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強
“有效教學”是一個新穎的教學理念,自素質教育盛行以來,該理念便在教學界風靡,原因歸結于以下幾點:①有效教學歷經(jīng)一段時間后,學生均會取得一定的進步和發(fā)展;②有效教學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間的距離,減輕雙方的壓力;③有效教學有助于學生挖掘學科的興趣點,基于愛好去學習。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青睞于從教學的“效益”考慮,充分體現(xiàn)學科的鮮明特征和獨特魅力,讓學生在課堂中釋放最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局限于其他因素而畏畏縮縮、不參與集體活動,這樣才能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本文即從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進行探究,倡導教師在辨別孰輕孰重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服從自己的教學安排,培養(yǎng)起學生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
一、重視小學科學有效實施教學的意義
(一)為培養(yǎng)新時代全能型人才奠定基礎
新課程改革出臺的意義在于致力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將他們從應試、題海戰(zhàn)術等舊模式中解放出來,而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存在意義恰好和以上教學目標是相吻合的,因此教師切記不能忽視對有效科學教學方法的探究。教師的宗旨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挖掘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態(tài)度尤為重要。在科學領域中,教師需要改變培養(yǎng)的模式,著眼于學生的潛能和興趣來制定教學方案,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滲透科學教育
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因為授課進度的緊張、教材編排的疏密等因素進入很多誤區(qū),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①忽視教材的主導性作用,認為脫離于教材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網(wǎng)絡;②重理論輕實踐,科學是一門需要動腦思考、動手驗證的學科,失去了實踐這個模塊,科學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教育意義。再者,學生在接受科學知識熏陶的時候,態(tài)度也不十分明確,常常是因為教師布置了任務而去完成,并非發(fā)自內心想要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導致了學習的效果停滯不前。而有效實施的策略能夠讓學生從根源的本質發(fā)現(xiàn)科學的素養(yǎng)所在,從思想的層面上帶領學生的學習上升到“提升自己”的層次,而不是僅僅為了應付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是事倍功半的。所以,研究小學科學的有效策略是迫在眉睫的發(fā)展任務,它能夠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滲透最真實的科學教育。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實施的幾點策略分析
(一)重視教學設計的過程,展開科學啟蒙教育
眾所周知,教學是一個需要耐心、恒心澆灌的持續(xù)性過程,所以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守以下要求: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立足于學生的立場思考教學的難度;二,科學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每個流程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鍛煉中得到成長,所以教學也必須具有逐層遞進的性質;三,不能授人以魚,而要授人以漁,這點說白了就是教師要認清自己工作的本質是“園丁”而不是“保姆”。小學生喜歡用“動手+動腦”的方式學習科學,因為他們具有探究的本能,所以教師必須要將科學探索的過程和孩子的認知過程統(tǒng)一起來,引導他們在內驅力的指引下完成自主的探究。
例如,在講解“追尋達爾文的足跡”這一小節(jié)時,首先教師要確定教學目標,即通過對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講解,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一是要認識達爾文及其進化論;二是了解達爾文的研究歷程;三是歸納科學探索的完整過程。從上述教學目標分析來看,每個問題的難度都是層層遞進的,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知識點。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般不會將所有問題都和盤托出,因為這樣會給學生帶來無形的學習壓力,所以正常情況下教師都會采取漸進式教學方法。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肯定也會自發(fā)地衍生出疑問,如:達爾文是怎樣發(fā)現(xiàn)進化論的?這一問題其實和教師設計的問題二相似度很高,這也驗證了教師與學生的“不謀而合”。當教師與學生齊心協(xié)力去探究達爾文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就會對“物競天擇,適者生活,不適者淘汰”的道理明白得更徹底。最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心得,從而完善自己的科學認識。很顯然,當學生涉足社會更多時,比如:在自己的興趣特長領域內,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想要和對方一較高下;又比如:內心認定自己會贏,最終卻輸給了背后格外努力的他人等等案例,都充分驗證了上述課程呈現(xiàn)的生存真理,因此用生活實際去展開啟蒙教育通常最能打動學生,給他們的心靈留下最深刻的痕跡。
(二)把握提問的技巧,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對未知領域通常會懷有較濃厚的探究興趣,所以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心理特征,通過巧妙的提問來構建師生互動的平衡橋梁,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夠在無形之中使得課堂的氣氛變得更加活躍,進而帶動所有學生都緊跟教學的節(jié)奏,勇敢發(fā)言,各抒己見,而不是在課堂上畏畏縮縮,把時間浪費在思考“自己要不要回答這個問題”“回答得會不會不好”這類無效問題上,這樣只會導致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停滯不前。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問也是一門藝術,無效的問題只會適得其反,而有效的問題卻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眼界,同時還能夠引起學生良性的反思,從而最大限度地將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
例如,小學生都處于爛漫天真的年紀,他們對充滿生命力的動物園都充滿了向往。我們都知道動物園里面通常會有長頸鹿,于是教師可以借此讓認識長頸鹿的學生回憶長頸鹿的外形;讓學生自主地搜索一些關于長頸鹿的信息和圖片,而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長頸鹿的脖子比其它動物長很多呢?這個問題雖然看似簡單,歸根結底是基因遺傳的問題,但是從本質的角度探究,這個問題的難度卻不簡單。它需要學生去搜尋關于長頸鹿的誕生、成長、繁殖等內容,通過搜索資料,學生知道了:古代的長頸鹿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huán)境中,所以它們?yōu)榱松妫坏貌簧扉L脖子去夠樹上或者高處的葉子,由于頻繁地伸脖子,導致它們的頸和前肢都變長了,而后一代繁衍一代,就將這一鮮明的特征遺傳給了后代,這也是“長頸鹿”名字的由來。由此可見,值得探究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向深處延伸,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定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科學和實踐是無法分割的,教師理應從小學起就幫助學生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樣能夠在學生心里播種下“動手實踐”的種子,更好地引導學生用親身的實踐去挖掘科學的奧秘,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讓小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之情越來越濃烈。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每一個實驗課程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地設計實驗,動手操作來完成驗證。當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總結出結論后,他們對于這一知識點的掌握也就達到了中上的水平。
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棉襖會自動生熱嗎?小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抱有不確定心理,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有學生選擇用棉衣包住一支溫度計,一段時間后觀察溫度計的數(shù)值,若數(shù)值上升,則驗證了“棉襖能自動生熱”是正確的;反之則錯誤。也有學生用礦泉水瓶裝了一瓶50°C的水,里面放入一支溫度計,然后給瓶子裹上棉衣,靜置十分鐘后,觀察溫度計的指數(shù),若指數(shù)上升,則“棉襖能自動生熱”。以上兩種實驗都能夠直觀地推導出正確的實驗結論,當?shù)贸鼋Y論后,學生再回想過程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有點類似于“冬天穿厚衣,夏天穿薄衣”的道理,冬天室外溫度低,需要一定厚度的衣服來維持溫度;反之夏天則需要散熱,并不是“自動生熱”。由此可見,實驗的結果都是衣服是不會發(fā)熱的,但是通過自主的探究,學生對結論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日后應用該方面的知識也會更加熟練。
(四)有效結合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直觀理解
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全面開花的21世紀,利用投影儀、電視、錄音機等渠道進行聲象結合的教學早已不足為奇,對于小學科學這門學科而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講解知識點可謂是“錦上添花”。再者,科學的世界往往都是抽象而無形的,如果教師不采取特殊手段將知識加以轉化,很容易將小學生對無垠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殺在搖籃里,所以教師要做學生的引領者,用簡潔、明了且親近的方式為學生直觀地展現(xiàn)科學領域中蘊藏的奧妙所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源源不斷地萌生動力,成為新時代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例如,在“電流”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有兩個至關重要卻又十分抽象的概念,那就是“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作為教師,應該都知道如果學生無法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含義亦或是經(jīng)?;煜?,那么后續(xù)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將會是更高難度的挑戰(zhàn)。因此教師必須另辟蹊徑讓學生先打好基礎。以往的教學模式都是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插圖進行揣摩理解,而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之下,在學生能夠自主繪制簡單的電路圖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電流的流向圖(路徑圖),讓學生在動態(tài)、完整的過程中觀察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區(qū)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有效地幫助學生解疑答惑。以上案例說明,哪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電流,我們也可以通過動態(tài)模擬的形式化抽象為形象,進而幫助學生理解無形的概念,提高他們的靈活運用能力。
總之,對于科學教育這項工作而言,必須達成“通過一個過程,實現(xiàn)多方面教學目的”的效果??茖W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學切不可脫離實際;科學也講究操作驗證,所以教學切忌“重理論、輕實踐”。之所以從小學就設立“科學”這一學科,是因為它涵蓋了大千世界中的辨證觀、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維度的思維體系等知識,這些內容都是學生學習之路上的“必須儲備”,所以教師與學生一定要引起重視。因此,教師理應重視對學生科學思想的熏陶,采取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消除學生道路上的“攔路虎”,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忽略實踐的重要性。除此以外,教師還要秉持與時俱進的理念,科學地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引導和評價,從而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清晰地產(chǎn)生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從而便于后階段的目標確立。