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喜英 李錦棉 劉世鈞
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應用的研究進展
范喜英 李錦棉 劉世鈞
(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情感、行為的糾正需要多方面的綜合治療及康復手段,而改良森田療法注重面對現(xiàn)實,以目的、行為準則,各項作業(yè)療法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復,能增強患者的能動性、提高患者自信心、改善生活質量,促進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文章就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的實施特點、康復目標、實施內(nèi)容、康復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綜述。
改良森田療法;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
森田療法是由日本醫(yī)學博士森田正馬于1920年創(chuàng)立的一種具有東方文化色彩的、以治療神經(jīng)癥為主要的心理治療方法[1],傳統(tǒng)的森田療法分為四期,即絕對臥床期、輕作業(yè)期、重作業(yè)期、社會實踐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森田的繼承者對森田療法進行修改和多方面的研究,具體做法為取消絕對臥床期,直接進入輕作業(yè)期,延長社會實踐期,發(fā)現(xiàn)改良后的森田療法不僅限于治療神經(jīng)癥,還可以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適應不良等[2],因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精神障礙,我國住院的精神障礙病人中有50%是精神分裂癥病人,有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部分病人最終導致精神衰退,臨床上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殘疾狀態(tài)[3],目前現(xiàn)有醫(yī)療技術無法將所有精神疾病進行有效且徹底的治療[4],而森田療法是一種精神康復理念和促進行為規(guī)范的結合體,其基本要求是要求患者“順應自然,有所作為”,承認癥狀,但不追溯病因,一切從現(xiàn)在開始,通過行動讓現(xiàn)實生活充滿活力,以促進精神能量指向外界,在成功的體驗中去重新適應環(huán)境,適應社會,從而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實踐中注重運用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理念以及指導參加森田作業(yè),鼓勵、指導患者投入現(xiàn)在的生活,幫助其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及進行建設性、積極性的社會活動,改變認知,提升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康復效果。為了更好地幫助廣大精神科護理工作者全面了解當前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影響效果,現(xiàn)就治療特點、治療目標、實施內(nèi)容及康復效果等綜述如下。
改良森田療法貼近現(xiàn)實生活,方式方法使患者易于接受。治療采用“現(xiàn)實原則”,不去追究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而是引導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當前,鼓勵患者從現(xiàn)在開始,讓現(xiàn)實生活充滿活力。根據(jù)病情特點,組織患者參加工娛治療,根據(jù)病情選擇適當工娛治療,如看書、讀報、看電視、唱歌、跳舞、跳操、打球等,喚起病人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抵消病人的敵意和攻擊性,充分發(fā)揮工娛療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及康復中的重要作用[5],把患者執(zhí)著在癥狀上的能量轉向外,對病痛產(chǎn)生大疑后大悟,從而使病態(tài)人格得到轉變[6],幫助患者改善被動狀態(tài),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森田療法認為,精神疾病患者的癥狀不過是情緒變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主觀性的感受。治療中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以“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為座右銘,督促、鼓勵和指導精神分裂癥患者以作業(yè)療法為中心,如整理內(nèi)務、手工作業(yè)、農(nóng)療作業(yè)等使患者的注意從癥狀走向現(xiàn)實,以目的、行為為準則的生活[7],換“癥狀”為“正事”,增強責任、擔當、主動作為的意識,有效幫助提高患者的能動性,增強患者的社會交往能力[8],達到提高患者自信心、改善生活質量,利于建立建設性行為和增強社會價值感,有效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維持病情穩(wěn)定,提高社會興趣和生活質量,更好地促進全面康復。
森田療法不使用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殊設施,主張在實際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改變患者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認知。在生活中治療,在生活中改變。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特點,在入院的不同時期,以森田療法用語“生的欲望”“順其自然”“面對現(xiàn)實”“為所當為”“以行動為準則”“以事實為依據(jù)”“日新又日新”等指導日常生活,采取一對一或小組指導、集體指導等多種的形式組織患者參加多種技能訓練,如學習技能訓練、生活技能訓練、心理技能訓練、工娛療訓練、職業(yè)技能訓練、提高綜合技能的能力,發(fā)揮積極情感體驗,增強患者的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9]。
森田療法認為,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隨著主觀意志而改變的。無論什么性格都有積極面和消極面。應該通過積極的社會生活磨煉,發(fā)揮性格中的優(yōu)點,克服性格中的缺點。在實踐中,通過情景演練、角色扮演、現(xiàn)場指導等形式創(chuàng)造機會讓患者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訓練正確評估自我,在生活學習中盡可能發(fā)揮優(yōu)點長處,爭取獲得更多進步的機會。同時鼓勵患者以真誠的態(tài)度去關心別人和幫助別人,積極獲取更多的“助人為樂”,以此增進融洽的人際關系,激發(fā)參與社會活動的主動性,在各項活動中鼓勵患者大膽與人交往,教會方法及技巧,如“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愿”“遇到問題怎么解決”“如何與親屬打電話溝通”“如何求助別人”等,注重引導患者主動與外界溝通,讓患者親身體驗和領悟互動狀態(tài)與封閉狀態(tài)的感受,更好發(fā)揮陶冶情操、揚長避短的作用,幫助逐漸進入家庭及社會角色。
康復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始動性缺乏的行為訓練、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社會技能康復訓練、學習行為技能訓練、職業(yè)技能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目標:打破“情緒本位”,使患者注意力轉向現(xiàn)實生活,培養(yǎng)患者的自主性,樹立信心和勇氣,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提高對客觀現(xiàn)實的應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改良森田療法旨在改善患者不良認知模式,逐步陶冶其性格,提高心理素質,有助于矯正精神分裂癥患者異常的人格特征[10]。將改良森田療法應用于患者的康復訓練,不僅可以減輕和緩解精神癥狀,防止心理和社會功能的衰退,并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環(huán)境,使其心理和社會功能都獲得明顯的進步[11]。
對病情緩解期的患者,由專業(yè)治療師向患者講解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原理,以及森田療法的目的、意義和方法,康復訓練重點是日常生活訓練,如洗漱、儀表整理、整理床單元等,要求獨立完成,對于接受能力差的,由工作人員做示范,患者跟著重復做[12]。讓患者真正體會到“為所當為”的真諦,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生活,正視自己的疾病。通過指導患者參加作業(yè)治療活動,促使患者將注意力投入到作業(yè)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適應環(huán)境,改善被動狀態(tài),發(fā)揮個人潛能,促進個人發(fā)展,在活動中培養(yǎng)遵守規(guī)定、與人合作的基本素質,以減少患者對疾病的關注,在活動中調(diào)節(jié)情緒和糾正行為。
組織、鼓勵、指導患者參加集體治療活動,如知識講座、農(nóng)療作業(yè)、園林作業(yè)、放松訓練、體育訓練、讀書活動、音樂欣賞、集體寫周記等,讓患者帶著癥狀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體驗森田療法帶給自己的變化,從而改變患者的認知活動[13],幫助改善人際關系,改善情感反應,體驗集體生活帶來的樂趣[14],恢復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提高社會功能。通過引導患者參加各項集體治療活動,不斷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改變患者的認知活動,促使患者提高社會興趣,增強對外界的興趣,培養(yǎng)與人交流合作的習慣,與周圍人群相處更和諧,主動適應社會,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提高社會功能。
精神分裂癥病程長,反復遷延發(fā)作,在治療康復過程中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被動、焦慮抑郁、拒絕治療、認知功能下降等情況,出現(xiàn)社會功能力、家庭職能、家庭內(nèi)外的社會活動、對外界的興趣與關心、責任心及計劃性等方面的社會功能明顯缺陷,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和學習,內(nèi)心矛盾、痛苦,社會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不會自理,甚至有可能發(fā)生暴力傷人、自殺、出走等行為。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森田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干預,能有效幫助患者重建健康心理和行為,使其病態(tài)人格發(fā)生轉變,提高自信心和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生活質量。采用改良森田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干預,分階段有目標地循序漸進讓他們參與各項康復作業(yè)訓練,患者能逐漸接受自身疾病存在的事實,其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精神疾病控制與康復、生活滿意度均得到顯著改善,有效幫助其提高治療依從性,維持病情穩(wěn)定,恢復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更好地全面康復。
在森田作業(yè)活動中貫穿醫(y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yè)康復和社會康復四大康復領域的全部內(nèi)容,康復護理過程中,注重心理與社會功能訓練,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督促和鼓勵患者每日主動按時按量完成森田治療作業(yè),增加患者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有利于促進患者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減少退縮行為,增強患者的參與感與自豪感,提高生活質量。以森田療法用語“不安心即安心”“不安常在”“以目的為準則”“以行動為準則”,逐漸達到“隨遇而安”“為所當為”的生活態(tài)度,指導出院前期的患者參加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訓練,并引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讓患者親身體驗和領悟互動狀態(tài),增加愉悅感、價值感及認同感,為回歸社會做充分準備,通過指導患者參與各項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康復活動,恢復其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引導參與相應的勞動技能,體驗職業(yè)技能訓練的成果,為其出院后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建立良好的基礎。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患病率、復發(fā)率、致殘率高,疾病負擔較重的慢性遷延性疾病。大多數(shù)病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的治療和護理,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及康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有一定改善,但效果不佳[15]。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森田療法,能有效幫助患者重建健康心理和行為,使病態(tài)人格得到轉變[16],曾云珍研究報道,改良森田療法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顯著[17],同時還有研究顯示,改良森田療法可以協(xié)助改善臨床上部分藥物不能改善的陰性癥狀,改善精神癥狀[18],進一步激勵患者對生活、工作產(chǎn)生興趣,提高處理生活中各種壓力的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感[19],使其從醫(yī)院逐步過渡到社區(qū)和家庭康復,形成社會回歸一體化[20],有效幫助患者恢復失去的家庭功能、社會功能,減輕期精神殘疾[21],可逐漸改善患者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對延緩精神衰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2];通過指導患者參與各項森田作業(yè),有效促進患者在社會適應能力、活力水平、激發(fā)主動康復醫(yī)院,生活滿意度均得到提升[23],間接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醫(yī)療服務水平。有研究表明,改良森田療法和康復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遠期的療效可靠[13]。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缺損越嚴重,給患者、家庭、社會造成的負擔也就越大,如何幫助患者順利回歸家庭和社會,是精神科康復護理的重點工作之一。改良森田療法注重通過作業(yè)療法使患者的注意從固定的癥狀轉向現(xiàn)實,以目的、行為為準則進行生活,指導患者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幫助患者逐步達到社會康復。而康復技能訓練過程,體現(xiàn)出醫(y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yè)康復和社會康復四大精神康復領域的全部內(nèi)容,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復。將改良森田療法與康復技能訓練有機結合,充分體現(xiàn)人文護理及彰顯特色護理服務,患者易于接受,治療依從性好。護理過程中,重點應用森田療法十六個字“生的欲望,面對現(xiàn)實,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精髓理念,融入康復訓練的各項活動,使患者從根本上由“情緒本位”轉向“目的本位”的生活態(tài)度,對于出現(xiàn)的癥狀不在乎,著眼于去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轉“癥狀”為“正事”,與傳統(tǒng)的基礎治療護理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性癥狀,提高興趣和愛好,改善人際關系,穩(wěn)定病情,同時改善其社會功能,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有研究證明,改良森田療法在減輕精神癥狀的同時,能明顯提高患者自知力的恢復及治療依從性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有效改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我和諧,提高患者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同時有助于矯正某些異常的人格特征。
綜上所述,通過采取一系列改良森田療法的康復辦法,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及提升生活質量,有效促進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從而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將改良森田療法與精神康復治療聯(lián)合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指導患者聽、看、做、悟、改,鼓勵其參加個體和團體治療活動,能有效幫助患者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其參與治療的主動性,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改善認知水平,改變病態(tài)人格,從而恢復社會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彰顯了森田療法陶冶情操、揚長避短的治療特點,患者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及進行建設性、積極性的社會活動,為病房的安全護理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從而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應用改良森田療法的康復手段和康復程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較好地促進患者從退縮中動起來,幫助患者帶著癥狀堅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
因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情感、行為的糾正需要多方面的綜合治療及康復手段,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訓練的實施效果良好。建議精神專科醫(yī)院增加康復基地,拓展康復訓練內(nèi)容,以觀察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運用的遠期效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全面康復探索科學的康復手段及管理模式。
[1]沈漁邨. 精神病學(第五版)[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朱錦俊. 改良森田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和臨床療效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6): 501-502.
[3]劉哲寧,楊芳宇. 精神科護理學(第四版)[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
[4]章艷,宮曉鴻,楊娜,等. 開放式管理模式聯(lián)合舒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 臨床護理雜志,2015,14(6): 55-57.
[5]譚流芳,鄒桂香,張程赪,等. 手工刺繡與繪畫工娛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6,22(5): 89-91.
[6]唐全勝,周志年,蔣春雷,等. 改良森田療法對康復期精神病性障礙患者人格的影響[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1(1): 21-23.
[7]田志林,李秀珊,孫磊,等. 改良森田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2): 1877-1878.
[8]張勇輝,黃芹,溫云輝. 改良森田治療抑郁癥對照觀察[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3): 267-268.
[9]顏瑜章. 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2): 183-184.
[10] 裴學進. 森田療法的可能發(fā)展方向—從“為所當為”到“為所樂為”[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3): 162-165.
[11] 韋月琴.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干預進展[J]. 內(nèi)科,2013,8(8): 423-425.
[12] 范喜英,張玲,覃金榮,等. 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運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6, 22(7): 99-100.
[13] 范喜英,張玲,蘇麗英,等. 改良森田療法和康復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遠期治療效果的影響[J]. 右江醫(yī)學,2017,45(5): 551-555.
[14] 范喜英,吳月嬋,張玲,等. 改良森田療法在精神分裂癥緩解期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廣西醫(yī)學,2018,40(6): 713-715,722.
[15] 湯景文,何東東,劉建民,等. 園農(nóng)康復治療對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分析[J]. 現(xiàn)代醫(yī)院,2010,10(2): 16-17.
[16] 唐全勝,周志年,蔣春雷,等. 改良森田療法對康復期精神病性障礙患者人格的影響[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1(1): 21-23.
[17] 曾云珍,何芳梅. 改良森田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和臨床療效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6): 501-502.
[18] 盛嘉玲,沈怡,孔令芳,等. 改良森田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殘留性患者的療效分析[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9): 834-836.
[19] 張麗,翟愛玲,李榮琴. 自我管理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護理管理雜志,2009,9(7): 1-3.
[20] 張曉明,馬新英. 改良森田療法對住院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效果評價[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9): 1319-1320.
[21] 陳碧清.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yī)學論叢,2015,13(1): 85-86.
[22] 張瑞芬,沈麗珍,夏娟靜. 家庭護理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09,23(2A): 370-371.
[23] 趙輝. 改良森田療法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評價[J]. 中國初級心理保健,2014,28(6): 101-104.
Summary of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e correction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requires variou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means. The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focuses on facing reality, aims and codes of conduct, and various occupational therapies are conducive to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hich and can enhance the initiative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self-confidence of patients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mote a better return to family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reviews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rehabilitation goals, implementation content, rehabilitation effects and prospects.
modified Morita therapy;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nursing
R749; R473
A
1008-1151(2022)01-0069-04
2021-11-14
2018年度南寧市培養(yǎng)新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專項資金資助“改良森田療法對社區(qū)精神病人社會功能康復影響的研究”。
范喜英,女,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為精神科護理管理及精神科護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劉世鈞,男,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心理治療師,研究方向為心理治療、精神科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