌埠、阜陽、淮北、宿州等市縣。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不僅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而且提醒著人們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喚醒群眾對美好共產主義生活的向往。老一輩革命家的勇敢頑強與無私無畏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更是值得世世代代傳承的崇高文化。民營企業(yè)家積極主動地投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挖掘。“《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被習近平總書記贊之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的金寨縣近年來深挖紅色文化等資源優(yōu)勢,著力打造精品景區(qū)、線路和活動,往日的貧瘠山區(qū)變?yōu)橄碜u國內外的紅色旅游勝地。2021年金寨縣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13.67億元,老區(qū)人民靠吃“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致富路上,有眾多民營企業(yè)家的參與,金寨華強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企業(yè),該公司雖成立僅有5年,但已經迅速發(fā)展壯大,在紅色旅游項目開發(fā)、建設與運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民營企業(yè)家對加強安徽地域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其可圈可點之處是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思維來進行。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yè)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yè)生態(tài)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形象的描述就是大眾尤其是民營企業(yè)家不一定從事互聯網行業(yè),但企業(yè)家的思維必須逐漸從以大數據、零距離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思維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以互聯網思維開拓創(chuàng)新,是民營企業(yè)家劉春洋陌上星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上民居爆火的原因。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獲得所需的有關數據并以此精準定位客戶群體,是互聯網思維的成功運用。在酒店客房方面,他們花費資金通過互聯網進行調研并拿到了全國尤其是蘇浙滬年輕消費群體對旅游產品的新口味、新品味的相關數據,借此專門提供了針對這個年輕群體的網上優(yōu)質服務。公司提供了“陌上星空”“九華山花間堂”“高山水庫露營”這樣的文案,加上美食、民風民俗、方言、地方戲曲表演等的加持,使陌上星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旅游、酒店、餐飲等成為了“網路”上旅游業(yè)的“爆品”。
文化旅游加民居的模式,宣傳了傳統文化,為振興鄉(xiāng)村、為安徽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種方案,即將安徽地域文化融合于教育之中。弘揚安徽地域優(yōu)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文旅加民居模式”產生的最直接的影響是深化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契合、響應了黨的二十大關于文旅方面的精神,即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3]。
總之,民營企業(yè)家在推動安徽地域文化繼承上起著積極的“揚棄”作用,在促進安徽地域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相信在未來,隨著黨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力度的進一步加大,隨著黨的二十大之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的共同富裕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民營企業(yè)家必將在促進安徽地域文化創(chuàng)新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當然,要警惕不切合實際的冒進的舉措,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我們要堅持循序漸進的政策,通過地域文化的熏陶營造出積極進取、兼容并蓄、經世濟用的地域人文氛圍,激發(fā)人們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