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 偉
朱德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年輕時他就懷抱“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的志向,離開家鄉(xiāng)遠赴云南陸軍講武堂,從此戎馬一生,身經百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一生酷愛讀書學習,無論是在青少年求學時期,還是在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乃至在晚年繁忙的公務之余,都一直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為我們樹立了“一生學習、一生向前”的光輝榜樣。
1886 年,朱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佃農家里。那時地主豪紳的殘酷剝削和衙門官吏的蠻橫欺壓,逼迫朱德的父母節(jié)衣縮食送他上學,希望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讀書人,好出來支撐門戶。
從1892 年起,朱德便開始了艱辛的私塾求學之路。他先是被送到本姓家族辦的私塾就讀,后又到丁姓私塾讀了兩年。1896 年,朱德開始隨從席聘三讀書。這期間,朱德的思想開始發(fā)生變化。席先生是一位有見識、有骨氣,思想進步,頗受人尊重的學者。他熟悉歷史,喜歡縱論古今,抨擊時弊。尤其是席先生憎恨惡勢力和追求救國救民真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朱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種子,使他逐漸從讀書為了支撐門戶、光宗耀祖的狹隘觀念中擺脫出來,確立了“讀書是為救國”的抱負。朱德后來回憶說,在當時充溢著的思想,就是“富國強兵”。我們曉得做“富國強兵”的事,沒知識不行。
近代新學的輸入和傳播,為朱德打開了一扇全新的思想窗口。他利用各種機會閱讀戊戌變法后出版的新書,讀地理、數學等西方自然科學書籍,甚至還見到了別人從外地帶來的地球儀,眼界放大了,思想慢慢展開了,朱德萌發(fā)了去看看世界的念頭。尤其是在成都新式學校中,科學、民主的思想開始成為主導思潮,要求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思想也慢慢流行起來。在這里,朱德明白了很多救國道理,立志通過教育拯救民族危亡、拯救民眾于水火,寫下了“祖國安危人有責,沖天壯志付飛鵬”的豪邁誓言。
走向社會之后,急于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朱德,卻遭受到了現實的沉重打擊。封建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使他覺得“教書不是一條生路”,僅靠教育無法救國,便毅然辭去教師職務,懷著“壯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的豪情壯志,前往云南參加新軍。
朱德并沒有因為投筆從戎而放棄讀書學習,相反,他總是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閱讀各種書籍。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期間,朱德不僅閱讀了《民報》《天討》《警世鐘》《猛回頭》《革命家》等資產階級革命書刊,還借閱了有關喬治·華盛頓的書和意大利、法國、日本、俄國有關政治改革方面的書籍,進一步接受了進步思想,并積極參加同盟會的秘密革命活動,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國于水火的道路,而且滿懷豪情、信心百倍,覺得中國青年著實可以使高山低頭、河水讓路。
講武堂畢業(yè)后,作為云南靖國軍的一員猛將,朱德屢立戰(zhàn)功,威名遠揚,讓敵人聞風喪膽,很快升任高級軍官。但他陷入了深深的思想苦悶。原本參軍打仗的目的是為了救國救民,但看到的卻是同他愿望相背離的另一種局面: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沒有到來,到來的卻是愈演愈烈的軍閥混戰(zhàn)。這讓他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朱德又回到書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俄國十月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后,他閱讀了大量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書刊,從中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等思潮,并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為迷茫和苦悶中的自己燃起了希望的光芒。后來,朱德談到這一時期的思想變化時說:“我對共產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興趣,是在自己讀了有關俄國革命的書籍后引起的?!彼_始感到以往的革命之所以最終沒有成功,一定是在某個根本性的問題上出了毛病,有必要學習俄國的新式革命理論和革命方法進行革命。于是,他萌生了到國外去看看的強烈愿望。
就這樣,在好友孫炳文的影響和陪伴下,朱德毅然拋棄在舊軍隊的高官厚祿,遠涉重洋,前往馬克思的故鄉(xiāng)德國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科學真理的艱難途程。
在德國,馬克思主義的書刊隨處可見,在此期間,朱德認真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梅林的《唯物史觀》、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著作。同時,他還閱讀《向導》《英特納雄耐爾》《國際通訊》等雜志上刊登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章。除了自己刻苦讀書之外,朱德還積極參加每周三舉行的黨小組讀書活動,集體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和其他理論讀物,共同研討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理論問題,一起分析國際形勢和各國革命運動的具體發(fā)展,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本質的認識和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朱德在回憶這段讀書學習生活時說,在這幾年間,讀過很多理論書籍,在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腦筋思想都大大改變了,對過去的中國革命為什么失敗、現在的革命應該如何進行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認識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其他的研究和經驗,我就找到了了解中國歷史——過去和現在的一把鑰匙。
在德國,朱德的人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他漸漸解開了心中的苦悶與疑惑,更加堅信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夠拯救中國,并從一名革命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從此,朱德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共產主義崇高事業(yè),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從未產生過任何動搖,哪怕是一絲一毫。
在朱德看來,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他經常說,“不學習就會落后,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無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還是在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朱德始終不放松讀書學習,努力掌握革命和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朱德始終秉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評價他“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幾個歷史時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在戰(zhàn)爭年代,無論戰(zhàn)斗多么頻繁,工作多么忙碌,環(huán)境多么艱苦,只要條件允許,朱德都要擠出時間來讀書學習。他經常是白天行軍打仗,晚上點起油燈學習到深夜,如饑似渴地閱讀能夠找到的各種書刊。在行軍途中,為了方便讀書學習,朱德總是在他的坐騎上馱著一個袋子,里面裝的既不是吃的,也不是用的,而是許多報刊圖書,如同一個流動書架。行軍途中休息的時候,便從里面拿出書籍或者報紙來學習。部隊再次出發(fā),他才把這些寶貝重新裝回袋子里。
延安時期,為了鼓勵黨員干部學習,黨中央曾規(guī)定每年以馬克思的生日5 月5 日為“干部學習節(jié)”,總結交流學習情況和經驗,表彰獎勵先進組織和個人。朱德因學習孜孜不倦、廢寢忘食,被評為第一屆學習節(jié)的“模范學生”。1940年6 月6 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的延安在職干部學習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上,朱德謙虛地說:“前方后方很多同志都說我是一個模范學生,老實講,怕算不上。因為我小的時候讀了些‘詩云’‘子曰’很多要不得的東西,要重新學起,一面學新的,一面還要丟舊的。我只知道一句俗話:‘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了?!覀円蚯斑M,不然就要掉隊”。
朱德經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20 世紀60 年代中期,朱德已經80 歲高齡,還堅持研讀黨中央規(guī)定學習的32 本馬列著作。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也有時間讀書了,毛主席指定的32 本書,非讀不可,準備花一兩年的時間讀完?!彼€在多個不同場合,要求大家認真讀一讀32本書,并說:“我現在沒有別的事情的時候,就天天讀書。今書也讀,古書也讀。今書就是毛主席的書,古書就是馬、恩、列、斯的書。我感到很有興趣,也勸大家讀一讀?!彼粌H按規(guī)定堅持讀完了這32 本書,而且其中幾本重要的著作,還不止讀了一遍。
朱德既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在實踐中向群眾學習。他說:“馬列主義最重要的一條精髓就是聯系群眾,向群眾學習?!彼簏h員干部要在實際斗爭中學習,“在戰(zhàn)場上、工作中學會本領”,這本身就是“很實際的、很好的學習”。他經常提醒大家,“要努力學習,少學一點便少懂一點,少懂一點做事情便怕要有漏洞”。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全新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不懂的東西很多,必須要學會“一面工作,一面學習”,讓理論和實際打成一片,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本領。
正是由于朱德勤奮學習、善于思索,又善于調查研究,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得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作出了多方面的建樹,對于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在戰(zhàn)爭年代,他和毛澤東共同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就是從中國革命戰(zhàn)爭實際中概括出來的游擊戰(zhàn)術的基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后,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黨、國家、軍隊重要崗位上積極參與重大決策,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各項建設事業(yè)發(fā)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他的卓越貢獻和不朽功勛,將永遠彪炳史冊。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當前,我們正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進,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更加需要把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優(yōu)秀品質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努力做一個熱愛學習、勤于學習、一生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